词条 | 王徵 |
释义 | 王徵(1571~1644)明代科学家。字良甫,号葵心,又号了一道人,了一子、支离叟,陕西泾阳县王家村人。天启、崇祯年间,任直隶广平府推官、南直隶扬州府推官及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从政后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后以经算教授乡里,致力于传授西方学术,为最早的陕籍天主教徒之一。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文化交流卓有贡献,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中文名:王徵 别名:字良甫,号葵心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咸阳泾阳县 出生日期:1571年 逝世日期:1644年 职业:明代科学家 信仰:天主教 主要成就:传播西方科学、促进文化交流和徐光启并誉为“南徐北王” 代表作品:《学庸义解》、《两理略》、《辩道说》等 1.简介王徵父亲是个擅长数学的私塾先生,舅父通晓兵法,善制器械,这对他后来热衷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和从事发明创造、产生了直接影响。 王徵早年信佛,但在其母于万历二十三年过世后,因偶见道书中有「一子成仙,九祖升天」之语,思欲藉悟道以报亲恩,乃转而笃信道教达二十馀年,并编撰有《周易参同契注》、《百字牌》、《辨道篇》、《元真人传》、《下学》、《了心丹》等道教书籍,但他同时也仍与僧人往来密切。 王徵52岁时考中进士,曾任直隶广平府(今河北永年县东南)、杨州府官和山东按察司事监辽海军务。在扬州做官时,对魏忠贤的生祠,王徵和另一陕西三原人拒不朝拜。被当时人誉为“关西二劲”。 明末,建州叛乱和流寇猖獗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提倡实学,希冀能藉此富国强兵。王徵在入京会考时曾以举人身份上书皇帝,愿以“布衣从戎”报效国家,积极练兵备战。后来,参考古代诸家兵书,写成《兵约》一书。不久又著《客问》一书,具体地提出了制敌方略。 王徵做官以前,在家乡以著书讲学为务,精研理学,并开始从事一些农具和日常用具的改良和发现。他这一时期的科学成就,后被收入《新制诸器图说》一书,理学著作《两理略》、《辩道说》等,均在这一时期完成。 王徵在入京赴试的数十年里,适逢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华传教,他与教士金尼阁、汤若望、龙华尼、邓玉函交往甚密,并向传教士们学习拉丁文和西方科学知识。根据邓玉函口授,自己笔译,于1627年写成了《远西奇器图说录》,以达到他科技救国的目的。 王徵晚年正逢李自成起义,当他面对国亡的残酷事实时,他必须在「大节」和「十诫」之间立做判断,深浸于儒家传统的王徵,毅然选择了自杀尽节。 他一生勤于撰述科学,主要著作有:《学庸义解》、《两理略》、《辩道说》、《历代发蒙》、《百字解》、《兵约》,科技著作有:《西儒书》、《圣经直解》、《西书释译》、《新制诸器图说》等。 2.生平王徵从七岁起,就住读在外家,自幼即与外家的关系相当密切,其舅父张鉴乃为关中理学名儒。 万历十三年,年方十五的王徵娶舅母尚氏的侄女为妻。 万历二十二年,王徵中举。 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庞廸我 (Diego de Pantoja, 1571-1618) 刊行《七克》一书,此书阐述应如何克制天主所禁的骄傲、嫉妒、悭吝、忿怒、迷饮食、迷色、懈惰于善等七罪,每罪并在解说之后,列举圣师的言论以及先圣先贤修德的故事,王徵自友人处获赠一部,阅后深受感动,甚至「日取《七克》置床头展玩」。四十四年,王徵赴京会试落第,但却得亲炙庞氏,并与他时相过从,习学天主教「畏天爱人」之理。王氏教名为斐理伯 (Philippe)。 天启二年登三甲进士,时年五十二。由于其时王徵已受洗奉教,故他在中进士之后,随即致书家人,戒勿为其娶妾,称:「今日登第,皆天主之赐,敢以天主所赐者而反获罪于天主乎?」由于他参加会试十次始博得一第,且又发生在其受洗后不久,因此,王徵深信自己的登科乃归功于天主的默佑。 天启二年六月,王徵授直隶广平府推官。稍后,举家均同往。其妻尚氏虽曾育有多男,却均以出痘殇,仅二女存,王徵在「妻女跽恳,弟侄环泣,父命严谕」的情形下,心意松动,遂在不公开的情形下,于天启三年娶入年仅十五的申氏 (1609-1678) 为妾,希望能生子以延续香火。 天启四年三月,王徵的继母过世。五年春,丁忧归里的王徵邀金尼阁至三原一带开教,居留近半载,并为其家人付洗。由于娶妾一直是被在华天主教视为重罪,王徵自觉罪孽深重,乃数请金氏等神父为其解罪,但均不获允,且谓其曰:「非去犯罪之端,罪难解也!」王徵于是痛自追悔,立意嫁妾以赎罪,但尚氏则力加挽留,而申氏也痛哭几殒,声言愿进教守贞,誓死不肯改嫁,王徵无法。 崇祯元年九月,王徵之父病卒。翌年,王徵乞同年好友郑鄤为其父母撰墓志铭,他在〈为父求墓志状稿〉一文中,称已过继大弟徽之次子永春为嗣,王徵或以此法摆脱绝嗣的压力。王徵稍后又过继季弟彻之三子永顺为嗣,此故,他在崇祯十二年为分家所写之〈析箸文簿自叙琐言〉一文中,即称己写有嗣书两纸,要二子各自珍藏。 崇祯四年二月,丁忧服满的王徵在登莱巡抚孙元化的荐举下获授辽海监军道,协助同为天主教徒的孙氏练兵。是年,孔有德率部在吴桥叛变,五年正月,且陷登州城。孙元化在自刎未遂后,与王徵等官同遭叛军所掳。二月,孔有德用耿仲明之计,尽放孙元化和王徵等人还朝。七月,孙元化遭弃市,王徵则很幸运地因友人来于廷加意为其昭雪,而仅发送附近卫所充军,于廷其时适以刑部山东司员外郎的身份审理此桉,稍后,王徵遇赦还家。 王徵赦归之后,因流寇猖獗,乃在地方募乡兵以自卫,据《鲁桥镇志》中申氏小传的记载,他当时「忧深国事,克意图贼,夙夜匪懈,终身不入内室」,其实,他「不入内室」的主因,应为避免加重违反教规之罪。或由于申氏与王徵仅有过相当短的正常婚姻生活,以致她一直不曾生育。王徵此时对天主教的信仰益发虔诚,四处募款营建景天阁(应即教堂)。 崇祯九年十二月,年已六十六岁的王徵,下定决心要将其婚姻问题彻底解决,他公开发表〈祈请解罪启稿〉一文, 承认自己曾严重违反「十诫」的教规,并称日前偶读及《弥格尔张子灵应奇迹》和《口铎日抄》中有关自己曾宣称不愿娶妾一事,更觉羞愧悔恨,故立誓从今而后,视申氏一如宾友,且断色以求解罪。但王徵或与杨廷筠一样,仅将申氏「异处」,而非休弃,此故,申氏于王徵死后仍被要求为王家掌理家务。 崇祯十六年十月,李自成陷西安,王徵听闻李自成欲其出来做官,于是先自题墓石曰「有明进士奉政大夫山东按察司佥事奉敕监辽海军务了一道人良甫王徵之墓」,又书「精白一心事上帝,全忠全孝更无疑」等字付其子永春,更引佩刀坐卧家中的天主堂准备自尽,声言欲「以颈血谢吾主」。后李自成的使者果至,王徵遂拔所佩高丽刀欲自杀,使者上前夺刀,拉扯间使者伤手出血,大怒,本欲执王徵以行,经永春哀求,使者乃系永春回见自成,王徵谓其子曰:「儿代我死,死孝;我矢自死,死忠。虽不能不痛惜,儿愿以忠孝死,甘如饴也!」遂从此绝粒不复食,凡七日,于十七年三月初四日卒。 王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城北60公里处三原县张家坳乡官道村。是一座明代墓葬。1962年当地修渠时,墓上碑石遭到破坏,墓也被夷为平地。1990年,文物部门调查证实时补修了陵墓封土。墓高3米,底部周长25米。现在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徵死后,申氏也欲绝食以殉夫。是时,永春方代父系于贼所,尚氏闻变亦忧愤成疾,奄奄在床,尚氏因而要求申氏「留一线命」,以处理王徵与尚氏的后事,并照顾王家后人。申氏在不得已的情形下,乃勉强进食,但却毅然断发毁容,王徵表弟张炳璿因此称扬她「青年贞静,矢志靡他,小星中尤难多得」。由于王家已家道中落,申氏于是躬亲纺纫以供家用,备尝艰苦。不数年,尚氏过世。永春也卒于康熙七年,育子女各一。申氏自此独力抚养两孙,当其七十大寿时,孙男王瑱延请乡里名宦为文祝贺,并奉觞加羹以进,申氏见此却悲从中来,她声称自己先前之所以忍辱偷生,乃因主母托孤,而今责任已了,故竟不食而死。 3.科技成就王徵从小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受到他父亲和他舅舅的影响。他的父亲在乡里教授经算,著有《算数歌诀》和《浒北山翁训子歌》各一卷,是家乡经算专家。他的舅舅曾任河东都运司,对机械、经算颇有研究。 王徵七岁时随舅舅开始读书,除学习当时知识分子必读的《四书》、《五经》外,他还尽得舅师机械方面所学。王徵二十四岁中举人,但直到五十二岁时才登进士。自万历四十二年(1614)与西方传教士接触日渐密切,学习掌握了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位重要的学者。天启六年(1626) 协助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神父完成《西儒耳目资》一书的写作,这是我国第一部用罗马字注音的语言学专著。 天启七年由传教士邓玉函口授,王徵译绘的《远西奇器图说》是我国第一部介绍近代欧洲机械工程学、物理学方面的专著。它的翻译和发表充实了我国古代机械工程学、物理学的内容。它不仅介绍了当时先进的科学知识,也给我国古代在这方面的发明创造以第一次理论上的说明。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金尼阁、邓玉函等22位耶稣会士来华,带来7000余部书,其中有部分书籍记载有当时先进的科技知识。王徵译绘的《远西奇器图说》正是源于此次带来的三部书,它们是:当时欧洲最新出版的荷兰数学家、工程学家斯蒂芬(1548--1630)的著作《数学通论》(1608);德国矿冶学家乔治.鲍尔(1494--1555)的划时代巨著《矿冶全书》(1556); 意大利工程技术家拉梅理所著《论各种工艺机械》。 《远西奇器图说》一书共分三卷。第一卷论重心、比重等各种力学原理,其中因"其术能以小力运大,故名曰重,又谓之力艺,大旨谓天地生物有数、有度、有重,数为算法,度为测量,重则即此力艺之学。皆相资而成,故先论重之本体,以明立法之所以然。"第二卷论述杠杆、滑车、轮轴、斜面等各色力学器械;第三卷绘有54幅机械样图并附有解说,其中起重11图(由下向上运送重物)、引重4图(平面牵引重物)、转重2图(利用轳辘原理提取重物)、解木4图(将巨木截断)、解石1图(将巨石截断)、转锥1图(舂米机)、水日晷1图(水力计时企3)、代耕1图(耕田用机械)、水铳4图(救火用高压水枪),另外还有取水9图、转磨15图。这些机械以农业用具居多"皆裨益民生",并且制作精巧,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其"实为甲于古今"。 王徵除翻译西方科学知识以外,还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对知识较强的理解力,发明创造出许多新颖、实用的机械,并将这些机械绘制成《诸器图说》一卷附于《远西奇器图说》后流传于世。其中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具,例如有由低向高处饮水的"虹吸";灌溉农田的"鹤引";以风力带动磨盘的"风 ";报时机器"轮壶"等等。在图解后附有铭赞。另外据记载他还著有《额辣济亚牍造诸器图说》和《两理略》等书。 《新制诸器图说》,记录的是他个人的发明如自行磨、自行车、轮壶、代耕等等 王徵另外有一部他写的手稿,是对他的《新制诸器图说》补充,新增加了二十四种机器: “天球自转,地堑自收,……水轮自汲、水漏自升、火船自去、火雷自轰、风轮转重、风车行远、云梯直上、云梯斜飞、气足发矢、……、自转常磨、自行兵车、活台架炮、活钳擒钟、……神威惊敌” 在王徵写的其他著作中还收录一些其他发明的机器,如运重机器,活动地平,生火机,西洋神器测量定表,活闸自动开闭及常闸上下转移之器,榨油活机,螺丝转梯等等。 4.电影剧本明末社会,富贵人家置妾的情形相当普遍。一些儒者更透过妇德的大帽子,劝诫正室不仅不应敌视或欺负小妾,且在绝嗣时更应主动劝夫纳妾。当时的女学著作中,往往将「寛容婢妾」视为二十四条女德之一,并把「莫嫉妒婢妾」当作八十条女戒之一。 而天主教传教士们对中国社会的蓄妾行为十分在意,首位获准居留的罗明坚 (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即明白指出蓄妾行为有违「十诫」中「毋行邪淫」的规条。 王徵如何在奉教之后,因无嗣而私娶一妾,旋又痛自追悔。王徵在甲申之变后,为何毅然违反「十诫」不许自杀的规条,绝粒七日而死。于是有了电影剧本「天主与妾」: 十五岁,她嫁入王徵(时年五十三岁)家中为妾,却发现这场婚姻不能对外公开。王徵还欲将她别嫁,申氏不从,王徵遂逃避至山东担任监军。 当孔有德在吴桥叛变后,王徵因此遭革职,返家的王徵不入内室。申氏则幽居在王家大院中,度过十多年无名又无实的婚姻,当王徵首度揭开她的面纱时,却是为了公开承认娶妾乃犯了十诫,并宣称为求解罪,自此视申氏如宾友! 崇祯十七年,王徵绝食尽节,申氏也欲追随绝粒,但遭主母尚氏强迫灌食,希望她能协助照顾已残破的家庭。申氏在王家的名分在男主角死后始被确认,但代价却是此后三十五年的含辛茹苦。 故事的高潮将放在申氏的七十寿辰,长孙王瑱广邀亲友庆祝,申氏却突然省觉主母尚氏所交代之事已了,一生奋斗的目标顿失,申氏决定为自己做一辈子第一个重大的抉择,以天主教不能认同的自杀做为无声的抗议,并选择与王徵完全相同的绝食方式结束自己悲苦的一生。 剧本的最后一幕就在嵯峨山下的黄色油菜仔花田,一群人披麻带孝地围泣在一座大坟前,与周遭充满生命力的花海形成强烈对比,王家族人一致同意在族谱中将申氏扶正,并将她与王徵和尚氏祔葬。 镜头将从远方带向长孙王瑱(教名若翰)胸前,一串祖传的十字架,清楚地点明他父祖所传下的宗教信仰。一位亲友持香祭拜后,将带来的香烛和纸钱递给了王瑱,他抚摸着胸前的十字架,沉思许久,终于从俗焚起纸钱,并在纸灰上洒酒祭奠。接着,王瑱更沉重地将颈项的十字架拿下,要十三岁的长子承烈将之放入墓穴中,并亲自填土封穴。当他一铲一铲地回填黄土时,五岁的次子锡绶却顽皮地往内丢入油菜仔的黄色花瓣……。 为增加剧情的可看性,故事中将安排申氏与孔有德之间有一段情缘,申氏晚年还因此深悔曾救孔氏一命,导致后来叛降后金的孔有德凭藉其所受澳门葡籍军事顾问操作红夷大炮的训练,协助满洲人在中原攻城略地。 此外,申氏也将被安排与葡籍军官(Gonçalvo Teixeira Correa, ?-1632) 有段短暂的异国恋,以衬托妇女在中西两社会间地位的异同。 由于尚氏替王徵所生诸子均死于天花,故电影中也将重现明末在中国所施用的种人痘的特殊方法。王徵年少时与母舅学习发明制作器械的情景,亦将在电影的第一幕中呈现,场景同于最后一幕,以便相互呼应。 此外,在天启二年北京一处驿站,男主角们都因赶考或过路而聚在该处,适值明军广宁大败,众人酒后义愤填膺,直欲出关一酬平生壮志,遂起意结拜,然因当中王徵和孙元化为天主教徒,不愿在关公像前持香祭拜而作罢。至于中国独特的科举考试方式(包含考棚之安排与规模、考生如何在应考时吃喝拉撒、又如何作弊买关节等事),亦将尝试忠实呈现。 此外,满洲蛮族征服中土、澳门鼎盛的跨国贸易以及耶稣会士入华传教等等历史背景,均将有所着墨。片中还将叙及徐光启等亲天主教人士如何促使明廷自南方引进欧洲红夷大炮。 还将还原中国南方沿海人士如何在无潜水装备的情形下打捞海底沉船大炮的精采过程。故事中也将提到天主教人士如何掌握火炮的瞄准技术以及相关工具,并将之视为教内的不传之秘,最后却因孔有德的叛变而让清军发扬光大,并导致明清军事力量的消长。 剧中也将透过汤若望的口中,思索为何明末一些令人敬重的天主教徒,常有严重违反教规的举动?在中国传教之初可否暂时允许儒家式天主教的存在?又,源自西方社会的天主教信仰,是否能因应东方社会的文化传统而有所调整或妥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