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懿 |
释义 | 王懿,儿科护理学专家,护理学教育家。长期在医疗第一线做儿科护理工作,毕生致力于寻求儿科护理的自然规律,重视护理工作的日常实践,并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使之再指导实践。曾任《中华护理杂志》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负责人。为创立中国儿科护理学作出了贡献。古人王懿,字仲德,约出生于东晋废帝太和二年(367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南朝刘宋时著名将领。 儿科护理学专家人物生平王懿,原名乐乐,1904年5月12日出生,祖籍上海市郊区,从小生长在浙江湖州。其父经商,除开粮店外,还开了一家牛奶厂、一爿洗衣店,专做洋人生意。她10岁时母亲去世,14岁时父亲去世,她12岁就在教会学校寄宿上学,学习成绩优异。她喜欢音乐,在校期间还专门学习钢琴。她靠半工半读念完了高中。1925年9月~1928年6月,她先后在湖郡女中和南京小关小学任音乐教师,并供妹妹读书。后来她哥哥当了医生,妹妹也在经济上独立,她才于1928年考入燕京大学读预科,1929年人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早在中学时期,她就立下从事护士工作的志向。当时,她曾读过《外国名人传记》,其中南丁格尔的传记对她思想影响较深。她与校医室一位姓夏的护士关系很好,课余经常帮助夏护士做些医务工作。她那时就感到做一个解除病人痛苦的“白衣天使”很有意义。她为了深造、为了事业而终身未婚。1933~1934年,她在北平协和医院传染病房任护士长,1934年~1936年任儿科护士长,此后她去英国伦敦贝德福大学进修,学习医院管理和护理技术,并作为中华护士学会的代表出席每四年一次的国际护士学会代表大会,她与会议代表一起,受到英国国王的接见。1938年6月,她离开英国去美国纽约和旧金山的医院参观学习,同年10月回到协和医院。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学院及协和医院被迫停办。1942年5月~1943年1月,她任天津天和医院护理部主任,1942年5月就与同事二人经过数周的辗转跋涉,到了大后方重庆。在歌乐山医院护理部帮忙。1943年10月,协和医院护校在成都复校,她受聂毓禅校长的聘请回校工作,任华西坝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护校教师。1946年~1947年6月回北平任协和护校教员。1947年6月任苏州博习护校校长。1948年7月,又回到协和医院任护理部副主任兼护校教师。 1954年6月,她参加北京儿童医院筹建工作,1962年任医院护理部主任、副院长,毕生致力于儿科护理的领导与教学工作。在护理界很有声望,1979年被选为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华护理学会北京分会理事长。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懿虽然“靠边站”,但她仍不脱离岗位,主动到门诊注射室去做护士工作。她发现有的护士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总是耐心说服教育,不怕遭到打击。 1980年9月王懿做了乳腺癌手术,她对时间更有紧迫感。术后9天尚未拆线她就看出国的汇报总结。术后40天就上班。 她生活简朴,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从不要特殊照顾。外出开会或办事从不单独要车,不管多远总是挤公共汽车。手术后住疗养院时,也谢绝了组织上派人护理的安排。 1981年10月8日,王懿因患乳腺癌于北京病逝。 技术成就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王懿主要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她不管担任什么职务,从未脱离实际,一直坚持深入临床第一线。从1954年参加北京儿童医院的筹建工作起,在儿童医院工作了27年。从护理部主任到提升为副院长,职务变了,但始终没有放弃对业务工作的具体领导。她每天都提前上班,穿好白衣,戴好帽子,到病房去,到门诊去,到护校去,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年年如此,月月如此,除开会或外出,从不间断。 王懿以身作则,对护士带思想、带作风,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她经常以新旧社会对比和自己的切身体验,教育护士和护校学生热爱护理工作,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与成人护理不同的特点,病儿不会自诉其病痛,不会明确表达要求,全靠护士的细心观察和耐心护理。王懿非常爱孩子,她也要求每个儿科护士都要把病儿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很重视对护士长的培养,认为提高护士长的思想和业务水平是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好病房的关键。自1977 年开始,每星期二下午定为护士长学习日,组织护士长学习业务知识、交流工作经验。有机会还送护士长外出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王懿还经常帮助、指导护士长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对于新上任的护士长,王懿经常参加他们的组织生活或业余学习会议。王懿也很重视病儿家长的工作。有一次,一位护士长给家长解答病情,正好王懿走过来,她就转过身来只顾和王懿打招呼说话,王懿赶快制止她,并说:“你要先和家长把话说完。” 在日常工作中,她善于发现和抓住关键性的问题。一般护士总认为基础护理简单,没什么技术,因而不重视。但她认为只有做好基础护理才能减轻病儿的痛苦,让病儿感到舒适,更好地配合医疗。为了不断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她经常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如亲自给面部灼伤的病儿喂饭;亲自研究如何防治臀红的问题;亲自了解对新生儿的喂奶情况等,以自己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去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作为主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他很重视病房管理。当时在病房实行不陪住制度是一项不易推行的工作。但是这项制度对于医疗是有好处的。不陪住既可加强护士观察病情的责任心,又可减少交叉感染;既可保持病房环境的整洁安静,又不影响家长的生产和工作。王懿一贯主张实行不陪住制度。为实行不陪住制度,首先要关心和体贴病儿,与病儿建立感情;对婴幼儿做好生活护理;对住院时间较长的幼儿和学龄病儿,护士组织他们复习功课,给他们讲故事,进行思想教育等等。由于加强了基础护理,住院病儿不哭不闹,病房很安静,只有少数喂奶家长陪住,全院不陪住率达到95%左右。十年动乱期间,这项制度曾遭到破坏,后来经过整顿,又坚持下来。 王懿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为了积极配合医疗,她虚心向有关医生学习求教,并启发帮助护士钻研新技术,解决新问题。1975年北京儿童医院才开始集中收治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病儿。这种病儿神智清楚,但运动功能全部丧失。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尤其在疾病极期治疗措施主要依靠积极合理的护理。过去没有针对此病的护理常规,工作上也缺乏经验,每年在发病高潮过后,王懿都及时组织大家总结经验,研究如何拍背吸痰、如何杜绝脱管、如何给氧等。单纯肢体麻痹的病儿在门诊治疗,合并呼吸肌麻痹的才收住院治疗。因此,有80%的住院病儿需要行气管切开术,并使用通气机。在使用通气机时,需加强巡视与观察,一旦发生停电、停氧气或脱管等情况,病儿就有死亡的危险。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此病的病死率逐年下降。1975年以前高达10%~20%,1980-1981年下降到1.2%。经过几年的总结和改进,到了1981年对此病的护理操作基本定型。她们据此写出一套护理常规,填补了对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儿科护理工作的空白。这一病种的护理经验,在1979年全国护理新业务、新技术交流会上发表,并编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卷。 王懿重视护理工作的日常实践,也重视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并以之再指导实践。 她曾帮助、指导总结过许多专业护理经验,如“新生儿呕吐的护理经验”、“婴幼儿十二指肠引流的经验”、“灼伤病儿的十大卧位”、“婴幼儿腹泻的护理”、“先天性食管闭锁的护理体会”等等。 1962年王懿组织各病房护士长将自开院以来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的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常规写成书面材料,经过讨论研究、统一认识之后定稿,并组织力量刻写油印成册。最初定名为《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常规、护理细则》(其中除一般护理技术操作外,包括内科护理常规27种、外科21种、传染病科10种、耳鼻喉科3种)。当时正值暂时困难时期,纸张缺乏,用的是粗糙的再生纸。这些常规和操作技术在执行中又不断加以修改补充,从1962~1964年共油印过3版。 1981年在上述油印资料的基础上,王懿组织编写了《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疾病护理常规》共30万字,铅印成册,在内部出版。随着儿科医疗工作的进展,书内搜集的技术操作与护理常规也逐渐增加,如内科各病种护理常规增加到64种;外科增加到129种;传染病增加到15种;耳鼻喉科增加到12种。 1964年她被选为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1978年任中华护理学会北京分会理事长,分工负责《中华护理杂志》,兼任杂志编辑室主任。她非常关心杂志的质量,不管她自己的工作任务多么重,仍然每周按时到编辑部听取汇报,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她对每篇准备发排的文章都认真审阅。她非常珍惜时间,工作安排很紧,工作效率也很高。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写着她的座右铭:“时间就是生命”。她每天从早到晚,从无空闲。 粉碎“四人帮”后,王懿的社会活动很多,但她仍不忘本院的工作。她在1981年参加卫生部护理考察组访问澳大利亚归来后,打算把多年积累的材料整理出来,写出一本《儿科护理学》,计划在本书中写入有关病房管理规范化的材料。刚要动笔,不幸卧床不起。在病榻上精神稍好时,她就费劲地询问来看她的护士们:各方面的工作进展如何。由她主编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和疾病护理常规》铅印出来后,她就叫一位护士把目录念给她听。外国友人来信了,她就请会英语的青年护士读给她听。在重病中她念念不忘的只是工作。 1986年9月,由王懿和吕式瑗担任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出版。 王懿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是一个坚强的护理工作者的道路。她给后辈树立了榜样,鼓舞着更多的护理工作者奋勇前进。 简历1904年5月12日 出生于浙江湖州。 1925年9月~1927年6月 任湖州湖郡女中音乐教师。 1927年9月~1928年6月 任南京小关小学音乐教员。 1928年9月 考入燕京大学预科。 1929年 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 1932~1934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传染病病房护士长。 1934~1936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小儿科护士长。 1937年6月~1938年6月 赴英国贝德福大学学习。 1938年6月~1938年9月 赴美国纽约旧金山医院参观。 1938年11月~1941年12月 回协和医院任职。 1942年5月~1943年1月 任天津天和医院护理部主任。 1943年5月~1943年10月 在重庆歌乐山医院护理部任职。 1943年10月~1946年5月 任成都华西坝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护校教师。 1946年6月~1947年6月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校教员。 1947年6月~1948年6月 任苏州博习护校校长。 1948年7月~1950年12月 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护校教员。 1954年5月 离开协和医院参加北京儿童医院筹建。 1962~1981年 任北京儿童医院护理部主任、副院长。 1981年10月8日 因患乳腺癌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1 王懿,主编.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常规、护理细则(内部资料).北京市儿童医院,1961. 2 王懿,主编.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疾病护理常规(内部资料).北京市儿童医院,1981. 3 王懿,吕式瑗.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古代南北朝王懿人物出身王懿出生于北方官宦世家,为东汉末司徒王允之弟、幽州刺史王懋七世孙。其祖父王宏仕于后赵石虎,父王苗仕于前秦苻坚,皆官至州刺史。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王懿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沈审有意略”,精通阴阳,妙解声律。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前秦统治者苻坚大举进攻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而回,前秦统治由此动摇。原来在苻坚控制下的北方各族首领纷纷举兵反秦,割据自立。实力雄厚的前燕贵族鲜卑族首领慕容垂首先建立政权,自称燕王、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史称后燕。在前秦对后燕的讨伐中,年仅17岁的王懿与其兄王睿受命组织武装,与慕容垂作战。 由于双方力量悬殊甚大,加之王懿兄弟经验不足,前秦军队很快溃败。王懿身负重伤,败逃时迷路于荒野之中。据传,有童子忽现,为其觅食,又有白狼引路,方才摆脱困境,渡过黄河,在滑台(今河南滑县)与兄王睿会合。正欲南投东晋王朝,不料被地方势力翟辽截留,任为将领。一年多后,王懿兄弟寻机逃离滑台,一路昼伏夜行,躲过翟辽骑兵的追寻,终于到达东晋辖地。 遭受冷遇入东晋后,由于王懿兄弟俩的名字犯晋宣帝司马懿、晋元帝司马睿讳,故互相以字相称而不称名。最初几年,他们不断迁移,寻找靠山,初投靠“在江南贵盛”的太原人王愉,因遭冷遇,转而投入江南重镇姑孰(今安徽当涂)桓玄门下。但王懿兄弟通过冷静观察,认为桓玄很难成功,不能依赖,从而开始与东晋另一实力派北府兵将领刘裕暗中往来。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东晋皇族权臣司马元显对桓玄发动进攻,桓玄趁此举兵东下,攻占建康(今南京),杀司马元显及其父会稽王司马道于,掌握了东晋大权,并于次年底代晋自立,改国号楚。对此,王懿曾预言桓玄“恐不足以成大事”。果然,元兴三年,刘裕趁桓玄调其征讨卢循的机会调兵遣将,以反桓复晋为旗号,攻讨建康桓玄。王懿兄弟则受刘裕之命在建康城内做内应,密谋刺杀桓玄,但因走漏消息,王睿被杀,王懿侥幸逃脱。不久,刘裕讨桓军进占建康,桓玄退回江陵,兵败被杀。刘裕掌握东晋大权后,追赠王睿为给事中, 封安复县侯。任命王懿为中兵参军。从此开始了他的沙场生涯。 委任前锋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四月,急于建功立威的刘裕亲率大军征伐南燕,王懿被委以前锋重任。因其长于谋划,临战勇猛,前后“大小二十余战,每战辄克”。初次显露了他的军事才能。这时,五斗米教领袖卢循趁东晋后方空虚,在广州率领农民起义,并兵分两路,北伐进逼建康。前往镇压的晋军几次大败,建康城内陷于一片混乱,朝中大臣多主张迁都让城,以暂避兵锋。灭亡南燕班师回援的王懿对迁都之说坚决反对,随即被刘裕派驻越城(今广西兴安越城岭西南),以截断起义军归路。起义军进攻屡遭挫折后,慌忙撤军,王懿乘势大破范祟民部,“焚其舟舰,收其散卒,功冠诸将”,被封新淦县侯。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再度兴兵,征讨后秦。王懿被晋升为征虏将军,加冀州刺史,督前锋诸军事,并亲率龙骧将军朱牧,宁远将军竺秀灵、严纲等开钜野泽入黄河,进逼潼关,攻克长安,俘虏后秦皇帝姚泓。灭掉后秦,王懿因功升任太尉咨议参军。灭后秦后刘裕想乘此机会迁都洛阳,进而收复整个北方,朝中文臣武将纷纷附合,唯有王懿提出异议;“今暴师日久,士有归心,固当以建业为王基”。 王懿此言在于提醒刘裕应以安顿后方为重,免为政敌所乘。这个建议引起刘裕警觉,又恰逢留守京城的刘裕心腹刘穆之病逝,刘裕恐后方有变,故采纳王懿建议,除留一支偏师镇守关中外,率大军班师南还。南燕、后秦的相继平灭,使刘裕威权大增,为他代晋自立奠定了基础。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王,自立为帝,改国号宋,是为宋武帝。王懿因随刘裕屡立战功,遂改任徐州刺史,加都督名号,成为拥有地盘和军队的实力人物。 带兵抵抗刘裕即位两年便病逝,北魏趁机举兵南侵。此时刘宋王朝正忙于皇位的继承,只派王懿和南兖州刺史檀道济率所部军队抵御。在北魏倾国之兵的压力下,王、檀军队无力抵抗,滑台、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等黄河南岸军事重镇相继落入北魏之手。 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为重振国威收复失地,刘宋王朝再举北伐。由宋文帝宠臣南豫州刺史到彦之统—指挥,王懿以花甲之年随军出征,参与谋划。 刘宋军出发后,北魏军为暂避锋芒,撤回黄河以北,留给刘宋军一座座空城。刘宋军不知是计,反为收复了失地而庆贺:但熟悉北朝情势的王懿却引以为忧,认为北魏军北撤很不正常,其中必定有诈。果然,当年十月,北魏军大举反攻,迅速反攻洛阳、虎牢等地。 主帅到彦之大惊失色,忙命焚舟南撤,王懿再次献计,认为魏军距大本营尚远,不必急于焚舟弃甲,而应入济水另作打算。否则,军心动摇,容易溃散。但到彦之执意南撤,退守彭城(今江苏徐州)。宋文帝北伐失败,到彦之因罪下狱,王懿也受到降职处分。随后,王懿又受命协助檀道济救援滑台,因粮尽而被迫撤军。从此,刘宋王朝尽失河南之地。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王懿三任徐州刺史,加号镇北将军,再次肩负起为刘宋王朝镇抚北部边境的重任。次年,又加领兖州刺史。元嘉十三年(436年)进号镇北大将军, 直到去世。 王懿原来生于北朝,只因苻坚失败而南归东晋,可知其并不执着于“夷夏之防”的说法。而他支持刘裕代晋自立的行为,又表明他并不重视皇统的尊严。追随刘裕后,南征北战始终不渝,为刘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又积极参与了镇压东晋末年的农民起义,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 史籍记载宋书 列传第六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宏,事石季龙;父苗,事苻坚,皆为二千石。 仲坚德少沈审,有意略,通阴阳,解声律。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与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不能前,困卧林中。忽有青衣童儿骑牛行,见仲德,问曰:「食未?」仲德告饥。儿去,顷之复来,携食与之。仲德食毕欲行,会水潦暴至,莫知所如。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之,获济,与睿相及。渡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留,使为将帅。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奔太山,辽遣骑追之急,夜行,忽有炬火前导,仲德随之,行百许里,乃免。 晋太元末,徙居彭城。兄弟名犯晋宣、元二帝讳,并以字称。睿字元德。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若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里所容。仲德闻王愉在江南,是太原人,乃往依之;愉礼之甚薄,因至姑孰投桓玄。值玄篡,见辅国将军张畅,言及世事,仲德曰:「自古革命,诚非一族,然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成大事。 元德果敢有智略,武帝甚知之,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仲德闻其谋,谓元德曰:「天下之事,不可不密,应机务速,不在巧迟。玄每冒夜出入,今若图之,正须一夫力耳。」事泄,元德为玄所诛,仲德奔窜。会义军克建业,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马上抱方回与仲德相对号泣,追赠元德给事中,封安复县侯,以仲德为中兵参军。 武帝伐广固,仲德为前锋,大小二十余战,每战辄克。及卢循寇逼,败刘毅于桑落,帝北伐始还,士卒创痍,堪战者可数千人。贼众十万,舳舻百里,奔败而归者,咸称其雄。众议并欲迁都,仲德正色曰:「今天子当阳而治,明公命世作辅,新建大功,威震****。妖贼豕突,乘我远征,既闻凯入,将自奔散。今自投草间,则同之匹夫;匹夫号令,何以威物?义士英豪,当自求其主尔。此谋若行,请自此辞矣。」帝悦之,以仲德屯越城。及贼自蔡洲南走,遣仲德追之。贼留亲党范崇民五千人,高舰百余,城南陵。仲德攻之,大破崇民,焚其舟舰,收其散卒,功冠诸将,封新淦县侯。义熙十二年北伐,进仲德征虏将军,加冀州刺史,为前锋诸军事。冠军将军檀道济、龙骧将军王镇恶向洛阳,宁朔将军刘遵考、建武将军沈林子出石门,宁朔将军朱超石、胡籓向半城,咸受统于仲德。仲德率龙骧将军朱牧、宁远将军竺灵秀、严纲等开钜野入河,乃总众军,进据潼关。长安平,以仲德为太尉咨议参军。 武帝欲迁都洛阳,众议咸以为宜。仲德曰:「非常之事,常人所骇。今暴师日久,士有归心,固当以建业为王基,俟文轨大同,然后议之可也。」帝深纳之,使卫送姚泓先还彭城。武帝受命,累迁徐州刺史,加都督。 元嘉三年,进号安北将军,与到彦之北伐,大破虏军。诸军进屯灵昌津。司、兖既定,三军咸喜,仲德独有忧色,曰:「胡虏虽仁义不足,而凶狡有余,今敛戈北归,并力完聚,若河冰冬合,岂不能为三军之忧!」十月,虏于委粟津渡河,进逼金墉,虎牢、洛阳诸军,相继奔走。彦之闻二城不守,欲焚舟步走,仲德曰:「洛阳既陷,则虎牢不能独全,势使然也。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与彦之并免官。寻与檀道济救滑台,粮尽而归。 九年,又为镇北将军、徐州刺史。明年,加领兖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河北所遇也。十三年,进号镇北大将军。十五年,卒,谥曰桓侯。亦于庙立白狼、童子坛,每祭必祠之。子正修嗣,为家僮所杀。 野史逸闻王懿 晋王懿字仲德,太原人,为车骑将军,世信佛法。父黄,为中山太守,为丁岑所害。懿与兄侍母南归,登涉饥疲,绝粮无计,唯归心三宝。忽见一童子牵青牛,见懿等各与一饭,因忽不见。时积雨大水,懿前望浩然,莫知揭厉。俄有一白狼驯绕其前,过水复返,似欲引导,如此者三。于是随狼行,水才至膝,得路归朝。后自五兵尚书为徐州刺史,尝欲设斋,宿昔洒扫,盛列香花经像。忽闻法堂有经呗声,清婉流畅,懿遽往视,见五沙门在佛座前,神仪伟异,懿心甚钦敬。沙门顾盼依然,瞻礼未竟,皆竦身飞空而去,亲宾见者,倍增信悟。(出《法苑珠林》) 【译文】 晋朝王懿字仲德,是太原人,做车骑将军,一生信奉佛法。父亲,做中山太守,被丁岑所陷害。王懿和他的哥哥侍奉母亲南归,登岸跋涉后饥饿疲劳,没有粮食毫无办法。他只是诚心依靠佛、法、僧。忽然看见一个童子牵着一头青牛,看见王懿等各给他们饭吃,又忽然不见了。当时暴雨大水,王懿前望茫然,不知如何对待这场灾患。不一会就有一只白狼驯顺地围绕在他面前,过水后又返回来,好象要做引导似的。象这样三遍,于是就跟着狼走,水才到膝盖,得路回朝。以后从五兵尚书转为徐州刺史,曾经想要设斋,当夜便清扫,摆上香花经像。忽然听到法堂上有诵经的声音,清婉流畅。王懿急忙去看,看见五个僧人在佛座前,神态仪表伟异。王懿心里非常钦敬,僧人顾盼依旧,看到施礼未完,都竦身而飞上天去,亲戚、宾客看见的人,更加相信醒悟了。 古代清康熙王懿王懿,字子文,顺治8年(1651年)生于大枣园(今青岛市李沧区大枣园社区)。他自幼因家学渊源,聪敏好学,康熙23年(1684年)甲子科乡试中第20名举人,康熙27年(1688年)戊辰科会试中第104名进士,殿试赐进士出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改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纂修《资治典训》。康熙36年(1697年)又为科举会试之年,王懿任会试同考官,授文林郎。清代初年,沿袭明制,中央六部均设有对官员进行监察的给事中,对官员进行规谏、稽查。康熙44年(1705年),王懿因清正廉洁,被授予户部给事中,又任刑部、户部(总)掌印给事中。康熙51年(1712年),王懿任顺天府府丞,兼理顺天府学政,晋授中宪大夫,此时已是正四品衔。 康熙52年(1713年),这年康熙帝60岁生日,朝廷在例行的三年一次科考外增加一次“万寿科”,王懿任顺天府文武乡试提调,总领乡试科考。乡试结束,王懿升任大理寺少卿,在任期间处理了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吏。清朝的“九门提督”是保卫皇帝、京师的高官,责任重大,官职也很高,一向由满族大臣担任。当时的九门提督陶和气自认为得到皇帝的信任,贪赃枉法,仅侵蚀天坛银就达一万余两,王懿不畏权贵,上书举报,列举其四大罪状,谕旨刑部查办。刑部尚书巢可托与陶和气是儿女姻亲,他包庇陶和气,批王懿举报不实,驳回。王懿再次上书,不仅弹劾陶和气,也告巢可托勾结包庇,结果康熙谕旨陶和气判刑,巢可托免职。王懿晋升为顺天府府尹。王懿弹劾赃官,爱护百姓,先后上书中有《请减琉璃厂民房租》、《敬陈速赈以苏民困》等,受到百姓们的爱戴,也受到康熙帝的器重,由他兼任经筵侍讲,是康熙子爱新觉罗·胤祯的老师。相传胤祯少年很顽皮,王懿不因他为皇子竟然罚他“跪读书”,偶被康熙见到,说:“学是天子,不学也是天子”,王懿答道:“有学问为尧舜,无学问为桀纣”。康熙不以为忤,王懿被升任大理寺正卿。 康熙朝,版图扩大,四海一统,惟西北地区噶尔丹势力叛乱,康熙三次派兵征剿。康熙56年(1717年)王懿升任工部右侍郎,身为工部,又奉旨去盛京(清朝的留都,今沈阳)会审案件,又兼任戊戌(1718)年会试副考官,后又任会试总裁(主考官),康熙手书“危石江中起,孤云岭上还,相逢皆得意,何处是乡关”赠予王懿。 康熙59年(1720年)完全平定了噶尔丹的军队,王懿被派去新疆巴里坤(曾为镇西县,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总督屯田,加授通议大夫,资政大夫,为正三品,仍任工部右侍郎。王懿在新疆领导了灭蝗,为民除害。 康熙61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胤祯继皇帝位,年号雍正。他即位后,念及自己的老师王懿,着即调他回京,这时王懿已73岁,长途跋涉劳顿,病死于兰州,灵柩运回青岛,葬于李沧渠哥庄(亦称曲戈庄)。王懿著有《奏议》、《竹里楼诗集》。大枣园文化广场内现立有王懿塑像,他是清代青岛人中一位杰出人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