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著教帝学书 |
释义 | 原文太宗①朝②,有王著③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⑤,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1)太宗:宋太宗赵匡义。 (2)王著:宋朝人,字知微,官至殿中侍御史。 (3)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 (4)右军:指东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5)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6)听政:处理政务。 (7)笔札:书法。 (8)内侍:此指太监。 (9)数(shuò):多次。 (10)遽:匆忙。 (11)规:勉励,劝勉。 (12)益:更加。 (13)或:有的人。 (14)固:本来,原来。 (15)临:临摹。 (16)用意:用心。意,内心。 译文宋太宗统治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领会到其中的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太监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够好,太宗更加尽量地模仿得像。(太宗)又让侍从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和起初一样。有人询问王著的用意,王著说“皇上的书法本来就很好了,但如果马上说(书法)写得好,恐怕皇上不再(像原来一样)用心了。”这之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说这都得益于王著的规劝。 阅读提示太宗学习书法,也许是兴致所至,偶一为之,大可不必认真。而王著却是一个较真的人,对待皇上这样的学生也是严格有加,甚至有些苛刻,其为师学习。从太宗的角度来说,他不耻下问,坚持不懈的练字,勤学苦练,终有所为的学习态度也值得敬佩。教会了宋太宗 练习题1、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2、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又以问著,对如初 4、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答案: 1、C 2、更加;精益求精。 益于、得益;受益匪浅 3、(皇上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 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还是像原来一样。 4 、要求严格,循循善教,深谙引导之方的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 又以问著,对如初。 王著简介王著(?-992)宋代官吏。字知微。成都人。蜀明经第,历任平泉(今简阳市境)、百丈(今名山县境)、永康(今崇州市境)主簿,授隆平(河北隆尧县)主簿。改卫寺丞、史馆祗侯。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加著作左郎、翰林侍读,迁左拾遗,官至殿中侍御史。 成都(今属四川)人。祖父王贲从唐僖宗(873-887年)自陕西入蜀,曾任前蜀雅州刺史。父王景环当过万州别驾。王著于后蜀明经及第,任过永康等县主簿。宋平后蜀,在赵州隆平县主簿任上达11年。因善工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受荐改卫寺丞、史馆祗候;3年后受到宋太宗召见,赐绯,加著作佐郎、翰林侍书与侍读,与另一位博通经史的翰林侍读吕文仲一同值更于御书院。雍熙二年,迁左拾遗,出使高丽。端拱初,加殿中侍御史。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 《宋史列传五十五.王著传》载“王著教帝学书”的故事。著善攻书,笔迹甚媚,颇有家法。太宗以字书讹舛,欲令学士删定,少通习者。……太宗听政之暇,尝以观书及笔法为意,诸家字体,洞臻精妙。尝令中使王仁睿持御札示著,著曰:“未尽善也。”太宗临学益勤,又以示著,著答如前。仁睿诘其故,著曰:“帝王始攻书,或骤称善,则不复留心矣。”久之,复以示著。著曰:“功已至矣,非臣所能及。”其后真宗尝对宰相语其事,且嘉著之善于规益,于侍书待诏中亦无其比。 王著善草隶,宋初独步一时,然至今尚未见到带其本款的作品(包括墨迹、摹本或刻本)。我们只能依靠文献来了解大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王著笔法圆劲,不减徐浩,少令韵胜,其所书《乐毅论》学虞永兴(世南),可抗行也。”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称:“今中都习书诰敕者,悉规仿著字,谓之‘小王书’,亦曰院体,言翰林院所尚也。”可见当时王著书风的影响所及。更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记载了王著完书模写《乐毅论》、补全智永《千字文》之事,这是有关王著书学贡献的重要事迹。黄庭坚评其书:“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诚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之功也。”此外还有其书东岳庙碑、详定《急就章》的记载。 当然,王著最大的艺术功绩应是摹勒《淳化阁帖》。自祖刻《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对其成败得失的评价始终不绝如缕。然而,《阁帖》始创的殊勋不可泯没。在清代,连力主碑胜于帖的康有为也说:“帖以王著《阁帖》为鼻祖,佳本难得,然赖此见晋人风格,慰情聊胜无也。” 《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官方和私家一齐动手,藏帖、赏帖、刻帖、临帖,九州大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连绵不绝的文化景象。南宋曹士冕已汇辑了由《阁帖》繁衍而出的公私摹刻丛帖34种;到20世纪初,容庚编撰的《丛帖目》竟达310余种之多。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赵孟頫才会说:“书法不丧,此帖之泽也。” 其他《书史会要》称:“王著笔法圆劲,不减徐浩,少令韵胜,其所书《乐毅论》学虞永兴(世南),可抗行也。”黄庭坚评其书:“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诚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之功也。” 其实这是王著自己书法本领高超所指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