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竹 |
释义 | 1 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民商法学博士 研究领域:侵权法、物权法、人格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教育背景: 1999.9-2003.6 中国人民大学商品学系 管理学学士 2004.9-2006.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 法学硕士(导师:杨立新教授) 2006.9-2009.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 法学博士(导师:杨立新教授) 博士论文:《侵权责任分担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数人分担的一般理论》(获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海外留学经历: 2007.9-2007.11 我国台湾地区东吴大学法学院 合作导师:潘维大教授 2008.8-2009.1 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 合作导师:Prof. Riles 2009.1-2009.5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 合作导师:Prof. Kysar 学术成果(截止到2009年7月): (一)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1. 国家环保总局项目“转基因大豆对人体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科研项目“电子商务立法研究” ;3. 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部级一般项目“民法法律物格制度研究”; 4. 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项目“中国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 5.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学术论文网络发布平台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 6. 中国法学会一般研究项目“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研究”。 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法典总则立法及其基础理论研究”; 8. 北京市哲学社科“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民事权利保全请求权体系与民事行为规制研究”; 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不作为侵权责任之研究”; 10.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及损害赔偿研究”。 (二)核心期刊论文(含CSSCI、北大目录、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1. 杨立新、王竹:《论不动产支撑利益及其法律规则》,《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 杨昌举、宋林、王竹:《转基因大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保护》2002年第11期。 3. 王竹:《我国性自主权理论的发展历程综述》,《判解研究》2005年第3辑。 4. 王竹:《论<民法通则>与<物权法(草案)>的合宪性》,《判解研究》2006年第3辑。 5. 王竹:《环境资源法学与民法学:曲解抑或对话?》,《判解研究》2006年第5辑。 6. 朱岩、王竹:《比较法视野下的中德侵权法》,《判解研究》2007年第3辑。 7. 杨立新、王竹:《论自然力的物权客体属性及法律规则》,《法学家》2007年第6期。 8. 王竹:《从“艳照门”事件看多因大规模网络侵权案件的责任分担》,《判解研究》2008年第2辑。 9. 王竹:《我国侵权法上“公平责任”源流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0. 王竹:《试论市场份额责任在大规模网络侵权中的运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4期。 11. 杨立新、王竹:《论货币的权利客体属性及其法律规制》,《中州学刊》2008年第4期。 12. 王竹:《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应急社会背景下的侵权法思考》,《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8期。 13. 林旭霞、王竹:《<物权法>视野下的虚拟财产权利属性与法律适用》,《判解研究》2008年第3辑 14. 姚宝华、王竹:《新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的解读与适用》,《人民司法》2008年第15期。 15. 王竹:《<物权法>视野下的虚拟财产二分法及其法律保护规则》,《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6. 王竹:《试论市场份额责任在大规模网络侵权中的运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 17. 杨立新、王竹:《论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客体中统一物的概念》,《法学家》2008年第5期。 18. 丁凤楚、王竹:《论基金管理人忠实义务的法律规制》,《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 19. 杨立新、王竹:《论侵权法上的受害人过错制度》,《私法研究》2009年春季卷。 (三)其他法律评论、论文集和报刊论文: 1. 王竹:《论实质意义上物权法的合宪性》,《东吴法学》(2006年秋季卷·总第13卷)。 2. 王竹:《侵权事故法论纲》,载《第三届“法官与学者对话”民商法论坛——事故责任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8月·成都) 3. 杨立新、王竹:《关于完善物权法用益物权体系的若干意见》,载杨立新主编:《用益物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王竹:《试论建筑物用益物权体系》,载杨立新主编《用益物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王竹、李陈婷:《用益物权制度评论》,《检察日报》2007年3月29日。 6. 王竹、郑小敏:《我国侵权法上公平责任的类型化研究》,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编《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7年第4期。 7. 杨立新、王竹:《解释论视野下的<物权法>第166条和第167条》,《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 王竹:《“艳照门”事件对中国侵权责任法起草的“三个多样性”启示》,《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第4期。9. 方洁、王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对抗策略》,《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第7期。 10. 王竹:《建筑物抛掷物致害的“不赔”与“赔”》,《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1. 杨立新、王竹:《常态与应急: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民法思考》,《东方法学》2008第4期 12. 王竹:《试论致害人不明的侵权垫付责任》,载杨立新主编《侵权行为类型研究与发展中的人格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 王竹:《论性自主权的确立》,载杨立新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侵权行为类型研究与发展中的人格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 王竹、申莉萍:《从“微软黑屏”事件看互联网反盗版私力救济的限度》,《信息网络安全》2009年第2期。 15. 王竹《耶鲁访学心得》,《法制日报·周末》,2009年3月19日。 16. 杨立新、王竹:《<侵权责任法(二次审议稿)>侵权责任分担立法体例与规则评析》,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17. 王竹:《论法定型不真正连带责任及其在严格责任领域的扩展适用》,《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卷)。 18. 王竹:《试论证券类别与分类的体系化》,《中财法律评论》(第2卷)。 19. 王竹:《侵权责任法草案应当规定雇主责任》,《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号,2009年7月1日。 20. 王竹:《我国侵权法上特殊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制度立法体例与规则研究》,《政法论丛》2009年第4期。 (四)出版物: 1.《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与杨立新等合著,副主编,第三作者。 2.《电子商务侵权法》,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与杨立新等合著,第三作者。 3.《民法物格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与杨立新等合著,第二作者。 4.《意外灾害应急民法救济》,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与杨立新等合著,第二作者。 5.《民法通则一本通》,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2008年再版,2009年第二版。 6.《婚姻家庭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2008年再版,2009年第二版。 7.《用益物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副主编。 8.《物权法解读与适用》系列丛书(一套6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副主编。 9.《侵权行为类型研究与发展中的人格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副主编。 (五)英文讲座、授课: 1. European Canvas, American Colors, Chinese Spirit-- The Making of the Grand Scroll of Tort Liability Law of China, Cornell Law School, 4/16/2009.“欧洲画布,美国色彩,中国精神——书写中国《侵权责任法》的宏伟画卷”,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2009年4月16日。 2. Minnesota University Law School-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法暑期班”,开设Chinese Civil Law和Comparative Land Use and Control两门英文课程。2009年7月6日-7月14日。 2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人物简介王竹,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教授。 学习经历: (1)1978年8月—1982年7月:在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2)1986年—1990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3)1991年2月—1991年11月:在法国波尔多建筑学院访问、进修 工作经历: (1)1982年8月—1988年8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助教 (2)1987年8月—1993年8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讲师 (3)1993年8月—1997年12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副教授 (4)1997年12月—2000年6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教授 (5)2000年3月获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6)1998年10月—11月:赴日本国日本大学访问、讲学 (7)2000年7月至今:在浙江大学任教授、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人居环境、地域建筑、城市景观。 ◎ 主要研究项目(1)1997年—2000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绿色建筑体系与住区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项目负责人之一(2)2002年—2004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城镇基本住居单元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3)2002年—2004年完成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绿色建筑机理与适宜性途径研究”,项目负责人(4)2005年—2006年承担浙江省重大委托项目“推动建筑节能与新材料应用”,项目负责人(5)2006年—2008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湿地类型基本人居生态单元适宜性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参加人(6)2004年—2006年承担杭州市政府研究项目“杭州城市形象与景观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7)2005年—2006年承担余姚市政府研究项目“余姚城市景观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8)2005年—2007年承担“四川九洲集团国际软件园”规划与设计,项目负责人 。 ◎ 论文或著作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70余篇。 (1)《绿色建筑》(专著),王竹,副主编,1999年,中国计划出版社 (2)Research framework on the suitable development model and mechanism of green settle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Z.Wang、Y.He、J,Ge,Lowl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2004(6),p75-80,(EI收录) (3)地域绿色住居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神经元网络的理论构建,裘晓莲、王竹,华中建筑,2003(3),p7-8,(EI收录) (4)绿色住居地域基因理论研究概论,刘莹、王竹,新建筑,2003(2),p21-23,(EI收录) (5)绿色建筑体系的导衡机制,王竹、王玲,建筑学报,2001(5),p58-59 (6)黄土高原绿色窑居住区研究的科学基础与方法论,王竹、魏秦、贺勇、李立敏,建筑学报,2002(4),p45-47 (7)从原生走向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绿色窑居的地区建筑学解析与建构,王竹、魏秦、贺勇、王玲,建筑学报,2004(3),p32-35 (8)柔性下垫面塑造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贺勇、王竹,建筑学报,2005(1),p56-58 (9)城市景观敏感区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赵秀敏、王竹、丁承朴,建筑学报,2005(7),p15-18 (10)居住下垫面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王子平、王竹,建筑学报,2005(10),p34-36 (11)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体护岸景观方法初探,贺勇、王竹,建筑学报,2006(3),p 20-21 (12)以纵向科研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王竹,香港建筑师学报,2001(4),p58-59 (13)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教育体系架构与人才培养实践,王竹,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1) (14)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思考,王竹、贺勇、魏秦、王玲,浙江大学学报,2002(12),p659-663 (15)研究型大学专业教育评估促进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为例,葛盈辉、王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p44-47 (16)绿色住居界面机理研究初探,徐淑宁、王竹,华中建筑,2004(2),p26-28 (17)封闭与开敞——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阳台设计思考,李波、李文驹、王竹,华中建筑,2004(2),p57-58 (18)杭州清河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赵秀敏、丁承朴、王竹,华中建筑,2004(5),p133-136 (19)“深绿色”理念与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于文波、王竹,华中建筑,2004(5),p123-124 (20)“之内”与“之外”—两种空间基本状态的解读,陈斌鑫、王竹,华中建筑,2004(6),p57-60 (21)高层住居适宜性空间环境浅析,黄坚、王竹,华中建筑,2004(6) (22)杭州湖滨街区城市环境意象与空间景观的诠释,张海燕、王竹,华中建筑,2004(6),p95-97 (23)山水城市空间形态特色的探索,王竹、朱晓青、王佶,华中建筑,2005(2),p95-98 (24)城市住居绿化菜单系统构想,王佶、王竹,华中建筑,2005(4),p94-95 (25)“后温州模式”的江南小城镇底商住居探究,王竹、朱晓青、赵秀敏,华中建筑,2005(6),p97-99 (26)触及建筑的深层结构——基于印度建筑师柯立亚建筑作品的类型学分析,郭牧、王竹,华中建筑,2005(6),p97-99 (27)“馆驿后三号”的尴尬处境:再读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王杉、王竹,华中建筑2005(12) (28)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维解析,黄昱、王竹,华中建筑,2006(2),p107-110 (29)杭州城市广场景观的变迁和发展思考,何丛芊、王竹,华中建筑,2006(2),p118-120 (30)滨水住区“柔性界面”探讨——以京杭大运河(杭州城区段)为例,贺勇、王竹、徐淑宁,华中建筑,2006(3),p118-120 (31)地区建筑原型之解析,魏秦、王竹,华中建筑,2006(6),p42-43 (32)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户外空间评析,杨欢、王竹,华中建筑,2006(6),p 16-20 (33)混合社区适宜模式及实现途径研究,于文波、王竹,建筑师,2005(12),p70-73 (34)地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架构,魏秦、王竹,新建筑2000(5),p16-18 (35)从原生走向可持续发展—地区建筑学解析与建构,王竹,新建筑,2004(1),p46-48 (36)竖向组织居住空间形态的多义解析,倪新锋、王竹,新建筑,2006(2),p66-70 (37)城市开放空间公众意象的影响因素研究,石坚韧、赵秀敏、王竹、外尾一则,新建筑,2006(2),p71-74 (38)社区公园的声景观研究,赵秀敏、王竹、石坚韧,新建筑,2006(4),p118-122 (39)江浙地区中小城镇城市化模式初探,贺勇、王竹、朱晓青,规划师,2004(6) (40)美国城市蔓延之后的规划运动及其启示,于文波、刘晓霞、王竹,人文地理,2004(4),p55-58 (41)城镇居民心理变迁与社会环境变迁的关系,郭牧,王竹、郭凌云,城市问题,2005(3) (42)长江三角洲地域绿色住居评价体系研究,王竹、王杉、裘晓莲,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43)建成环境评价在多方参与型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赵秀敏、王竹、石坚韧,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p287-291 (44)杭州西湖风景区街道改造研究,范婕、王 竹,山西建筑,2006(5),p24-25 ◎ 奖励、荣誉(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 (3)冶金工业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6)建设部“华夏建筑科学技术一等奖” (7)建设部“绿色建筑创新三等奖” (8)国际建协“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第三名”(指导教师) (9)省级优秀科技论文奖多项 ◎ 社会兼职(1)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2)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 (3)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 (4)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创会会员 (5)《国际低平地技术》杂志(EI全文收录)顾问编委 (6)《中外建筑》杂志编委 (7)《建筑细部》杂志编委 ◎ 教学工作(1)承担本科生专业课程2门 (2)承担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2门 (3)承担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2门 (4)已培养博士2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5名;毕业硕士2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 3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二院中西医结合科主治医师◎ 人物信息姓名:王竹 职 称:主治医师 主 治: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疾病的研究。 ◎ 人物介绍女,汉族,硕士。1997年9月-2002年7月期间在陕西中医学院攻读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西安市第一医院高薪分院从事中西医结合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一年,2004年9月起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攻读中西医结合临床肾病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后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从事中西医结合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曾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课题1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篇。 ◎ 现就诊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二院中西医结合科 ◎ 上午论文或发表的文章主持编写了《糖尿病肾病验方用药规律分析》,《活血化瘀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祛风药治疗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承担课题: 复方中药益肾降脂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证书号:06-2-081-R).2006年度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贰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