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志清 |
释义 | 王志清,男,中国当代著名辞赋作家,诗人,南通大学教授,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主攻古代文学及文论,出版有专著《纵横论王维》等;另外有同名人物的信息。 沈阳市书画协会秘书长王志清(1949~ )辽宁沈阳人。沈阳市于洪区文化馆美术组组长。中国书画协会会员,中国公关协会艺委会会员,沈阳市美术家、书法家协会理事,沈阳市于洪区书画协会秘书长。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曾为小说《跑在火车前头的人》插图。作品先后在省、市美术书法展获奖,在全国大赛中获二等奖。并获深圳“晶兴杯”、“银海杯”全国书画大展赛优秀奖,在北京二千年·奥林匹克国际绘画书法艺术大展中获书法荣誉奖。近十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赛,获国际“正大杯”赛特别奖、日中文化交流展铜奖、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中华杯”全国书法大赛金奖。传略辑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文学学者基本信息王志清,男,中国当代著名辞赋作家,诗人,南通大学教授,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主攻古代文学及文论,出版有专著《纵横论王维》等5部,出版诗集《生命场景》、《心如古铜》等。辞赋作品有:【赋《黄山十赋》】、【袁瑞良《黄山十赋》之赋】、【月夕赋并序】、【归而来兮辞】、【读袁瑞良先生诸赋而为之写真】、【美妙的山水协奏】等。 2012年5月,当选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 荣誉在南通市举行的中国旅游文学论坛暨首届徐霞客旅游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王志清教授诗歌集《心如古铜》获首届徐霞客旅游文学奖一等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为王志清教授颁奖。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文汇报、香港凤凰卫视及新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了首届徐霞客旅游文学奖颁盛况。 评价其散文诗在文学界颇受好评。著名诗论家、博士生导师谢冕评价王志清的《心如古铜》深沉凝重,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著名军旅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宗仁说:“王志清的诗凝重而深长,他捕捉的虽是一瞬间的影子,给予读者的思索却是无限的。”辞赋大师潘承祥说:“文风厚重,读按理如史”。著名诗人、《诗刊》主编叶延滨说:“读王志清散文诗,如读山水丹青,其作品多清丽亮色,又有激越情怀,自成一格,不追时髦。”当代散文诗之泰斗耿林莽在《王志清的山水情结》中说:“王志清的山水风景题材的散文诗致力于山水、文化和诗情的切合,他是灵性、悟性较强的快捷之才,敏于发现和思考,激情奔放洋溢,语言意象上也有不少鲜活的创造。” 融会贯通 独创新类——评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 王美春 王志清教授的新著《盛唐生态诗学》正式出版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是很值得庆贺的事。此著是王志清继《纵横论王维》之后的又一本力著。笔者评过《纵横论王维》,也曾在《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看到王志清 “盛唐山水诗”系列论文十多篇,现在又看到由其“盛唐山水诗”系列论文整合而成的论著《盛唐生态诗学》,自然倍感亲切,更觉得此著很值得荐读。 一、融生态研究与文本研究于一炉 《盛唐生态诗学》是一本研究以王维为代表、为核心的盛唐山水诗群落的专著,主要从生态诗学的角度加以论述,且融生态研究与文本研究于一炉。这至少又体现在以下“三性”上: (一)开创性 学术论著的价值首要表现就是开创性。《盛唐生态诗学》以生态学的观点研究王维与盛唐山水诗,视角新颖,课题本身就具有开创性,无疑提出了一个新的学科。以往的研究者,在研究盛唐山水诗群落时,往往将研究范围局限于王维、孟浩然等几位代表人物。而《盛唐生态诗学》则扩大了研究范围,从地域上看,北有以王维为领袖的北方诗群,南有以李白为中心的南方诗圈;从时间(时期)上看,则始于“沈、宋”,止于“钱、刘”。由此可见,此书在以生态学研究盛唐山水诗上具有开创之功。 (二)系统性 《盛唐生态诗学》以生态的系统观和生态的价值观,对盛唐山水诗群落生成的诸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涉及盛唐政治、文化、自然、美学、风俗等多方面,旨在揭示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生态背景及其生态关系,探究盛唐出现山水诗高潮的原因,并以社会的人文价值为基点,着重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将思考的理论视点贴近生命本源与生命存在。这就使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研究自成体系。可以说,《盛唐生态诗学》是由多个研究子系统构成的盛唐生态诗学的母系统,全面展示了盛唐生态和于此生态中活动的诗人群落。 (三)关联性 《盛唐生态诗学》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盛唐山水诗群落,使生态研究与盛唐山水诗文本研究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涉及盛唐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诸方面,而这诸方面又形成了一个“生态链”,所有的一切都在生态中关联起来。因此,王志清教授从生态学角度观照盛唐山水诗,不是将生态学作为标签硬贴在盛唐山水诗文本之上,而是融会贯通,从盛唐生态以及盛唐诗人群落中发掘出关于生态的应有之义。 二、融宏观观照与个案研究于一体 《盛唐生态诗学》研究盛唐山水诗群落,既从宏观上观照,又进行“个案研究”,且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全书除绪论与后记之外,共十二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属生态“背景”研究;第二部分(第五章至第七章),是对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生态形式研究;第三部分(第八章至第十一章),从多角度、多层面揭示对盛唐山水诗群落生成的内在原因;第四部分(第十二章),着重对盛唐山水诗群落代表人物作个案研究。四个部分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本身就呈现出互相关照、彼此生发的“生态效应”。 就总体而言,此书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宏观上对盛唐山水诗群落加以观照;第四部分则主要是作个案研究,也即微观分析。当然,在宏观观照时又离不开个案研究,或者说是离不开对具体作品的微观分析。如第二章在宏观观照时,也精要分析了岑参、崔国辅、李颀等人的相关诗作,并通过列表比较、数理分析于宏观中见微观。同样,此书在作个案研究时也离不开宏观上的把握,也善于微观中见宏观。第四部分侧重对盛唐山水诗群落作个案研究,却也做到了微观中见宏观。其中对“沈、宋”、王维、孟浩然、刘长卿这些代表人物作个案研究,不是就一个作家、一部作品论述,而是将作家作品置身于盛唐山水诗乃至整个盛唐诗的大背景中考察,这就显得微观而不“微”。由于融宏观观照与个案研究于一体,此书既能帮助人们从整体上把握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生态背景及其生态关系等,又可让读者对该群落有真切而具体的了解,并可在作者的理性思辨和审美评判中获得美学上的愉悦感。 三、融审美体验与文献甄别于一身 我一直很佩服王志清的文论和美学功夫,他的著作和文字也得益于此。《盛唐生态诗学》也充分显示了王志清的这一特点,而且在论述盛唐山水诗派时往往融审美体验与文献甄别于一身,给人印象深刻。这也体现在以下“三性”上: (一)思辨性 王志清是一名学者,具有学者的理论素养,文学研究擅长思辨,其《纵横论王维》如此,《盛唐生态诗学》亦如此。读《盛唐生态诗学》,我们不得不为王志清极强的思辨力所折服,整个一部书,纵横开阖,充满了理性思辨的色彩,而又因为美学体验的参与,显得深入浅出。 (二)科学性 王志清对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研究,尽管不是长于考据,但他的《盛唐生态诗学》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如他对盛唐诗人群落的“派”的特殊形态的考察,言之有据,其提出的新见不仅令人眼前一亮,而且令人信服。笔者以为,比较起王志清的其他几本著作来,《盛唐生态诗学》的立论更加有据可靠,论证缜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 (三)生动性 王志清是一名学者,又是一名诗人,是学者型的诗人,诗人型的学者,文学研究成果颇具特色,诗和散文诗创作也独树一帜,还在辞赋上偶尔一露身手,诗集《心如古铜》曾获首届“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学奖”诗歌类一等奖。也许是集学者与诗人于一身的缘故,其文学研究往往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这在《盛唐生态诗学》一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盛唐生态诗学》的语言具有散文诗的特质,给人以诗一般美的享受。“刘长卿以虚静之心体悟自然无为之道,而在审美时得到艺术的转换:秋月空江、花雨春草、白云溪花,暮钟、闲棹、钟磬之响打破了寂空和静,缥缈的暮霭引人进入空灵幽远的神秘境界,整个画面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的节律美,成为超现实的精神象征。”像如此生动的论述在《盛唐生态诗学》中随处可见。由此也可见王志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总而言之,《盛唐生态诗学》独辟蹊径,极具特色,颇值一读。 主要论文2009年 104.评董乃斌《文学史学原理研究》(《文学评论》2009.2) 10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三十年唐诗研究综述(《深圳大学学报》2009.2) 102.诗学“以德为本”的价值理性(《河北学刊》2009.5) 101.王维:应制七律第一人(《文史知识》2009.1) 100.王维诗美适度原则和中节控制(《福州大学学报》2009.5) 99.金陵怀古第一诗(《古典文学知识》2009.6) 98.盛唐盛世的诗歌经典(《南通大学学报》2009.5) 97.改革开放30年唐诗研究的态势及走向(《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1) 96.范曾的“三恋”情结(《华夏纪实》香港2009.1) 95.长安文化的精髓与王维诗歌的经典性(“长安学丛书”《文学卷》陕西师大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2008年 94.宗杜论诗:元好问的意义与局限(《民族文学研究》2008.4) 93.从《中兴间气集》看盛、中唐之交的王维接受(《文学遗产》2008.6) 92.王维“歌诗化”的自觉(《吉首大学学报》2008.6) 91.怎样拯救堕落的文艺批评(《探索与争鸣》2008.8) 90.论苏轼“诗主理”与“主理诗”的理性自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3) 89.灵魂之舞的自由维度——王充闾大散文及其散文观研究(《南方论坛》2008.5) 88.王维友情诗的“遥想”写法(《名作欣赏》2008.5) 87.黄山为辞兮黄河为采——袁瑞良辞赋荐读(《名作欣赏》2008.9) 86.王维的生态观及其诗的生态形质(《江汉大学学报》2008.5) 85.“黍离”之悲与 “蒹葭”之愁——《听雨》与《乡愁》的相似性比较(《文学界·人文》2008.9) 84.古代文学“应用”研究的范式——评吴在庆《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文汇读书周报》2008.11.7) 83.《散文诗90年》:跨越百年的巡礼(《出版人》2008.6) 82.《王维论稿》评论(《唐代文学年鉴2007》,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3出版) 81.《唐代文士与唐诗考论》评论(《唐代文学年鉴2007》,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3出版) 80.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唐代文学年鉴2008》,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10) 79.王维的生态观及其诗的生态形质(《唐代文学研究12》,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10) 2007年 78.陆游“史笔山水”的写实品格和形态(《中州学刊》2007.5) 77.《闲情赋》之于“宫体诗”的影响考论(《贵州社会科学》2007.7) 76.焦躁的叩问——王充闾及其散文之美学观照(《社会科学辑刊》2007.2) 75.彻骨真爱的血性投入(《名作欣赏》2007.1) 74.人生焦虑演衍的自恋情怀(《名作欣赏》2007.4) 73.大巧之拙不工自工(《名作欣赏》2007.6) 72.《闲情赋》的费解与新解(《名作欣赏》2007.10) 71.王维“闲适”的生命精神与诗歌旨趣论(《南都学坛》2007.1) 70.“后王维”时期的王维接受 (《唐都学刊》2006.6) 69.王士桢诗学的“救弊”思想内核(《南通大学学报》2007.5) 68.新锐、理性的批判精神——评论《核心期刊》(《社会科学报》2007.1.) 67.《我的海南岛》再版序言(香港《华夏纪实》2007.3/4合期) 66.生活处处皆好歌(《词坛》2007.6期) 65.自适度情境而直切内心的诗性求解(《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64.张謇开发思想研究综述(《张謇研究百年回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2006年 63.美在和谐:《山居秋暝》新解(《文史知识》2006,11) 62.盛世选本的盛世形态——《河岳英灵集》、《唐贤三昧集》二选本之共性研究(《山东师大学报》2006,3) 61.盛唐的盛世和谐特征及其内涵考察——兼论盛唐诗人的休闲状态和山水情(《吉首大学学报》2006,5) 60.刘长卿山水诗的盛唐面目(《殷都学刊》2006,2) 59.刘长卿归属盛唐山水诗派的理由、意义及其它(《南都学坛》2006,4) 58.蓝海文新古典主义诗学的核心及其“潜诗学”特征(《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1期) 57.以诗性与哲意为诗歌命名——沙白新作《八十初度》组诗之评论(《南京理工大学报》2006,2期) 56.道学视阈的王维阅读(《南通大学学报》2006,6) 55.为真情招魂:散文诗最好方式的自救(《西华大学学报》2006,6) 54.以歌释诗:切入唐诗原创本体的研究(《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 53.作家的困境当归咎于作家自己(香港《华夏纪实》2006,3期) 52.美妙的山水协奏:袁瑞良赋论(《光明日报》2006,11,10,7版) ]2005年b]51.人性与诗性的急转弯:沈宋贬诗与盛唐先声(《学术论坛》2005,5) 50.盛唐城市化进程与诗歌的回归主题(《东北师大学报》2005,1) 49.“弃”之稳否辨:《赠孟浩然》与《岁暮归南山》之讨论(《名作欣赏》2005,2) 48.王维追步楚骚的美学意义(《唐都学刊》2005,2) 47.魏晋骈赋的文体性质及其意义(《南通大学学报》2005,1) 46.魏晋骈赋的文体性质及其美学意义考论(《中国中古文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 45.《唐诗创作与唐诗传唱关系研究》评论(《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4.为当下基础教育号脉的勇力——读《基础教育的战略应对》(《南通大学学报》2005,3) 43.赤子心肠血性文章(《新教育》2005,5) 2004年 42.“王维模式”的文化诠释(《深圳大学学报》2004,1期) 41.“美不自美”:中唐诗美的人类自我中心观特征(《江淮论坛》2004,6) 40.“美在自美”:盛唐山水诗美观的生态本位特质(《内蒙社会科学》2004,4期) 39.盛唐休闲风气与诗人的别业创作生态(《北方论坛》2004,3期) 38.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生态阐释(《贵州社会科学》2004,6) 37.孟浩然诗水意象解密(《山东师大学报》2004,5) 36.盛唐山水诗派的语言策略(《延边大学学报》2004,2期) 35.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与自然品藻(《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2期) 34.审美时间中的生命体验:王维时间意识论(《南京理工大学报》2004,1期) 2003年 33.芙蓉论诗与谢、王山水(《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3期 ) 32.王维美学观的客观唯心主义特征(《学海》2000,3期 ) 31.佛禅“自性”与盛唐精神及山水诗形态 (《甘肃社会科学》2003,4期) 30.盛唐山水诗“派”的特殊生态 (《东方论坛》2003,4期) 29.接受期待与盛唐山水诗的文化生态(《天津社会科学》2003,6期) 28.盛唐的文化策略与山水诗派生态(《社会科学辑刊》2003,5期) 27.自然环境的生态优越与盛唐山水诗派的生态取向(《东北师大学报》2003,5期) 26.《野草》的文体颠覆与辨证(《鲁迅研究月刊》 2003,9期) 25.审美时间中的生命体验:王维时间意识论(《南京理工大学报》2004,1期) 24.王维文学史地位之浮沉的反思(《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3期) 23.现代诗学创建的人文品格(《东疆学刊》 2003,3期) 22.张謇的戏剧观及其实践意义(《广西社会科学》2003,5期) 21.张謇书法的实用精神与美学性格(《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1期) 20.香港散文诗的艺术实力与生命精神(《香港散文诗报》2003,1期) 2002年 19.文学批评性情参与的学理依据(《江海学刊》2002,2期) 18.中国文学批评的德本精神及本体意义(《东北师大学报》2002,5期) 17.盛唐山水诗群落的自然生态观及生存状态(《学海》2002,4期) 16.从王、孟诗交看二人性情之差异(《贵州社会科学》2002,3期) 15.寻找学术上的对话平台(《南京理工大学报》2002,3期) 14.体合天地之心的诗美追求(《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4期) 13.文学批评的现实语境与本土化策略(《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4期) 12.贴近生活的艺术样态(《文艺报》2002、5、14) 11.美丽的林子美丽的《给他》(《当代诗坛诗学季刊》香港,2002第33期) 2001年 10.“思无邪”诗学模式的审美缺陷及负面效应(《南通师院学报》2001,3期) 9.王维哲学思想三教兼综的特征(《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2期) 直彻心源的生命感动(《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1,3期) 8.王维人生哲学中的虚静内核(《王维研究》三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7.善性理性的诗化形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6.外向视角的情感体认(《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5.当下散文诗到底缺什么(《云南文艺评论》2001,6期) 2000年 4.芙蓉论诗与谢、王山水(《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3期 ) 3.王维美学观的客观唯心主义特征(《学海》2000,3期 ) 2.以还乡精神构筑理想家园(《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期) 1.精彩纷呈的动态结构:《唐代美学史》评(《南京理工大学报》2000,3期) 平凉名师王志清,(1965-),大学文化程度,中国民盟盟员,1986年7月参加工作,现为崇信二中高级教师。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2001年11月被平凉地区行政公署教育处评为“数学科学科带头人”、2002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骨干教师”、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2005年获全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课件制作“二等奖”,2007年8月获县教育局教学质量奖,9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2011年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市级中学数学学科教学研究员。 潞安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志清,中共党员,矿业工程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共山西省委重点联系工程专家,曾任任潞安环能股份公司漳村煤矿矿长、党委委员、常村煤矿矿长、党委委员。王志清坚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落到实处,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效益、发展的关系,提出并实施了富有特色、科学系统、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在推动煤矿科学、安全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现任山西潞安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温岭名师王志清(笔名农角英)男,浙江温岭市人,1936年10月出生。1960年结业于温岭师范,同年9月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历任乡校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向来爱生如子,以校为家,置心教学。教学成绩层显锋芒,多次被评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有《家访与备课》《大洞不补补小洞》等三十来篇。人在农村角落,名扬五湖四海。被中央教科所邀为中央教科所作文教学课题组成员。每年参加中央教科所召开的年会。每年年会上发表的论文都获一等奖。浙江教育报总编孙毅明对他高度评价:“你的文笔很好,文章很流畅,内容新颖,构思独特……”中央教科所张田若教授评价是:王志清同志踏朱作仁教授脚印,是温岭一花在年会上独放,这是温岭的光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