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正龙 |
释义 | 简介王迪,字正龙,号文博山人,法号妙和,著名民间医生。 “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曾做临时工一年,后进入钢铁研究总院九室当技术工人,协助科技人员搞科研。工作期间,心灵手巧,常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解决高级技术人员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犹如爱迪生测量灯泡的容积。工作期间,协助当时课题组组长梁钦元(当代大儒梁漱溟之长孙)研究课题,并结为莫逆。因常听其讲述梁老先生的事迹,受益颇深。 工作同时,就读于北京中华社会大学教育系电化教育专业学习,本科毕业,曾获奖学金。与此同时,拜陈氏太极拳名师杨文笏师父学习陈氏太极拳至今。其间,与我结伴互励,购买了大量书籍并进行了一定数量的阅读。王迪偏重于传统文化,我偏重于文学艺术。 读书习拳,智识大增,又经杨师父引导认识并拜民间隐士庞正阳德中老先生为师,并获其真传。后又拜庞老先生和夏寿仁教授的弟子刘悲云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在钢研工作四年有余,为了寻求人生目标,不顾全家拼命反对,坚决辞掉工作,离家远赴扬州,于禅宗著名道场高旻寺中的医务室,追随庞老先生及刘悲云老师学习中医及临床,得部分真传,并拜高旻寺方丈德林为师参学佛法,因智识出众,深受大师器重,与其学佛应大有裨益。 其间,与志同道合的同师学医并研佛的师姐产生感情。学医三年后,因不愿沾染悲云老师日益加重的“商人”习气,毅然离开高旻寺,赴闽西龙岩市莲台山及天马山静修半年。后赴海口行医未果,改行从事装饰绘画,以书法、白描见长,曾一度影响海口装饰绘画潮流。一年半后回京,与师姐结为夫妻,在家潜心研究佛道儒理论。一年后随妻回龙岩苏邦老家行医、务农、学习,并主动从事学生的校外辅导工作,对农村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思考,产生了较以往更为深刻的见解。 一年半以后回京,得一子,请他的书法老师郭金铭先生取名“嘉辰”。而后生活负担加重,始终未能应聘到正式职业,以为朋友看病和干杂活为生,却依然追索真知至今。”——肖爻 生平1983.10 于北京海淀区铁道附中高中毕业,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计算机室做临时工,生产孵化器电路板。1984.10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九室当工人,从事耐火陶瓷研究辅助工作。其间考入“中华社会大学教育系电化教育专业”学习四年,曾获奖学金(1988.6毕业)。其间,拜杨文笏老师学习陈氏太极拳,拜庞德中老师学习三教经典,拜郭金铭老师学习书法。 1988.10辞职,赴江苏省扬州市高旻寺拜刘悲云老师学习中医,并负责医务室管理工作。同时,拜高旻寺方丈德林大师学习禅宗经典和理论,从庞德中老师习禅,兼学中国传统文化。 1991.07 在福建省龙岩市莲台山、天马山修习禅宗,同时研究传统中医理论。 1992.05 赴海南省海口市,个人从事室内美术装饰绘画及沙盘模型制作。 1993.11 在北京优异新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陶瓷电容生产车间主任,后任销售部经理。 1994.12 由于公司倒闭,在家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以佛道理论为主)。 1996.01 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苏邦村从事农田种植、中医研究、乡村调查以及小学课外义务教育工作。 1997.09 为生活奔波,曾任几家私人公司副经理、业务员以及从事室内装修设计工作,都未超过两个月,并做过一个月的小时工,后在天伦饭店从事中医按摩工作两个月。 1999.11 在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开始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的写作工作,主要书目为《三教觉迷录》、《中西医论坛》、《素质教育论》,半年后辗转于几个单位任闲职,并继续从事个人写作。 2002.07 于“北京正龙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兼讲师,培训传统文化暨传统中医人才。 2003.08 在家专心于个人写作,完成《中西医论坛》一书。并开始从事《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注释和临床归纳工作。 2004.03 在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任研究员,讲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本草》、“中医临床”以及传统文化。 2010年05月16日上午十点十五分在北京家中病故,享年四十六岁。 思想从王迪平时的谈论来看,他所研究的东西,有一些是实用的,他本人也在生活中使用着,有时也会出现人们难以置信的神奇功效。有一些是他对宗教问题的分析,有一些是对素质教育问题的看法,还有一些是对于当今西医、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某些时髦东西的针砭。对于这些时髦的东西,从王迪的性格来看,大概他会呵斥的。 以医学为例,他认为太多的人们习以为常用着的东西,误着太多的医生,害着太多的病人。这一部分内容必然会触犯较多业内人士的既得利益,或者与他们的固有观念有着大的差异,这部分内容一定会受到攻击。因此,王迪这部书的认同度最初是不会太高的。这让我想到了2500年前的孔子,他无疑是个大思想家,他在世时的思想也是饱受排斥的,然而,这并不影响其思想统治中华两千多年。当然,我不相信王迪会有那么大的造化。王迪能不能成“家”我不说,那得看人们将来如何认可他了。但成个“匠”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从他的实际水平看,“封”他个思想巨匠恐怕也不为过。 现在王迪已经掌握了佛、道、儒众多经典的思想,从后面他的简历还可以看出,他的这些经典思想不只是局限于理论和书本儿,他是有过一些亲身体验,甚至受过真传的。当今世上,有过这样的体验和经历,并且于此很专注的人,王迪大概是极个别的。他若能通过这部书将佛、道、儒、医等熔为一炉,并树立自己的观点,其价值也就不言自明了。 处事王迪为人刚直,刚直到他的父母、兄嫂,刚直到他的老婆、儿子,刚直到他的师父们、徒弟们、朋友们。细述则没完没了,这里仅一句话概括:在这众多的与王迪最近的人里面,没有与他产生危机的太少了,到现在为止(不包括明天),我还算其中一个。他执著地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这个世界,对待这个世界上的人,于是在他的身上存在着鲜明的优点,那就是不受别人的影响,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与那优点犹如双胞胎一样并存着的,是显著的麻烦——他几近固执地信奉自己的观点,也就意味着他难以接受别人不同的看法,这就注定了他与别人交流的单一性,主要是他灌输给别人知识和思想。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让他去倾听别人的讲述,那就是在他陌生而又感兴趣的领域谈论,而且你必须有高论,否则他会不感兴趣并且不捧你的场。他或是不会或是不愿意或是做不到世上流行而实用的换位思考。说到这里,听起来好像对王迪有贬损之 意。 其实不然,这就是真实的王迪,这也是王迪为人处世常有些麻烦的症结所在。这个症结,我自信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描述得清楚。当然,这么个说法也不公平,王迪若认为有贬损之意,他也会反驳说:“谁说我听不进别人的看法?他若说得对,他若比我高,我必定会洗耳恭听、虚心受教,我拜的老师还少吗?”王迪若是这话我也信他。不过,他会先与其唇舌大战一番,真比他强的他自会虚心并奋起赶超。然而,现世之中,到哪里去找能将他这类学问融会贯通又不迂腐而自成一说的人呢?于是王迪曲高和寡了。曲高和寡不怕,只怕唯我独尊。与王迪接触的人常会说他狂,常会感觉他在压制甚至打击别人;与王迪相处,常会感觉接触越深越难处,虽然伴随着更多的价值。我是旁观者清的,有两类人与王迪难处:越是自认为有地位有价值的人就越是与王迪难处,因为他们和王迪都自信,都要显示自己的实力,各执己见,互相不服;另一类,越是不懂王迪学问的人也就越与他难处,因为王迪现在无名无钱更无官,所以,他们认为王迪的高谈阔论都是偏见甚至是无稽之谈,是脱离现实的瞎扯淡,没有用处只会害人,因此对他反感。这类人里面甚至包括他的父母兄嫂等。说起来很可悲,因为他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他哥是大名人。说起来可悲其实一点也不新鲜,因为他父母兄嫂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而且心存反感。特别是王迪为了追求相关学问而毅然放弃钢铁研究总院不错的工作,一头扎进扬州高旻寺之后。王迪处事更是没有弯折。 很多事情,凭着王迪的实力,稍加融通,便可轻易做成。但是他若认为有悖于他所信奉的思想,别说是一点点通融,就是半点通融也是不可能的。朋友之中与王迪接触深者,交往久者,交流多者,莫过于我了。仅我个人而言,我不觉得他狂,也感觉不到他的什么压制,更谈不上什么打击。我之所以有幸成为他那太少了的未发生过危机的人之一,是因为我比较了解他的性格,理解他的思想,懂得他学问的价值,还有我早已习惯了的换位思考也起了作用。遗憾的是,王迪众多的亲朋好友,有几个能真真正正理解他呢?这不怨别人,也不怨他的思想和学问,只怨他的性格过于刚直。其实,当你对王迪本人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当你对王迪还没有任何偏见的时候,你听他侃侃而谈中国传统文化,就会被他广博的知识、引经据典的论述、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思想所折服。大多与他初识并有所交流的人都是这种感觉。这里,我是为王迪出书写他的小传的,对他的学问是不该多说的,您自己去书中体会就是了。在这里,关于王迪的学问与他的“处世能力”,我想总结一句话,这是王迪小传所需要的,这句话是:王迪的学问与他的“处世能力”之间,差距大了些。请注意:“处世能力”这四个字我是加了引号的。 格言1.没有一味药是补元气的 解:所有的药,都是刺激真阳发动的,因为所有的药材都有偏性,真阳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邪气的――神在秋毫。人体的真阳元气,本身就是最大的一味“大药”,自然界没有任何一种药能够匹配它,补充它,所谓:大雄无雌! 2.没有一味药能破寒邪的 解:都是真阳自己在破寒邪。汉武帝曰:寇可往,我亦可往。经曰:【神客在门】。外邪出入,必然是因为元气虚,才能侵入;也必然是因为元气强盛后,【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战胜了外邪。参加战斗的,是元气,真阳,正气,药材最多是通讯兵,后勤保障, 乃至文工团,慰问团。真阳何以战斗?【营行脉内卫行脉外,漏下百刻,五十营于全身】 3.药都是恢复脏腑功能的 解:这就是说,药材不仅能够刺激真阳,而且调动真阳去破寒邪(或者暑邪,反正都是邪,一开始,连药材都是邪。),更能够引导真阳温润脏腑,等到脏腑功能恢复了,就要停止使用药材,而让人体的脏腑和真阳元气自己去“交媾”。正因为这种再正常不过的“ 性交”,一个正常人的体内才无法分辨真阴真阳。人时时刻刻都在“性交”,所以佛说,【色即是空】,而没有说“去色留空”你性交别人,就是【住相】,“住空”,也是住相,应当【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4.别指望明天,明天我出门就让车给压死! 解:这是破除我执,成见,妄想,杂念,迷信,最好的咒语!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成就运用现代语言跟常识将中医四大经典——《内经》,《伤寒论》,《金贵要略》,《难经》融会贯通,贯穿古今,揭示了经典所蕴含的深刻真理——人体元气的作用,规律。所举例子活泼生动,引人入胜,深入浅出,使学生印象深刻,仿佛回到岐黄医学发达的古代,体会到古代圣人的慈悲跟智慧。 综合三教经典(佛家,道家,儒家),以及军事,艺术等等各门类的正确知识,理论,抽出其中共同的部分,进一步解释中医理论的核心乃至于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元气(怎样保持元气的方法,怎样使元气增多的方法,三教的核心就是阐述这些方法跟理论)。 揭露了几百年来,所谓西医,所谓温病学派以及世间错误医学理论的流毒,阐释了人体正常规律以及正确治疗疾病的原理方法,对于常人生活,工作,养生,修行的指导意义极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