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振铎 |
释义 | 1 河南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 作家◎ 人物简介王振铎,男,1936年生,汉族。河南洛阳偃师人。文艺学家、编辑学家和教育家。195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留校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河南大学郑州分校校长等职。现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编辑学研究生导师、新闻·编辑·出版科研所所长,是河南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先生长期从事文艺学、新闻学与编辑出版学的教学研究与编辑工作。兼任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国家新闻出版署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以及河南省孔子学会会长、河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会长、郑州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出版印务公司高级编审等职务。做过大量的授课、写作、演讲、评审等学术传播和国内外文化交流工作。 ◎ 主要论著王振铎先生于1960年开始从事文艺学的教学和研究,先后给中文系艺术专业学生开设过文学概论、艺术概论、美学、评论写作、马列文论和中古文论等六门课程。并在北京《红旗》杂志、《文学评论》、《文艺报》和上海《文艺理论批评》、《文汇报》、《文艺论丛》等报刊发表《学习毛主席诗词》、《论王国维的境界说》、《美与媚》和《审美意识的模糊性判断》等文艺学研究著作。主张一元多质文学观和文艺方法多样综合论。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与鉴赏方面,一向持自主创新与兼容并重的态度,提倡以“百花”的尺度衡量“百花”。 王先生曾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中国编辑》、《中国教育报》、《中国编辑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中州学刊》、《史学月刊》、《出版广角》和多家“学报”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王国维的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文化缔构编辑观》(获全国第一届出版科学优秀论文奖)、《编辑学与出版学》(获全国第二届出版科学优秀论文奖)、《论王国维的境界说》、《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阐释》、《关睢:论婚制的颂歌》,以及《文化缔构编辑观》、《讯息传播编辑观》、《符号建模编辑观》、《质疑“核心期刊”论》、《编辑学科建设与编辑概念的发展》、《世界出版文化结构的优化问题》和《编辑学研究60年的学术发现——编辑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等文有较大影响力。我国《新华文摘》、《南方周末》、香港《风物》、美国《克利弗兰旗帜日报》、日本《出版教育科研所所报》等报刊对这些论著或发表评介、译文或原文转载,传播面较广。 王振铎先生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4项。主要著作有:《新编文学概论》、《编辑学通论》、《〈人间词话〉与〈人间词〉》、《文学导论》、《编辑学原理论》、《汉英新闻编辑出版词汇》、《大河出新图——全息透视<大河报>》和新近出版的《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等。其中,《<人间词话>与<人间词>》和《编辑学原理论》曾多次修订再版,有的还被多次盗版。 ◎ 主要成就王振铎先生曾在1960年代兼做校内报刊的编辑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编辑实践经验。从1983年起,他结合自己的学术编辑工作实践,从事编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给本科编辑专业学生和研究生开设新闻学、编辑学、出版学、传播学、符号学、影视赏析等课程,2008年荣获“中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奖”。尤其致力于编辑学的基础理论探索和学科建设,建树颇多。其文化缔构原理、符号建模原理、讯息传播原理,以及编辑主体活动“六元论”等观点,在学术界影响较大,被誉为“理论架构学派”或“中原学派”。1996年后潜心从编辑活动的哲理层面研究,攻治编辑学理,发现了编辑主体活动的“交互性”或“间际性”,以及由编辑创构而形成的出版物的“文本交互性”或“互文性”,最终与国际现代哲学接轨,并在2008年给研究生授课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媒体间性”概念,及其英文形式“Intermediality”,后又改进为“媒介间性”----“Intermediationality”。他的学术成就和著作曾获社会多方面奖励,但本人“不计个人功名地位”,“只求人格、学识和文章” 三品为上。在编辑学理探究上奉行“只探索前进,不左右解释”原则思想,坚持避开种种内外干扰,勇往直前,在学术理论研究的道路上奋力行进。 2 中国博物馆学家兼古代科技史学家◎ 人物简介王振铎(1911—1992)字天木,河北省保定市人。1911年 7月生于保定。1934~1936年就读于私立燕北大学研究院历史系。 ◎ 人物履历1936年秋任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特邀编辑。1937年 7月受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委托研制古代科技模型,后留聘于上海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38年受聘于昆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9年任国立中央博物院专门设计委员1940年获国立中央研究院人文科学奖杨铨(杏佛)奖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顾问等职,并兼任国家文物局咨询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兼职研究员,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1958年受到文化部奖励,1960年被文博界推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文物、博物馆工作中,他研究复原了指南车、记里鼓车、候风地动仪、水运仪象台等百余种古代科技模型,分别收藏、陈列于中央、地方及国外的博物馆中这些模型增强了博物馆陈列的科学性和直观性。在博物馆的艺术设计和陈列设备的设计方面,他推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陈列风格,设计出许多具有典范性的文物组合,设计了与博物馆建筑风格协调一致的陈列设备,对丰富博物馆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事业具有启迪意义。 ◎ 学术著作王振铎已发表论文20余篇,约40万字。其中主要有《指南车记里鼓车之考证及模型》、《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中国古代有关静磁学知识之发现及发明》、《揭开了我国“天文钟”的秘密—宋代水运仪象台复原工作简介》、《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等。1962年主编出版了《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设备图集》,1989年出版了论文集《科技考古论丛》。 3 清末民间教育家◎ 人物简介王振铎(1845年—1921年),字高轩,清末民国初保安州(今张家口涿鹿县城镇)人。王振铎15岁中秀才,16岁补廪生,后来皇帝恩赐贡生。此后,继承曾祖家风,在县城设书馆授教,辛勤耕耘,当地很多名士都出自他的门下。 ◎ 人物事迹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维新变法”。他们的改良思想也传播到涿鹿县,王振铎积极拥护废除科举办新学的主张,是涿鹿县实行新型教育体制、办新式学堂的先驱者之一。执教的闲暇,他邀集开明绅士名儒座谈,议论新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多方游说,创办新学,劝服书院山长取得保安知州批准,将“新州书院”改为“新州学堂”,以原书院为堂舍,征收文昌宫香火地租充当学堂基金。他聘请良师,动员学生,请曾经留学日本的先生执教。乡里人纷纷送孩子进入该学堂读书,学校声誉久盛不衰。 王振铎是张家口组织留学的第一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王振铎筹资选送本地优秀学生10多人赴日本留学,其中就有后来成为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的吕复。 继高等学堂之后,王振铎又说服观音禅寺方丈性明法师,协助劝导寺庙主持僧侣,征庙产办学堂。为了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陋俗,他创办了女子高、初小学校各一所。1912年,在阁东南吕祖庙、西关驾房庙设两处分校。1913年,创办涿鹿县师范讲习所(初级师范),所址设在古楼西药王庙,推荐薛培真任所长,名士全衡甫执教,为涿鹿县培养师资首创贡献。 在王振铎办学活动影响下,城里模范小学、马王庙小学、东关老爷庙小学、西关九天庙小学、南关泰山庙小学、北关北岳庙小学、东关天齐庙小学陆续成立,先后办起新学堂30余所。旧制私塾逐渐减少,因而涿鹿教育蜚声塞外,名扬直隶口北。王振铎为此投入的家产、资金难计其数。 王振铎热心办学,培养的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为涿鹿县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教育界享有很高威望。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朝廷封他为奉直大夫,赏五品顶戴。1921年,大总统黎元洪颁给“以永令誉”匾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