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映楼
释义

惠州王映楼

王映楼,中国现代知名文史家、教育家和著名书法家。其工书法、联楹,善灯谜、诗词,有“东江才子”之美誉。民国时期先后任梅县县长、南山管理局(辖潮汕政区,即今潮州、汕头、揭阳3地市)秘书、惠阳县政府秘书、博罗县政府秘书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惠州持平中学、华侨中学校长等职。著有《王映楼书法集》、《一百六十家书法》等传世。

基本概述

王映楼(1893年6月12日~1962年1月28日),乳名景祥,讳琼燊,字伯琚,后又字映楼,以字行,惠州市人。其自幼刻苦好学,少年就读于惠州中学堂,学文、诗于吴道熔和张卫斋,每到暑假,必挑一担书到白鹤峰谭公庙静读。任博罗县政府秘书期间,使该县著名的长期难以解决的红、白旗宗族派系械斗销声匿迹;每当水灾或土匪骚扰都解民困,赈济、安抚百姓。由于秉公办事,绝不徇私,受到百姓爱戴。

文化造诣

王映楼是惠州著名文史通,对文史、书法、古典诗词、联楹、灯谜、民歌、儿歌,甚至惠州民间婚嫁丧葬哭词,都有收集、整理和研究,尤其是对魏晋文学研究有极深的造诣,涉猎很广。在书法方面,他先学褚遂良,后学北宋黄庭坚,再学北碑,广学博采,涉猎有160余家。其中王映楼的“山谷体”却最得黄庭坚神韵,评价最高,被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麦华三赞誉为“今之山谷也”。麦华三还跋其书云:“映楼褚体秀丽雄健,刚柔并济,极得观众之喜爱,要求影印者数万人。”他的骈文工绝,富有感情。而其诗亦精湛,才情横溢,其七律诗得意处颇有杜牧神韵。

王映楼之子、著名书法字王侠君曾对父亲做如下评价:“公少有大志,好学苦读,守正不阿,不事权贵,更常非议当道之施政,因而开罪于当道,以至坎坷一生,怀才不遇。其虽胸怀坦然,衾影无惭,不戚戚于贫贱,然亦负其所学矣。”

纪事本末

少有“神童”誉

王映楼自幼聪明,天赋过人。3岁就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书。8岁就能写春联,当时邻居亲戚的春联多出自他手。12岁时,其舅父吴槐带他见表亲秀才胡英骧,考他学业。胡英骧问其所学,对答如流,胡英骧大为赞叹,称“神童也”,就令王映楼参加童子试(考秀才)。不过,由于年纪太小,被考试惯例的礼炮给吓到了,王映楼不但遗憾于考场,后来还病了一场。随后,科举制废除,王映楼便进入惠州中学堂就读。每逢暑假,就挑上一担书前往白鹤峰避暑读书。其在学堂中,每试必名列前茅,得到了当时张友仁等众老师的赞赏。

拜师吴道熔、张卫斋

王映楼曾拜前清举人吴道熔为师学文、诗。吴道熔在广州任报纸主笔时,王映楼经常投稿,后得缘相见,相谈甚欢。当时,吴道熔时年约60岁,在广东诗文界已颇有名气。他问王映楼是否肯拜师,王映楼欣然答应,当即拜师。此后,王映楼经常呈文章给老师批改,文学造诣进益良多,师生关系融洽。后来,80岁的吴道熔还提笔一联“二十四贤山阴毕集,三百六日盛会难逢”赠与王映楼。

王映楼也曾学诗于前清举入张卫斋先生。张卫斋曾手书吴梅村圆圆曲赠于他。

追随孙中山

1905年,革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计划在惠州武装起义。1907年8月,孙中山派同盟会会员郭公来到惠州,在惠州中学堂任职,同时进行革命宣传。郭公的到来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改革的渴望。王映楼亦是其中一分子,1908年,其正式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王映楼性格刚直不阿,对于孙中山先生表现出极大的忠诚。其时,叶肇出任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时,三次到王映楼寓所请他出任总司令部少将秘书长。虽然此时王映楼正失业,没有经济收入,但由于叶肇反对孙中山革命,其到访均遭到王映楼拒见。

妙笔讽权贵

1935年,陈济棠的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招考秘书,投考者百余人。王映楼也去参加了。一日,国民大学教授关文渊老师到访王家,一见面就对王映楼大声道贺,“恭喜恭喜,君高中状元,而我竟只得27名耳。”是日,各大报纸均登王映楼为此次考试第一名。但等王映楼去报到时,却被宣告得了第二名,而第一名空缺。原来,此次试卷中,王映楼所作的《登越秀山抒怀》一诗,暗劝陈济棠应以团结抵御日寇为重,不宜残杀,因此得罪了陈济棠,只得了明德分社主任的职位。其后一年,王映楼因不满陈济棠所为,借机隐退而去。

另据邻居黄定国老先生的回忆,1941年5月,日军从樟木头、石龙攻入惠州,而广东第四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陈骥、惠阳县县长黄佩伦早已闻风逃走。日军入城后恣意烧杀抢掠,金带街、后所街一带遍地焦土,满目疮痍,尸横遍地,百姓呼号,哭声震天。而“父母官”陈专员、黄县长仍迟迟不敢返惠主持大局。此时,王映楼正携眷避难回来,目睹惨状,十分气愤,遂愤书一联,贴在惠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大门口。联曰:“敌退三天,招魂何处寻县长;民归数日,问津无路找专员。”

为民怒辞官

从文化界的李绮青、江逢辰、黎青主,到政界的廖仲恺、叶挺、邓演达,惠州人似乎传承着不事权贵的人文精神,王映楼当然也不例外。

王映楼早年和刘秉纲熟识,后来刘秉纲任南山管理局局长,就邀王映楼任秘书(第二把手)。王映楼以故交,所以欣然前往,并于此后随刘秉纲(任县长)回到惠阳县任秘书。此时,正值日本退出惠州,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是县长刘秉纲并不带领人们重建家园,反而变本加厉,鱼肉百姓。

日本撤退后,街上留有日军炸毁的汽车外壳,市民张公佑买来零部件组装起汽车,想维持惠州、平山之间的交通,并报告刘秉纲,但却迟迟得不到县长批复许可上街。于是,张公佑便试行车于公路上,不料,被警察立刻抓住,查封了车子,并把零部件变卖。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计其数,王映楼多次为民请命,甚至犯颜强辩,但终得不到回答,于是他拂袖愤而辞官。

教书育人才

王映楼除了追随孙中山革命,他更多的时候是一名知识分子、教育工作者。他早年任教于广州市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及惠阳县立中学、持平中学、惠州省立第三中学,晚年任惠州华侨中学校长。主要讲授古典文学、历史。据王侠君回忆,王映楼教书从不带课本,按句读解读课文,分毫不差,学生多到挤满了教室内外。一学期下来,学生意犹未已,多有期待。

据王映楼侄子王师式回忆,1948年寒暑假,王映楼应学生要求在家中办班开讲。王映楼思想超前,他认为,中英文是基础,即使有的同学以后无条件继续升学,于以后的工作和发展仍然有用。于是他邀请了老朋友、时在广州的英文大家胡庆初先生同来执教,专开中英文课,开教育先河。

抗战胜利后,王映楼在惠州县立中学任教,直至解放。自共产党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后,王映楼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惠州华侨中学校长,后来当选为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抗美援朝时期,王映楼还作《纸老虎》和《解放台湾》等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

旧地故居

故居已渺原址建起地委宿舍

据王映楼侄子王师式回忆,王家是从河南岸搬到更楼下大菜园居住的。记者日前去到大菜园,在小路中辗转,周围都是一些不旧不新的楼房,由于第九小学在这里,到处都是杂货店,卖些零食或学生用品。只有一段石板路还依稀看得出这里过去的岁月。

走至更楼下大菜园,记者看到仅剩几间旧平房藏在周围高楼中间,记者期望能找到王家的蛛丝马迹,但在大菜园生活了60年的黄定国老先生告诉记者,“没有了,你看到的那几间老房都不是了。”王师式也表示,后来房子变成了地委宿舍。而记者现在看到的地委宿舍都是高楼建筑,不复是矮小平房。

白鹤峰

白鹤峰是当年大文豪苏轼在惠州期间的居住地之一,也是后来少年王映楼醉心读书的地方。每到暑假,王映楼必挑一担书到白鹤峰谭公庙阅读,一则避暑,二则喜欢那里地方清幽,适合读书。现在这里是惠州卫生学校的校址,除了苏东坡当年凿的井和东坡亭外,就无法找到谭公庙了。本地文史专家何志诚先生也证实,谭公庙早已不复存在了。不过,躲在深巷中的白鹤峰依旧清幽,难怪当年的苏轼、后来的王映楼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这里居住、读书。

华侨中学

华侨中学是王映楼解放后任职的地方。据学校办公室于老师介绍,华侨中学由王映楼、彭东海、余道元等人于1957年创办,原名为惠新中学,校址初在桥西更楼下,后几经搬迁,属民办性质。王映楼于1957年到1958年期间任学校的校长,当时初中4个班和附设小学3个班近400个学生。现在学校已搬迁至桥东大道,拥有24个班,近1600个学生。由于学校几经搬迁,很难再找到王映楼当年工作过的痕迹。

轶事记录

与爱狗“知的”心有灵犀

王映楼有一只狗,名唤“知的”。“知的”是“中外合资”的血统,身上披着黄棕色的长发,身材挺拔,体态袅娜,还真有点洋妞的风韵。

“知的”十分忠于职守,王映楼在家时“知的”总是伴其左右。它昂着脖子,伸着舌头,竖起耳朵,像士兵一样立正等候将军的号令。王映楼书法名噪一时,不少名人雅士慕名前来索取墨宝。特别是写商店招牌,字体较大,王映楼要纸裁方块,往往地上摆满了纸张。“知的”就来回巡逻,生怕别人扰动。有时风一吹,吹乱了地上刚写好的字。“知的”就会很生气,吠而不止。

“知的”和王映楼感情很深,好像还和他心有灵犀。无论他什么时候回来,“知的”总是能敏锐地察觉,提前等在门口把主人接回来。而王映楼不管到市区喝茶,或应朋友的饭局,总不忘把肉骨头带回来,作为“知的”的见面礼。

遇罕见洪灾痛失手稿

王映楼由于经济拮据,便把更楼下自己的房子卖了,租住其附近大菜园边一间残旧小屋。据侄子王师式回忆,屋子很小,除了层层叠叠满屋满地书籍以外,父子4人只能挤在一起。但有书为伴,王映楼总能从中找到一丝乐趣与自慰。这些书除了古代经史子集,就是他多年写作未发表的手稿、抄本和书法原作。这是王映楼一生的心血,比他的生命还重要。

1959年夏天,一场多年罕见的大洪水把整个大菜园街区变成了泽国,残破的小屋再也经不起水浸雨泼,颓然倒塌,父子转往高处,暂时免遭其害,而饱含自己一生心血的书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冲到水里去了。据王师式回忆,“从此,伯父总是闷闷不乐,有时还黯然垂泪。”

酒楼猜谜请朋友“白吃”

王映楼是猜谜高手,被称为“谜圣”。上个世纪30年代,广州大三元酒家为了招揽生意,推出了一个“猜谜有奖”游戏。酒楼里四周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谜语条子,凡猜中一条,奖两个银元,不套现,可抵饭钱。很快,酒楼便高朋满座,大家都跃跃欲试要来猜谜语中银元,但老板出的题目很刁钻,能猜中的很少。

不久,这事让王映楼知道了。一日,他约几位好友上酒楼,点了一桌子菜。朋友知道王映楼没带钱,准备靠猜谜语中奖,都不敢下筷。哪知道,王映楼只瞄瞄对面的谜语一眼,就去摘下拿给柜台,很快就回来笑笑说,“中了,两条四个银元,够吃了。”

以后,王映楼常常请朋友去猜谜吃饭,但每次只解两个谜底,够买单就罢了。但酒店还是吃不消,老板连忙备了上好的酒席,请王映楼吃饭,恳求其高抬贵手。而王映楼也答应了,此后再也没去猜谜请客了。

日机轰炸下仍淡然自若

日寇践踏惠州时,常有飞机轰炸,百姓十分惶恐不安。一日,日本12架敌机大举轰炸惠州地区。王映楼在紧急警报拉响时就安排好县府的工作人员疏散完毕,而自己却独自留守。其间无聊,便到县府后厅写字。一行字还没写完,敌机就大作。更要命的是,其中一敌机的炸弹不偏不倚地投中了县府前厅,后厅也被震动得很厉害,灰尘掉了满纸。王映楼神态自然、若无其事,将纸上的灰尘拂去,继续写字。此时,县府一厨师未及时离开,正要仓惶逃走,见在后厅的王映楼正泰然写字。厨师见后,就说,“秘座不走,我又何避为?”即回到厨房炒菜去了。直到敌机离开后,县府的人员才陆续回来,见王映楼神态自若,书写不已,都十分惊愕,为人所敬佩。

梅州王映楼

王映楼,梅州市人,梅州市艺术学校第五届毕业生。梅州市山歌剧团原生态歌手,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出演大型山歌剧《多情女郎》、《漂流新娘花》、《山村富贵花》、《山稔果》、《山寨红灯笼》、《等郎妹》、《山魂》等。曾获广东省第七届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优秀演员,第八届中国戏剧中获优秀表演奖;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