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一沙 |
释义 | 王一沙,原名王胤,就读于苏州第一师范,中共党员。王一沙因参加革命活动,遭校方开除。1926年,王一沙进黄埔军校学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被捕入狱。获释后,参加红军。1932年不幸牺牲。 中文名:王一沙 别名:王胤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常熟 出生日期:1905 逝世日期:1932 毕业院校:苏州第一师范 信仰:共产主义 简介王一沙,原名王胤。常熟淼泉人。在苏州第一师范读书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学生运动领袖之一。苏州成立学生联合会,他任副会长。1925年苏州成立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他转为中共党员。“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以学联名义,奔走呼号,唤起民众,进行罢工、罢市、罢课斗争,发动劝募献金。“三罢”结束,将募捐所得除去开支以外的余款,支援修建苏州“五卅”路,以唤醒民众,毋忘国耻。 烈士“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此宣布:对于一切被错误路线所错误地处罚了同志,应该根据情形,撤消这种处分或其错误部分。一切经过调查确系因错误处理而被诬害的同志,应该得昭雪,恢复党籍,并受到同志的纪念。” —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他,27岁就永别了所投入的斗争事业,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他与家乡的亲人永别,与共事的同志永,他受“左”倾路线的迫害而被无辜错杀。要不是那一个错误的决定,他完全可以为革命作更多的工作,有更多的建树,即使是牺牲,也必然更慷慨、英勇。贡献。他,就是理应得到同志们纪念的王一沙烈士。 求学王一沙(原名金(xiào),学名胤纯),1905年出生在常熟淼泉乡长浜村一贫农之家。他9岁丧父,自幼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的生活习性。1921年夏,王一沙于常熟孝友高等小学毕业后即考入苏州的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本科第12届甲班生。进该校读书的大多是贫民子弟,各自家境与经历均大致相同,大家都勤勉攻读,致力于完成学业务。尽管每周要有36个课时,5年要学17门课程,但凭着一股钻劲和韧劲,王一沙顺利地读完了前3年的课程,升到了四年级。 历史背景其时,虽然整个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时代,但由于五四爱国运动的巨大影响,且苏州与南京、上海、常州、无锡等大中城市相距甚近,各种新思潮、新学识纷至沓来,这对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来说既有新鲜感,又富感染力。王一沙通过几年的校园生活,已婚不满足于刻板的、缺乏活力的课堂学习,认为学生首先要懂得爱国,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品德不好者有了学识也于社会无益,甚至反成了作恶的工具。因此,王一沙与把目光瞄准校外,把精力移向政治。1924年下半年,王一沙与同学匡亚明等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5月30日成立国民党苏州第一区分部时,王一沙与匡亚明、秦邦宪等人同在等一区分部了,彼此交往甚多,志同道合。在1925年春,王一沙加入了共青团。当时一师的学生会主要由国民党秘密领导,王一沙为学生会干事,无论编辑《晓光》周刊,还是做好恽代英、萧楚女等人到一师讲演的组织接待工作,他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 “五卅”惨案演讲会孙中山逝世后,举国衰悼。苏州各公团及市学生会很快发起组织追悼会筹备会,并召开会议推定15人为筹备会委员,王一沙亦名列其间。筹备会发动和组织苏州各界民众进行哀悼活动,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形成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革命宣传活动。 不久,“五卅“惨案发生,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随意屠杀中国上人,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一场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大风暴迅速由上海席卷全国。惨案的消息于事发当日下午传到苏州,王一沙当即与学生会干事在一起,研究如何发动全校学生投入到这场反帝运动中去。就在这时,恽代英由上海赶赴苏州一师,为发生”五卅“惨案一事进行讲演。然后,校方的态度是冷漠的,认为学生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因此在得到学生会要在晚上召开“五卅”惨案演讲会的报告后,遂下令:不准学生集会,不准占用学校礼堂,不准使用电灯照明。学生会并没有因此而沮丧,王一沙和其他干事一起分头发动和组织同学按时到会,一起布置会场。当晚,“五卅”惨案演讲会在操场上如期进行,临时搭的主席台上挂着两盏耀眼夺目的汽油灯。主席台上站着一个剃平头,着布鞋,身穿“爱国布”长衫的青年人,他就是共青团中央负责学生和宣传工作和著作青年学者恽代英。恽代英在台上时而挥拳,时而屈指,愤怒地诉说着“五卅”惨案的经过,列举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的种种罪恶,分析着中国之所以穷困落后的原因,呼吁青年学生要团结起来,反帝爱国,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做一个有抱负的热血青年。闻听之下,同学们莫不为之动容。恽代英的演讲点燃了学生心底反帝爱国的火苗。他们在王一沙的带领下振臂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国民革命万岁!”等口号声震校园内外。 入党次日,苏州市学联召开紧急会议,有13所学校的800余名学生列席会议,经议决即日罢课示威。6月1日上午起,各校学生均组织上街宣传和募捐。一师的同学在校学生会的领导下,组成若干募捐小组,各小组的同学均手持毛竹筒(放银角子和铜元用)沿街进行劝募活动,足迹遍及大街小巷,市内市外。有的还乘火车到唯亭、浒关,深入农村,宣传募捐。市区许多巨型的外商广告牌都被击毁于地。王一沙在五卅运动既带领同学一街宣传劝募,又要负责本校学生会的活动,同时还要参与苏州市学联的领导工作,这些都充分显露发他的组织活动能力。他以不知疲倦的斗争精神和满腔的革命热情感染着周围的同学,成为公认的学生领袖。在这一时期,王一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缺课太多,王一沙有时也为学业跟不上大家而感到苦恼。他时常清早起身,来到校园里,迎着初升的朝阳放开嗓子唱一支《马赛曲》。昂扬的歌声抒发着他追求真理,崇高斗争的执着信念,胸中的惆怅也随之烟消云散。 被学校除名1924年至1925年间,恽代英、萧楚女、侯绍裘等革命家常应一师学生会的邀请到校讲演,传播马列主义,由王一沙、匡亚明等负责接待。一师学生中秘密的革命活动渐渐增多,爱国革命的思想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学生的心坎,也照亮了他们眼前的道路。五卅运动爆发后,全校学生在校学生会的组织下冲破了校方关于“学生未毕业前……不得参加任何政党,参与任何政治活动“的禁令,参加进步活动的学生和活动次数渐次增多,引起了校方恐惧不满和政府当局的责难。为了抑制学生进步的政治活动,校方于是1925年夏将王一沙除名。 报考黄埔军校王一沙回到常熟后,在淼泉小学执教为业。虽然人离开了朝夕相处4年久的一师,离开了斗争中的姑苏,但他对真理的追求并未减弱。在家乡,他看了父老乡亲祖祖辈辈忍受封建官僚和地主阶级的种种剥削,岁岁月月过着牛马不如的苦难生活时,如同芒刺在背。推翻旧世界,翻身求幸福的强烈使命感在催促着自己。同时王一沙还清醒地认识到,要完成推翻旧世界这个历史的重任,光靠他一个人执教鞭是不形的,必须依靠人民革命的力量。现在自己如同离群孤雁,要革命首先要找到组织。于是,王一沙心中酝酿着一个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的计划。他还得知悉,自己所崇敬的,并有多次交往的恽代英已于1925年底到埔军校任政治总教官。王一沙试图做母亲的思想工作,堂而皇之地走出家门,但母亲对他的远行计划感到惊悸不安。不得已,王一沙怀着一种既昂奋又负疚的心情俏然离家出走。 1926年6月,王一沙到上海报考黄埔军校,不久即告录取。当他登上开往广东的轮船,发现与他一个舱房的另两个年轻人同样是去广州黄埔军校的,而且,其中叫周文在的还是常熟人,另一个叫周倜的则是江阴农运领袖周水平的胞弟。同乡、同志、同龄人,王一沙和他们一路上畅谈着各自的理想抱负,时间不长便引为知已。 抵达广州后,始知第五期招生已经满额。待学校新建营房后,王一沙等3人才轮到入学,属第六期的入伍生,编在二团二营七连。 革命浪潮北伐革命的形势势如破竹,崇尚革命成了青年人的时髦追求,因此在报考黄埔军校的青年中也都各有抱负。王一沙和周文在、周倜都是中共党员,在连队中又朝夕相处,他们常在一起研究分析连队的情况,交换各自的意见,并通过交朋友的方式团结了周围的一批人,为了取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王一沙等人到黄埔军校后就去中共两广区委转党的组织关系。1927年春节后,他们的中共组织关系才被转到黄埔军校。王一沙参加了二团的党支部工作,其所在七连的10来个中共党员由他负责联系。 黄埔军校每连都建有国民党党部,由谁当连党部的常务委员,实际上关系到连队的领导权是由左派掌握,还是落在右派手里的问题。为此王一沙提出领导权决不能落到右派和政治身份不明的人手里,应该推选思想进步,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的人来担任连党部常务委员。他发动身边的进步同志来做秘密的团结教育工作。经过努力,通过公开投票选举,王一沙的计划实现了,一位思想进步的同志被选为国民党连党部的常务委员。 1926年5月中旬,北伐军先遣部队叶挺独立团由广东入湘。在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的热情支持配合下,击溃敌湘赣军和陈炯明部队,连克攸县、茶陵,到7月9日国民政府誓师北伐后不久,已进克泗汾、醴陵等地。湖南农村的大革命更加汹涌澎湃,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向不法地主和土豪劣绅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初步打得落花流水。王一沙所连里的一些湖南学生接到家中来信后便议论纷纷,有的人说:“家里人的长袍子给剪短了”,“家里东西给分掉了”,也有的说“家里人挨打了”“革命胜利了”,农村中的情况比过去更坏了“,一时众说纷云,参加议论的人也越来越多。究竟如何看待北伐革命的胜利,又如何估价农民革命,政治讨论会议主席周文在便组织全连同学一起讨论,让大家敞开思想,摆事实,讲道理。王一沙在会上作了鞭辟入里的发言,他从中国农民世世代代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讲起,讲到今天得到解放,站起来支援北伐,推翻压迫,废除剥削、最后他又讲到作为黄埔军校的学生生理应当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应当教育家人正确对待北伐,正确投身革命。不少同学反映通过政治讨论会提高了认识,学会了用全面的历史的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被捕1927年3月,王一沙所在连队从广州沙河燕塘调防到黄埔军校部执行任务。不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很快地广州也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分子或英勇牺牲,或横遭囚禁。白色恐怖日甚一日,王一沙和上级党组织的关系中断了,既不了解外界的情况,又得不到组织的指示。革命遭到了挫折,但王一沙并没灰心气馁,他与连里的共产党员相互勉励,决心誓死不向国民党右派投降。4月下旬的一天,团部到七连搞紧急集合,王一沙被当场拘押,罪名是共产党员。王一沙被捕后,先是关押在中山舰上,判刑后被移押于珠江南岸某处监狱。不久,周倜遭逮捕(后病死狱中),周文在则跑出黄埔军校去南昌参加了“八一”起义。 国共分裂,革命由高潮跌入低谷,中共党组织和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受到极大摧残。王一沙虽然身陷囹圄,但斗志弥坚。他先后数次寄函周文在家中,字里行间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地的信心。并说,自己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深知窟的痛苦和社会的不平等,一俟出狱,他即设法寻找洪钧(红军),投身农民革命运动。 出狱1929年,王一沙出狱了,他按照在狱中就制订好的计划,绕道香港至广东东江地区(现在的潮汕、惠阳、梅县三地区),投身于土地革命战争,后任中共东江特委代理秘书。正当王一沙在这革命的大潮流中雄心勃勃,力图大显身手之时,不幸于是1931年秋因所谓的“AB团”案件而在潮汕的大南山被错杀,血洒南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