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新洛
释义

人物简介

王新洛,男,浙江省义乌市,1939年11月生,副研究员,玉米育种专家,196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1962—1999年底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

科研情况

主要业绩

王新洛1962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工作。1962—69年主要进行甘薯栽培研究,并在农村蹲点搞试验推广工作。1970年开始搞玉米育种研究工作,主要业绩:

亲本自交系“黄早四”的选育加代:1971年冬,他在海南省做了早四杂1穗行的选株自交,得早四杂1-1,完成了“黄早四”由So代转育成S1代的加代工作;1973年在夏播小材料地里将早四杂1-1-1穗行选优株自交得早四杂1-1-1-1,完成了“黄早四”由关键性的S2代选育加代成S3代的工作。

亲本自交系“罗系3”的选育加代:1971年冬,他在海南省将罗系-3选株自交得罗系-3-1,完成了大量的S1代选育加代至S2代的关键性一代的工作。1973年夏,他将罗系-3-1-2穗行选优株自交得罗系-3-1-2-1,独立完成了由分离世代S3代选育成S4代的选育工作。

1975年,他跑面抓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新杂交组合的区域试验,参加了夏玉米“京早7号”试验的现场鉴定,发现性状优良,建议组内扩大示范和制种。

1976年冬,他去海南省南繁育种,制5亩多“京早7号”,收获一代杂交种子1500斤,纯度较好的父本罗系3种子600斤,是京早7号的第一次大量制种,种子为1977年京早7号的扩大示范(全部种子可种300亩)和大面积制种,提供了丰富的种源。

南繁小材料收获时期,不少南繁单位去找他征集自交系种子,基本上他都毫无保留的给他们一份(20—30粒)“黄早四”种子,对“黄早四”的提早广泛利用起较大的推动作用。

在1976、1978、1981、1983年的冬天海南省南繁期间,他用手套袋繁殖高纯度的黄早四种子几十斤,作为进一步扩大繁殖用的原原种。

为加速新自交系的选育,他自1971年至1998年曾十三次去海南省南繁育种。还对六个新杂交种进行南繁制种和扩繁亲本,其中制种量较大的有三次,即京早2号、京早7号和京早8号的首次大量制种均在他南繁期内进行。如1971年冬制京早2号一代种子2500斤以上,繁殖亲本自交系唐早录和白苏635种子1300斤,1976年冬制京早7号一代种子1500斤,1981年冬制京早8号一代种子约1000斤。

除参加育成早熟种“京早7号”外,他还育成了优良的中熟玉米杂交种“京单841”和春玉米新品种“京单901”。除高配合力自交系黄早四外,他还选育出较优良的玉米自交系京02、京06、杂64-3、145-2、京864和京24等。其中京24是1996年定名的配合力高的新系,已用它做亲本,选育出几个可应用于生产的优良玉米杂交种。

科研成果

1、甘薯“四高”技术,获得1979年北京市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做了前期研究工作);

2、中早熟杂交种“京单403”玉米的选育,获1979年院科技成果一等奖(为主要执行人);

3、早熟种“京早7号”玉米的选育,获1979年北京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为主要选育人之一);

4、玉米自交系黄早四、罗系3及单交种“京早7号”的选育,获1979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为主要选育人);

5、夏玉米单交种“京早7号”的选育、生育规律、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获1985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主要选育和推广人之一);

6、高配合力、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黄早四选育,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主要选育人)。

发表论文

1、玉米新品种——京单841《农业科技通讯》1991年9期;

2、“京单901”春玉米新品种《北京农业》1993年11期;

3、优良玉米新品种“京单841”《农民画报》1991年5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