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文在
释义

王文在(1834~1889),字念堂,号杏坞,山西省稷山县坞堆村人。清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科探花。 文在生于书香门第耕读之家,自幼聪敏好学。七岁能咏《千家诗》百首,十一岁即将《三字经》读得烂熟,随后曾中贡生、举人。二十九岁保和殿复试一等第一名,钦点七品小京官;三十五岁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钦点翰林院编修。

1874年政历湖南大主考,1875年授湖北学政。文在自中探花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主讲河津文清书院、河东书院以及晋阳、令德堂书院十余年。院中中试者每每少则七八人,多则不下十余人,其主讲声誉在全省和陕西颇传。其间文在曾写有不少散文、诗词和对联,而书法笔功尤精,连慈禧太后也赞其为“文冠七品,笔压三班。”

文在自幼对父母孝敬,每从学中归来,见母厨下辛劳,就夺风匣拐,替母扇风;平日居家,三安必问,至中探花后,每逢省亲归里,母饭必自端,母衣必自洗,母室必自扫。对乡里,文在谦和自责。高中之际,正值村中天神庙舞台建成,要唱开台戏,其应约先为舞台题写对联,随后又恭站于庙门口,邀请乡邻、翁妪先入座。

期间,文在视自己家侄男子弟、姑嫂姐妹也效法不守庙规者,纷纷搬拿高脚桌凳,互相攀高,影响看戏,便突于开演之前令其家中佣人,持斧锯入内先锯掉自己家人的高脚桌凳,以正庙规。文在科中探花后,为实现幼时夙愿,一举大修县城南柳沟坡。柳沟坡原是一径宽约丈许的汾南、汾北咽喉要道。文在幼时多经此处,小路依崖而上,行走不便,如遇雨雪行走更艰。他曾对乡人曰:“吾若得志,必使险隘成坦途,以利父老”。为修此坡,一切开支文在均由自己俸禄中提取,感召地方官员与商贾绅士纷纷资助,历时一年有二,终竣大工。

光绪三年(1877年)正月,文在归里。夏,华北数省大旱,民不聊生。文在体恤家乡父老之苦,告朝还乡,兴办赈济。其先供凡属坞堆村民者谷米一斗七升,并在家中支起巨釜七口,煮粥供饥;后又在村北五里之遥官道上,一连舍茶饭二年有余,直至力所不支,向亲友借贷,数年之后,才予还清。

王文在小时候在本村私塾读书时,每从学中归来,见母亲卫氏在厨下辛劳,便立即从母亲手中夺过风匣拐一边拉了起来,一边持书诵读。平日居家,三安每问,曾有母病自己禁食祝安之孝传。他高中探花,省亲归里时,母食必自举(端饭下跪奉食),母头必自盥(亲给母亲洗头梳头),母衣必自洗,母溺必自取(母便盆自己送取),母药必自尝,母室必自帚。因而他母亲常对人讲:“吾文儿,真二十五孝耳!”

王文在为给母亲过好七十大寿,专门建造新院一所,亲笔提名为“壶中”。他受命云南大主考,携母一同上任。考虑到母亲生来胆小怕过河受惊,便提前密令地方官员收集船舟,首尾衔接,桥板两旁,青布幔严,使老母看不到汹涌波涛,不知不觉已渡过黄河。后来得知文在一番苦心,母亲喜悦不止,倍加赞赏。

旧时坞堆村入庙看戏者,多有不守庙规,专放高腿桌凳,影响大家观看。村人为尊重探花王文在,专门在前排中央为他留有一块空地,佣人将座位设置其内。但王文在每当开戏之前,坚不入座,却恭立庙门口,礼让乡邻中老叟老妪就座。他的一些侄男子弟、姑嫂姊妹等人亦有在庙中放置高桌高凳者,王文在得知后,令佣人突于开演之前,持斧锯入庙,首先锯断了自家人的高脚桌凳,众人见状,心悦诚服,此后再无人违犯庙规。

王文在对待下僚,一贯仁爱宽厚,从不居高自矜。他在赴滇主考途中,路经湖南永顺县一个驿馆。此驿馆仅有一座小院,北屋为上房,两侧为厢房,南面为驿承急馆员所居。王文在到驿之前,已有某府小官,留宿上房。等王文在绿桥红灯来到驿所,已值夜深,王文在特吩咐随行人员灭灯按牌,只以平民之称,因而驿馆并不知钦差大人驾到,就将他们一行人安置在厢房过夜。四更时分,随从人员起来喂马,点着了住翰林院的敕赏官灯,这下子可吓坏了驿馆和留宿上房的那位官员,赶忙叩头、请罪,恳请王文在立即搬住上房,王文在再三安慰推辞,他们仍在坚持,最后还是那位官员把自己的床铺硬搬到王文在所住厢房的偏角,二人同宿到天亮。

王文在童年时代,聪颖过人,十分好学,且过目成诵,对答如流。时有白池村举人高老夫子开庭授业,闻知王文在天资聪明,遂登门面试。见王文在被他父亲呼出站立一旁,目长过寸,双耳坠肩,甚是可爱,唯所着童袍,过长遮脚,高老夫子遂一哂而语曰:“小顽童长袍拖地。”谁知王文在当即指着他戴的帽子,应声回对:“老夫子帽顶朝天。”喜得高老夫子把文在紧搂于怀,连声夸道:“奇才!奇才!”又向王父提出:“吾愿收此童为第一弟子,倾毕生所学于斯!”

有一天在私塾学完《三字经》,先生对学生们说:“在我吸完一袋旱烟的功夫,谁能从《三字经》里写出一万字呢?”学生们默无一言,唯有王文在站起回答:“我能写出。”老师便装好旱烟点着火,让文在去写。王文在工工整鉴地在纸上写出:“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没等先生吸完旱烟,王文在已写毕交卷,先生看后,大加赞赏。

王文在考中探花后,奉旨赴江南主考。当地一些文人对这位北方人心中不服,想试探一下他的才学,便指着树上的雀巢为题,请他赋诗。王文在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此地也有梧桐树,凤凰何少尔何多!”闹得这些江南的“才子”们目瞪口呆,十分狼狈。

王文在有一次协同江南一友到河津去看古塔。这位江南人老夸才子出江南,见塔而出对:“眼望宝塔六棱四方八面,”王文在说:“这样的对儿,在咱这里你碰见任何人都可对上。”江南人说:“未必。”不多久,一个挑大粪的人过来了,江南人上前说:“来,你给咱对个句儿:远望宝塔六棱四方八面。”挑大粪的人把把手摆了一下,表示答不上,江南人质问王文在:“你不是说任何人都能对上吗?”王文在说:“对上了。他举起手掌意思就是‘近看手掌五指三长两短’,还不知道吗?”

王文在平时撰写了不少对联,大都是应景即时,信手拈来,贴切有趣,浑然天成。有一年除夕他给自家大门上写了这一副对联。

昨夜间火炮连天,呀!作何故事?

今早晨男女跪地,咦!原是新年。

他给村里闹社火的火竿架上拟写对联是:

浑身上无半点尘埃数马来方显得万般锦绣;

满腹中藏许多包裹火候到试看那一片飞腾。

本县某村有一家正准备为子完婚,不幸家母猝亡,想改易婚期,正巧王文在来此,众人便请他定夺,文在说:“母丧故为大事,儿婚亦非小事,可以婚丧同办,不必移期。”有人问:“那对联如何来写?”文在略加思索,提笔写道:

丧居母,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想哭笑不得;

设灵堂,入洞房,进也?退也?再回味进退两难。

横批:红白大事

众人一看此联,大为赞叹:“王探花真不愧一代文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