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矮牡丹 |
释义 | 种名: 矮牡丹 拉丁名: Paeonia suffruticosa var. spontanea Rehd. 科名 : 毛茛科(Ranunculaceae) 保护级别: 3 分布 :山西(稷山)、陕西(延安、耀县、略阳) 环境 :分布于阴坡疏林下或沟谷两旁岩石缝中。 海拔下限(米) : 1000 海拔上限(米): 1400 形态特征:矮牡丹为国家三级保护濒危种。落叶小灌木,高60—80cm。花通常单瓣,黄、红、紫或白色,花瓣基部无紫斑。矮牡丹和紫斑牡丹区别在于顶生小叶宽椭圆形或近圆形,3深裂至中部,裂片再浅裂,下面与连同叶轴、叶柄均被短柔毛,小叶柄长1—1.5厘米;花通常单瓣,黄色、紫色、红色或白色,内面基部无紫色斑块。 现状 :保护价值 :因它可能是栽培牡丹的原植物,为珍贵的物种资源。因根皮入药,长期遭受过度采挖,现已处于濒危境地。 保护措施:1979年延安市设立了花园屯植物管理处,对矮牡丹进行重点保护。其他产地也应采取保护措施,严禁采掘,积极繁殖。 相关知识1、历史沿革(li shi yan ge) 从宋代起已有数十个性状优异的品种。其历代栽培中心的转移如下:杭州( 宋代)→暨阳(明代,今江苏江阴,一说是浙江诸暨 )→铜陵、宁国、杭州,上海(清代)→铜陵、宁国、杭州、上海(现在)。 2、栽培分布(zai pei fen bu) 分布于安微、江苏、浙江等省。铜陵、宁国、杭州、上海等地为栽培中心。主要栽培地有盐城(江苏)、乐昌(广东),南昌(江西)等。 3、野生原种(ye shong yuan zhong) 主要原种为杨山牡丹 。 4、主要特点(zhu yao tao dian) ⑴植株高大。一年生枝长,土芽少,分枝性强,开花多,,蔚为壮观。 ⑵开花早,当地花期4月上旬至下旬。 ⑶历史上品种数量众多。如计楠《牡丹谱》(1890)收集品种103个, 嘉兴 一带牡丹名冠一时。 ⑷根系浅,耐湿热,适合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推广栽植。 四、 西南牡丹品种群(Xi Nan Mu Dan Pin Zhong Qun) 1、历史沿革(li shi yan ge) 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牡丹从唐代开始栽培,主产地在丹景山,种牡丹甚多。到宋代,引入洛阳品种,栽培大盛。 陆游《天彭牡丹谱》(1178 )载:“大抵花品近百种,其中著者四十。”到清末天彭牡丹走向衰退,现又恢复发展起来。 2、栽培分布(zhai pei fen bu) 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以彭州和成都为栽培中心,主要栽培在大理、丽江、昭通、武定、贵阳、拉萨等地。 3、野生原种(ye sheng yuan zhong) 天彭牡丹主要是由中原牡丹和西北牡丹引种后,那些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残留下来,和当地原有品种经过历代栽培选育而形成的。由引可见,天彭牡丹的野生原种,主要应为紫斑牡丹和矮牡丹,或有杨山牡丹的血统。 4、主要特点(zhu yao tao dian) ⑴植株高大。叶大,花梗长,花瓣基部有紫 斑或红晕。枝叶粗壮而较稀疏。丽江品种叶狭长,顶裂浅,缺刻少,脚芽多。 ⑵根系浅,生长势强。 ⑶花型演化程度高,多台阁花品种。 ⑷花径大,着花量较少,花期较长。 综上所述:中国牡丹园艺品种体系从历史发展上看,是由一条主线和几条副线发展演化而成的。发展主线是中原品种群,副线有西北品种群、江南品种群和西南品种等。 从历史演化来看, 它们各品种种群间能相素交流,互相融合。但由于各品种群所在地自然条件和主要野生种原的不同,仍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种群。所以,在各品种群相接近的部位,常表现品种群间明显的交流现象。如延安牡丹品种显现明显的中原品种群和西北品种群的交融现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