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矮孟牛 |
释义 | 矮孟牛不是牛,它是一种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小麦新种质。种质是育种的基础材料,和它杂交,吸取它优良的遗传基因,才能培育出抗病丰产的新品种。可矮孟牛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奇特的名字呢,这还得从它的发明说起。 1970年,山东农业大学李晴祺领导的课题组为了创造新种质,从各地引来育种材料进行实种。结果一个原产德国,被称为“牛朱特”的材料表现十分突出。它抗病能力特别强,穗大粒多,可是它也有严重的缺点,植株太高,成熟期比一般小麦晚27天。按一般的想法,这样的材料就不能用了,但李晴祺偏偏想用这样一个偏才培育出奇才来。于是,课题组决定先将"牛朱特"与一种叫“孟县201”的早熟材料进行杂交,以缩短其后代的生长期。 可是要把花期相差27天的两种小麦杂交在一起,十分困难。他们采取以调控光照、温度为主,配以剪蘖、肥水等综合措施,双向调控花期,以使两个小麦品种的花期同步。在整个杂交过程中,科研人员费尽了心血,可到收获时却只得到了4粒杂交种子。然而,中国小麦种质创新和育种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的沉甸甸的希望,就孕育在这仅有的四粒种子里。 1972年,科研人员把这4粒单交一代种子,与我国的第一代矮杆品种“矮丰3号”杂交。第二年收获了第二次杂交种子。这种子包含了亚、欧、美、大洋洲九个国家种质的优良基因,有非常丰富的遗传基础。可是复杂的基因使它的后代有的象爹,有的象娘,有的谁也不象。在株高、抗病性、产量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别。 科研人员没有气馁,他们紧紧抓住矮化这个主要目标性状,把长期难以解决的矮杆与抗病、丰产、熟期适中等难以结合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又配合以良好的遗传性,层层优化选择。10年之后,他们终于完成了种质创新的全过程。课题组就取这一种质的三个亲本:“矮丰3号”,“孟县201”,“牛朱特”的第一个字,把它定名为“矮孟牛”。 作为新的种质资源,“矮孟牛”所含的优良基因多,而且它的配合力强,能够很好地把这些优良基因传递给杂交的下一代。此外,在“矮孟牛”身上,还发现了在国际上尚未命名的新抗病基因。 从1983年开始,利用“矮孟牛”在小麦育种中广泛使用,已培育出了14个小麦新品种。其中5个是国家级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100多亿公斤,农业专家认为它与国际上曾引发“绿色革命”的育种材料“农林10号-BREVOR14”相比毫不逊色。27年过去了,李晴祺和他的“矮孟牛”终于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桂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