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铁冠 |
释义 | 王铁冠,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1937年12月生于上海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地质学校(江汉石油学院前身,现长江大学)。1965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介绍王铁冠发现、鉴定和命名了三个新生物标志物系列(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甲基三环萜烷和甲基四环萜烷)。建立了低熟油气成因的系统理论,及时推广低熟油理论,取得显著效益。建立有机地球化学与煤岩学结合的煤系烃源岩研究方法,系统提出烃源岩的I-III型显微组分的非均质性组成,富氢组分“分期生油”的理论。首次论证含硫非烃二苯并噻吩类,作为新分子标志物示踪石油运移的机理,用以反演石油运移优势通道,展现油藏充注途径;运用流体包裹体测温,结合数值模拟,确定油藏成藏期次与时间;在不同岩性油藏中,重建油田的成藏历史,预测烃源灶方位,确定有利勘探方向,产生显著经济效益。 发表论文174篇(含英文42篇),合撰专著13部,译著6部,完成科研报告40份。论著被SCI、EI各收录31篇,SCI引用达321次。曾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研究者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能源大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铁人科技成就奖”(银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及10项部级科技进步奖。 个人经历1953-1956年在北京石油地质学校石油地质专业学习,1961-1965年在北京石油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学习,1983年4月-1986年1月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地质系、俄勒冈州大学海洋学院研修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先后于1956-1978年在北京石油地质学校、大庆石油地质学校及江汉石油地质学校任教,其后于1978-1983年和1986-1994年在江汉石油学院任副教授、教授等职,教授和研究有机地球化学。事业心强,勤于育人,刻苦钻研,治学严谨,成绩突出,开拓进取,富于创新,团结协作,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代表性论著1. 王铁冠,1990,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SCI引文5次,CSCD引文用25次。 2. 王铁冠、钟宁宁、侯读杰、黄光辉、包建平、李贤庆等,1995(中文版)/1997(英文版),低熟油气的形成与分布。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SCI引文18次,CSCD引文92次。 3. 程克明、王铁冠、钟宁宁,1995年,烃源岩地球化学。科学出版社,北京。CSCD引文29次。 4. 黄第藩、秦匡宗、王铁冠、赵锡嘏等,1995(中文版)/1997(英文版),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SCI引文15次,CSCD引文66次。 5. 王铁冠、朱丹、张枝焕、卢鸿、苏俊青、廖前进,2003: 千米桥古潜山高蜡凝析油的高分子量(C35+)正烷烃分布及其烃源灶方位。中国科学D辑,33卷,5期, 401-410页。 6.王铁冠、何发岐、李美俊、侯勇、郭树岐,2005:烷基二苯并噻吩类: 示踪油藏充注途径的分子标志物。科学通报,50卷,2期,176-182页。 获奖科研成果1. 《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6 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3) 2. 《低熟油气的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 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1) 3. 《化石燃料生物标志物与有机显微组分剖析研究》,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排名1) 4. 《酒东盆地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和远景评价》,199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3) 5. 《我国已知油气区天然气藏类型、形成条件、富集规律及勘探规划》,199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6) 6. 《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研究》,199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1) 7. 《烃源岩地球化学研究》,199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1) 8. 《板桥地区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成烃机理与评价》,199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1)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