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松年 |
释义 | 1.安顺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简介王松年(1916~2000),字愚山,号补斋,贵州安顺市人。擅书画,九十年代获贵州省十老书画家称号。生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会员、安顺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安顺市书画院院长。先生自学成才,诗、书、画均有极深的造诣。三、四十年代既举办个人画展。艺术继承传统,师法自然,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力求形神兼备,雅俗共赏。题材以花鸟、动物为主,兼及山水,尤以感情充沛、生活气息浓郁的鸡、鹰、牛、孔雀及松、竹、梅见长。作品形端笔正,自成一格,不为流派所左右,是画坛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1986年应邀赴南京、贵阳举办个人画展,深受两地艺术界同行和观众欢迎。1988年5月香港文汇报发表《鸡》、《牛》2件作品及曹耀明撰写的《贵州画家—王松年》的评介文章。作品《鲲鹏展翅》、《文章焕彩》入选加拿大华侨联议会在多伦多市举办的中国画展,获特别优秀奖。作品在省内外报刊屡有发表。贵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曾作专题报道。贵州省拍卖公司在贵阳市举办了一场迎春书画拍卖会,这场拍卖会虽然成交率较高,达到了85%,但是总共108幅作品,其中王松年的《鹰》拍出1万多元,是本场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一件作品。 遗作展览2007年3月30日上午,《三山画展》开展仪式在一片掌声中隆重登场,现场人头攒动,慕名而来的人们汇聚在此一睹画家的艺术风采。 此次画展为期5天,共展出已故著名画家王松年先生、我市画家刘善明先生及南京艺术学院著名画家曹耀明先生的60余幅精心力作。 据了解,“愚山”、“乐山”、“大山”是王松年、刘善明、曹耀明先生各自的名号,他们结缘于1986年初夏,相识、相知在古都南京,以书画而相交,以人品而眷眷,于是就有了《三山画展》的约定。松年先生的溘然逝去,使得这个约定成为善明和耀明先生心中耿耿于怀的不了心结。2007年暖暖春风里,耀明先生踏上了松年先生的衣胞之地,完成《三山画展》约定变成了可能。在市文化局、市文联、市美术家协会、市群众艺术馆以及胡石波先生、王翀先生的共同襄举下,《三山画展》终于展露在山城人民的眼帘。 据介绍,王松年先生1916年生于安顺市西郊王庄。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原安顺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安顺地区书法家协会顾问,1986年5月起受聘担任原安顺地区群众艺术馆终身艺术顾问,荣获“贵州省十老书画家”称号。他自幼即喜绘事,所画雄鸡栩栩如生,有“王大公鸡”雅称。及长参与发起《研石书画社》,与安顺名家共襄画举,并于四十年代举办个人画展,声名远播。解放后任县文化馆美术干部,1958年即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文革期间因画鸡被横加迫害,身陷囹圄达十二年之久。1979年始得平反昭雪,并重拈画笔,精品屡出。凡所作画均取源生活,师法自然,工写兼并,不拘成法,力追近现代诸大家之长而又不为所有。坚持形神兼备,书法用笔,雅俗共赏,所作之鸡、鹰、牛、孔雀、梅、竹、山水等皆著名于世。1986年6月,得到刘海粟大师关门弟子曹耀明先生力荐,受邀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个展并讲学,获金陵画坛名家一致好评,一时名声大振。 作品 2.上海市会计学会副会长简介曾任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上海立信会计学校毕业,1979-1981年任斯诺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客座教授,同时在U. 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Enterprises兼职。1991-1992年任美国Metropolitan State College of Denver客座会计教授。现兼任上海市会计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总会计师工作研究会顾问。我国国际会计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生平王松年教授原藉浙江绍兴,1930年生于上海。1951年上海财经学院会计系本科毕业。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工业会计方向研究生毕业, 1956年晋升为讲师。1979年至1981年 曾至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大学经济学院和联合国公营企业国际中心进修、讲学和工作两年,1986年晋升为教授。他原任上海财经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现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会计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上海会计师事务高级顾问等职务。 王松年教授于1986年9月和1991年3月两次赴荷兰伊拉斯马斯大学讲学, 系统地讲授了中国会计的现状、理论和展望。1989年6月和9月,他两次应联合国邀请,作为国际专家赴莫斯科参加《集中计划经济国家合资企业会计》和《集中计划经济国家特区经济》的国际研讨会。1991年至1992年至美国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商学院作为客座教授讲授会计学和国际会计一学年,深得该校师生的好评。 我国第一部用英文撰写并系统地阐述我国会计、审计的历史、现状、制度、理论和展望的学术专著《中国的会计和审计》,1987年8月在美国出版,王松年教授是该书主编之一。他还参与撰写了《中国预算会计》(英文稿)的论文,于1990年在美国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他对南斯拉夫会计也颇有研究,首次系统地论述和发表多篇关于南斯拉夫会计、评价南斯拉夫基层组织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等论文。他近七、八年来着重研究国际会计的理论和实务,已发表论文几十篇,撰写了财政部委托的《国际会计教程》,已在1991年出版。他主编《新编会计学教程》,也于1993年出版。 1990年他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招收国际会计方向的博士生。为了表彰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和审计(英文版),主编之一,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出版,1987年版。该书日文版于1988年由日本中央经济社出版。Budgetary Accounting in China,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出版,1990年版。国际会计教程,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主编新编会计学教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另外发表有关国际会计方面的论文数十篇。 主要开设课程国际会计研究 3.北齐官吏王松年,少知名。文襄临并州,辟为主簿,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副李纬使梁。还,历位尚书郎中。魏收撰《魏书》成,松年有谤言,文宣怒,禁止之,仍加杖罚。岁馀得免,除临漳令,迁司马、别驾、本州大中正。孝昭擢拜给事黄门侍郎。帝每赐坐,与论政事,甚善之。孝昭崩,松年驰驿至邺都宣遗诏,发言涕泗,迄于宣罢,容色无改,辞吐谐韵。宣讫,号恸自绝于地,百官莫不感恸。还晋阳,兼侍中,护梓宫还邺。诸旧臣避形迹,无敢尽哀,唯松年哭甚流涕,朝士咸恐。武成虽忿松年恋旧情切,亦雅重之。以本官加散骑常侍,食高邑县干,参定律令,前后大事多委焉。兼御史中丞。发晋阳之邺,在道遇疾卒。赠吏部尚书、并州刺史,谥曰平。 4.少将1963年9月,从苏北农学院毕业时,他仅是一位体重百斤的文弱书生。四十年的军旅生涯,把一个文弱的书生铸造成了一位共和国的将军。 入校第一年,学校组织新生下乡参加劳动,体验基层农村生活。从小在城市长大的王松年,亲眼目睹了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此情此景,对他感触很大,从此他才真正地发现了农学的价值。他改变了原来对农学的误解和偏见,决心一生献身农业。他从此开始埋头钻研农学理论,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主动下地开展农业科研试验。 大学四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虽然当时的生活比较清苦,但学校的学风很正,学生们学习勤奋,专业基本功扎实,在学习和研究上毫不逊色于“两农”(南农大和北农大)的学生。当时他内心只有一个信念:“我是靠国家的助学金学习、生活的,是党培养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祖国的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1963年大学毕业后,王松年放弃了回到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苏州的机会,而是服从祖国需要,被分配到到解放军后字201部队。随后,又被分配到地处北大荒的解放军牡丹江军马场,成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员。那里的生活与学校生活相比要艰苦得多,吃的是玉米、高粱,加之气候干燥寒冷,冬天气温通常都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这对于来自江南水乡苏州的王松年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开始他吃不下,睡不好,水土不服,加之本来他的身体就比较单薄,因此经常生病。 当时军马场的规模很大,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拥有10万余亩农田,40多万亩草场,每次下去工作都要乘坐敞蓬车,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冬天,穿着单薄的棉衣,寒风如利刃刺骨,疼痛难忍。当时他心中也曾后悔过,不该选择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当时一起共事的领导同事的所作所为极大地鼓舞和感染了他,改变了他对工作的认识。我们这些靠国家助学金成长起来的学农的大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决心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这片土地的美好明天奉献自己的一切。 王松年用自己在校所学的知识,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和试验,改变军马场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广种薄收现状,立志改写当时军马场小麦亩产100斤的历史。他带领一帮人,对土壤进行成份分析,找出了北方土壤中缺少的一些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化学元素,尤其发现了磷元素的极度贫乏。他们尝试着生产颗粒肥料,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质量,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种田。经过六年艰苦努力,军马场的小麦亩产量增长了三倍,达到402斤。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遇到许多困难,吃了不少苦头,但每当经过辛辛苦苦的劳动,换来粮食产量的提高,他们就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莫大的幸福。他们经常因为成功而激动得彻夜难眠。麦收的时候,他们常常躺在麦垛或粮堆上过夜,那是他们发泄内心兴奋的最好方式。1971年,全军在牡丹江军马场召开了首次科学种植小麦示范现场会,在全军推广科学种田的经验。 1969年初春,北方大地还未从隆冬中苏醒过来,王松年就带领八名拖拉机手离开了牡丹江军马场,前往西岗子开荒种地。那里荒无人烟,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他们到达那儿时冻土还未融化。当时九个人住了一间草房,每天在室外挖个小坑,积蓄一些冰雪水,沉淀后盛起来用来饮用。草房里热炕较少,王松年把热炕让给拖拉机手,而自己则裹着皮大衣在地上过夜。因为他觉得拖拉机手一天工作下来非常辛苦,必须好好休息。经过他们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在西岗子开垦出数千亩肥沃的土地。 1969年冬王松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企业部任助理员,他一年有半年在外奔波,来往于全军各马场指导农业生产。北到黑龙江边,南到海南岛,西到新疆的伊犁,东到渤海之边都留下他的足迹。当时济南军区军马场有10万多亩小麦,年亩产仅有100多斤,因为他曾在牡丹江马场推广科学种田,具有丰富的经验,组织上派他在济南蹲点两年。为了说服群众接受科学种植技术。他亲自开拖拉机进行耕作施肥、播种和田间管理,自己开联合收割机进行麦收。并召集马场全体职工召开现场会,让群众亲眼看到了科学种田带来的效益,主动接受了科学种田技术。经过他的努力,全场全面推广科学种地。仅两年就使该马场的小麦亩产量由原来的100斤提高到400多斤。后来他又去新疆军区某军马场推广科学种田,同样又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1985年,出乎他的意料,被提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军需生产部处长,主管全军军马场的工作。上任之后,他大胆解放思想,实行科学管理,调整产业结构,重视科技开发,引进奖励机制,重奖管理和科技有功人员。经过他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到1992年就改变原来多数军马场的亏损局面,实现全面扭亏为盈。而在这期间他手上的权大了,掌管着数千万元的资金。但是党的培养、老师的教诲、英雄的榜样力量一直告诫他自己不要做一件损害国家和人民的事,他从未通过任何手段伸手向下边要一粒米,拿一分钱。 自从担任军需生产部处长以后,他养成了中午不午睡的习惯,为了1000多万亩军马场的农牧业生产,他每天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中午12:30的全国天气状况分析的报告,通过天气分析报告,科学地指导各个马场的农牧业生产,避免自然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大大地提高马场的农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1992年,他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副校长,作为分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他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他认为拥有一支素质精良、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他经常深入到年轻教师当中与他们促膝谈心,挨家挨户的走访老教师,了解他们在生活、教学、科研上的困难,听取他们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积极采纳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在教学管理上,他强调学生的专业思想一定要稳定,要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从当初的悔恨,到全身心投入,到为军队农业培养人才……难忘的人生经历,王松年感慨万分地说:“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农业是大有作为的事业。当初体会不深,现在回想起来,我对农业那份深厚的情感,终生难以割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