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守纯
释义

王守纯,土壤学家。1918年5月2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闫镇村一个农民家庭。长期从事盐渍土及其改良研究。60年代依据豫北内陆盐渍土盐分在土壤剖面呈“T”字型分布,创造了“以冲沟躲盐巧种”为核心的棉、麦保苗技术;70年代依据鲁北平原槽状背河洼地水盐运动规律,创立了深沟扬灌扬排和深浅排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盐碱地试验示范区,一改该地区百年旧貌,并为我国农业首次引进外资项目提供了模式和科学依据。为发展盐渍土学科及治理黄淮海平原盐碱地与农业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简介

王守纯,号静一,1918年5月2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闫镇村一个农民家庭。12岁考入天津私立南开中学,1936年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投靠日本,又闻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他参加了平津学生罢课、游行、请愿活动。曾一度参加过陈家保的抗日救国队,后因该队军风纪不良,愤而退出。1938年辞去小学教师考入北平私立镜湖中学高三继读。高中毕业时遵父命进入文法学院,因他不愿涉足政界,决心在化学工业上为国效力,因而1939年又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大学毕业后,经学校介绍入华北农事试验场化学科作土壤分析研究,从此倾其毕生精力,奉献农业科学事业。1945年日本投降,该场为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更名为北平农事试验场,继留土壤肥料室作盐碱土改良研究,并去渤海湾进行了盐碱地考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事场改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继留农业化学系土壤肥料室。随徐叔华研究员参加了我国渤海湾北部盐碱土改良利用调查,走遍了河北省山海关到山东省昌邑县一带滨海盐土地区,采集大量土壤样品和资料,并在河北省柏各庄农场对新垦盐碱荒地进行稻改、水旱轮作试验研究。

履历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继续在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工作。响应党的号召,同广大科技人员一道到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张北县农村蹲点,与群众一道研究改进马铃薯栽培增产技术。1961年初王守纯带领青年科技人员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到河南省新乡县洪门乡的李村、洪门两个村,建立盐碱地改良科研基点,后改为工作站。建点初期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缺吃少用,然而王守纯一行人,与群众同甘共苦,渡难关搞研究,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69年底,王守纯随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队去宁夏银川贺兰山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推广盐碱地改良技术。1970年底随土壤肥料研究所下放山东德州,此时他已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了。没有歇息几天,他同科技人员和研究氮肥的夫人同去商河、禹城等县蹲点。1973年接受山东省科委的任务,王守纯又带领科技人员和夫人,到陵县丁庄乡佟家寨“盐碱窝”安营扎寨。1979年所迁回北京,他任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改良室主任兼德州盐碱土改良实验站站长,仍坚持农村一线工作。“六五”期间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陵县、禹城、平原3个县设置不同盐渍土治理模式的试验区,主持了陵县试验区盐碱地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的研究工作。

王守纯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下,忘我工作积劳成疾,腹泻病伴随终生。1988年在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七届人大会议途中突然病倒,经检查患肺癌,癌细胞已扩散到全身,因医治无效,于1988年4月2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王守纯一生,追求进步,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自己的事业。从1962年起选为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访过阿尔巴尼亚,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亚非拉科学讨论会和全国科学大会,荣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务院表彰及农业部一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是一位受到国内外同行赞赏和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宋平题词为“知识分子的楷模”。

技术成就

盐碱地要出好苗、保住苗,是古今中外的一个难题。世世代代生活在盐碱地上的农民,采用农业措施保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守纯和他的一组人,首先向群众学习,走访几个县,召开座谈会30多次,对“一个坷垃一碗油”、“坷垃蛋吃饱饭”、“冬耕养坷垃”、“春耕造坷垃”、“七月八月地如筛,九月十月又上来”等农谚认真的领会,并根据当地老农经验做盐碱地棉花保苗试验,一次没出苗,第二次没出苗,第三次还是没有出苗……。他并没气妥,再一次制定方案,亲自动手将棉花种埋在耕层的不同深度,种子播下了他却心急如焚,不时往地里跑。过了几天,竟然有两行棉花破土出苗了!他欣喜若狂,用手轻轻将棉苗四周的土扒开,每隔2厘米深取一次土样进行盐分测定,直至地下水。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盐分由表土向下逐渐减少,首次提出豫北地区盐碱地土壤盐分呈“T”字形,10厘米以上土层含盐量>0.5%,而出苗的那两行种子正处在10厘米以下含盐量<0.3%。这一发现为棉花保苗耕作技术找到了理论依据。他结合“起碱刮毒”“晒垡养坷垃”“热犁热种”“冲沟播种”等农民经验,又进行了30多次试验,终于创造出以“冲沟躲盐巧种”为核心的冬耕晾垡,耙地造坷垃和伏耕晒垡、开沟蓄雨淋盐的棉花、小麦保苗增产技术。在李村46.67公顷不立苗或立苗很少的盐碱土种植大麦和小麦,获得平均每公顷产1260千克的好收成。0.287公顷示范田小麦每公顷产3007.5千克;在13.33公顷较重的盐碱地种棉花,受到严重水灾的情况下,皮棉每公顷产195千克,比1962年增产4倍。0.58公顷示范田皮棉每公顷产562.5千克。这一技术很快在河南、河北、山东推广。王守纯1964年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亚非拉科学讨论会,以题为“豫北灌区盐碱土的特征和棉麦保苗技术”作了大会发言。1965年国家科委专门为这一成果授予重大科技成果奖。

主要论著

1 王守纯.豫北灌区盐碱土的特征和棉麦保苗技术.中国农业科学.1964 (4):4~7

2 王守纯.在农村基点进行科学研究的几点体会.中国农业科学.1964 (9):2~7

3 王守纯.在农村基点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几点体会.人民日报,1964-09-21(5)

4 山东省土壤肥料研究所陵西基点.深沟扬灌扬排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洼涝盐碱地.土壤肥料.1978(1):8~12

5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盐改室.鲁北内陆盐碱地综合治理研究.1978(4):1~6

6 王守纯.对鲁西北四区综合治理旱、涝、碱措施中关于水、土、肥、盐相互制约关系的一点看法.鲁西北四区旱涝碱综合治理学术讨论会.1980,简报(24)

7 王守纯.华北盐渍土改良和利用中的农业措施.见:国际盐渍土改良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济南.1985(5):290~29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