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石朋 |
释义 | 王石朋,清朝举人。五莲汪湖镇莫家崖头村人,原属莒县。 王石朋与王尽美王尽美的名字是他在参加了中共一大后自己改称的。他的原名是王瑞俊,字灼斋。亦名烬美,曾用过烬梅等笔名。尽美之名,寄予了他创造一个尽善尽美社会的理想。他在一大后,给家乡兄弟王庆增的信中写的一首诗,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取这个名字。诗是这样写的:“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潍水泥沙流人海,乔有麓下看沧桑。”诗里的潍水是家乡的一条河,乔有是村旁的一座山。这首充满豪情的诗篇,表达了王尽美立足家乡,通过阶级斗争改变社会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他是1898年6月14日出生于现在的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当时属莒县县境)的。三天后,这个佃农的儿子有了一个乳名“仓囤”。名字是王尽美的大伯王在善起的,很朴素也很直接,就是希望经常忍饥挨饿的一家人,能有满仓满囤的粮食。有人说,一个人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并不代表什么。但想一想,王尽美名字的变化却充满了寓意。王尽美出生前半年,祖父王兴业带着全家刚由后张仙村迁住大北杏村。小“仓囤”还没满周岁,他的父亲王在升就病逝了。为地主干苦力的王家,生活更加艰难。好在王尽美年少懂事,聪明伶俐,因之被本村地主选定为其年纪相仿的孩子陪读。就这样机缘凑巧,王尽美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刺激了王尽美的求知欲,富户人家孩子们的风言冷雨更激发了他的上进心。陪读的苦孩子,学习成绩远远超过了正式读书的地主少爷,一时间竟成为被村人争相传说的佳话。 1918年祖父王兴业病故,王家又失去了一根支柱。汪湖镇莫家崖头村本族“清朝举人”王石朋一方面出于同族同宗相互扶持的义务,一方面出于旧知识分子爱才惜才的美德,鼎力推荐王尽美去济南应考。最后,王尽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 王石朋与林伯众林伯众(1907—1987),山东莒县人。著名书法家、著名收藏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江苏、南京军区、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重大展览,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并在报刊发表。林伯众的作品深受外国元首、友人的喜爱,众多作品被外国元首、友人收藏,为中外艺术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林伯众出生在莒县店子集乡王家庄村的一个富裕家庭。6岁时被家里送到五莲县汪湖镇莫家崖村(原属莒县)清末举人王石朋家读私塾,一读就是九年。在王石朋家读书,因为过于顽劣,有一次被老师用戒尺打得手心都肿了,直到年龄渐长,经过老师的教导,才渐渐开窍懂事认真读书。和林伯众同时期在王石朋家读书的学生有二十多个,大都是出身于附近乡里的富裕之家,解放时,大多去了台湾、美国、英国发展。 王石朋与赵子蕃赵子蕃字晋三又晋仙,自号莒县城阳陈家楼村人氏,.,约生于1867年(待考),卒年不详. 史书无记载,仅有其修编的赵氏族谱收藏于山东省图书馆.清禀贡生,科岁试辄掇前列,最初就职于鸿胪寺序班①,后任试用训导,因劳绩优欲被优先委以重用,然清灭亡。遂不得志!后曾参加全国诗选,由近代晚唐诗派代表诗人樊增祥②主考,获山东省第一名,一时名声乍起。其二弟赵子莪(诗中称阿南),民初,赴日本政法大学毕业。晋仙一生仕途不畅,长年游走于北方城市,晚年又客居济南,与五莲汪湖镇莫家崖头村清举人王石朋(少晋仙六岁)有深交。二人经常一起游园转水,吟诗唱和。 王石朋与吴秋辉吴秋辉,原名吴桂华,字秋辉,自号侘傺生, 1877年(清光绪十三年)吴秋辉出生于临清县城内考棚街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吴秋辉自幼天资聪颖,稍识文字,便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上学后才智出众,尤其喜爱诗歌、小说,十几岁时诗文即闻名乡里。十五六岁应童子试,因不喜欢八股文而落第。18岁时,因病不能上学,卧病期间,他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开始涉及新学时文。1896年,在康有为、梁启超酝酿变法、鼓吹新学思潮的影响下,19岁的吴秋辉毅然放弃报考科举的老路,一改厌恶数理化的常态,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校。 吴秋辉在学术研究上态度认真严肃,有所独创和开拓。他的著作不重走前人之路,不重复古圣先贤之言。不论自己独特见解,或推翻古人早已定案的结论,都证据确凿,义旨宏远,使闻者惊心,见者叹服。 1923年吴秋辉离京返回济南,租赁一间小楼独居,潜心钻研学问,不与世人往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行踪。 由于才华出众,知识渊博,1924年春,山东国学研究社成立,吴秋辉应聘教授经学,他那独标新义的讲析,使全校师生交口称赞。莒县王石朋先生赞扬说:“先生说经,义理考据,皆高出前人之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