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全珍 |
释义 | 人物介绍将军简介王全珍(1906年-1970年),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红坊乡人。1928年参加农民暴动,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司令部通讯主任、第二师司令部侦察通讯主任、第一师司令部侦察通讯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1937年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军事教员,第一团第二营营长,八路军总部直属政治处教育股股长,鲁西军区第16团参谋长,鲁中军区第一旅司令部作战股股长,鲁中军区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处处长兼警备第三旅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赴东北任警备第三旅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七师参谋长,辽东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五分部副部长。参加过临江、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五分部副部长,中南军区海军后勤部部长。1954年人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高级速成班学习。1956年毕业后任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部长,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0年10月10日因病在广州逝世。 生平事迹建国前王全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 1928年,参加农民暴动,闽西农民起义。 1929年,参加红军。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三团司令部通信主任,师司令部通信主任。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陕北后,参加直罗镇战役。 1937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队长、军事教员等职。以后历任八路军总部直属政治处教育股股长、鲁西军区第十六团参谋长、鲁中军区第一旅司令部作战股股长、鲁中军区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处处长兼警备第三旅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警备第三旅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七师参谋长、辽东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五分部副部长。参加过临江、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 建国后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五分部副部长、中南军区海军后勤部部长。 1954年,入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高级速成班学习。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 1956年毕业后,任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长、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1961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0年病逝。 经典战例三纵虎将辽沈战役期间,王全珍任东北野战军三纵七师参谋长。三纵是东北野战军 “五只虎”之一。因能攻善守,动如雷霆,疾如旋风,被国民党称为“旋风部队”。三纵七师又是“旋风部队”三大主力之首。王全珍指挥该部打过许多大仗、恶仗、硬仗,与国民党军几经搏杀之后,把国民党军避到只剩下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据点,垂死挣扎。 四保临江,王参谋长身先士卒1946年12月17日,国民党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指挥国民党军6个师首犯临江。由辉南、柳河、恒仁、宽甸一线,多路向八道江、辑安、临江发起进攻,妄图先打通通缉线,完成对通缉铁路的封锁,将东北民主联军南满主力困绝于长白山。 南满军区司令员萧劲光命令四纵绕向敌后,待机合围,命三纵主力正面内线阻击敌人。三纵曾克林司令员领命后,调九师位于凉水河子、金川、老岭线实行运动防御,保障主力侧后安全;七师正面部署于四道江、五道沟、下四平、酣葱沟作第一道防御。 三纵七师火速赶到指定地点设防。为有效阻击、消灭敌人,师参谋长王全珍命令各团秘密埋伏,伺机出击。时值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长白山区气温已降至零下35度,七师的不少战士还没有棉衣、棉裤、棉鞋,只好将杂草绑在脚上、身上御寒。最艰苦的要数夜晚,七师的战士们在凛冽的寒风中露宿,头、手脚都冻僵了。为防止战士冻伤,王全珍特别交待各排、各班每隔10分钟起来活动一次,跺跺脚,搓搓手。到开饭时,从山下送上来的窝窝头都冻成了冰疙瘩,大家只好用枪托砸碎后往嘴里送。据七师的一位老战士回忆说:他们连,一位刚从南方北上不久的新战士雪夜里站岗,活活冻死在哨位上,待同志们发现时,只见他手握银枪,如冰雕一般。 久受严寒的七师战士们,盼望着早日开战。1947年1月2日,敌人终于出动了。国民党军一九五师向三纵七师阵地发起攻击。王参谋长一声令下,憋了数日的七师战士们如刚苏醒的东北虎,直扑敌人,其势锐不可挡,直打得敌人丢盔弃甲往回逃。据七师的老战士回忆,当时发生了一件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由于气温实在太低,枪栓冻得拉不开,等好不容易拉开枪栓,又打不响,原来是枪的撞针也因为热涨冷缩给冻得不够长了,七师的战士们也真能想辙,冲着枪机撒泡尿,趁着热乎劲儿赶快打。七师的指战员们就是凭着这钢铁般的意志,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保临江的。此战前后19天,三纵各部大小战斗打了40多次,共歼敌1700余名。 国民党军第一次进攻临江受挫后,又于1947年1月30日,集中五十二军第二师、第一九五师、新二十二师等4个师的兵力,在五十二军军长赵公武统一指挥下,兵分三路二犯临江。辽东军区针对国民党的部署情势,命四纵插入敌后,三纵八师、九师负责正面拒敌,由大荒沟、八里哨西进至大河屯、大兴沟屯一线向南迂回,夺取大青沟、杨木桥子后,迅速由西向东攻取高丽城子。 2月3日,国民党第一九五师进至高丽城子地区。三纵七师在师长曾国华、政委李伯秋、参谋长王全珍率领下,趁一九五师尚未完全展开之际,发动攻击,与八师、九师一块将敌一九五师三面包围,敌师见情况不妙,慌忙向西南突围,七师由王全珍带领三个团及八师两个团猛追不放,至晚10时,大部敌人被追杀,计歼敌5个营2000余人,击毙敌少将师长何士雄。此时,国民党二○七师第三团,为支援一九五师由兴京孤军深入三源浦。七师奉命回师三源浦与九师联合向敌人发起攻击,经一夜激战,全歼该团,俘敌团长以下1370多人。 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不甘心两犯临江失败,于1947年2月,集中六十军第二十一师、五十二军第二师、新六军新二十二师等共5个师的兵力,对临江发起第三次进攻。 1948年10月12日,肃清锦州外围战斗开始。三纵七师负责攻打配水池,参谋长王全珍组织侦察科对配水池敌情进行了全面侦察并根据配水池的敌情协助师首长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案。10月12日清晨,三纵炮击配水池。炮击过后,三纵七师二十团第一梯队分别从东北、西北2个方向发起进攻。 战至黄昏,仍成胶着状态。入夜,二十团主力东西对攻配水池,经30分钟白刃战,全歼首敌。配水池这场恶战,主攻营600多人,只剩26人。10月13日,三纵七师攻占敌大疙瘩烽火台,北突击团攻城障碍扫清,兵锋直指锦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