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秋冬 |
释义 | 王秋冬,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人。1918年生,1990年病逝。王秋冬先生族居马来西亚五十三年,从拉人力车始,直至成为拥有三千万美金资产的多家公司的老板,走过的是一条充满艰辛、不懈奋斗的创业之路。事业有成后,王秋冬先生念念不忘回馈社会和报效桑梓,于马来西亚巴生港口斥巨资创办“巴生港口青年学校”,并连任该校董事长;在家乡,1953年他就捐建了沙格小学,1985年又投资兴建沙格中学,成为泉港区域较早捐资家乡教育事业的旅外侨胞之一。 人物介绍1936-1937年间,惠安合县流行恶性疟疾,感染者达十几万人;1937年春,可怕的鼠疫又在惠安城乡迅速蔓延,一时人心惶惶,不少人背井离乡出外逃生。也就在这时候,年仅十九岁的王秋冬挥泪告别贫寒的故乡,随着逃难的人群,漂洋过海到了马来西亚,在巴生港口落脚。 初至巴生港口,年少的王秋冬在同乡的帮助下,租借一辆黄包车,奔跑于巴生港口的大街小巷。出身贫寒的他,由于勤劳和节俭,不久便有了几个积蓄。他不满足于黄包车夫的奔波劳碌,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业的壮志,用自己积蓄的小本钱,开了一家小茶馆。尔后,出生于沿海,从小与大海打交道的他,便瞄准了海洋捕捞业,先是用小船近海作业,再是船只不断增大增多,并向远洋捕捞发展,他的事业也就不断地向高层次滚动。 随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船只增多了,为了船只停泊方便,他便修建自己的码头;有了自家的码头,便连带搞起了货物运输,主要从事海产品的贩运。为了便于海产品的储存和交易,他又渐次办起了冷冻厂和制冰厂。于是,便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产业链,形成了产业集团。至王秋冬先生晚年,他手下已拥有“海产父子有限公司”、“海产雪厂有限公司”等多家实业,拥有三千万美元的资产。 事业有成后,王秋冬先生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尽最大可能地回馈社会。他曾任多届马来西亚巴生港口惠安同乡会主席,热诚地为当地的同乡服务;他被选为当地的“和平人士”,为维护侨胞利益和促进侨胞与当地人民的联系而奔波。同时,他捐巨资创办“巴生港口青年学校”,并亲任董事长,为华人教育和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呕心沥血。 王秋冬先生从惠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走出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摇篮故地。事业才稍稍有成,他就经常邀集同乡,带头捐资赞助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家乡的教育事业,更是他捐资赞助的首选。 1953年前,沙格小学还局促于灵慈宫内,狭小而又简陋。他为主邀集在马的沙格同乡,带头捐建了沙格小学校舍——校舍一直使用到文革后。1963年,他力主捐建沙格中学,择址于海边(今沙格小学和灵慈宫后的海边),并已破土奠基,购置了杉木等材料。可惜不久后“文革”运动发生,筑好的地基被毁,杉木等材料也大都散失。如果从那时候算起,王秋冬先生应是当时南埔乡较早捐资兴学的侨胞之一。 1986年,社会已趋稳定,回乡捐资兴学的愿望在先生心中再次萌生。经多方联络,取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先生慷慨捐资二十二万,沙格中学的雏型便在先生义举下落成了。若从这时候算起,王秋冬可算是泉港区域内较早回乡捐资兴学的侨胞之一。 王秋冬先生不仅捐资兴学,还关注家乡的经济建设,热心于扶贫济困和公益事业。1960年,先生得悉家乡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便快速从海外运回数吨化肥帮助家乡群众恢复生产。1978年,斥资赞助建造一艘机动渡轮,以解决当地群众往返莆田的水上交通问题。1987年,王秋冬在海外首先提出重修灵慈宫,并亲往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等地积极联系海外侨亲共同捐资,使灵慈宫得以重新修建。除此之外,1964年“社教”期间,先生为了解决乡亲的烧柴问题,利用自己在海外从事海运的优势,欲与政府合资联营海上煤炭运输,可惜因有“资本主义”之嫌,终致无果而终。稍后,他捐建的碾米厂,也因种种原因没有结果。王秋冬先生对家乡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1990年,王秋冬以七十二岁高寿,病殁于马来西亚巴生港口。斯人虽去,但他爱国爱乡的精神可嘉;他的勤勉奋斗,功成之后不忘反馈社会,回报桑梓的风范,令人钦佩。 -----------本篇林明辉撰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