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哀牢山彝族起义
释义

哀牢山彝族起义

1856年5月10日,李文学率哀牢山彝族人民在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旧部王泰阶、李学东影响下于弥渡县巨卢村后山天生营竖旗起义。起义军拥李文学为“彝家兵马大元帅”,王泰阶为参军,李学东为上将军,设最高领导机构“帅府”于蜜滴村,建立革命政权.提出了“铲尽满清脏官,杀绝汉家庄主”的革命口号。为进行政权建设,蜜滴玫权采取了一系列壮大义军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及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帅府之下设都督府及营盘,分管所辖各地,帅府内设参军、上将军、督食军和将军等职;除一定数量常备军外,又实行“军不忘农”的寓兵于农政策,规定常备军在战争间隙要从事生产,且18至40岁间之男女“必练以战阵.战则集之,不战则耕”,男子参加战斗,妇女负责运输,减轻人民负担,实行有利于人民的土地政策,规定“庶民原耕庄主之地,悉归庶民所有”,井免祖薄赋,荒年不纳;鼓励农民从事农牧纺猎生产.以供军需民用;实行民族团结政策,“不别夷汉,汉夷同利”,以致“无论汉、回、夷之民,莫不争附之”;严肃吏治、要求各地驻守官员不得私扰民间,违者“斩之不赦”.这些措施的实行,对壮大革命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起义军壮大

为打击清廷反动统治,起义政权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很快控制了以哀牢山区为中心,包括现今云南西南部的巍山、弥渡、南华、楚雄族、双扬、景东、新平、镇沅、沅江、墨江等十余州县的全部或大部,给清廷以沉重打击。1856年6月,清军大举进攻大理社文秀政权,李文学获悉后率军分二路驰援大理,在红崖设伏大败清军,解大理之围。其后李文学兵分两路出击,拓展地域。南路兵分二支,一支由王泰阶率领,至1858年春三月,先后攻取鼠街、龙街服,者干河诸地,另一支由税彩顺率,由西塞房南下取鄂嘉,然半载不下,后王泰阶领军来援而克之。北路军由李学东督率,欲北上与杜文秀军合取蒙合城,先取南涧,后围蒙舍两月克之,旋即复出击赵州红崖、云南驿等处,所克之地皆留兵置守。

蜜滴政权注意团结其他民族起义力量共同战斗。1858年7月,李文学派王泰阶联络拥五千余众,据有按板、九灾、思乐等地的哈尼族义军首领田四浪,并于9月同囚四浪在者干平坝会盟;1859年6月,杞彩顺统军南下,克嘎色据之。时有傣族头人刀成义据嘎色附近之帽儿山,因惑于清军,屡击义军,后刀成义被俘解往蜜滴,李文学为收傣民之心.义释之,并委其为南靖大都督,壮大了义军力量。

为共同对敌,蜜滴彝族政权多次协助大理回民军作战。1861年3月,清军围杜军于镇南、鹿城,李学东、杞彩云奉命分别由蜜、阿维往援,两军会于楚雄共解杜军之围;1864年9月,杜军大司阃马旭部取景东半载未克,李学东偕佰杞绍兴于1565年春驰助,克之。

彝、回义军的协同作战.给清军以重创,清方选集重兵反扑。1870年10月,清军2万人由游击孙世恒、守备刘应元督率攻通关哨,王泰阶率众抗击阵亡,通关哨失陷。1871年春清军北犯,围田四浪于过得岩,田四浪战死。清军直趋者干,在九夹受义军包围,清军大败。1872年春清总兵杨玉科率10万众攻大理,李文学率众驰援,在下关道遭军袭击,军败,李文学退至南涧,因其部将李明学叛卖被俘。1874年5月,李文学在南涧乌龟山遇害。

李文学牺牲后,李学东率余众继续战斗。1874年5月,清军陷蜜滴(现今弥渡县牛街彝族乡),李学东退入山谷,坚持斗争,1875年11月,统众在南华琵琶青重创清军,毙清将李芳梅,并拒清招降,1876年7月,病逝于南华县属大古村后山。哀劳山彝族抗清起义最后失败。(《太平天国大辞典》)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