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哀家梨 |
释义 | 哀家梨也作“哀梨”。相传汉代秣陵人哀仲所种之梨果大而味美,当时人称为“哀家梨”。后常用以比喻流畅俊爽的文辞:读君之文,如食哀家梨|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 汉典解释相传汉秣陵哀仲家种梨,实大而味美,时人称为“哀家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刘孝标注:“旧语: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释。”清赵翼《哈密瓜》诗:“甘芬不数文官果,清脆欲赛哀家梨。”后常以比喻美好事物。清平步青《霞外捃屑·里事·鉴湖邨居》:“千岩万壑,不让会垣……耳食者口沫虎林,自嗤鄙壤,所谓哀家梨烝食者矣。”此喻秀丽山水。清沈涛《交翠轩笔记》卷二:“新城杨子萱太令炳题词云:‘惬心动目,元气不死。哀家一梨,脆乃如此。’”此喻优美文辞。亦省称“哀梨”。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东坡)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 历史典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烝食不?”’桓南郡:桓玄。嗔:发怒,生气。哀家梨:刘孝标注:“旧语: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释。”熙:同“蒸”。后比喻说话或文章流畅爽利,听者阅者感到“如食哀家梨”。也用“哀梨燕食”比喻不知好歹,把好东西胡乱地糟蹋了。 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孙权听从诸葛亮建议迁都秣陵,改秣陵为建业。传说汉朝时秣陵有一个叫哀仲的人,他家里种出来的梨子个头很大并且味道鲜美,又脆又嫩,入口而化,被当时人称为“哀家梨”。在唐朝之后的古典小说《幽梦影》中有一段用哀家梨来作形容的话语是这样写的,“今举集中之言,有快若并州之剪,有爽若哀家之梨,有雅若钧天之奏”,可见哀家梨名声之大。由于哀家梨名气大,当时的人们常以能够吃到哀家的梨为荣耀。有些附庸风雅的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家财和能耐就想尽办法得到哀家梨。但是他们得到了哀家梨后却用蒸笼蒸熟了来吃。梨子本来是生吃才能吃出脆嫩味美的,何况又是以脆嫩和鲜美著名的哀家梨。因此人们就用哀梨蒸食来比喻不懂得某个东西的长处,稀里糊涂地糟蹋东西。 引申意思清赵翼《哈密瓜》诗:“甘芬不数文官果,清脆欲赛哀家梨。”后常以比喻美好事物。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里事·鉴湖邨居》:“千岩万壑,不让会垣……耳食者口沫虎林,自嗤鄙壤,所谓哀家梨烝食者矣。”此喻秀丽山水。 清沈涛《交翠轩笔记》卷二:“新城杨子萱太令炳题词云:‘惬心动目,元气不死。哀家一梨,脆乃如此。’”此喻优美文辞。亦省称“哀梨”。 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东坡]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 美食天地“哀家梨”不蒸而食,香甜适口;蒸而食之,不得佳味,自然不快。桓玄见人不快,即用此事以为讽喻。 后因以“哀梨蒸食”讽刺蠢人不识好歹,糟践佳品。又以“如食哀家梨”比喻文辞流畅佳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