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其梅 |
释义 | 王其梅(1914-1967),湖南桃源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曾任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先后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7年8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中文名:王其梅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桃源 出生日期:1914年 逝世日期:1967年 职业:军人、党政领导 人物简介王其梅,湖南省桃源县人,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曾任北平学联交际股股长,中共河南西华中心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新四军第4师33团政治委员,河南军区第4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豫西军区桐柏军分区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第6军分区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第1军分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18军53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18军副政治委员兼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主任,进藏部队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军区后方司令部政治委员,后兼昌都警备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后,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守卫祖国边陲和西藏建设事业上。 文化大革命中他蒙受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的不白之冤,受到了残酷的摧残和折磨,但他仍在病榻上极其艰难地写出了《对西藏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对今后西藏建设的意见》二文,心里时刻想着西藏的建设。1967年8月15日,他在弥留之际,嘱咐其妻:“请求党把我的骨灰送回西藏!”含冤溘逝,年仅54岁。1979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为他举行了平反昭雪追悼大会。 人物生平立志革命,追求真理王其梅,字时英,号魁伯,曾用名王时杰、王翰伯。1913年12月27日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三阳乡王家坪一个地地主家庭。1931年王其梅初中毕业后进入北平私立弘达学院读书,1932年,他考入国立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同学沈继芳经常向他传播爱国思想,使他的思想由反对封建家庭,发展到挽救民族危亡,向往共产主义事业。经沈继芳介绍,他加入了反帝大同盟,担任二十三支部书记,1933年1月又经沈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王其梅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的真理,并以各种方式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34年秋,王其梅在中国大学学经济,党内任经济系支部书记。在学习期间,他进行革命活动被校方发现后,令其转学。1935年9月离开中国大学,转入民国学院,并担任学院青年团支部书记兼西城街头支部书记。在1935“一二·九”运动中,王其梅曾两次组织民国学院的革命师生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并被选为民国学院抗日救国会交际股长。 1938年2月,王其梅代表学院出席了北平学联会,并任学联会交际股长和党团委员。之后,又以北平学联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筹备会,并公开参加筹备会的各项活动。 南下抗日,奋战西华1936年12月,王其梅来到西华县,与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县委书记王子英接上关系,担任普理学校教员(校长是县委书记王子英),党内职务是支部书记。 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根据全国人民一致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形势,王其梅立即协助校长王子英组织全校师生游行示威,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掀起了西华县抗日救亡的高潮。 1937年4月,王其梅兼任豫东特委交通站站长。该站是党的秘密组织,负责上级派往豫东和华中的干部接待和中转工作。“七·七”事变后,王其梅接任中共西华县委书记、普理学校校长职务,全面主持西华县党内的工作。1937年底,王其梅根据豫东特委的安排,在普理学校所在地陵头岗举办了有三百多人参加的第二期抗日干部训练班,亲自担任教官和队长。王其梅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在训练班学员中先后发展党员二十一名。这期抗日干部训练班的举办,不仅为西华、扶沟、淮阳等县培养了—批抗日骨干力量,也为不久后豫东地区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重返豫东,开辟新区1946年7月9日,王其梅回到了阔别三年多的水东解放区(当时叫冀鲁豫边区六地委六军分区),担任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王其梅到水东后,首先传达了上级对水东如何反围剿的指示精神。接着和军分区司令金绍山率分区武装配合前来支援水东解放区反围剿斗争的冀鲁豫军区独立旅,于7月12日一举歼灭柘城守敌,端了敌纵队司令张岚蜂的老窝,缴获大批物资和武器弹药,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1946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陇海破击战役,王其梅和金绍山率领分区武装积极配合,先后袭扰开封机场,攻克通许县城,从而牵制敌一个正规师及四个保安团不能东调投入陇海战场,有力地配合了晋冀曹豫野战军。11月,国民党发动了对水东解放区的第四次围剿。王其梅率分区武装在杞南刘寨一举歼灭了敌六十四旅一九O团,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计划。12月12日,豫皖苏边区党委和豫皖苏区在睢县平岗成立,吴芝圃任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张国华任军区司令员。同时,以冀鲁豫边区六地委六分区和原华中八地委八分区为基础,成立了三个地委三个分区。王其梅任一地委、一分区书记兼司令员、政委。王其梅在一地委工作期间,国民党曾派王其梅的二弟王其桂作说客。王其桂看到其兄立场坚定,未敢策反。 1948年10月24日,河南省会开封第二次解放,王其梅奉命参加开封的解放和接管工作,担任开封市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征战江南,进军西藏1949年1月28日,王其梅奉命任十八军党委委员、五十三师政委,并着手部队的筹建工作。同年3月,他随军南下,渡江后,一边迫歼逃敌,一边高速行军。部队经安徽转战浙江、江西、贵州、云南,于十二月到四川,不久王其梅调任十八军副政委,负责川南地区的接管工作,并兼任泸州地区军管会主任。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开展了建立各级政权、治理社会治安等工作,稳定了社会秩序,打开了这个地区工作的新局面。 1950年初,党中央决定和平解放西藏,命令十八军准备进藏,建立西藏工委。王其梅调任西藏工委委员兼任十八军政策研究室主任。亲自到藏族群众中去作调查,向上层人士、士司头人请教。经过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材料,为中央制定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条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 长期建藏,风范永存先遣支队进抵拉萨初期,形势十分严峻。西藏上层反动集团乘解放军主力未到,阴谋撕毁《协议》。面对这一切,王其梅号召全体指战员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地宣传、贯彻、执行《协议》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实际行动影响、团结藏族各界人士,消除民族隔阂,挫败个别反动分子的阴谋,很快赢得藏族各界人士的信任,稳定了西藏的局势。 1952年1月,西藏军区成立,张国华任司令员,谭冠三任政委。王其梅调任副政委。为了解决运输补给和加速西藏的建设,中央决定尽快修建康藏公路。同年12月,王其梅到西藏军区后方司令部兼任政委。 王其梅热爱西藏,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建设西藏的伟大事业。1953年,中央组织部曾决定调他到北京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他亲白去找贺老总,坚决要求继续留藏工作,得到批准。1957年,中央根据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决定调他到西南局工作,他仍坚持留在西藏。 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这时正在北京住院的王其梅立即要求出院。带病从北京回到西藏,参加平叛斗争。1962年,王其梅调西藏军区和西藏工委工作。次年3月,兼任工委副书记。一九六五年兼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多次受到残酷的迫害。1967年周恩来总理将他接到北京。这时重病缠身的王其梅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极大的痛苦,艰难地写出了《对西藏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对今后西藏建设的意见》。这是他在困境和病危中最后对党和西藏人民的贡献,也是他的临终遗言。1967年8月15日,病情恶化,溢然长逝。 将军轶事在王其梅的革命历程中,他就人生道路的选择与自己的父亲有过三次大的抗争。他违父所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革命的道路。 一、出身地主家庭的王其梅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冲破封建家庭的藩篱,毅然出走北平。 1913年12月27日,王其梅出生在湖南省桃源县仙瑞乡(后划设小乡时分置为三阳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王家坪。在姐弟7人中,他是长子。他的父亲王明皆,任过三阳乡团总(乡长),为当地有名的大地主。王明皆把满腔希望寄托在长子王其梅的身上,希冀他长大后光宗耀祖,扩大家业。王其梅在父亲的殷切希望下,进入当时桃源最好的县立一高漳江小学读书。漳江小学的前身是漳江书院,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宋教仁等人曾在此就读。在这里,王其梅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进步思想的薰陶,从此对社会不公乃至整个社会制度逐渐萌发不满情绪。1927年,桃源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王其梅在县城亲眼目睹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感受到农民运动的伟大力量,幼小心灵中的进步火花被进一步点亮,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这场运动中。他积极申请参加“少先队”,参与游斗地主豪绅,用烧毁家中麻将的实际行动支持农民协会提出的禁赌活动。作为农民运动打击目标的王明皆,不得不抛弃财产和田地,携家人四处躲逃。对于儿子的革命行为,他极为不满,给予了严厉的训斥:“尔读圣贤书,应知君子群而不党,以明哲保身而贵,历代说客起义造反之徒有几个善终者,尔宜慎之。”接着,又在1929年想通过订亲来拴住桀骜不驯的儿子。年仅16岁的王其梅,对父亲所订亲事极力反对。正在常德省立三中读书的他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年青(轻)发(生)育,有损后代,求学时代有误学业,古礼三十而娶,梁任公先生曾论早婚之害,读圣贤书当遵古训也。”王明皆看到儿子的来信,勃然大怒,立即差人召回王其梅,令其膝跪床前,厉声大骂:“学校离家近在咫尺,教尔已会写字,竟敢训我,尔为大,怎堪作诸弟模范。”训斥之后,便以不供学费和与他断绝父子关系逼婚。王其梅无奈吞食家中鸦片以示反抗,因食后反胃呕吐,未造成大的伤害。后来,在母亲苦苦哀求下,王其梅不得已屈从结婚,但迫使父亲同意了自己提出的“结婚不同寝”的要求。父亲的高压,并没有让王其梅真正屈服。1930年冬,初中即将毕业的王其梅,悄悄从家中拿了一些金银首饰,准备只身逃往北平继续求学。当他在家门前的延溪河乘船北逃时,被家里人发现,追赶到码头。船刚刚离岸,父母苦苦劝说他回家。船在河中滞留了好一会儿。此时,王其梅去意已决,催促船工快点离开。父母怕他跳水身亡,不敢再逼,不得不让小船渐渐驶向对岸。望着儿子远去的背景,寒风中的父亲流下了一行眼泪。王其梅生前追忆这段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那次出逃,是由于农民运动的影响和对封建家庭的不满,而企图赴北平求学,寻找个人出路。” 二、面对身陷囹圄的儿子,父亲托人开导。王其梅并不领情,他作好了长期坐牢的准备。 王其梅的父亲再次得到儿子的消息,是在1936年。这年3月,在北平参加学运的王其梅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7月,被押送到北平军人反省院。当时,在清华大学做校医的堂兄王其楷得知情况后,捎给家中一封信。王明皆才知道,王其梅被捕入狱。他又急又恨,立即变卖部分家产,将所需费用悉数寄往北平;同时修书一封,叮嘱侄子无论如何要多开导开导王其梅,并想方设法将王其梅从狱中赎出来。王其楷按照伯父的意思,来到狱中,对戴着脚镣手铐站在铁门里的堂弟说:“你又不缺吃少喝,不好好读书,尽干这些危险的事,自己坐监,吃苦头,使家里人为你担心。你究竟图什么?现在家里要我用钱托人把你赎出来,你只要悔个过,马上就可以出去,你还是写个悔过书,去好好读书吧,别再胡闹了。”王其梅听后,对堂兄说:“我没错,无过可悔,我的事以后不用家里再管了。”堂兄深知王其梅倔犟的脾气,于是留下部分钱,悻悻地走了。王其梅并没有接受堂兄的开导,而是作好了长期坐牢的准备。后来,在党的营救下,饱受牢狱之苦的王其梅才得以出狱。 三、在河南省西华县,父子俩久别重逢。儿子不改初衷,父亲抱憾而返。 1936年冬,王其梅在北平出狱后,被党组织派往河南省西华县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中共西华县委书记,公开身份是西华县普理学校校长,组织和领导西华的抗战工作。这年夏天,他的父母打听到儿子在西华县一个小乡村教书,便不远千里去找他,准备劝说他回湖南老家。王其梅的父亲到了西华县凌头岗后,见这里地瘠民贫,和鱼米之乡的湖南桃源相去甚远,便对他说:“月是故乡明。家乡有你许多同学,有的做了县长,有的当了县党部书记,你却在这里当穷教员,不如回湖南,何愁找不到一份好差事。”王其梅对父亲笑了笑说:“我爱这个地方,已经把这里视为我的第二故乡。我爱这里的民众和我所教的学生,他们对我已有了感情,我怎么能走呢?再则,现在全国都在抗日,我就是不直接去前线,也不能越走离前线越远啊。”“革命的事、抗日的事叫别人去干,少了你不成?”王其梅的父亲说:“我年事已高,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操持偌大的家,已经力不从心。你作为长子,应回家替父撑立门户。只要你回故乡,我死可瞑目了。”王其梅对父亲的劝说给予了解释和宽慰,并告诉父亲:为了国家、为了抗日,他不能回湖南。王明皆从儿子的言行中洞悉了其身份,他望着自己的儿子,唉声叹气地说:“这个孩子已经不是咱们的了,再劝他也无用了。”他在西华只住了短短的数日,便回到了桃源。直至父母病逝,王其梅也没有回老家桃源。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在了他所热爱的革命事业上。 人物品格王其梅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每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他总是亲自调查研究,掌握第—手资料,再经过思考,提出处理意见。他兼职较多,工作繁忙。但是,任务再重,工作再多,凡是他分管的工作从不推卸,工作中,凡是由他负责起草的文件或所作的重要报告,都是亲自动手,从不让秘书代写。身为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的王其梅,在政治上不搞特权、不拉帮结派,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在生活上不搞特殊,总是把自己摆在群众之中。他常以历史为借鉴,对那种在太平盛世中的文恬武嬉、奢侈豪华的现象,表示深恶病绝。他省吃俭用,关心同志,常对自己身边工作过的,在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志和战友的遗属,给予无私的帮助和照顾。 王其梅不吸烟、不喝酒,唯一的一个‘嗜好”就是读书和学习。王其梅不仅自己爱学习爱读书,而且严格要求身边工作的同志也要认真读书。在王其梅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得到他的帮助,文化程度部得以迅速提高。 评价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首先肯定了王其梅对党的贡献,他在1977年12月25日的一个批示中写道:“王其梅从抗日战争起,作了不少好事。”1979年1月26日,中共中央为王其梅举行了隆重的平反昭雪追悼大会。悼词说:“王其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军优秀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王其梅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