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民瑞 |
释义 | 王民瑞,化学试剂专家。她是中国化学试剂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高、精、尖化学试剂的研究开发工作。组织研制成功了系列生化和有机等特效试剂,以及超纯试剂、光刻胶、成色剂、荧光粉等新产品,为我国化学试剂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文名:王民瑞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省无锡县 出生日期:1919年6月16日 性别:女 人物简历1926-1937年 就读于无锡竞志女校。 1938-1942年 就读并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1942-1945年 任上海民谊制药厂化学师,研究室副主任。 1945-1950年 在上海储能和新建两所中学任教。 1949-1953年 任上海一心化学厂研究部主任兼常务董事。 1953-1956年 任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1956-1958年 任北京化学试剂厂副厂长。 1958-1979年 任北京化工厂总工程师,兼化学试剂研究所所长。 1978-1990年 当选为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兼化学试剂学会理事长,任北京市化工总公司技术委员会常委。 1991-1992年 任北京市化工集团公司技术委员会常委。 1991年5月— 退休。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王民瑞,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里。1岁半时父亲病故,母亲带着她们姐妹4人靠祖父每月供给的生活费度日。祖父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反对女孩子入学,不给学费。深受重男轻女精神桎梏束缚之苦的母亲对此愤愤不平,想方设法筹款送女儿入学。王民瑞于1926年至1937年就读于无锡竞志女校,“七七”事变后故乡沦陷,被迫停学。为完成未竟学业,王民瑞于1938年春辗转来到上海,用半年时间学完了高中课程。同年秋进入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学习,1942年5月毕业。 工作经历同年6月进入民谊药厂工作,任化学师。这家药厂虽仅有职工80余人,但大学毕业以上的科研人员有10余位,还聘请了上海医学院和沪江大学的教授当顾问,技术力量很强,这为刚出校门的王民瑞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她在该厂工作的3年里,技术进步很快,职务也频频晋升,从化学师升为合成室主任,后又升为研究室副主任。同时她工业救国的抱负也日益强烈,希望在药物合成方面有所作为。然而该厂以盈利为目的,无意认真开发制药技术,王民瑞的理想无从实现,毅然于1945年辞去了这份工作。但当时百业不举,失业和通货膨胀率很高,她无法开拓自己的事业,只能担任中学的数、理、化教师以维持生计,先后在储能和新建两所中学任教,直到1950年。 创业经历1949年8月王民瑞在两位老教授的鼓励和赞助下,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大学同学一起筹建了上海一心化学厂,开始生产化学试剂,并担任厂研究部主任兼常务董事。在她直接参加并领导下,一心化学厂在3年内先后开发出500多个试剂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 1953年,一心化学厂迁北京,与中华企业公司、新华试剂研究所合并成立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王民瑞任研究室主任。他和大家共同研究开发,到1956年使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能生产的试剂品种由100余种增至900种。由于她贡献突出,1956年被评为三级工程师。同年她参加了《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试剂部分的制订工作。1957年王民瑞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4月至7月,在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中,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陆续合并了大小39个公私合营工厂,改名为北京市化学试剂厂,王民瑞任副厂长。1958年北京市化学试剂厂又改名为北京化工厂,她改任总工程师,并负责在厂内筹建化学试剂研究所。1959年王民瑞兼任所长。在王民瑞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北京化工厂及其化学试剂研究所陆续开发出一批又一批新产品,为发展尖端技术和工业生产提供了急需的重要试剂和新材料。 科技成就开发化学试剂及新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王民瑞在上海一心化学厂领导研制新品种,并直接参加研制工作。她紧紧抓住科研和分析测试及壮大技术队伍这两个环节,及时研制出市场急需而技术难度较大的生化试剂天冬素、膀胱氨基酸、结晶麦芽糖、胆红素和电化学产品过硫酸铵,以及一批有机特效试剂等新品种。其中,用于卡介苗培养基的天冬素和用于白喉免疫疫苗配制培养基的膀胱氨基酸,在控制肺结核和白喉等流行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1958年,我国的工业、农业、医药、地质勘探、环境保护等部门加快研究开发新技术,急需提供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有机试剂与科研工作配套。王民瑞及时组织北京化工厂和该厂化学试剂研究所有机合成室的科研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先后研制出了一系列分析化验用的有机特效试剂,为上述部门加速科研开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60年代初为原子能工业提供的铀试剂偶氮砷Ⅲ,技术难度较高,1964年荣获国家科技成果3等奖。1961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为研制我国第1块集成电路芯片急需一种半导体光刻工艺用的肉桂酸酯负型光刻胶,王民瑞和科研人员一起广泛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在较短的时间内试制成功,及时向半导体研究所提供了合格产品,于1964年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型、负型光刻胶的质量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光刻胶的研究开发有效地冲破了国外封锁,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配合我国发展原子能和半导体工业,王民瑞及时安排无机合成室重点开展高纯试剂和高纯材料的研究。经过努力,这个室于1959年研制成功一批高纯试剂酸、碱和盐;1961年后,又陆续研制成功各种掺杂材料,砷、磷、硼的氯化物、氧化物及烷类。王民瑞还直接参加研制成功砷、磷、硼等高纯元素。这些都有力地配合了半导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中为制备砷化镓所需的高纯元素砷,于1964年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 进入70年代,为配合彩色胶卷研究开发的需要,王民瑞及时组织开展了成色剂的研究。她受化工部委托,组织北京化工厂、试剂所同化工部第一胶片厂、沈阳化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联合攻关。她和大家一起吃住在厂,共同努力拼搏,克服了产品结构复杂、合成线路长、资料缺乏等困难,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成功黄、红、青3种成色剂系列品种;继而针对质量问题,采用先进的分析手段逐个工序剖析,改进合成工艺,提高了成色剂的含量,满足了彩色胶片的要求,使成色剂得以立足于国内,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76年,王民瑞看到国产的黑白电视图像显示不够稳定,通过多方考察,决心组织人员解决这一难题。她及时组织化学试剂研究所无机合成室的人员四处走访和广泛调研,并与北京化工厂生产车间联合攻关。她指出要特别注意根据蓝色荧光粉和黄色荧光粉的物理性能,找出两粉的色度匹配和粒度匹配规律。在她的指导下,试验进展顺利,并有效地解决了后处理包膜技术问题,改善了涂屏性能,荧光粉的质量一跃赶上了国际水平,为黑白电视机的普及创造了重要条件。 培养大批科技人才王民瑞认为分析测试是保证试剂质量的重要条件。在她的精心带领下,成长起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分析测试队伍。他们及时掌握了各种先进的分析方法,自力更生地装备了诸如火焰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高压液相色谱、等离子光谱、核磁共振等仪器,还深入到生产科研中解决疑难问题。1976年,在王民瑞具体组织下,有机分析室将柱层分析与分光光度计联用的新方法用于偶氮类特效试剂、指示剂和染色剂的含量测定,解决了几十年来这些门类产品质量不稳定的老、大、难问题。在正型光刻胶的研制中,她要求分析人员注意弄清酸的组份以及各组份中异构体间的重量比等关系,这一思路对提高产品质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她的领导下,有机分析室的装备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无机分析室在微量元素测定和高纯分析方面始终处在全国分析队伍的前列,成了担任全国高纯分析测试基地副组长单位。 根据化工部的要求,化学试剂研究所还设立了全国化学试剂标准化核心机构和全国化学试剂情报中心站,由王民瑞兼任负责人和站长。在她领导下,从1959年至70年代末已先后制订了500 多个国标与部标。这些标准具有权威性,等同或等效国标标准。全国化学试剂科技情报中心站利用信息网络面广的优势,及时掌握国内外有关化学试剂的科研、生产、设备、品种门类的最新进展与动态,进行广泛交流,参予制订《全国化学试剂发展规划》等等,对试剂行业开发新品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60~70 年代间我国高纯、特效、临床等门类化学试剂在追赶国外先进水平中逐步缩小差距,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中心站出版的《化学试剂》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曾多次获优秀刊物奖,每期均被美国《化学文摘》大量摘引。 在北京化工厂工作的30多年中,王民瑞尽心培养科技人员。日常工作中,她尽其所能努力为他们创造开展科技工作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在她的领导下,很快在工作中成长起一支能力强,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广博的科技队伍。这支队伍以精湛的技术和先进的分析手段为化学试剂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深受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专家们的赞许。1979年,为了适应高科技新型材料的发展,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和领导下,化学试剂研究所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担任导师组组长的王民瑞,将导师们按梯队组织,并配备优秀的中年科技人员在研究第一线协助带领,使研究生能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这些中年科技人员水平的提高。采用此法后的培养效果很好,截止到1988年,已有19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试剂所工作的这些硕士已相继担起了所领导、室主任、专题组长的重任,成了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1989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进修生化专业的关复华博士学成回国。为了给他创造较好的科研条件,在我国推进新兴的生化事业,年已古稀的王民瑞四处奔波,多方求助,终于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和领导下成立了北京市生化试剂高技术试验室。 重管理 精心组织生产早在1949年8月,王民瑞在上海筹建一心化学厂时,是从亭子间加阳台总计不足40平方米的场所及仅有的烧瓶等简单器具起家,开始生产化学试剂的。但在质量方面,她已将目标瞄准了进口货,经常将自己的产品与国外产品进行质量对比,使天冬素、膀胱氨基酸和过硫酸铵等产品质量都超过了德国伊默克公司同类产品水平,从而使一心化学厂在上海和国内赢得了声誉,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厂房发展到4000平方米;职工由几人增至七八十人,成为一家技术力量强,充满活力的化工厂。 王民瑞在担任北京市化学试剂厂副厂长期间,主管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她借鉴前苏联标准,以赶超伊默克公司为目标,组织制订质量规划,推行三级检验制,使全厂在产品品种剧增的同时,质量也迅速提高,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随后又在化学试剂和新材料的科研与生产结合上探索新路。60年代初,在配合半导体和电子工业的发展中,她多次组织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的攻关会战,缩短了由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提高了科研效率,生产出一系列新产品,令人难忘的是在研制高纯试剂和高纯材料的过程中,王民瑞与大家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了在净化环境较差的情况下缩小空间及密闭连续生产等宝贵经验。1979年,他们在仅4平方米的净化室内,研制成功质量达国际水平的MoS试剂20多个品种,生产出约4吨左右的产品,及时满足了微电子技术研究的急需,被半导体专家誉为“奇迹”,荣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980年她又带领大家研制和生产了净度和纯度更高的超净高纯试剂BV I、BVⅡ,并且逐步使质量达到了兆位级芯片的工艺要求。他们也由此开拓了以质量求发展,使化学试剂与新材料工业不断前进的广阔道路。 在北京化工厂工作的30多年中,王民瑞尽心培养科技人员。日常工作中,她尽其所能努力为他们创造开展科技工作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在她的领导下,很快在工作中成长起一支能力强,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广博的科技队伍。这支队伍以精湛的技术和先进的分析手段为化学试剂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深受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专家们的赞许。1979年,为了适应高科技新型材料的发展,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和领导下,化学试剂研究所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担任导师组组长的王民瑞,将导师们按梯队组织,并配备优秀的中年科技人员在研究第一线协助带领,使研究生能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这些中年科技人员水平的提高。采用此法后的培养效果很好,截止到1988年,已有19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试剂所工作的这些硕士已相继担起了所领导、室主任、专题组长的重任,成了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1989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进修生化专业的关复华博士学成回国。为了给他创造较好的科研条件,在我国推进新兴的生化事业,年已古稀的王民瑞四处奔波,多方求助,终于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和领导下成立了北京市生化试剂高技术试验室。 所获荣誉王民瑞1990年被化工部命名为对化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专家,1991年享受国务院表彰贡献突出专家的特殊津贴,1992 年又获化工部在国防化工创业和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奖励。 人物评价王民瑞工作作风踏实、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为试剂行业从事研究开发的同行所敬佩。 她对科研基础工作十分重视,促成化学试剂研究所积极掌握各种先进分析测试手段。她非常关心全国化学试剂事业的发展,认真履行上级的委托,大力开展化学试剂标准化和化学试剂科技信息工作,都富有成效。 作为主管技术工作的副厂长和总工程师,王民瑞重视产品质量检验和严格技术管理。在她的领导下,北京市化学试剂厂和北京化工厂的试剂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她开创了提高科研效率,早出产品的新路。她还精心组织,创出了在仅几平方米的净化室内生产出成吨高纯试剂的奇迹,从而支持了当时十分紧迫的半导体科研任务。 王民瑞一向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在日常工作中她尽量创造条件使科技人员得以迅速成长和发挥才能。在她的领导下已成长起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80年代以来,她又精心组织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把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现在这批研究生已成为化学试剂所的科技骨干。 王民瑞曾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兼化学试剂学会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化学试剂协会顾问组副组长,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她还担任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顾问和国家科委化学试剂专业组组长等职。 王民瑞一生致力于我国化学试剂工业的科技进步,为开拓我国的化学试剂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渊博的学识,赢得了试剂行业同仁的广泛爱戴和尊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