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连明
释义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执行主编

简介

王连明,生于1968年3月,河南省鲁山县人,当代作家。当过教师,曾供职于河南省鲁山县教育局、鲁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现为《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杂志执行主编。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发表作品数百篇,有几十篇散文被转载并收入多种文集。作品选入多种版本中学语文课本、多种中学语文读本和教辅书,被多个地方选为现代文阅读试题。

作品特点

个人理想中的散文是内涵气息化的作品,清新的日常生活气息、鲜明的个性生命气息、丰沛的情感气息思想文化气息高度融合,能真正把读者带入日常现场、生命现场和心灵现场。现场感是散文的重要审美属性,是影响散文亲合力和新鲜度的重要因素。个性的体验和发现最值得期待和重视。认为散文中

的物像、情感、体验、思绪均应细节化,其精细程度决定散文的基本质地。细即深,细即新,细即真,细成“分

子”,便生出可感不可见,却又无处不在的气息。与内容的气息化和细节化相适应,散文的语言应高度精准,词句表达高度清晰,不粘滞,不夹缠,不断裂,具有河沙般的颗粒感。进入日常生活和个人生命,是散文的两大原点。

主要作品

《开花的课桌》

1994年发表于《人民教育》杂志,被《散文选刊》《语文世界》等多种报刊转载,选入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课本。

创作背景

王连明说,散文《开花的课桌》是他1994年在鲁山一山村小学教书时创作的。当时他看到山里很多贫穷的孩子纷纷采集来美丽的花草放置在自己破旧的课桌上,他深为孩子们虽在贫困环境里艰难成长却依然热爱生活的心境所打动,之后,他有感而发,很快创作成了《开花的课桌》。

《有月亮的晚上》

1996年发表,被《散文选刊》《青年博览》等多种报刊转载,2008年被选入河北省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课本,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

作品赏析

《开花的课桌》

王连明

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走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觉得到。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我提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这以后,稍一留心,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两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打碗花、紫地丁、黄地丁、映山红、葛花……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有些野花,我根本叫不出名字,一到春天,山里野花真是太多了,山坡上、田埂上、河边、路旁,到处都是。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无忧无虑地吹着柳笛,摇着手里的野花,沿着弯弯的小路跑着、跳着,到了学校,便把那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看上去,他像是捏着花枝在写作业了。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也插了几朵野花。我的课桌最破,桌面上满是裂缝,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我没有说什么,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大家共守着默契。这一节课,上得格外好,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上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 “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是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

孩子

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有月亮的晚上》

窗外有悄悄说话声,嘁嘁喳喳。我故作严厉地大声问:“谁呀?”说话声顿止,突然又响起一阵哄笑,接着是一群人逃离时纷乱杂沓的脚步声。山村里,惊起几声响亮的犬吠。

我拿起书走出屋子。我知道,那是我的学生们,他们是来叫我去学校的。我们这里是山地,学生居住分散,到学校要翻山,穿林,过河,走不少的路。为了大家的安全,学校不让学生晚上到校自习。但是,学生几次向我提出,晚上要到学校做功课,并提出了许多理由:什么家里没通电,一盏油灯一家人争着用啦;什么家里人口多太吵,不安静等。总之,好像不到学校就无法完成功课似的。见我还是不同意,学生们就提出了折中的办法:没有月亮的晚上在家做功课,有月亮的晚上,就到学校去。我仍不同意。可是, 到了有月亮的晚上,就有一群群学生来我家里,他们问我在家干啥。我说看书。他们就说 ,那咱们赶快去学校吧,你看书,我们做功课,那多好!我逗他们:说说看,好在哪里?于是,他们就笑,而且笑而不答。

学生这样“烦”我,我不讨厌,也不生气,因为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于是就腋下夹着两本书,同学生们一起踏着月色去学校。夜凉如水 ,真有点儿“凉露霏霏沾衣”的感觉。长空里,纤尘不染。圆圆的月亮很洁净,挂在树梢上,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清水刚刚洗过一样。香盘河波光粼粼,如涌动着一河月亮。我们沿着长满杨柳的河堤走着,时而走在树影里,时而走在月光下,这恰似走在“晚凉天净月华开”的意境之中。学生们簇拥着我,蹦蹦跳跳,书包里的铁皮文具盒丁当作响。他们大声嚷,高声笑,全然没有了平时课堂上的拘谨。偶尔谁还“啊—嗬—”地喊一嗓子,肆意挥洒着心中的快乐。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们最能敞开心扉,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间的关系,这样的和谐,也如月光似的柔和了。

一路欢乐一路歌,到了学校走进教室后,学生们的言行马上收敛了。见我坐在桌前翻开书,他们便不再说笑,一个个轻手轻脚坐到位子上。这时,一阵翻动文具的响声之后,教室里便渐渐安静下来。们们开始做功课,女孩子的头发从耳边垂下,遮住了半边脸,男孩子的小眉头徽皱,一本正经的样子。那天真、幼稚、纯朴的神情很是悦目。有时候 ,有的学生偶然抬头向前看 ,师生目光相遇,都相视一笑。有时,有的学生会歪着头,拿起橡皮,用夸张的动作擦本子,擦完了,又抬头朝老师望一,娇态可掬。

月光下的晚上,窗子大开,夜风浑浑然潜入教室,能感触到额际的发丝被风拂动着。窗外的大叶儿杨不时发出沙啦啦的响声。学生说的不错,我看书,他们做功课,大家无言地相互守着,这样的确很好。

但我是不会让学生在学校待太长时间的。时间久了,他们 他们的家长会惦记。只要功课一完,马上赶他们回家。学生说:“你不走,我们也不走。”我说你们先走吧,可以一边走,一边唱歌,我坐在教室里听你们唱,等听不到你们的歌声时,我再走。终于,大家快活地答应了。他们一出校门就唱起来,而且故意大声唱。我想,他们一定是笑着唱的吧?山村的夜晚很宁静,那歌声,那夹带着月光的童声,显得极为清亮,且传得很远。清脆的歌声不时惊起此起彼伏的狗叫,静寂的夜一下子被搅乱了,于是,喧闹起来,生动起来。

听着上学生们的歌声,我能准确地判断出哪几个学生朝哪个方向分路了,进了哪道沟,上了哪条岭 ……歌声渐远渐弱,终于,完全消失,狗也不叫了。夜又归于宁静,像搅动的水又重新归于平复了。这时,只有明亮的月光,默默地照着山野、村庄。那阵喧闹,如幻觉一般,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发生过。

那些有月亮的晚上,很美。

全国劳动模范

简介

王连明,男,1953年出生,1993年入党,北京通州区漷县镇草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工作中坚持开拓创新,大胆改革,带领广大党员自筹资金,建起“党员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了增加市场竞争力,他带领种植能手结合市场行情和村内实际,引进20余个“名、特、优、新”品种,大大增加了村民的种植收益。目前已形成了“党员+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和集蔬菜、食用菌的设施生产+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打造了“草厂无公害蔬菜”和“草厂食用菌”两个品牌,在王连明和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草厂村群众的生活、生产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村民的收入也显著提高。全村年销售额1800余万元,利润900余万元,社员平均分红2.5万元。他曾获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事迹

创建“党员科技示范基地”,带领百姓脱贫致富。2002年一心想为百姓闯出一条致富之路的王连明曾经多次到外地参观学习。寒冬腊月里,人家蔬菜大棚里种出的水灵灵的黄瓜让王连明眼前一亮,他心想:全村百姓搞蔬菜种植不正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吗!回到村里,他和其他村干部反复研究,大家担心的只有一个问题:如果直接号召老百姓一起搞种植,万一赔钱了怎么办?怎么向老百姓交代?为解决这个难题,王连明和村干部、党员们反复商量,最终决定先建立“党员科技示范基地”探探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村集体穷的叮当响,要想建基地真是“天方夜谭”。于是王连明诚恳地向党员们提出建议:“一切费用由全村党员自筹,将高、新蔬菜种植品种引入基地进行试验,给群众带个头、作个榜样,一切风险由支部和党员承担,如果试种植取得成功,全体党员带领百姓一块搞种植,决不能让老百姓受一分钱的损失。”在他的号召带动下,全村党员都同意了,并在协议书上签了字。50多名党员纷纷拿出了多年的积蓄,自筹了10万余元,经过全体党员的努力和多数村民的帮助,建成了12栋温室大棚。

党员科技示范基地正式挂牌成立后,王连明带着全村党员将花卉、反季节蔬菜等引入基地进行试种植,并聘请种植能手实地指导。王连明对党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每人必须掌握3种以上种植技术。党员们干劲儿十足,各个起早贪黑、埋头苦干,带头学习各种蔬菜的种植技术,各个争当种植能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党员们熟练掌握了各种种植技术,10余个大棚取得了近7万元的经济收入,其中最低的收入5000元,最高的收入7500元,投资回报率是种粮食的10多倍。丰厚的回报,不仅鼓舞了支部和党员的干劲,更重要的是百姓们心动了,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纷纷来到基地参观学习。王连明向群众承诺:“我们将毫无保留地把这些技术传授给你们,让大家共同走上致富路!”

为了带领全村百姓一起搞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王连明率领党员群众闯出了两种致富模式。一种是“能人带动”模式。王连明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积极协调,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100余亩,由村内致富能人出资修建了70个温室大棚,带动村民搞种植。另一种是“小额贷款”模式。王连明在征得村民同意后,进行了土地置换和流转,在村南统一规划出500亩地,专门用于修建温室大棚。通过四方奔走,王连明又从信用社为群众解决了小额贷款390万元。同时,在他的倡导下,村党支部还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凡在蔬菜基地修建大棚的农户,支部除了给予技术帮助外,还对水、电费以及初期土建费实行全免,村民只需个人出资5000元就可以建一个温室大棚。有村里的扶持政策,有党员的结对帮扶,有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全村百姓都纷纷找到支部要求建大棚。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全村465户家家都建起了温室大棚。

建立合作社,为百姓提供全程服务。随着蔬菜的大规模种植,随之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老百姓缺乏种植技术、种植品种单一、产品缺乏竞争力、蔬菜销路不稳定等等。王连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带领百姓实现增收,王连明主持召开了村“两委”联席会,全体党员干部一致同意成立合作社。2006年,草厂村注册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种植产销合作社,吸纳了全村400余户入社。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种植技术和扶持资金,帮村民寻找蔬菜销路,为老百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种菜不仅要比个头、比数量,关键还要比质量。”这是王连明始终强调的一句话。为了提升蔬菜质量,王连明带领合作社种植能手们按照技术参数,邀请专家进行实验,并定期进行检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种出了达到“三个不超标”标准的优质蔬菜,取得了无公害蔬菜认证。为了提高百姓的种植效益,他帮几名种植能手建立了育苗室,定期聘请专家入棚进行指导,为百姓培育出优质的菜苗。为了增加种植收益,他领着村干部和种植能手先后多次到全国各地取经,并结合市场行情和村内实际,先后从山东寿光引进了荷兰黄瓜、贝贝南瓜、小型西瓜,从河南商丘引进了双孢菇、草菇,从贵州贵阳引进了竹荪等共计20余个“名、特、优、新”品种。为了把社员培养成种植能手,他在村里成立了农民田间学校,由党员种植能手手把手地向社员传授经验,并应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为社员提供在线培训,聘请市农科院专家常年做技术顾问,每年累计培训社员多达2000人次。

随着全村蔬菜产量的不断增加,有时候百姓眼看着种出的蔬菜就要下架了,却因当时市场价格低迟迟找不到合适的销路,不少卖不出去的菜都堆在了地里。见到此状,王连明心急如焚,还是那句话:不能让百姓吃亏!他向百姓庄重承诺:“绝不会让大家的菜烂在地里!”他带着村干部跑区里有关部门,跑各大超市,为蔬菜找销路,终于,与北京三安公司达成了销售协议:合作社利用200余栋大棚为公司种植小型西瓜、西兰花等品种,公司通过采取保护价收购和二次分配等方式,保证社员的市场“零风险”和可观的经济收益。从此,王连明充分认识了打开销售渠道的重要性。他选派了4名合作社骨干长期在新发地批发市场了解市场信息,定期组织菜商集中收购蔬菜,并与通州大运河配送中心签订了稳定的销售订单,从根本上解决了蔬菜销路,给百姓吃了“定心丸”。2006年底,合作社投资120万元建造了一栋800平方米冷库,有效解决了蔬菜储藏问题,并为反季节蔬菜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时,王连明并没有满足,他说:“我们的蔬菜还要有自己的品牌!”。2007年,村里投资100余万元,建造了蔬菜加工车间,成功打造出“草厂无公害蔬菜”和“草厂食用菌”两大品牌,产品销往各地,经济收益翻了一番。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在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他急群众之所急,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2006年草厂村在全镇率先完成改厕工程,全村400余户的厕所全部改为水冲式厕所。过去,百姓们把村里道路形容成“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王连明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于2007年先后投资100余万元硬化道路75800平米,修建花墙5000米,在主要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150盏,修建密闭化垃圾池59个,有效改善了村内道路环境。王连明还充分利用村内主街墙壁,传播政策知识,倡导乡风文明,让临街的一面面墙壁变成了既美观而又会“说话”的“文化宣传栏”。同时,他还成立了村环卫队,负责垃圾清扫和卫生监督。村内环境达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五化”标准,整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草厂村的发展,王连明有他自己的设想,他说:“要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2007年,村内投资300余万元修建了一座900立方米的沼气池和一个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燃气管道25390米,建污水井193个,管道入户率100%。沼气池将粪便、菜秧、秸秆经过发酵处理,形成沼气,为村民生活提供清洁能源,节约了大量燃煤。村民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的净化处理,达到了三级水标准,可用于浇灌,有效节约了水资源。2008年,村内投资建设的生物有机肥厂建成,有机肥厂采用微生物工程技术,利用沼气池分离出来的沼渣、沼液和少量粪便,经过发酵,生产出蔬菜专用的高效生物有机肥,有机肥除满足本村自用外,还销往市场。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构建起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流程,形成了农村生态产业链,既节约了能源、又方便了村民生活,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1: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