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者:王立群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2007年、2008-1-1 ·ISBN:9787536693722/9787807551935 ·条码:9787536693722 ·版次:2007年12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百家讲坛系列王立群读史记 ISBN:10位[7536693729]13位[9787536693722] 定价:¥25.00元 内容提要《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以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项羽》的讲稿为基础,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本书为《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王立群读〈史记〉》之一种。全书以项羽为什么失败为中心议题,全面阐述了项羽失败的政治因素、军事因素、性格因素。 本书风格朴实严谨,通俗易懂而不失学术品位。围绕项羽为什么失败这个中心问题,以广大读者关心的一个个历史疑案为线索,抽丝剥茧为大家揭开重重历史谜团。全书具备专家功力、通人见识、文士笔法三大特点,史料翔实,分析严谨缜密。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还原了历史的本真与残酷,分析让人感到深刻真实,令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对历史人物项羽等人的评价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编辑推荐一位破釜沉舟永往直前的灭秦功臣 一位光明磊落具有巨大人格魅力的千古义士 一位面临乌江绝境毅然自刎而绝不肯苟且偷生的壮士 一位被中国老百姓两千年来不以成败评价的历史人物 一位襟怀坦荡失败得令人扼腕叹息的本色英雄 一位中国艺术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旷世枭雄到“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末路穷途 看王立群教授解读—— 旷世英雄的千古传奇,刀光剑影的政治较量。 军事天才的凄美爱情,英雄末路的悲怆选择。 一场刀光剑影的政治较量 一段英雄美人的爱情传奇 一个盖世英雄的千古悲剧 刘邦是天下的男人 项羽是女人的男人 女人爱项羽嫁刘邦 作者简介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2006年获河南省第二届高校名师称号,并获河南省教育工会“十大师德标兵”称号。 出版有《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以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项羽》的讲稿为基础,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本书为《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王立群读〈史记〉》之一种。全书以项羽为什么失败为中心议题,全面阐述了项羽失败的政治因素、军事因素、性格因素。 本书风格朴实严谨,通俗易懂而不失学术品位。围绕项羽为什么失败这个中心问题,以广大读者关心的一个个历史疑案为线索,抽丝剥茧为大家揭开重重历史谜团。全书具备专家功力、通人见识、文士笔法三大特点,史料翔实,分析严谨缜密。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还原了历史的本真与残酷,分析让人感到深刻真实,令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对历史人物项羽等人的评价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目录秦汉之际大事年表 项羽生平简表 霸王出世 1.壮哉少年 英雄梦想 2.斩杀郡守 闪亮登场 3.前朝旧代 人心所向 项羽入关 4.函谷关前 盟主震怒 5. 戏水西岸 剑拔弩张 鸿门宴 6.巧言令色 暗藏玄机 7.愧然生悔 傲然显威 8.阴谋血腥 席间较量 9.警告威慑 武夫陈词 10.惧为鱼肉 避祸逃亡 11.浑然应答 道尽糊涂 西楚霸王 12.不为帝王 选择霸业 13.因功论赏 割地封王 14.所封不当 后患无穷 15.功臣失封 叛乱蜂起 生死决战 16.两军对阵 拼死一搏 17.杀庆救赵 威振楚国 18.力挽狂澜 灭杀强秦 19.战神显威 以少胜多 20.悍将叛楚 屏障丢失 荥阳会战 21.南北奔波 一失成皋 22.首尾难顾 再失要地 23.中分鸿沟 刘项议和 自毁长城 24.最重自尊 不容逆耳 25.刚愎自用 失察失人 26.心胸狭窄 缺乏宽容 霸王别姬 27.情怀美人 巾帼千秋 28.宽严失度 袒护亲情 29.重情念旧 封赏报恩 四面楚歌 30.张良献计 刘邦结盟 31.四面楚歌 霸王惊心 32.廿八壮士 五千追兵 33.自刎身亡 耻于起兵 34.琵琶一曲 十面埋伏 附录一:谁还该为项羽败亡负责 一、成事不如败事多的范增 二、关键时刻掉链子的龙且 三、未能完成使命的武涉 四、完全不懂政治的韩信 五、关键时刻给项羽致命一击的周殷 附录二:影响项羽败亡的因素还有哪些 一、别忘了偶然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残暴导致了项羽的败亡吗 三、“匹夫之勇”是项羽败亡的原因吗 附录三:咏项羽 一、英雄常使泪满襟 二、千古漫漫说得失 三、假如项羽过江东 书摘谁还该为项羽败亡负责 项羽的败亡主要责任在项羽。前文我们已经从政治幼稚、军事被动、性格弱点三个方面分析了项羽败亡的主因。但是,项羽集团的败亡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项羽之外,还有一些人对项羽集团的失败负有重大责任,那么,谁还应当为项羽败亡负责任呢? 一 成事不如败事多的范增 范增是项羽惟一的谋士,项羽的失败,范增绝对脱不了干系。 作为项羽惟一的谋士,范增在项羽集团中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其地位之高,不言而喻。居如此高位的范增究竟为项羽集团作了些什么呢? 第一,立楚王; 范增的出场是在陈胜败亡之后,项梁召集的一次重要军事会议上。这次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陈胜败亡之后项羽集团的军事战略,因此,这是项梁、项羽集团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恰在此时,范增毛遂自荐,亲临会议。 范增是什么人?《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 范增的年龄七十岁,与二十四岁起兵反秦的项羽相比,可谓是祖父辈的人。范增从未做过官(素居家),但是,他特别擅长出奇谋(好奇计)。 这么一位好奇计的长者自我推荐出席这场重要的军事会议,究竟献出了什么锦囊妙计呢? 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 范增在这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立楚王之后为王。范增总结陈胜失败的原因是“不立楚后而自立”,因此,“其势不长”。 秦末大起义的首事者是陈胜、吴广,他们是被征发戍边的戍卒,只是因为大雨误期,秦法严酷:失期当斩。所以,八百士卒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得已而造反。这是秦法严酷造成的恶果。这支义军的性质应当是农民起义军。 项羽集团虽然成份复杂,但是,其领导人项梁、项羽却是楚国贵族后裔。就反秦武装而言,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项梁、项羽集团却是楚国贵族势力与农民起义军的混合,但是,二者的目标一致——亡秦。 范增的建议,不是空穴来风。秦灭六国,六国王族后裔并未全部被杀。何况,从始皇统一天下的公元前221年到陈胜、吴广起义的公元前209年,前后不过12年,因此,被秦始皇灭掉的六国王族后裔如果不被秦帝国所杀,就完全有可能活到陈胜、吴广起义之时。这些六国王族的后裔在国破家亡之后无时无刻不在图谋复国。陈胜、吴广首倡义兵,天下云集响应,反秦浪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这种天下大乱的局面,最适合六国王族后裔的复国之梦。 范增的意见其实就是这股强大的六国复国运动的反映。范增本人并非六国王族的后裔,但是,他的思想却代表了六国王族后裔的愿望,也代表了六国百姓对故国的怀念。 范增在这次会议上特别指出了楚国的灭亡最为冤枉。楚国是战国后期七雄之中与秦、齐一样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诸侯国。但是,由于楚国国君一系列错误的内外政策,使得楚国完全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遇。 所以,“楚中三户,亡秦必楚”之言,在楚地流传极广。 战国两百多年,秦始皇灭掉六国才12年,六国立国的思想当然不可能随着秦帝国的建立被清除出去。所以,范增的意见得到了项梁的青睐(于是项梁然其言),也得到了当时参加这次会议的全体代表的拥护。其中,项梁的认同非常重要。项氏家族本来就是楚国贵族,接受六国复国的思想是理所应当的。 被项梁找回来的楚怀王的孙子心,此时已流落民间多年,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天底下真会有掉馅饼的好事:有人请自己称王。 秦汉严酷,造反,特别是称王,一定是死罪。但是,这位“楚怀王心”却毫无顾虑,义无反顾地放下放牛的鞭子,当起了“楚怀王”。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沦落在民间为人放牛了。一无所有,他还顾忌什么? 范增的建议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与会者的赞同,是大家诸承认六国王族的巨大影响。在秦末大起义的初期,六国王族后裔的招牌仍然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有此招牌与无此招牌大不一样,这种招牌的影响力我们决不能忽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范增的意见在当时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否则,项梁何必在自己头上再立一个“王”? 但是,这种招牌的影响力仅仅限于反秦大起义的初期,也就是各国民众起来反秦之时,他们需要一种精神依靠。但是,范增提出这个建议时,只考虑到反秦初期的生存问题。对它另一面的消极作用则严重估计不足。因为,随着反秦斗争的深入发展,原来的六国王族后裔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 六国王族中像齐国田荣那样能干的人确实不多,但是,他们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影响因子大,在各地民众中的影响力大。因此,在反秦初期,六国王族的参加是必然的,并由此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六国复国运动。 陈胜还有意识地派人到全国各地进行复国运动,藉以分散秦军对自己的军事压力。 由项氏集团扶植起来的楚王,由于项氏集团的力量非常之大。楚怀王心不可能成为新兴楚国的主导力量。 项梁在世之时,楚王心的力量处于强势项梁的控制之下,但是,随着项梁的战败被杀,楚王心利用项梁战死,项羽羽翼未丰与项氏遭到重创的时机,立即打击项羽集团,为项羽的迅速崛起设置了障碍。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都彭城。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赵数请救怀才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 楚怀王心虽然是项梁扶植起来的一个傀儡,但是,这位楚王的后裔并不是一个甘心充当傀儡的人。项梁在世之日,由于项梁太强势了,楚怀王心完全听命于项梁。但是,项梁一死,楚王心将楚国都城从盱台迁到彭城之后,这位不起眼的楚怀王却做出一件惊人之举。他把吕臣、项羽两军合并起来,由自己亲自指挥,这等于夺了项羽的军权。但是,对非项氏集团的刘邦集团,他却采取了扶植政策。他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刘邦为武安侯,统率砀郡的军队,并未收缴刘邦的军权。这样,在项梁阵亡之后,刘邦的势力由于楚王心的扶持,渐渐做大;项羽的军权被夺,他的上升趋势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 因此,范增力主立的楚怀王心在项梁战死之后立即成为抑制项羽的一股力量,此时的项羽成为楚王心与项氏集团权力之争的一个牺牲品。项羽虽然鲁莽,但是,此时的项羽却完全没有发作,而是忍了下来。 问题还不仅仅到此为止。接下来,楚王心还采取了另外一个重大举措,命刘邦集团向西攻击,命项羽作为副将北上救赵。 楚王心的这种安排是对项羽集团的又一重大打击。 西向入秦与北向救赵,看起来只是一个进军方向问题,实质上却影响极为深远。刘邦西向入秦,虽然仍要与秦军交锋,进军也不是一帆风顺,但是,西向入秦的刘邦集团却避开了与秦军两大主力——章邯军团和长城军团——决战的巨大风险。因此,入秦之路相对顺利得多。入秦之路的顺利又为刘邦以先入秦的身份为关中王提供了法理依据(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与刘邦相比,惨多了。 一是失去了一把手的身份。项羽北上救赵只是宋义的一员副将,而宋义又不是一个真正懂得军事的战将(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交,范增为末将,北救赵)。项羽屈居宋义之下,实在是委曲了这位天才军事家的才干。 二是项羽北上救赵的任务非常艰巨。项羽北上救赵要遇到的是秦军的两大主力:章邯集团与长城军团。这两支力量都是秦军的精锐之师,而且人数众多,决非项羽所率的军队可比。因此,北上的项羽将要遇到的是一场恶战。由于战斗的惨烈,持续时间之长,使得项羽集团不可能像刘邦集团一样比较顺利地进入关中,因此,关中王的宝座已经与项羽擦肩而过了。 三是楚王心的这个决定是由一些元老们提出的(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表面上看起来与楚王心无关,其实,这个决定正是在他主持下做出来的。 如果没有范增建议立的这位楚王心,项羽怎能吃这么个大亏呢? 项羽日后在巨鹿之战打得非常出色,但是,他进入关中的时间却比刘邦晚了两个月。项羽不同意刘邦做关中王,将刘邦封到巴郡、蜀郡、汉中郡,将刘邦的势力驱逐出关中,这是因为项羽拥有的实力决定了只有他能分封诸侯,刘邦不能分封诸侯。但是,项羽可以这样做,却因此在政治上减了分,因为大家都明白项羽这样做是违背“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决定的。 楚王如此分配任务公正吗?未必!楚王心与他身边诸大臣的商议,其实对项羽并不公正。如果项梁活到此时,他们敢这样分配吗?绝对不敢!楚王心是项梁所立,楚王心身边的诸大臣大都也是项梁所任命,他们与楚王心一样,对项氏集团怀有极深的戒备之心,不希望项梁死后再冒出来一个难于驾驭的项羽。为了削弱项氏集团,他们起用了刘邦集团。当时,秦军强大,先后击杀了陈胜、项梁。除了项羽、刘邦二人之外,没有一位楚将愿意与秦军交战。在此二人之中,无论是楚王心,还是楚王心周围的诸大臣,自然都倾向于选择刘邦西进,而把北上救赵的艰巨任务交给了项羽。换句说,让刘邦吃肉,让项羽啃一块儿硬骨头。项梁兵败被杀,项氏集团实力大减,因此,项羽此时无实力与楚王心叫板,只能屈从于这个对自己并非公正的决定。但是,楚王心此时并不知道,项羽的勇武决定了项羽即使北上救赵也一定能脱颖而出。时势需要项羽这样喑呜叱咤的英雄,项羽这样勇猛异常的英雄也一定能横空出世!任何封杀都不可能阻挡项羽的胜出。 北上救赵虽然凶险异常,但是,正是在这场空前的大决战中,项羽胜出了。楚王心与诸大臣的巧安排,恰恰成全了项羽,使他成为灭秦的男一号,成为诸侯联军的总盟主,成为决定楚王心生死存亡的决策人,成为秦亡汉兴之际的主政人。这是楚王心与他身边的诸大臣始料不及的。常言人算不如天算,信哉,此言。他们让一位书生宋义做主将,希望宋义能成为项羽主宰大局的羁绊,但是,他们没有想到项羽敢于杀宋义,夺军权,破釜沉舟,大败秦军。 可见,范增一个封楚王之后的决定给项羽带来了多么大的副面影响!二者相较,楚王心的被抬出,对项羽集团而言,积极作用并未显现多少,消极作用却显现得非常明确。 再者,项羽打完巨鹿之战,完全消灭秦军主力后,成为诸侯联军统帅之后,曾经寄希望楚王心能够改变“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以便明正言顺地将刘邦逐出关中。但是,项羽给楚王心的报告,得到的却是楚王心“如约”两个字的批示。“如约”,就是照原先的约定办(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 楚王心并未因项羽立下盖世之功而改变自己原来的约定,仍然坚持要先入关的刘邦做关中王,完全不顾及项羽的心思。这再一次表明了楚王心这个放牛娃并不甘心做一个傀儡,他要行使他做为楚王的权力。“如约”二字让项羽感到了压力,也让项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执行这一决定,项羽不甘心,不执行这一决定,明摆着让自己背上抗命的黑锅。 项羽自然不愿向项梁战死之后那样再受楚王心的摆布,公然走上了抗命不遵之路,走上了与楚王心背道而驰之路。这条路是项羽必然的选择,项羽作为秦亡汉兴之际的实际主政者,不可能再听命于楚王心,但是,这条路也使项羽在政治上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项羽的怨恨主要是两点:一是楚王心不让自己与刘邦一同向西进兵,却让自己北上救赵,导致自己入关时间晚于刘邦两个月;二是项羽在巨鹿立下盖世奇功之后,楚王心仍然坚持按原先的约定办,使项羽非常为难。 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所以,项羽只好从实际出发,认为怀王没有功劳,不能擅自约定。真正安定天下的是自己和与自己一块参加巨鹿之战的诸侯联军。因此,项羽把怀王尊为“义帝”,自己开始主政。 作为首先倡议立楚王心的范增,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如何表现,史书完全没有记载。史载的缺失,使我们不知道范增干了点什么。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范增建议立的楚王心使自封为西楚霸王的项羽陷入政治上十分被动的地位。 巨鹿之战后项羽已经成为诸侯联军总盟主,拥有了分封天下诸侯的实力与权力;但是,此时的项羽却遇到了一个范增当年给他今天带来的一大被动:在项羽的头上还有一个名义上可以领导项羽的楚王心。 这种局面的出现就是范增这位黑高参当年立楚王之后的恶果,这个恶果现在轮到项羽来承担了。项羽最初的决定尚较稳妥,即封楚王心为“义帝”。这个“义”即是“义父”、“义子”之“义”。 项羽此时已经无法容忍楚王心主政,所以,他认为:义帝是“天下初发难”时的产物,真正灭秦定天下的不是“义帝”。因此,应当将“义帝”之地分封给灭秦诸将。这个决定,满足了灭秦各路诸侯的愿望,而不尊“义帝”的责任又由项羽一人来承担,所以,大家一致同意(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为侯王)。 应当说,项羽的这番话并无过失。项羽清醒地认识到,立楚王心是权宜之计,是秦末大乱初起时的不得已之举。真正打败秦军灭秦者是参加巨鹿之战的诸将。因此,义帝既然无功,可以分其地封诸将。 项羽的这个决定得到了诸将的拥护,说明分封是大趋势。至此为止,项羽在处理“义帝”问题上尚无大过失。范增当年这条建议也没有给项羽带来大麻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