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克俊 |
释义 | 1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中将军长王克俊(1902-1975) 四川广安岳池人,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六期,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中将军长。王克俊是少数几位在第三战区能打满全场的将军之一。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开始,到1944年的衢州战役结束,王克俊都参加了。他凭借着自己的战功,逐渐升至第26师师长、第49军副军长。 王克俊是典型的行伍出身,并在四川军阀历次混战中,选择跟了杨森。后来他的直属上级郭汝栋和杨森分了家,王克俊也就跟着郭汝栋投入了中央军的怀抱。王克俊所在的26师虽然仍以川人为主,但接受的却是中央的补给。于是在历次作战中都十分卖力,这“断奶”的滋味可不好受啊。或许是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王克俊打仗格外的拼命。 王克俊是少数几位在第三战区能打满全场的将军之一。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开始,到1944年的衢州战役结束,王克俊都参加了。他凭借着自己的战功,逐渐升至第26师师长、第49军副军长。在上高会战中,王克俊奉命指挥76团在赣江阻击日军渡江部队。当时的战斗十分激烈,团长和副团长先后负伤退出战斗,作为更高一级的师步兵指挥官,王克俊拔出了手枪也赶上了一线阵地督战,终于在激战一下午后,将日军击退。战后,部队中的官兵编了一句顺口溜,那就是“撼日军易,撼杰夫难”。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借此也可看出王克俊在26师中地位,以及官兵对他的景仰。 抗战胜利后,出身杂牌的王克俊被编了余。不过在哭陵事件的连带影响下,王克俊被国防部派到沈阳警备司令部当了副司令。不久,远在台湾驻防的整编第21师奉命开回江苏与解放军作战。出人意料的是,已经享受到美械待遇的整21师在和解放军交手时,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被打败也就算了,可气人的是损失的官兵有一大半都是被俘虏的。明眼人都清楚,这明显就是在受到厌战气氛的影响下,大部分官兵所做出的明智之举。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一接触就投降。在这种情况下,整21师师长刘雨卿,也就是王克俊当年在26师服务时的老师长,也辞职了。好么,连部队一号首脑也不想打了,这仗不败才怪。 刘雨卿辞职前,想到了正在东北“欣赏雪景”的老部下王克俊。这王克俊人老实、而且很会打仗,把部队交给他来整顿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在刘雨卿的保荐下,王克俊成了整21师的继任师长,同时也是最后一任。刘雨卿不会想到,在经历过退役风波以及东北冷板凳之后的王克俊早就没了当年的战意。现在的王克俊只想安安稳稳的领着薪水,养家糊口,仅此而已。 面对老长官刘雨卿的再三邀请,王克俊最终还是接下了部队的指挥权。好在王克俊是一个办事认真负责的人。在他的努力下,已经恢复军级番号的21军逐渐恢复了元气。于是这支被国防部认为已经可以承担作战任务的部队,被布置在申港,承担起重要的江防任务来了。为了拉拢王克俊卖命,国防部还给21军增编了一个230师,并且抽调大量黄埔干部来充实230师。于是在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时,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富有戏剧性的现象。 这个现象弄的21军的上级指挥单位也是十分迷糊。从情况判断,21军主力已经朝着上海方向溃败了,但是在21军的阵地上却仍有激烈的枪炮声。原来,“久经阵战”的145师和146师发挥出了以往的正常水平——一触即溃,而那个新成立的230师反到是坚守阵地在和解放军死磕。这都什么和什么啊…… 在王克俊的努力争取下,21军残部终于得到了一艘货轮,作为该部撤往舟山的保障。临走的王克俊还不望给国防部摆了一刀,他把230师残部留在上海市区,自己带着主力,也就是145师和146师所剩下的3000多人,转进到舟山了。事情的发展如王克俊想的一样,230师残部在副师长许照的指挥下,是整个上海守军中坚持到最后的部队。虽然结果是许照带着部队投诚了,但对于王克俊来说,他已经可以向国防部交代了。 不过王克俊也有失策的时候,因为这支他竭力想保存下来的部队,在抵达台湾后不久,竟然得到了裁编的命令。兵可以不要,但番号一定要保留下来,不然就对不起老长官刘雨卿了。王克俊立即动身前往广州,他要亲自找国防部长阎锡山争取。此时的阎锡山才刚当上国防部长没多久,他在公式化的听完王克俊的汇报后,就开口拒绝了王克俊的要求。王克俊也没再说什么,他随即起身立正,在行完注目礼后离开了办公室。 阎锡山并不知道太太平平离开办公室的王克俊已经准备和他阎部长打持久战了。于是从第二起,国防部的办公楼外会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景象。那就是但凡阎锡山一下轿车,就会看见一位佩带少将肩章的将军向他立正敬礼,并说“阎部长早”,当阎锡山下班准备上轿车时,这位将军又会过来立正敬礼,并说“阎部长走好”。一句话不多,一句话不少。咋一看,还以为这位将军是阎老西的高级副官呢。阎锡山起初并没有把王克俊的这个奇怪行为放在心里,可这位王将军的行为始终坚持如初,竟然硬是持续了三个月。 阎老西要精神崩溃了,他已经有很多烦人的事要处理了,却还得天天面对这样一个“苦瓜脸”。期间他要卫兵把王克俊赶走,但负责国防部警卫工作的负责人却说,王克俊没有任何不轨行为,他们不能把王赶走(估计这位负责人也是被王克具买通了)。阎锡山也曾找王克俊解释自己的难处,这时候王克俊就会像机器人一样的回复说,我能理解部长的苦衷。但第二天照样干起了“老本行”——向阎部长敬礼问安。阎锡山终于支持不住了,他只得以李宗仁政府的名义,同意保留21军番号,但是人枪没有,得王克俊自己去解决。 对于王克俊来说,有番号就行了,反正政府是承认他的军长地位了,他的21军也合法化了。于是他终于兴高采烈的前往四川重募部队去了。王克俊是走了,但阎老西并没有闲下来,因为在王克俊离开后不久,更为壮观的“高级副官”队伍,开始出现在老西的面前了……佛祖啊,救救我吧。估计这时候的阎锡山一定后悔他会选择离开了太原。于是,在自己的争取下,“行政院警卫师”成立了。他终于可以借自己是行政院长的身份,从警卫师里抽调部队来把这些“高级副官”赶走了。 有人或许会问,这是不是笔者编出来的故事啊?其实不然,笔者在五年前幸运的采访到一位老兵,这个故事就是这位老兵告诉我的,而这位老兵便当年追随王克俊左右的护兵之一。不管故事真假与否,笔者在这里权且记之,这也是对王克俊能维持21军番号的一个解释。 有了番号的王克俊终于在四川綦江将部队成立起来了。遗憾的是,历史这个舞台没有给他再表演的机会,在四川国军不是起义就是覆灭的影响下,和解放军没什么深仇大恨的王克俊在象征性的抵抗了一阵后,就带着部队在大邑宣布起义了。对他来说,他没有对不起刘雨卿,同时他也给自己的部下找到了生路,这就可以了。经过一年的学习,王克俊被分配到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并当选过全国政协委员。1975年6月,王克俊在成都病逝。 2 陕西新意红门高家拳第三代掌门◎ 简介王克俊(1923.3.18-)陕西蒲城县北一里西堡子村人。6 岁起开始习武,后拜雷伯铭先生为师,全面系统学习高家门陕西红拳,成为当代文武双全的红拳代表人物。 ◎ 相关报道陕西新意红门高家拳(红拳)第三代掌门王克俊辞世(吴颖锋/文) 王克俊1923年3月18日出生于陕西蒲城县北一里西堡子村。蒲城地处渭河以北,自古就有习武之风,辛亥革命志士井岳秀就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帅,民国时期的西北军将领岳维峻也是蒲城出来的文武双才。王克俊6 岁起开始习武,后有幸拜得雷伯铭先生为师,全面系统学习高家门陕西红拳,也成为当代文武双全的红拳代表人物。 忆往昔,全体陕西武术人一定记得,红拳曾有“五虎上将”张悦侠、徐雨辰、刘侠僧、王克俊、田克惠,东征西战,走南闯北,为中国红拳树立起五座丰碑;但昨日传来噩耗,五虎将之一、陕西新意红门高家拳第三代掌门王克俊已于2008年8月2日中午13时许不幸辞世,终年89岁,令人扼腕痛惜。 ◎ 师承名门众所周知,红拳是土生土长的关中拳,起源于周秦,成形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到了清末,“鹞子高三、黑虎邢三、饿虎苏三、通背李四”四位武术家是当时红拳的代表,其中“鹞子高三”影响最大。“鹞子高三”为清末陕西三原陵前镇高家堡人,幼随兄练武,并随数名武林高手习陕拳,成年后游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等各省,遍访名师,学过少林、通臂、花、猴拳等,精于猴拳,深得技击精髓,即只身遍游,冀、鲁、豫、湘、鄂、苏、川、甘、晋等地传红拳十余省,功夫超群。曾脚踢号称“拳打陕甘两省,脚踢盖世英雄”四川马黑子而闻名于世,是红拳开派大师。 “鹞子高三”后传姜宝(老五)、马耀武,姜宝传雷伯铭、杨杰,雷伯铭再传王克俊,从而使王克俊成为陕西新意红门高家拳派第三代掌门人。 其实,王克俊与陕西高家拳一直有断不了的情结。他6岁起随其二哥(堂姐夫)武茂修习练高家拳,而武茂修是鹞子高三关门弟子张成德的入室弟子。武茂修己是兄长,更是启蒙老师,还是王克俊武术的领路人。16岁时,为了生机王克俊来到甘肃西峯镇,在其堂兄开办的盐店里当伙计。爱武之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寻找高人。在此期间,王克俊遇见德顺镖局镖师王大旗,王克俊扎实的功底、聪颖过人的智慧、刻苦勤奋的态度深得王大旗师傅喜爱,王遂传授其“内五长”功夫。王克俊在此学艺三年,功力大长。三年后,王克俊将返回陕西时,王大旗亲写帖子将王克俊举荐到威震西北的高家传人王振西(黄毛)门下。王振西是清末民国初年红拳的代表人物之一,功力卓尔。六年后,在王振西和二哥武茂修的举荐下,王克俊终于拜在鹞子高三再传弟子雷伯铭门下,成为雷伯铭唯一的入室弟子,时年25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位师傅的调教和数十年的锤炼,王克俊在跑拳打手时,身法矫如游龙,击打落似闪电,俯身燕子衔泥,翻身猛虎下山,有气吞山河磅礴气势,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1992年在他70岁高龄时,还代表陕西老拳师和当时全国武术冠军赵长军一道参加了“郑州中国少林武术节”,获得热烈好评。 ◎ 辗转西藏1952年,年仅30的王克俊随师傅雷伯铭之胞弟罗明(化名)将军前往西藏工作。进藏33年,退休前担任西藏艺术学院办公室主任。在此期间,王克俊一直习拳不辍,功力更加厚实。更为可贵的是,在西藏工作期间,王克俊有机会刻苦钻研理论,有更多精力思考问题。这为其日后总结出高家拳理论体系打下了雄厚基础。 85年,王克俊退休返乡,住在西安市草阳小区。终日以研究拳理、教拳育人为乐。 ◎ 奠定红拳理论体系王克俊不但是一个武把式,也是一个文把式。他在长期的研究实践当中,对前辈所教拳术进行理论分析总结,初步形成了中国红拳高家门派理论体系。 和其他中国传统武术一样,高家拳在形成的初期,主要是靠老师口传心授的。因为传承时间较短和前辈文化水平所限,前两代人在传授过程中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第三代正宗传人,王克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承担的历史使命。他既习武、又学文,历经数十年磨练,终成文武双修。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他对红拳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4年,王克俊成为陕西省武术协会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办公室成员,在其他武术工作者的相互促进下,王克俊更有机会对红拳进行系统化研究。目前世人皆知的红拳特点,“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是由王克俊先生总结出来的。 王克俊在长期的武术实践中,深刻分析研究了“江南的身法,山东的打法,河南的跑法,陕西的刁法”后总结出红拳的技击要领: 峰不倒,弓拉圆, 形一实二步相连。 踩腿进,审势先, 虚实变换巧连环。 进中退,退中进, 全身一直记心间。 步法清,交口明, 两眼紧盯对方肩。 上制肩,下制胯, 贴身钻靠是真传。 同时他总结出实战中的“四要”,“一要胆,二要点,三要功夫,四要眼”。要求以强点对付弱点。 到了晚年,王克俊更注重内功修炼。他常告诉弟子,“有理却无力,无力是真力。有意却无意,无意是真意”。 ◎ 呕心沥血育后人红拳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必须一代一代传下去。王克俊文武兼备,武德高尚,淡泊名利,其为人古道热肠,侠骨丹心。退休返回西安后,王克俊即可开始传拳授艺。他教拳从不保守,一丝不苟,反复示范,仔细讲解,从不厌倦。他在教拳中总结出了“四化”,颇有意味,即“功法正规化、拳术规范化、理论知识化、搏击自动化”,由此我们可以品味出王克俊传拳的一丝不苟、追求境界的做法了。 王克俊择徒重在人品,从不考虑经济利益。目前,他门内的弟子超过30余人,其中康群新、董正利、侯邦国、张红旗等人已经跟随他20多年,西安著名红拳传人胥文斌也是他的门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