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菊生
释义

王菊生,染整专家、教育家。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纺织品染整方面的技术工作和高等纺织教育工作,我国染整学科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主编我国染整专业高等学校教材《染整工艺学》和《染整工艺原理》,60年代完成的羟甲基酰胺树脂与纤维素纤维醚化反应机理研究,80年代初期主持研制的透气防毒服内层材料,为提高生产技术和开展理论研究起重要推动作用。本词条还对湖南益阳王菊生/福建福州王菊生作了介绍.

华东纺织工学院教授

王菊生,1917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嵊县城关镇,童年丧父。1930年到上海就学。在圣约翰青年附小读书时,自然课程老师的生动课堂示范实验,引起他对科学研究的极大兴趣。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王菊生在读初中一年级时,利用课余及假期,自学了初中的全部课程,径直考入高中字习。青少年时期的这段经历,培养和提高了王菊生的自学能力,并养成了他的读书习惯。

王菊生的学生时代,正当国难深重,当时邹韬奋等所主编的《生活》、《大众》等进步书刊杂志,在学生中影响很大。他从这些刊物中学到了许多道理。

1936年9月,王菊生进入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学习,后转入东吴大学继续攻读化学。1941年初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化学系助教。半年后经学校推荐,到上海生化药厂任化学师,致力于磺胺药物的研制和生产,以及维生素B1的部分合成。因厂方采用工业烧碱配制磺胺针剂,他与之发生争执而辞职,转到上海黎明化学厂任技术副厂长,兼任佑宁药厂合成部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菊生进入上海第一印染厂工作,任印花车间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发动护厂运动,他积极支持并参加这一运动,与工人一起,对车间的机器设备进行清点、保管,迎接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菊生在上海第一印染厂任车间主任、总工程师、副厂长等职。任职期间,王菊生经常深入车间,在机器旁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研究,搞技术革新,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并建立、健全质量检查制度,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为此,他荣获1953年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954年和195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市工交劳动模范,1956年又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先进生产者。同年王菊生调纺织工业部工作,并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莫斯科国际染料、助剂会议。

1957年8月,为了加强高等院校的建设,王菊生由部机关调至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中国纺织大学)任纺化系染整教研室主任。由于他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的教学能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教学效果良好。

1960年,王菊生作为中国第一批染整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培养工科研究生提供了成功的经验。1960年被光荣评选为上海市文教先进工作者。

1979-1984年,王菊生主持“透气防毒服内层材料”的研制工作,于1982年通过技术鉴定,1984年底正式投产,1985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获。

1987年中国纺织大学建立染整专业博士点,1992年学校又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王菊生是博士生的导师并具体负责流动站的工作。

王菊生于1994年退休,退休后仍不断关心教学与科研工作。

王菊生教授是位无党派人士,曾任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第六、第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9-1966年任国家科委纺织专业组成员,并任纺织工业部染整工程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纺织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染料学会理事等职。

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美术副编审

王菊生 (1943.10—) 湖南益阳人。 擅长中国画、美术理论。 1 962年毕业于湖南省第五师范学校, 曾从事美术教育、美术设计工作。历任湖南人民出版社 美术编辑,湖南少儿出版社、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美术副编审。作品《排排坐·分果果》、《 聊斋志异·红玉》、《生命》入选第六、八届全国美展,《秋实》获迎奥运全国书画大展荣 誉奖。作品《凌波天香》、《小憩》、《枇杷 》、《寿桃》、《葫芦》等被艺术馆、博物馆收藏。发表美术论文数十篇。出版有《中国绘 画学概论》、《造型艺术原理》等。 ?

福建省尤溪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王菊生1933年10月生,福建福州人。福建省尤溪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主要学术成果:福建省再生稻技术指导组成员,自1989年—1997年以来主持尤溪县再生稻研究和推广工作,千亩以上示范,再生稻平均亩产自206.2公斤提高到423.95公斤,两季亩产自695.7公斤增至1075.45公斤,增长154.6%。使尤溪县1991年至今再生稻面积发展到6万亩,年累增万亩左右,年增产稻谷250万公斤—300万公斤(占全县当年粮食净增总产一半至三分之二以上);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跃居全国领先水平,再生稻单产两次打破世界纪录。其中1991年再生稻最高亩产531.15公斤,两季亩产1295.4公斤;1995年西城镇的麻洋村有7户 11年2亩,再生稻亩产548.95公斤,两季亩产1210.35公斤,再生稻最高亩产558.95公斤两季亩产1224.15公斤,再次刷新世纪纪录:并创立再生稻高产栽培“四早、三严、两过硬”关键配套技术,推广全国。再生稻项目计获省部级奖10项,市厅级9项,1992年农业部授予“振兴农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贵阳医学院教授

人物简介

一九二六年生,安徽怀远县人。一九五一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医学院本科(原中央大学),一九五三年结业于中央卫生实验院华东分院(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全国第一届高级寄生虫学师资进修班。贵阳医学院教授,曾任寄生虫学教研室副主任和全国疟疾专题委员会成员。

学术成就

长期致力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与研究,曾参与培养了大批的高、中级医师、研究生和医学昆虫学等专业人员。早年从事人体主要寄生虫的流行学与防治调查研究,指导了贵州省的白蛉和恙螨及其新种、新记录;近二十年来结合全国疟疾和丝虫病防治,进行媒蚊生物系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系统研究,曾用一些现代新技术,探索了媒蚊的一些习性及其传病的机理;发表了论文八十余篇。曾参加或单独编写了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百科全书、人体寄生虫学、中国恙螨、贵州革螨恙螨等专著二十余部。先后获国家、部级科技奖五次,省级十次,共十五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