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
释义 | 《王荆公唐百家诗选》本名《唐百家诗选》。宋朝王安石选。王一生共选辑了两部诗集,这是一部,另一部是《四家诗选》,已失传。这个选本是选那些大名家以外的诗人的作品,因此此本没有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大名家的诗,对于开阔视野很有益处,可以让读者花很少的钱见到一些平常难得一见的好诗,开阔读者和读书的视野。 书名:《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作者:王安石 原版名称:《唐百家诗选》 出版时间:北宋 基本信息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著《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 然少喜与吕惠穆、韩献肃兄弟游。为馆职时,玉汝尝率与同浴于僧寺,潜备新衣一袭,易其弊衣,俟其浴出,俾其从者举以衣之,而不以告。荆公服之如固有,初不以为异也。 及为执政,或言其喜食獐脯者,其夫人闻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尝有择于饮食,何忽独嗜此?” 因令问左右执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曰:“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是以知之。”复问:“食时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箸处。”夫人曰:“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箸。”既而果食他物尽,而獐脯固在。而后,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而初非有所嗜也。 ----------------(宋..朱弁《曲洧旧闻》)内容简介 据卷首王安石自序,是和其时藏书家宋敏求字次道者“同为三司判官时,次道出其家藏唐诗百馀编”,请王安石“择其精者”编成的。王安石是讲求经世致用的大人物,弄文学,尤其选诗,在他看来总是次要的事情,所以他在自序里会说“废日力于此,良可悔也。虽然,欲知唐诗者观此足矣”等话。而这后一句又曾引起过后人的疑议,因为他们发现这部选了一百零四家的《唐百家诗选》。 作者自序据卷首王安石自序,是和其时藏书家宋敏求字次道者“同为三司判官时,次道出其家藏唐诗百馀编”,请王安石“择其精者”编成的。王安石是讲求经世致用的大人物,弄文学,尤其选诗,在他看来总是次要的事情,所以他在自序里会说“废日力于此,良可悔也。虽然,欲知唐诗者观此足矣”等话。而这后一句又曾引起过后人的疑议,因为他们发现这部选了一百零四家的《唐百家诗选》。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世称荆公,又称王文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 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作者记述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 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作品评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宋王安石编。安石有《周礼新义》,已著录。是书去取,绝不可解,自宋以来,疑之者不一,曲为解者亦不一,然大抵指为安石。惟晁公武《读书志》云:《唐百家诗选》二十卷,皇朝宋敏求次道编。次道为三司判官,尝取其家所藏唐人一百八家诗,选择其佳者凡一千二百四十六首,为一编。王介甫观之,因再有所去取,且题曰:欲观唐诗者,观此足矣。世遂以为介甫所纂,其说与诸家特异。案《读书志》作於南宋之初,去安石未远。又晁氏自元佑以来,旧家文献,绪论相承,其言当必有自,邵博《闻见后录》引晁说之之言,谓王荆公与宋次道同为群牧司判官。次道家多唐人诗集,荆公尽即其本,择善者签帖其上,令吏抄之,吏厌书字多,辄移所取长诗签,置所不取小诗上。荆公性忽略,不复更视。今世所谓:《唐百家诗选》曰“荆公定”,乃群牧司吏人定也,其说与公武又异。然说之果有是说,不应公武反不知。考周煇《清波杂志》,亦有是说,与博所记相合。煇之曾祖与安石为中表,故煇持论多左袒安石,当由安石之党以此书不惬於公论,造为是说以解之,托其言於说之,博不考而载之耳?此本为宋乾道中倪仲传所刊,前有仲传《序》,其书世久不传。国朝康熙中,商丘宋荦始购得残本八卷刻之,既又得其全本,续刻以行,而二十卷之数复完,当时有疑其伪者。阎若璩历引高棅《唐诗品汇》所称,以元宗《早渡蒲关诗》为开卷第一,陈振孙《书录解题》所称,非惟不及李、杜、韩三家,即王维、韦应物、元、白、刘、柳、孟郊、张籍皆不及,以证其真。 王荆公 翻译王安石(荆公是他的爵位)生性简朴率真,不讲究吃饭、穿戴,衣服满是污垢,饮食粗糙难咽,都不计较,从小就是这样。苏明允《辨奸》他穿着罪犯的衣服,吃猪狗般的食物,头发象囚犯,面孔象家里死了人,写的“不近人情”的人,大概就是他这样的。 王安石少年时喜欢和吕公弼(惠穆是他的谥号)、韩绛(献肃是他的谥号)、韩缜兄弟交流,在学府里任职的时候,韩缜(字玉汝)曾经和他在寺院里沐浴,暗地准备了一套新衣服,更换了王安石的破衣服,等他洗完了,嘱咐王安石的从人拿新衣服给他,并不告知他。王安石穿上衣服依然以为是他从前的,始终没有看出来。 后来做了宰相,有人说他喜欢吃獐的胸脯肉。王安石的夫人听说后疑惑的说:‘大人平时不曾在饮食上有所挑食,怎么会单单有这个嗜好呢?’又问下人王安石吃饭时獐肉放在哪个位置,下人回答说:‘在靠近大人筷子的地方。’夫人说:‘明天你换别的菜放在这个地方试试看。’果然王安石把放在那个位置的菜都吃光了,而獐脯肉依然没动,这之后人们才知道王安石只吃他够得着的食物。其实并没有什么嗜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