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锦辉
释义

王锦辉,史上最牛助学老人,1922年生于广东东莞,香港金城营造集团主席,香港房地产“大腕”,东莞首批荣誉市民、南粤慈善之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心大使”称号,荣获香港浸会大学首届荣誉大学院士衔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铜紫荆勋章。1957年闯荡香港,1963年建立建筑公司,1985年投身慈善公益,在东莞捐助了东莞理工学院等。信奉“有爱就有快乐”的人生格言。1998年在广东连州高山镇捐建第一所金城希望小学。自此希望小学陆续在广东、西藏、广西、湖南、贵州、新疆、河南、陕西等多个省、自治区落地,至今已建成115所,捐学近1亿。

中文名:王锦辉

外文名:Wong Kam Fai

别名:辉叔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东莞石排镇

出生日期:1923年

职业:董事长

主要成就:南粤慈善之星爱心大使荣誉大学院士衔铜紫荆勋章慈善人物

主要成就: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名誉会长香港东莞同乡总会永远荣誉会长东莞锋尚人物香港东莞石排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世界东安恳亲大会主席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创会领导人东莞市荣誉市民连州市荣誉市民莱芜市荣誉市民

代表作品:金城营造集团

儿子:王国强

长孙:王绍基

孙:王绍恒

最牛助学老人

王锦辉,广府东莞人,“莞邑之光”,香港金城营造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锦辉慈善教育基金会主席、香港东莞同乡总会永远荣誉会长、世界东安恳亲大会主席、东莞慈善家、香港东莞石排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南粤慈善之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爱心大使”称号,荣获香港浸会大学首届荣誉大学院士衔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铜紫荆勋章、2009年南方华人慈善盛典“慈善人物”、南雄市政协常委、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创会领导人、名誉会长、韶关市荣誉市民、2009年南雄市授予“慈善之星”称号。

“辉叔身上有着非常深的东莞人的烙印,他非常朴实、低调,做了好事也不求回报,而这些精神也都是东莞人所具有的东西,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统一。”曾荫权贺词:“育才建国,陶铸群英”;董建华贺词:“功宏化育”; 高祀仁贺词:“金城精神、爱心使者”,曾宪梓贺词:“教育为本、功在千秋”; 梁振英贺词:“培才?教、仁风广被”; 彭清华贺词:“慷慨助学、功德无量”;黎桂康贺词:“勉学重教、培育英才”; 郑耀棠贺词:“作育良材、利国为民”;叶澍堃贺词:“宏扬教育、积善流芳”;林瑞麟贺词:“与学育才”;吴清辉贺词:“树人大业、惠泽流芳”;刘遵义贺词:“为国育才”;徐立之贺词:“作育功宏”;陈甘美华贺词:“慈善为怀、与学培贤

辉叔,在香港商界叱咤风云,早年白手起家、艰苦创业,靠20元起家,40岁在香港建立自己的建筑公司,事业蓬勃发展。1963年,王锦辉洞察香港工程市场,毅然跳出小本经营的思维,组建自己的公司——金城营造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土木、建筑、壕坑和电力架设。他以东莞人独有的勤劳和诚实同样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一时间客户纷至沓来:汇丰银行的提款机安装、海洋公园的电气安装、迪斯尼乐园、香港大游乐场,还有不少的学校电气设备等等,台湾的高压线铁塔基本上是由金城营造集团承建的。大大小小的工程不断,业务一直扩展到整个东南亚。凭着一股拼劲与一颗赤诚的心,成为了震慑房地产界的人物。但获得了成功的辉叔并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贫穷,他开始在内心有了一个梦想。用自己的爱心谱响人生又一曲颂歌:他要在有生之年,将足迹踏遍祖国的万山千水,亲手创办100所希望小学。

1985年,62岁的王锦辉便退居“二线”,时光荏苒,王锦辉卸下“金城营造”的重担,把“金城帝国”的故事留给后人续写,将公司业务交由儿子王国强打理。积极在香港投身社区服务,在香港和国内义务参与多项公职,全身心开展慈善公益事业。先后捐款2000万港元,资助香港浸会大学多个项目,包括位于沙田石门的“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

大爱无疆,在慈善领域里,王锦辉又开始铸造另一个感天动地的传奇——万里迢迢助学路,风雨无阻赤子情。

“羁马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辉叔对于养育自己的家乡东莞更是魂牵梦绕,始终不忘家乡的建设,总是大挥手笔资助家乡建设。不但自己为家乡建设倾尽全力,且大力宣传,为家乡的招商引资做出努力。他除在香港积极支助外,也是第一批回东莞故乡投资开发的港商之一。

他对家乡的资助从以下几项可见一斑:1995年捐资20万为石排图书馆购书;1999年为石排医院捐资50万,以添置完善医院设备之用;2001年8月,捐资1000万元建石排新医院;他还设立王锦辉奖学基金会,计划用100万元奖励石排学子,促进石排教育的发展。辉叔的善举成为东莞人精神的具体体现……

20多年来全身心投入国内慈善公益事业,尤其是专门成立了“王锦辉慈善教育基金会”,实施“贫困地区百所希望小学捐助计划”、“清贫学生助学金计划”等,推动祖国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的慈善教育事业。至今,王锦辉捐建的希望学校达到113所,遍布广东、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湖南、广西、山西、甘肃、江西、新疆、安徵、西藏、湖北、贵州、山东、黑龙江、青海、海南等19个省市自治区、45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69个县(乡镇)和香港地区,直接捐助贫困学生达400多人次,捐资助学金额达到8000多万人民币。网友puyou009在天涯杂谈发了一篇帖子——《史上“最牛”的助学老人:年近90,助学114家,行程50万公里,可绕地球超12圈》。他先后被授予广东省东莞市荣誉市民、广东省连州市荣誉市民、山东省莱芜市荣誉市民、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荣誉市民、吉林省柳河县荣誉市民、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卡房乡荣誉村民、河北省易县荣誉县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心使者”、“ 海纳百川、厚德务实”东莞城市精神杰出人物、“南粤慈善之星”等20多项荣誉称号。

辉叔语录

“人要行正道,守得穷,贪来的钱,给我再多我也觉得不舒服。”

“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留着又有何用?只有用来资助社会、反哺社会才心安理得。”

“我不大愿意做锦上添花的事,却乐意雪中送炭。只要有需要,只要我能满足,我肯定不遗余力。” “人必须来源于社会,奉献于社会。对于国计民生无益的事再多的钱也不做,我只有多做些公益事业心里才舒服。”

“面对面了解别人的困难,满足孩子们的需要,这份快乐可是花钱买不来的。”

营商理念

他坚信激情永在,才能成就梦想。作为一个时代的商界巨子,梦想与激情造就了他今天的事业。这种蕴于内而发于外的信念,时时刻刻滋养着他,推动着他向前奋进。

用爱构筑希望

1998年1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访问粤北连州高山镇斜塝山村,望着眼前破败不堪的校舍和教学设施,望着纯真可爱的山里娃没地方读书,王锦辉老人落泪了,当场便捐资30万元用以重建校舍,并先后4次行走数小时的山路到斜塝山村察看学校修建。斜塝山村的助学彻底地点燃了王锦辉的“希望之梦”,当时76岁的王锦辉老人开始在国内贫困地区、偏远山区更大规模捐资助学,一座座宽敞明亮的希望学校拔地而起,一个个孩子走进来了,一个个孩子走出去了,一个个希望也就从这里放飞……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锦辉不顾年事已高,千里迢迢躬身前往每一间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希望学校主持奠基仪式、验收工程质量、参加落成开幕、探访贫困村镇孩子等。目前,捐建的113所希望学校,除了因年纪大,西藏捐建的希望小学无法前往之外,王锦辉老人每所学校至少跑两次,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行走在乡野山路间。2003年4月,王锦辉一行从湖南汨罗县主持一所希望小学奠基仪式回程途中,一辆两吨半的东风货车突然失控,撞上王锦辉乘坐的小轿车,小车严重变形,王锦辉老人锁骨骨裂,耳朵被割伤,然而,面对旅途劳顿甚至生命危险,这位老人从未停步。当地的村民都说,王锦辉老人是在捐“心”,他把感情都给了贫困偏远山区的孩子们。

王锦辉老人的善心善举,影响、带动、辐射着家人、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形成了一个以王锦辉老人为中心的“助学爱心团队”,形成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心使者”。王锦辉的太太每次都陪同王锦辉老人前往贫困偏远山区的希望学校,王锦辉的儿子王国强全力支持父亲开展慈善公益事宜,王锦辉的孙子王绍基在婚礼上发动宾客向“5·12汶川大地震”灾区捐款,并当场将筹得的580多万礼金悉数捐出地震灾区。基金会总干事周金生,全面结束自己经营的企业,义务参与基金会管理工作,亲力亲为走访每一间希望学校至少4次,开展校址考察、中期勘查质量等。国内、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各界专业人士,多年来也大力支持王锦辉助学帮困工作,义务参与项目评估、勘查质量等。

王锦辉老人平时生活很节俭,一套西装穿了三十多年,脚下的皮鞋穿了七八年,但是对于捐资助学,他毫不犹豫,一掷万金。王锦辉家里挂着一张大大的中国地图,密密麻麻插满红色的三角小旗,那是他捐建的113所希望学校所在之处,地图的旁边则挂满了各地送来的锦旗。一叠叠孩子们寄来的书信和贺卡,深深地寄托着孩子们对王锦辉老人的敬意和祝福,对于每一封孩子们寄来的书信和贺卡,王锦辉夫妻每次都要亲自拆开,认真翻阅。目前,王锦辉老人捐助的孩子们有不少已经考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其他高等学府,这是王锦辉老人最感到自豪的。

王锦辉老人“亲手创办100所希望小学”的心愿已经提前报捷,但他却坚持助学帮困不停步,正如他朴实的话语中所表达的:“我很希望能在行有余力的时候,尽力支持国家的教育事业,让儿童不会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使他们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多出一分力”。

王锦辉老人除重点选择助学外,在其它各方面慈善公益事业也不遗余力,包括2006年给广东韶关受洪涝灾害严重的8条村309户“全倒户”每户资助一万元重建家园、2001年无条件一次性捐助1000万元人民币和发动海内外的亲朋好友资助家乡石排医院建设、捐资300多万元资助家乡学校建设等。

王锦辉老人“十年捐建114所学校”的慈善宏愿,已经功德圆满。然而老人大爱无疆,善心不已,他依然播撒着爱的希望……

艰苦创业 心存大爱

上世纪30年代,正逢战乱。因家境贫寒,王锦辉念了四年书便辍学了。后来到广州谋生,担过“货郎担”,开过杂货店,挨村挨户收购过土特产,但不管怎样努力,生活依旧穷困潦倒。 1957年,一贫如洗的王锦辉,兜里揣着20块钱孤身前往香港闯天下。那时的香港劳力过剩,打小工非常辛苦赚得却极少。人届中年、没有学历、人生地疏,初到香港的王锦辉背着“三座大山”,日晒雨淋如苦行僧般“搏命”。因为人生地疏,他只得到建筑工地打小工,历尽艰辛。但王锦辉先生“志存高远”,他忙里偷闲跟那些老师傅学习有关建筑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王锦辉洞察香港工程市场,组建了自己的公司——金城营造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土木、建筑、壕坑和电力架设。他终于在香港有了自己的公司,他特意在曾祖父和祖父的名字里各取一字,为公司取名金城。王锦辉先生亲力亲为,迎难而上,在逆境中闯出了一条生路。

金城营造组建以来第一单工程是新界的大尾笃电站。由于造价低,工期紧,加上当时天气极度恶劣,狂风呼啸,工程一直没人敢接,王锦辉先生却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为了使工程能如期保质地完成,他真的搏了命。白天,烈日当空,他和工人们挥汗如雨。渴了,灌口自来水。累了,坐在地上稍停顿一下,擦把汗继续干;晚上蚊叮虫咬,铺张席子将就一夜……那是一种怎样的艰辛呢,现在辉叔一想起来,只是淡淡的一笑。

历尽千辛万苦,工程终于如期完成了,并且无论是施工质量还是施工速度都达到了合同要求,质检人员在对他的评价表上写上一个大大的“优”字。“成功了,凭着努力与汗水成功了。”他当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人要行正道,守得穷,贪来的钱,给我再多我也觉得不舒服!” 就是凭着一股拼劲与一颗赤诚的心,他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一时间客户纷至沓来:汇丰银行的提款机安装、海洋公园的电气安装、迪斯尼乐园、香港大游乐场,还有不少的学校电气设备等等,大大小小的工程不断,业务一直扩展到整个东南亚。王锦辉靠自己的勤奋和真诚,成为香港房产界叱咤风云的人物。获得成功的辉叔并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贫穷,他开始在内心有了一个梦想。

1985年,王锦辉把公司交给儿子王国强打理,而自己则退居“二线”,积极在香港投身社区服务,在香港和国内义务参与多项公职,全身心开展慈善公益事业。王锦辉除了长期关心支持香港童军运动外,对香港的教育事业也非常热心,长期以来出任东莞同乡会学校的校董及校监职位。2000年,当王锦辉听说香港浸会大学欲兴建附属中、小学支持教育改革“一条龙”计划时,主动托人多次与浸会大学的高层联系,表示愿意无条件捐款港币1000万元赞助香港浸会大学与建附属中、小学。2001年8月在校内行隆重仪式,就有关王锦辉捐赠一事签署有关协议。2003年初学校选址迁往沙田石门,建费增加, 王锦辉再增加捐款港币300万,以保证香港浸会大学的良好发展。

王锦辉历遍艰辛所深切感受到“少年有书不能读”、“吃过上不了学堂的亏”,兴学重教的信念和追求深深扎根于心中,从他在多间“希望学校”竣工典礼上的讲话中就能体会到这点。“同学们,我是王锦辉,饱尝了没有知识的苦烦,但我不希望你们再象我一样,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家乡穷貌,将荒塘变成‘甜塘’……”

王锦辉性格豪爽,乐善好施,众人亲切称他为“辉叔”,老人欣然笑纳。问辉叔为何钟爱捐学?辉叔笑着回答,“以前不读书,勤快一点就可以找到事做,老板问你‘每顿吃多少碗饭?’你说‘八碗’,老板肯定请你。现在年代不同了,老板不会问你吃多少碗饭,只会问你有没有文凭。没读过书就代表未来没有希望啊。”“数十年前,我从东莞来到香港之前,曾领略了贫困地区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去学习机会的苦楚。现经营生意比较成功,积蓄了一点资金,加上儿孙都积极支持,便决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不多的资金贡献给社会。尽量以自己的能力为内地贫困地区儿童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为国家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

辉叔太太表示,山区的孩子和学校是辉叔的最爱,每每说起总是眉飞色舞。辉叔的儿子王国强理解并大力支持父亲:“反正钱是带不走的,最好多做一点善事,健康的时候,做多点善事,自己开心一些。每次,每间学校多了几百个孙子,很开心。我们非常支持他去做。”

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不少港人对香港回归的前景产生怀疑,纷纷忙着移民。当时有人劝辉叔离开香港,移民国外,辉叔却郑重的回答:“我是中国人,一定不会移民。”辉叔常告诫亲朋好友说:“移民是绝对错误的。因为由解放到现在,我都很清楚,绝对没有问题的,香港收回是自己的,不是殖民地,没有理由自己的儿子都不理。”辉叔身边有些人移民了,但辉叔留了下来,并选择回到家乡石排。辉叔开始想着帮助家乡,帮助更多的人。辉叔回来家乡对父老乡亲常说:“我们的民族思想很厉害的,所以不舍得离开家乡。”帮人在乎帮人自助,辉叔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慈善事业的热爱,他认为:“取于社会,回归社会。不需要剩很多给子孙,剩这么多没用的。”

丈量祖国大地,播洒一片丹心。王锦辉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成为二十多年来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成为无私奉献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巨大的道德力量,王锦辉坚持用无言的大爱诠释着自己对人生的信念和追求。

跋山涉水 慷慨助学

在东莞石排,王锦辉家的活动室里有一张大大的中国地图,上面标着113面三角旗,每一面旗代表着一个“希望之梦”,那是他捐建的113所希望学校,地图的旁边则挂满了各地送来的锦旗。

一次偶然的机会助学粤北连州高山镇斜塝山村,彻底地点燃了王锦辉的“希望之梦”。他立下宏愿,要用自己的爱心谱响助学之歌:在有生之年,将足迹踏遍祖国的万山千水,在金城集团50周年时,亲手创办100所希望小学。

斜塝是连州市高山镇一个边远的行政村,属石灰岩山区,解放战争时期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活动的地区,这里的村民曾为革命的胜利做出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但由于山高路远,田少地薄,人们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更甭说兴办学校了。村属斜塝小学始建于50年代,设在简易茅草棚和祠堂里上课,教师宿舍则安置在附近的村民家里。

1998年12月29日,王锦辉以香港童军总会九龙城区主席的身份来到连州,出席一队到高山镇进行野外露营童军的闭营仪式,亲眼目睹了斜塝学校校舍的破烂和简陋的教学设施。特别是看到建了1米高的砖墙半途而废、已长满杂草的校园,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他当即便跟随行的连州团市委书记夏友记说:“这间学校我帮定了,要用多少钱你们尽管开个数,我要的是实实在在地把钱用在孩子们的身上。”说罢当即便捐资30万元,用以重建校舍。

为了尽快将学校建好,让孩子们早日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王锦辉不顾年事已高,路途遥远,先后4次跋山涉水来到斜塝察看学校的修建情况,对基建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并再捐赠13万元为学校建篮球场,购置了全新桌椅,为每一位学生赠送一个新书包和定制校服,整个学校的校园规划、教学设施均按国家二类标准配齐。

斜塝是幸运的,斜塝的孩子是幸运的。更喜人的是,斜塝村业余夜校也办到了该校里面,年幼的孩子们在享受现代化教育的同时,山民们亦来这里“充电”——识字补课,为拓展一条山区致富的阳光大道打下结实的基础。从此,王锦辉先生与贫困地区的学子结下了不解的助学缘,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建设“希望工程”学校和“光彩小学”工作。

赤子报国,志在兴教,“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助学兴教,成为王锦辉父子的共识。1996年,为进一步推进和管理慈善教育捐助事宜,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金城营造王锦辉教育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集团公司每年都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资金拨给基金会,实施“贫困地区百所学校捐助计划”、“各地清贫学生助学金计划”等。为了开源节流,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并不多,具体运作方式为:基金会调研、了解和联系需要帮助的贫困地区和学校,由贫困地区乡镇拟定有关的建议计划书,王锦辉便与基金会成员作初步评审,并由王锦辉亲自或派基金会干事周金生和其他专业人士进行实地考察,确定最终捐助计划。捐款会以建校80%至90%作计算,其余由当地政府和乡镇政府共同分担,互相监管。学校落成验收后,王锦辉会按实际需要,在开幕礼时用额外的捐款用作购买校服、文具及其他教学设施等。在王氏父子的感召下,香港许多人士加盟其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以王氏父子为中心的一个爱国助教群体。

1997年起,王锦辉开始更大规模地捐资助学。一间间漂亮的房子,从原来的危楼上建起来了,一个个孩子走进来了,一个个孩子走出去了,一个个希望也就从这里放飞……

更难能可贵的是,80多岁高龄的王锦辉不辞劳苦,登山涉水,千里迢迢躬身前往每一间捐款学校主持奠基仪式、验收工程质量、主持落成开幕、探访贫困村镇孩子等。王锦辉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广东,几乎全部用来跑捐学的事。遍布全国各省市的110多所希望学校,除了因年纪大,西藏捐建的希望小学无法前往之外,王锦辉每所学校至少跑两次,从考察、选址、建校到参加开学典礼,都有他的身影。一路走来,跋山涉水行走在乡野间,面对旅途劳顿甚至生命危险,这位老人从未停步。当地的村民都说,辉叔是在捐“心”,他把感情都给了穷孩子们。

2003年4月19日,湖南汨罗的一所希望小学要开工了,和往常一样,王锦辉去“看场”。那天,飘着小雨,王锦辉一行在回程的路上,突然一辆两吨半的东风货车失控,撞向王锦辉乘坐的小轿车,小车严重变形,辉叔锁骨轻微骨裂,耳朵被玻璃碎片割伤,需要缝合。王锦辉拿着当天拍下的照片,开玩笑地“回放”现场,轻描淡写,像在讲别人的故事。车祸后,王锦辉并没有“后退”。车照坐,山路照跑,款照捐。

王锦辉是建筑方面的行家,对捐建的希望小学,他有个近乎“苛刻”的习惯,每个项目都要一一过目。工作室里,放着许多希望小学的图纸。他反对“大笔一挥签了支票就了事”,他说“要对山区的孩子负责,希望自己的每分钱都花到刀刃上。”“我一般每次捐建校费的80%至90%,其余的由地方政府承担,校舍建成后觉得满意,就追捐余款及所需文具、教学设施。”他说,如果发现捐款用非所需,就放弃捐建。年过八旬高龄的他,这份热情与毅力依然如惜。他的香港朋友无法理解:都八十出头了,捐钱就行了,这么大年纪何必到处颠簸受那份罪!他笑眯眯地道出原委:面对面了解别人的困难,满足孩子们的需要,这份快乐可是花钱买不来的。

王锦辉不是明星,但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还追着要他签名,要与他合影。王锦辉平时自己生活很节俭:从不挑食,不浪费食物,一套西装穿了三十多年,脚下的皮鞋穿了七八年……但是,他很在意孩子们有没有衣服穿,有没有学上,为了捐资助学,他毫不犹豫,一掷万金。家里面插满了113面红三角旗的中国地图, 地图的旁边则挂满了各地送来的锦旗。每面红三角旗都代表着一个“希望之梦”,在地图上,每增加一面红三角旗,在山区就会放飞无数的“希望之梦”。

2006年8月,王锦辉十年建100所希望学校的愿望提前实现了。至今,广东、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湖南、广西、山西、甘肃、江西、新疆、安徽、西藏、湖北、贵州、山东、黑龙江、青海、海南19个省市自治区、45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69个县(乡镇)已有他捐建的113所希望小学。王锦辉的心愿已经提前报捷,可这时他却停不了脚步,他又走在了新一轮的捐资助学的路上。同样是那句话,“有求必应”。他说,“帮人的脚步不能停止。既然这样,也算是一个巧合,就算是将自己所做的一切,做为献给香港十周年的一份特别礼物。”

王锦辉善心不已、善行不止,坚持助学兴教不停步。正如他朴实的话语中所表达的:“我希望自己继续有魄力,做完100家之后,会继续去做的。最重要的是我有精神继续去做,不敢说多少家,总之有生之年,有精力去做一家,多做一家,就有一家。”

王锦辉除重点选择助学外,在其它各方面慈善公益事业也不遗余力。2006年7月,受台风“碧利斯”和 “格美”的影响,韶关市出现了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引发了武江、北江流域超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两次洪灾造成韶关市10个县(市、区)共109个乡镇受灾,37万多群众被洪水围困,受灾人口99.27万人,全市倒塌房屋6.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62亿多元。王锦辉得悉情况后,立即召来基金会干事周金生,让他赶赴粤北亲自考察灾情,待考察结果,再议有关赈灾事宜。在省侨办的安排下,周金生先生来到韶关灾区进行调研,然后将有关情况上报王先生及基金会。四天四夜,周金生所见之处,一片狼籍,到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每到一处,他都找来当地村支书,要求如实将此次洪涝所波及的“全倒户”进行登记,然后亲自到“全倒户”处看一看,并逐一登记好户主身份证及有关联系电话。

他把四天来的日夜奔波统计的数字报告给王锦辉:坪石镇明月滩42户,坪石镇金鸡村上白沙、下白沙村59户,曲江横村新屋村27户,七星墩白土罗村17户,七星墩村第一队、二队、三队45户,乐昌市塔头村38户,乐昌市大木丘村53户,乐昌市黄圃镇朱家田村28户。8条村共309户为“全倒户”。

2006年9月8日,经过一个月的酝酿,王锦辉一行风尘仆仆地来到韶关,像往常一样,车一停,就立即来到灾民家中或帐篷里,过问赈灾情况,向灾民送去问候和温暖。当天,在省侨办领导的见证下,与韶关市(县、区)领导签下了“金城营造王锦辉慈善教育基金会”损资重建韶关灾区农村“全倒户”房屋协议书,并将309万元支票亲自送到韶关市有关领导手中。

“基金会讨论时,原拟拿出300万元来资助灾民重建家园的,可这八条村有309户‘全倒户’,按每户1万元计,要309万元,于是我们特事特办,还是拿出309万元资助每一户。这样心头才踏实才放心呀。王锦辉说,“我不大愿意做锦上添花的事,却乐意雪中送炭。只要有需要,只要我能满足,我肯定不遗余力。”

2001年,王锦辉为了资助家乡建医院,一掷万金。东莞市石排镇医院以前地处偏僻,建筑也是老房子,很陈旧简陋,技术力量及设备配置都非常不适应的镇卫生院,病人来看病,对医院也没有很大的信心。当时石排人遇到一些病痛,都往往要到外地看病就医。

上世纪九十年代,石排政府曾计划重建人民医院,也有过一次募捐,但资金缺口太大,医院迟迟没能建起来。2001年,石排镇人民政府再次计划重建人民医院。王锦辉主动提出要承担捐赠,“最后这次镇政府没有叫我捐钱,我看这些干部把石排建得不错,我就捐1000万给他们。”

这个举动在社会上反响很大,也给我们心灵震动很大。王锦辉为何要一诺千金,捐赠千万?据王锦辉儿子王国强回忆当时:“他跟我说,捐100万没有作用,不如你带个头,希望能够多一点,不如捐1000万,我赞成他捐了1000万。”王锦辉在捐赠时却对工作人员说:“捐1000万给你,保密啊,千万不要说给人听啊。没有说要求报答,是自己发自内心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锦辉的善举在石排引起了轰动,也激励了全镇群众以及来莞乡亲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老人们把他们的养老钱都送来了,小孩子们把他们的零用钱、压岁钱也送来了,更有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辛苦创业的企业家,在石排生活的外商、港澳台同胞,一元两元,十元百元,一万,一百万……他们纷纷解囊相助,各尽所能,都希望能为新医院的建设增添一砖一瓦。短短的两个星期之内,石排医院的筹款就达到了3000多万。人们说,王锦辉这位老人家的平常善举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建设石排的力量,激发了大家的热情。

鼎力支持 暖流汇聚

王锦辉的善举得到了整个家族的支持,王太太陪同王锦辉已经跑了全国20多个省份和自治区,这些地方,按照王锦辉的好友周金生的说法,是给钱让人去拿到都没人去的地方,可是王锦辉每次都要亲自去。走南闯北,北上黑龙江,南去香港,大半个中国就这样走过来了。老人蹒跚的脚步深深地刻印在山区的泥地上,刻印在山区孩子的心中。据周金生说:“好多地方的路途,并不是水泥路,是泥跟水混在一起的马路。王老先生和王太太都坐车颠簸几十个钟头去看那些学校,但是他们从来没说过一句辛苦或不舒服。”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王锦辉的孙子王绍基与龙静斯在石排举行婚礼,当场将婚礼的礼金380多万元悉数捐出,协助救灾。据了解,王绍基与龙静斯5月18日在香港举行结婚典礼时,出席嘉宾得知礼金将捐赠灾区,纷纷慷慨解囊,当日共筹得礼金180万港币,王绍基夫妇凑整200万,经中联办捐往四川灾区。

王锦辉的善举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慈善教育基金会”总干事周金生先生,结束自己经营的企业,义务参与基金会管理工作,多年来躬身到每间捐助学校开展校址考察、中期勘查质量、参与落成开幕、探访贫困村镇孩子等。据深入了解,周金生与王锦辉有三十多年的交情。第一次见面,当时周金生是香港东莞同乡会大埔分会主席,王锦辉是东莞同乡总会副主席。后来,在第二届香港东安恳亲会,王锦辉任主席,周金生任副主席,两人慢慢熟络,变成好朋友。97年,王锦辉动员周金生加入基金会教育帮扶事业。周金生结束了自己在香港的零售店,把农场交给伙计打理,全身心投入基金会运作中来。07年,周金生还结束了农场生意。周金生亲力亲为走访每一间学校,却从未受到金城营造一分钱,前期还自己出钱捐助。在遇到诸多困难的时候,比如图纸不合标准,豆腐渣工程,烂尾楼等等,周金生都不遗余力地加以解决。

王锦辉的善心善举,以及家人朋友、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进一步动员、凝聚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到道德建设中来,形成一批又一批的“爱心使者”,汇聚成巨大的“爱心暖流”,让爱在分享中越来越多、越来越满。

春风化雨 广益薪传

2005年1月,王锦辉收到了韶关南雄一对姐弟何乙妹、何飞龙写来的一封言辞恳切的求助信,信中,姐弟俩说:他们十分不幸,全家4口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刚刚去世的父亲还留下了一大笔债务……辉叔给姐弟俩寄去了充足的学费,还鼓励他们要更加坚强,努力学习。

何乙妹、何飞龙姐弟俩高考前夕,王锦辉和老伴决定去看看他们。而看到姐弟俩家里的情况,王锦辉和老伴分外难过。看着眼前何乙妹家破败不堪,随时都要倒塌的房子,王太太当场落泪了,这是怎样一个家庭阿!母亲残疾,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丝干净的衣服,看不到一处好的布。全家住在一个房子里,既是床又当凳子的木板已看不出最初的样子。碗里还剩下半碗菜。房子里很黑,只是从房顶透过来微弱的光。何乙妹的妈妈正努力地搅动那一大锅猪草。他还有一个80岁的患有严重支气管炎的爷爷,还要下田种地的他一辈子没有见过什么村外的世界。辉叔的突然造访让他深感意外,嘴巴嚅嗫了很长时间,想说什么,可是直到辉叔他们走了,他都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只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感激。

从读书开始,每年都因怕交不起学费而饱尝痛苦的何乙妹姐弟俩有了王锦辉的资助,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王锦辉的帮助为姐弟俩的梦想插上了翅膀,也在改变着这个贫困家庭的命运,而在王锦辉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他做了多少,这样的人他帮了多少,他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在他的心中,盛满的是孩子们因为有书读的开心的笑脸,还有在宽敞的教室里上课的求知若渴的眼神。

不简单的诚意常有最真实的感动。一次在河北易县为新捐建的希望小学剪彩,4000多乡亲夹道欢迎王锦辉夫妻。当时,王锦辉还为“这么兴师动众”不太高兴,后来才知道是乡亲们自发来的。王锦辉只会讲广东话,北方乡亲听不懂,但这种时候不需要语言,大家争先恐后地与辉叔握手,紧紧不放。

王锦辉没有上过讲台,却有自己的“管教”办法:孩子们每学期都要把成绩单寄到家里,学费“分期付款”,成绩过关才能获得下一年的学费。

2007年,王锦辉作为东莞侨领代表被国侨办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宴会。抵京当晚,王锦辉就辗转找到了他常常挂念的“乡亲”,广西融水两个由他资助、如今正在清华及北大上学的大学生。看到他们出了成绩,老人家说:“实在令人高兴!”

翻开广西融水藉清华研究生周增光的书信,让王锦辉骄傲和自豪,从简短的字里行间里读出了希望之光……

乐善好施 崇尚教育

王锦辉先生出生于广东东莞石排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赴香港谋生,于1963年7月首创金城营造公司,设立于九龙旺角花园街,1964年初将公司迁往九龙土瓜湾骏发街28号地下至现在。1982年,该公司改为金城营造有限公司,王锦辉先生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从小规模建筑,继而逐步扩至现阶段的多元化业务。尤其是其公子王国强先生1985年自加拿大回港担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后,积极协助管理,使公司之业务倍加迅速扩展,成就卓越,以致逐步成为誉驰香港的多元化集团公司,业务扩大到整个东南亚地区。有员工4000多人,3个独立的写字楼,100多种类型的工程车辆,160多台挖泥机及120多台全自动压缩机,此外,还拥有全香港数目最多的为街灯服务的升降台车。

王锦辉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心公益事业,且乐善好施。几十年来,参与了很多社会服务。曾先后在香港东莞同乡总会、香港童军总会、香港九龙乐善堂等二十多个社团体中任主要职务,所做好事善事数不胜数。在香港,他积极参与筹划童军活动,除不断以数额不等的资金资助童军的事业外,王氏父子还曾资助了100名北京师范大学的家庭贫困大学生。为东莞家乡成立一个港币100万元的名为“东莞市杰出高中毕业生奖励金”的基金,每年颁发东莞能考取全国前20名重点大学的杰出高中毕业生,以鼓励有上进心的中学生,为东莞市培育更多优秀人才而奉上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石排镇中心小学、石排中学、石龙中学、东莞理工学院以及燕窝小学、福隆小学等学校都得到他热心资助,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并捐赠100万元设立“王锦辉先生奖学资金”。于1998年秋捐款100万港元,兴建香港童军九龙城区王锦辉活动中心。1999年,王锦辉先生在南雄捐助第一所学校——珠玑下汾小学,此后十年时间里,他对南雄教育事业的捐助活动一直没有间断,共捐助了黄坑中学,新城王锦辉中学,新龙金城中心小学,界址金城小学等8所学校的17个建设项目,总金额达587万元。据南雄市教育部门的统计,10年来王锦辉先生在南雄捐助的学校共让13000多名学生从中受益,占全市学生总数的20%,对于南雄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而言,王老先生的慷慨捐助无疑是雪中送炭,他的捐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南雄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对该市在规范化学校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老区学校建设,校园环境美化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000年12月又捐款1000万港元在香港浸会大学设立附属王锦辉学校;在老家东莞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石排王锦辉中心学校;此外,还率先捐出1050万元修建东莞石排新医院,在他们父子的带动下,石排镇的海内外乡亲和企业家纷纷解囊相济,使资金得以顺利到位,目前石排医院已成为全国最大镇区医院;2006年给广东韶关受洪涝灾害严重的八条村三百零九户“全倒户”每户资助一万元重建家园,总额为300万。2008年捐赠四川地震灾区近600万元。1987年捐献50万元人民币给石排中学,随后又捐助20万元人民币给石排中学建图书馆等;捐资40万元人民币给石龙中学建教学大楼;捐资50万元人民币给东莞市医疗基金会;捐助10万元人民币给东莞市社会治安基金会;捐款30万元人民币给石排公安分局作建设费用;捐资560万港元新建石排东江大道;先后以10-30万元不等数额,资助东莞理工学院、石龙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及老家石排镇多间小学建设;捐资30万元人民币兴建惠州市博罗县横河镇黄竹村金城小学;在清远捐建了8所希望小学,其中5所在连州,捐款超过200万元;在西部地区甘肃省捐资30万元人民币兴建两间希望小学;捐资30万元人民币给陕西省信阳市兴建两所希望小学;捐资50万元人民币在山西太原兴建了两所农村小学;在内蒙古包头市捐资30多万元人民币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1998年12月起,王锦辉与粤北山区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捐助45万元人民币兴建韶关市北江区湾头金城小学;先后捐资88.5人民币万元,兴建连州市斜旁金城希望小学、荒塘金城希望小学,连州市三辰影库金城音像电子馆、同时亦捐资15.5万元人民币给连州市每间中学添置教学设备。据不完全统计,王锦辉先生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捐向于国内教育及有关福利事业的款项近1亿人民币。

王锦辉先生和善厚道,一派忠厚长者风度。熟悉王锦辉先生的人都说他面善心更善,称赞他有一颗仁爱的心。1995年9月,他作为珠玑巷后裔,怀着寻根问祖的心情回到南雄。当踏上珠玑古巷这块热土,心中便有一个炽热的愿望,要为古巷乡亲办点好事善事。他来到珠玑镇农村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及办学情况;在珠玑村,见到一些年事已高、生活困难的老人,他便象见到久别的亲人一般当即送一百元面额的“见面礼”。来到灵潭小学,当看到一间间被白蚁破坏,已成为危房的校舍时,当即表示愿意资助30万元人民币,帮助学校兴建一栋教学大楼。2000年3月,他又将爱心献给珠玑镇唯一土砖瓦房的学校——珠玑镇下坋小学,将30万元人民币捐款送到下坋小学,帮助学校兴建教学大楼。在他的资助下,灵潭、下坋小学教学大楼相继于2000年5月、10月竣工并交付使用。两栋教学大楼均设计为三层框架结构,每层四间教室,建筑面积为998平方米。外墙玻璃马赛克贴面,再配上铝合金玻璃窗,远远看去气势雄伟、光彩夺目。之后,王锦辉先生又出资购买了一批崭新的课桌椅及学习用品送到两所小学。师生们再次被他的爱心所感动。根据群众意愿,南雄市人民政府特意制作了一块“捐资办学,功德无量”的金匾送给王锦辉先生,以感谢他支持山区教育,造福桑梓的爱心之举。2001年2月27日,在南雄市玫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上,王锦辉先生光荣当选为南雄市第六届玫府委员。

2001年6月18日,王锦辉先生及夫人一行8人再次莅雄并考察了新龙中心小学新址,决定捐款30万元建新龙中心小学新教学大楼,于7月27日举行了奠基典礼。

捐助学校项目

项目编号 捐助年份  省份简称  地级市地区  县乡级市/地区  校名(项目)

1 2009 琼  
 东方市  东方铁路中学

2 1985 粤  东莞市  石排镇  石排中学

3 1985 粤  东莞市  莞城区  东莞理工学院

4 1997 粤  东莞市  石排镇  石排福隆小学

5 1997 粤  东莞市  虎门镇  东莞南栅小学

6 1997 粤  东莞市  厚街镇  东莞厚街小学

7 1998 粤  东莞市  石排镇  石排中坑小学

8 1998 粤  东莞市  石排镇  石排田边小学

9 1998 粤  东莞市  石排镇  石排谷吓小学

10 1998 粤  东莞市  石排镇  石排赤坎小学

11 1998 粤  东莞市  石排镇  石排燕窝小学

12 1998 粤  东莞市  石排镇  石排龙眼岗王仲铭小学

13 1998 粤  清远市  连州市  斜塝金城希望小学

14 1998 粤  惠州市  博罗县  博罗黄竹坑角金城小学

15 1999 粤  东莞市  石排镇  石排中学图书馆

16 1999 粤  东莞市  石龙镇  石龙中学

17 1999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下汾镇金城小学

18 1999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灵潭镇金城小学

19 1999 粤  韶关市  浈江区  湾头金城小学

20 2000 粤  东莞市  石排镇  石排镇中心小学

21 2000 粤  东莞市  
 东莞中学

22 2000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新龙镇金城小学

23 2000 粤  清远市  连州市  山塘镇金城小学

24 2000 粤  东莞市  
 东莞理工学院扩建

25 2001 粤  东莞市  石排镇  新建中学

26 2001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南雄金城希望工程小学

27 2001 粤  清远市  连州市  星子镇金城小学

28 2001 粤  清远市  连州市  麻步镇金城小学

29 2001 粤  韶关市  曲江县  浈江八一小学

30 2002 粤  清远市  连州市  捐助31间中学添置三晨影库

31 2003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新城王锦辉中学

32 2003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界址镇金城小学

33 2003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黄坑中学

34 2003 粤  清远市  连州市  九陂镇中心小学

35 2003 粤  清远市  清新市  新丰第一中学

36 2003 粤  清远市  清新市  禾云镇金城小学

37 2003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黄坑中学(奖学金)

38 2004 粤  肇庆市  德庆县  罗阳金城小学

39 2004 粤  云浮市  罗定市  罗星金城小学

40 2004 粤  茂名市  信宜市  良垌金城小学

41 2004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王锦辉中学

42 2005 粤  清远市  英德市  茅塘金城小学

43 2005 粤  清远市  佛冈县  高岗金城小学

44 2005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新城王锦辉中学校园重建

45 2005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界址金城小学校园及校门重建

46 2005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新城王锦辉中学(助学金)

47 2007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南雄中学

48 2008 粤  肇庆市  广宁县  金城中心小学

49 2008 粤  肇庆市  封开县  新丰金城小学

50 2008 粤  韶关市  
 韶关大学音乐学院

51 2008 粤  东莞市  
 东莞理工学院

52 2000 港  
 
 浸会大学王锦辉小学

53 2000 港  
 
 浸会大学王锦辉中学

54 2000 桂  玉林市  博白县  博白县金城小学

55 2003 桂  北海市  合浦县  金城小学

56 2004 桂  柳州市  融水苗族自治县  安太乡尧良金城小学

57 2004 桂  南宁市  
 华光女子中学

58 2004 桂  
 
 青贫大学生助学金

59 2005 桂  北海市  合浦县  大崇金城小学

60 2005 桂  
 
 青贫大学生(助学金)

61 2006 桂  
 
 青贫大学生(助学金)

62 2007 桂  梧州市  藤县  平政金城小学

63 2008 桂  南宁市  武鸣县  喜庆金城小学

64 2004 贵  黔东南自治州  锦屏县  加池金城小学

65 2004 贵  黔东南自治州  锦屏县  魁胆金城小学

66 2005 贵  黔东南自治州  锦屏县  平翕金城小学

67 2003 藏  拉萨市  墨竹工卡县  扎雪乡金城中心小学

68 2001 赣  赣州市  于都县  庙背金城小学

69 2001 赣  赣州市  大余县  青龙赤江金城小学

70 2003 赣  吉安市  井冈山县  井冈山金城小学

71 2005 赣  赣州市  大余县  黄龙灵潭金城小学

72 2005 赣  九江市  都昌县  和金乡金城小学

73 2006 赣  宜春市  靖安县  香田金城小学

74 2008 赣  赣州市  信丰县  立新金城小学

75 2000 湘  岳阳市  汨罗市  智锋金城小学

76 2002 湘  岳阳市  岳阳县  中洲乡金城中心小学

77 2003 湘  邵阳市  邵东县  简家陇乡旱冲金城小学

78 2005 湘  邵阳市  邵阳县  栗树金城小学

79 2006 湘  娄底市  涟源市  灌湄中学


 
 
 
 
 

80 2003 皖  安庆市  太湖县  对歧金城小学

81 2004 鄂  十堰市  竹山县  双台乡金城小学

82 2005 鄂  武汉市  武昌区  船舶学院(助学金)

83 2006 鄂  武汉市  武昌区  武汉船舶学院(助学金)

84 2007 鄂  武汉市  武昌区  武汉船舶学院(助学金)

85 2008 鄂  武汉市  武昌区  武汉船舶学院(助学金)

86 2001 晋  太原市  垣曲县  金城光彩小学

87 2002 晋  吕梁市  方山县  王锦辉光彩小说

88 2000 豫  信阳市  新县  卡房乡小学

89 2002 豫  信阳市  新县  金城第一小学

90 2004 鲁  莱芜市  口镇  金城中心小学

91 2000 冀  沧州市  沧县  沧县金城小学

92 2001 冀  承德市  丰宁县  金城小学

93 2002 冀  保定市  易县  解村金城小学

94 2005 冀  承德市  平泉县  双洞子金城小学

95 2000 陕  商洛市  商州区  黑山镇东川金城小学

96 2001 陕  商洛市  商州区  张村镇钟锋金城小学

97 2007 陕  
 耀安区  安王金城中心小学

98 2007 陕  延安市  黄陵县  仓村金城中心小学

99 2001 甘  兰州市  榆中县  窝子湾金城小学

100 2002 甘  定西市  通渭县  大牛沟金城小学

101 2001 新  乌鲁木齐市  达坂城区  天山金城小学

102 2001 新  乌鲁木齐市  乌鲁木齐县  萨尔达板乡金城中心小学

103 2006 新  阿勒泰地区  阿勒泰市  萨尔哈木斯金城小学

104 2006 新  阿勒泰地区  富蕴县  塔斯塔克金城小学

105 2006 青  海东地区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腰路金城小学

106 2006 青  海东地区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站沟金城小学

107 2006 内蒙  呼伦贝尔市  额尔古纳市  苏沁金城中心学校

108 2000 内蒙  包头市  哈业胡同镇  金城哈业胡同希望小学

109 2000 内蒙  包头市  麻池镇  金城交界营希望小学

110 2000 吉  通化市  柳河县  凉水河子镇平冈金城小学

111 2005 吉  通化市  柳河县  平安堡金城小学

112 2006 吉  吉林市  蛟河市  庆岭金城小学

113 2006 黑  伊春市  五营区  金城小学

114 2004 粤 韶关市 南雄市 黄坑中学

教育捐助其他项目

项目编号 捐助年份 项目名称

1 2001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金城师范大学生助学金100名

2 2002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金城师范大学生助学金100名

3 2002 捐赠东莞市教育基金

4 2003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金城师范大学生助学金100名

其他社会捐助

项目编号 捐助年份 项目名称

1 1986-2001 东莞市人民医院

2 1990-2002 多年来赞助支持九龙地区童军活动经费

3 1990-2002 香港童军跨世纪大露营赞助日善亭一座於大露营场地

4 1992 多年来赞助支持东莞家乡慈善活动经费

5 1992 石排医院

6 1992 石龙医院

7 1995-2002 多年来赞助支持慈善机构活动经费

8 1997 东莞市医疗基金

9 1998 东莞市治安基金

10 1998 赞助东莞人民医院增购新医疗器材

11 2001 石排医院基金

12 2002 香港童军总会九龙城区童军王锦辉活动中心

13 2002 捐赠中央统战部中华海外联谊会小数民族干部培训基金

14 2006 广东省韶关市救灾重建家园计划捐资重建民房 8 条村庄共309户

15 2008 捐助四川省地震灾民

16 2008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医院行政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