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金声 |
释义 | 1 三原书画院高级美术师王金声是人名,同名的有资深影视导演王金声、翰林学士王金声。 中文名:王金声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陕西三原 出生日期:1932 逝世日期:(未逝世) 职业:中国书画社研究员 美术师 毕业院校:西安师范学院 主要成就:荣获当代书画艺术名人称号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世界硬笔书法高级艺术家称号 王金声(1932~ )笔名嵯峨山人。陕西三原人。1956年毕业于西安师范学院。中国书画社研究员,三原书画院高级美术师,东方书画院名誉教授,国际书法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世界艺术家联合会理事,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于右任书法研究会会员、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会员、三元县政协书画室成员。作品在全国与省级书法大赛中多次参赛并获奖,还参与了于右任墨品的编审出版。在全国铁路“线桥杯”、全国“乾陵杯”、“富平杯”书法大赛中均获奖还参加了新加坡“中国书法家精品大展”、“中国书法交流大展”并由国际50多余种书法专集收入或列传,由吉林、陕西等八省、区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碑林刻石,荣获当代书画艺术名人称号,世界硬笔书法高级艺术家称号,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2 北京什刹海体校武术教练王金声(1920~1974)字振远,河北省盐山县后王庄人。生前是北京什刹海体校的武术教练,北京市武术协会成员。先后参加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 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评奖大会”、“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等一系列比赛表演,获奖章奖状若干。他还有幸到中南海为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作过表演。此后他曾到在公安部当过武术教练;在北京医院教住院疗养的高级干部练拳。1959年他三十八岁时还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与门惠丰练“对扎枪”获得一等奖。会后留国家体委参加了国家武术规定套路的编排工作。 中文名:王金声 别名:字振远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盐山县后王庄 出生日期:1920年 逝世日期:1974年 职业:武术教练 居住:北京 ◎ 人物简介王金声(1920~1974)字振远,河北省盐山县后王庄人。生前是北京什刹海体校的武术教练,北京市武术协会成员。 王金声先生自幼从父学习八极拳,受到严格的训练,精心的培养,具有深厚的功力,深得八极拳精髓。八极门中的拳械,他无所不习,拳法、枪法尤工,是八极拳第六代传人。他的拳法传承正统、脉络清晰:其父王锡庆有“神拳”之绰号,是八极拳第四代传人李贵章、杜凤元之徒。李贵章是八极拳一代宗师李大忠之子,杜凤元是李大忠之高足。李大忠师承吴永、丁孝武,而丁、吴二位的老师就是大家公认的八极拳一世祖——吴钟。 王金声先生十六岁赴唐山谋生,当时在唐山国术馆执教的八极拳名家李树森(李大忠之曾孙)很喜欢这个功底扎实的兄弟,又给以点拨指导,使其技艺更上层楼,不久其拳术与各项器械就更是小有名气。解放后,他来到北京打零工,等待机会谋求事业发展。不久他作为北京代表队运动员,先后参加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 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评奖大会”、“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等一系列比赛表演,获奖章奖状若干。他还有幸到中南海为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作过表演。此后他曾到在公安部当过武术教练;在北京医院教住院疗养的高级干部练拳。1959年他三十八岁时还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会上他与门惠丰练“对扎枪”获得一等奖。会后他留国家体委参加了国家武术规定套路(甲组、乙组、丙组、初级)的编排工作。总之,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他在武坛上大展身手的一段时间。再后他调到什刹海体校(体校武术班曾一度分出另立“北京市青少年业余武术学校”)当武术教练,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文革中,王金声先生也受到了不公正待遇。1973年国家体委筹建武术代表团准备访美,毛伯浩同志深谙王金声先生的深厚功力,亲点他作为最老的运动员入集训队参加集训,是年他五十三岁。当年作为热身武术集训队参加“春季广交会”表演时,他演练的一趟八极拳广获好评,被当地报纸赞称为“宝刀不老”。未几,王金声先生不幸身染沉疴,於1974年1月溘然辞世。他的英年早逝使其弟子痛失良师,也是北京武术界的一大损失。 ◎ 成长经历王金声先生所习练的八极拳,原称把计拳,以动作朴拙,注重实战,外具刚猛而内寓柔巧名世;以制敌手法路更近、速更快、招更简、效更佳见长。八极拳套路有二:即八极架和八极拳,还有 “六开”“八招”等散手训练。此拳中用不中看,因为它不追求动作美观,而是以实际效用做为动作标准,动作怎么练就怎么使用,可要想练好,不是很容易。王金声先生于此拳自幼下过大功夫。他与人比手较艺,反应快,出手快,变化快,打招严谨,发力刚猛且用力分寸得当,从不伤人,故而声名远播,叹服者众。他练起拳来身法活、劲力整,凡动以腰运作,发力出自丹田,刚中寓柔,柔中带刚,身体张弛吞吐得法,四肢纵横捭阖得宜,宛如点睛之龙、生翼之虎,威风凛凛,风韵独具。他于技击方面的功力,你若不是亲身尝试,是无法体会到的。他若一掌砸在你的手臂上,能震得你麻及肩背,霎时不用说还手之力,就连招架之功也会顿失。在体校工作,常有其他运动项目的教练有意无意地和他动动劲儿,他都是点到为止,既护住自己,让你无从进攻,同时点击你的破绽,让你觉出已有所失而罢手。他的徒弟也多有年轻气盛者,出其不意地和老师动劲儿搞突然袭击,都因不能成功而折服。五十年代曾和他同一运动队的某某,功夫相当不错。一次,他心血来潮,要试试王金声先生的功夫,遂摆好架势,抱定门户,让王先生进招。此位先生自忖凭自己的功夫,身材不高的王金声一定撼己不动,不料一声震脚响罢,他被王先生一招“拥撞满怀”打起离地,落在床上,把铺板都砸折了,自此心折。他曾说,我用同样的招法连续撂倒你三次,让你当事者稀里糊涂倒地,也摸不清我的手法,此决非虚言。他把人放倒在地还不算,还要看人倒地后的位置、方向,因为这标志着这个技术动作的正确与否。由此可见王先生对此拳研究的精细程度。王金声先生于武术注重实用,这在当时是尽人皆知的。说他重视实战,当然不是说可以随便打人,他一生也没和谁打过架,结下仇,而是说他认为拳的用法是拳术之根本,也是练拳人的兴趣之所在,是最可宝贵、最不应丢弃、不能忽视的东西,没有它,拳就没有了灵魂。他于技击方面的造诣是很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武术界的许多知名老前辈还都健在,但只要是了解他的功夫和技术的,即使是那些比他大二、三十岁的很有名望的老拳师,如吴斌楼、吴子桢等,也都对他很钦佩,相互以兄弟论。 ◎ 个人荣誉先后参加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 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评奖大会”、“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等一系列比赛表演,获奖章奖状若干。他还有幸到中南海为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作过表演。此后他曾到在公安部当过武术教练;在北京医院教住院疗养的高级干部练拳。1959年他三十八岁时还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会上他与门惠丰练“对扎枪”获得一等奖。会后他留国家体委参加了国家武术规定套路(甲组、乙组、丙组、初级)的编排工作。 3 资深影视导演◎ 人物介绍男,曾在安徽电影制片厂任导演、负责人。资深影视导演,导演影视作品四十余部。 电影:《香魂》、《剑归》等。 ◎ 成绩与荣誉电视连续剧《朱熹与丽娘》荣获国家第八届“飞天奖”和国家第九届“金鹰奖”。 电视连续剧《劫后余生》荣获国家“骏马奖”。 电视连续剧《死刑判决之前》,荣获国家级优秀剧目奖。 ◎ 其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喋血南江》(20集) 《千娇百媚》(20集) 《危情风暴》(20集) 《一生倾情》(20集) 《让爱随风》(20集) 《镜花水月》(20集) 《没钱的感觉》(22集) 《谎言》(20集) 《西关小姐》(20集) 《飞翔的梧桐子》、《以爱情的名义》等等。 4 翰林学士王金声◎ 简介翰林王金声系安东县潮河镇八墩王槽坊(今响水县南河镇八墩村)人氏。他生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卒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享年九十六岁。 ◎ 生平王金声自幼家贫,他秉承“耕读两行”的祖训,七岁入塾,聪明好学,刻苦攻读。二十岁时参加淮安府试中秀才,二十九岁乡试中举,三十二岁赴京会试中进士及第。因为家境贫寒,历次应试所需盘缠费用,均向亲友借贷,而无力偿还。虽然中了进士,却穷困潦倒,债务缠身,故弃官不做,五百两纹银将进士卖掉,以偿还债务,亲朋邻里都为之惋惜。而他却乐观地说:“为人无病一身安,无灾一身乐,无债一身轻,官是身外物,清官难做,贪官遭唾骂,倒不如乐守田园是福也。”但是,在那朝廷腐败,盗匪四起,恶霸横行的社会里,他本想乐守田园,耕读两行,过着清静安闲生活的愿望,并未能如愿以偿,相反地仍逼得他日夜不宁,贫不聊生。处于此种环境,王金声走投无路,官念又萌生,复又指望在仕途上谋求出路。于是,他又赴京应试。谁知,好事难成,一连数次,都金榜无名,名落孙山。 王金声数次未中,并不甘休。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时年已届六旬的王金声,再次赴京师进考场,所作诗文在可取可不取之列,考官视其年老,无意录取。王金声即以梁灏八十三岁尚中状元作喻,以期打动考官之心。当时,考官念其言辞恳切,为之动容,遂将诗文献呈御览。道光帝怜其年已花甲,尚有坚毅的上进心,特恩赐进士,列候补阙(注1)。已届花甲之龄,何时补到官职?因此,道光帝又以翰林院编修职御赐之。按清官制属正七品,与外官县丞、教授训守、知县、按察司经历同级别,月俸银三十一两六钱四分。道光帝又给予特殊的照顾,让其退养家居,俸禄照吃。这种边赐官、边拜官、边解组(注2)归田的做法,在清朝典制中尚属首例,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翰林院是清朝统治者在文化教育方面设立的一套机构。翰林院设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职;负责陪侍皇帝充当学术和文学顾问,参与各种敕撰书籍的纂修、草拟祝文、册答文、谕祭文、朝考、教习庶吉士;在乡试、会试和殿试时,可充当主考官、同考官和读卷官。王金声被御封为翰林院编修,乃学士下属人员,亦属京官文职列。所以退养家居后,人们普遍“海称”他为翰林,表示对他的尊崇。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7年),同治帝派员去南方(杭州)赶制龙袍,龙袍制好后,海运回京。途径安东县灌河口(今响水县灌河口)被海盗窃走。当时,朝廷责令淮安府缉拿盗贼。淮安府官将此案坐在安阜庄(今响水县南河镇南河村五组)王金声的同族本家身上,王家被缉捕多人。事发后,王金声随即赶到安阜庄族中调查,得知纯属冤案。他虽年逾古稀,却不顾年迈体弱,决心亲往淮安府为族人伸冤。 王金声含辛茹苦,长途跋涉,来到淮安府求见正堂吴棠。吴知府早就知他是恩赐进士,官拜翰林院编修,因此对他十分尊重。问他来有何贵干?他回道是为龙袍案而来的,并向吴棠申述说:“我是恩赐进士,官拜翰林院编修,承蒙皇恩,退养家居,俸银照领,皇上对我恩深似海,族人皆感激涕零,正虑无以报答,怎能劫走皇上龙袍?如若实属我子侄所为,首先治我之罪,灭我九族,也不怨也。”他情词恳切,言语笃笃。于是吴棠将负责缉捕的城门都领王德标召来询问,王说是嫌疑,为了交差而缉捕的。因此,吴棠即令王德标将被缉捕的无辜黎民统统释放回家。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内忧外患,朝廷亦无暇顾及此案,所以,一起骇人听闻的龙袍案也就不了了之。王金声为人忠厚,平易近人,从不倚官仗势,欺凌弱小。有一次,他帽子上的朝珠被人窃去,而他一点也不动怒,并向邻里解释说:“偷珠之人是因穷困所逼,但这样做也太不明智了。我这帽珠是朝廷所赐,拿到集市上卖,也无人敢买,有何用呢?为了不失和气,我也不惊动官府,请窃珠者于夜间将珠挂在我家门上。”果然,窃珠人深夜送还朝珠,物归原主。 5 湖北省书法家、诗人王金声(1927~ )湖北黄州人。中华诗词学会、湖北诗词学会、江南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黄冈地区东坡赤壁诗社理事兼副秘书长、编辑,黄冈市诗社副社长,黄冈市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全球汉诗友联盟会顾问、美国四海诗社名誉顾问、泰国《国风吟苑》顾问。撰写了格律诗词近千首。在全国23个省市以及台湾、香港、美国、日本、泰国均发表有作品。诗词被辑入《论诗三百家唱和集》、《全球当代诗词选集》,日本《吟咏新风》,香港《春秋课艺》,《当代诗人传略》、《鄂东文学艺术名人录》、《当代诗人作品选》、《中华诗词》、《当代八百家诗词选》等。著有《金声诗草》、《古都行吟》、《故里行吟》,编有《金秋诗集》。书法曾在“晋阳杯”、“琴岛杯”、“临高角杯”、90西安国际硬笔书法大赛、“颍州杯”、“石门杯”、“凤凰杯”、建党70周年硬笔书法大展赛、“金猴杯”、“东昌杯”等国际、国内大赛中均获金、银、铜奖。部分作品为中国颍州西湖碑林、浙南文昌阁、山东聊城东昌集宝斋等收藏和刻碑。有多幅作品被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友人收藏。散见于《中国书画报》、《书法》、《解放日报》等报刊杂志。传略辑入《当代诗人传略》、《鄂东文学艺术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