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建蒙 |
释义 | 王建蒙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担任过下达卫星发射口令的调度指挥员,后调入北京总部机关,长期从事火箭、卫星发射任务组织指挥、计划协调,参加组织过多种型号火箭、卫星以及外国卫星发射任务,1996年晋升为大校军衔,任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亚太移动通信卫星公司副总裁。 曾赴俄罗斯、美国、日本对相关航天发射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发表了国外航天发射中心等多篇文章、作品。著有《奔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一书被数十家报刊杂志连载、刊载。主编 80万字的《世界航天发射系统》一书,曾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4月6日,应邀在国家图书馆科学家论坛进行了《奔月背后人和事》的公益性讲座。2008年11月22日,应邀在国家图书馆科学家论坛,以国内外航天发展历程为主线,围绕航天应用工程五大系统为内容的《感受航天 关注航天》公益性讲座,受到广大听众的好评。 《奔月》《星系我心》内容提要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科学大奖。王建蒙先生创作了《奔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和《星系我心--著名航天工程技术专家孙家栋》(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王建蒙本身就是一名从事航天发射及航天技术30年的航天专家,从字里行间可看出他对孙家栋的敬佩和对中国航天的热爱。 该书以孙家栋的人生历程为线索,重点描写了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如今“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奔月之旅,中国航天事业50年的发展历史。 该书作者王建蒙是一位长期工作在卫星发射和卫星应用领域的航天人,同时也是一位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他通过对孙家栋的心灵历程以及大量工作、的细致描写,也通过自己多年航天从业的亲身感受,用朴实的语言展示了孙家栋无私奉献、勇于负责、全身心投入航天事业的人生轨迹。书中披露了中国航天成功与失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航天人的工作与生活场景中,可以亲身体验其中的甘苦喜乐与惊心动魄。 作者还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将许多深奥的航天高科技问题描述的通俗易懂、栩栩如生,本书在通过孙家栋弘杨中国航天精神的同时,也不失起到了翔实的航天科普读物作用,是一本航天人写航天人,科技人员写科学家的力作。 阅读孙家栋的人生经历,就仿佛在阅读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 《亲历航天——行走在神秘的卫星发射场》MY PASSION MY SPACE当我们在电视前分享中国航天成功的喜悦时,本书将不同层面的读者带入神秘而震撼人心的航天殿堂。作者是一位长期工作在航天发射、航天应用和航天商业领域的航天专家,他怀着对航天的深厚感情,以纵横捭阖的叙述,流畅生动的笔法,丰富的航天一线亲历,第一手的材料精选,让读者了解更多航天发展历程中真实而鲜为人知的故事,深切感受航天发展中的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真切领略我国航天将领、科学家们的科学风范与人格魅力,体验航天人的智慧与勇敢、激情与冷静、血性与韧性、拼搏与奉献。而作者栩栩如生的描写和深入浅出的手法将许多深奥的航天高科技问题描述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使本书又成为一本有趣的航天科普书。 该书出自航天科技人员之笔,是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较强的纪实文学佳作。作者以行云流水又不乏幽默的笔法,以丰富的航天一线亲历—— 展现我国航天发展的壮美历程。从高高的发射塔到指挥控制室,从火箭点火的轰鸣到卫星入轨、载人航天的激动人心,从发射中国星到进军国际发射外国星,从中国航天发射场到俄、美、日等国外航天发射中心……既有重大事件的精彩展现,又有细节的入微刻画,更有不为人知细节的生动描写。共和国航天的许多第一次有幸成为作者的第一次,而从这些第一次,我们看到那个年代中国航天起步、发展的艰辛,看到辉煌背后的险峻;魄力决策,开拓进取,生死考验,勇于承担,国际合作,艰难谈判,曲折中前进,挑战中突破,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幅幅亲历的照片,让我们如同亲历,真切感受着我国航天的发展历程。 尽情展现航天人的拼搏奋斗与感人情怀。书中既有普通的航天工作者,又有航天高级将领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们有豪情有魄力又细致严谨,他们要求严格又不乏幽默,他们是工作狂也有儿女情长;他们在峡谷、大漠和黄土高坡上从零起步建起现代化高科技的发射场,谱写着艰苦奋斗、奋进创新的篇章;他们力争“零故障,零缺陷,零疑点”,用严谨求实的作风诠释着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书中的生动事例,入微的细节刻画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航天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宝贵精神和对国家的深厚感情。 该书还是一本有趣的航天科普书。我们看到过屏幕上火箭升空的壮观,享受着卫星带给我们的便利,想象着太空的奇妙,而航天工程作为一个高科技的复杂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一刹那的辉煌。在这里,运载火箭系统、卫星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航天应用系统等众多系统有着无数的难关需要艰苦努力才能攻克;在这里,确实是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到一个螺丝钉。作者以航天科技人员独特而丰富的经历,以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和深入浅出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航天科技的精微与复杂,引导读者更深切地了解、理解航天。“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航天,支持、热爱航天”是作者最大的愿望。 功勋科学家寄语孙家栋: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航天事业是人类探索宇宙、开发太空的一项伟大事业,航天应用更是造福于人类的美好事业。中国航天经过50多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从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到如今通信卫星、气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卫星、海洋监测卫星、返回式科学探测卫星……中国的卫星早已由试验阶段进入各个领域的应用阶段。中国航天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对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起到了极大的牵引作用。中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取得的成果为中国航天的后续发展,为下一步深空探测、宇宙开发奠定了基础。航天事业鼓舞人们不断奋进,激励着包括建蒙在内的每一个航天人拼搏努力。 一颗卫星由几万、几十万个零部件组成,一本书由几十万个文字组成;卫星上天能够造福于人类,文章送到大众手中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航天文章可以让更多的大众了解航天、热爱航天、理解航天、支持航天。 建蒙长期工作在中国航天科技战线,他本是一名从事航天发射管理的技术人员,却在繁忙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了《亲历航天》。写出这么多文字是需要下功夫的,也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建蒙做到了,我想这出自于他对航天的热爱、钟情与执著。 建蒙大学毕业后投身于中国西昌航天发射场建设大军,他以自己在航天领域平凡工作或生活的描述,向人们展现了与航天发射有关的令人感悟的事情。据我所知,建蒙每日的工作还是很忙的,但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直笔耕不辍,勤于写作,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我诚挚祝愿并期望中国航天事业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起到更大的作用。也祝建蒙的《亲历航天》获得成功。 将军科学家寄语沈荣骏:中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副总指挥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走过了5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国航天在改革中腾飞,在创新中发展,创造了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为增强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航天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是几代航天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中国航天精神。千人一枚箭,万人一颗星,是我们航天研制、发射、试验的真实写照。 建蒙是数万航天科技大军中的一员,他毕业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程大建设的年代,整个发射场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环境为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遇,他们可谓赶上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好时候。在我的眼中,建蒙勤于用功,善于学习,在航天发射和应用方面不断积累着经验。但不知道从何时起他又长了本事,我时常能在杂志报端看到他的文章。也许建蒙的那位军旅作家妻子马京生对他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我想,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是主要的。 建蒙的《亲历航天》,朴素的文字和翔实的内容能让人感觉到他对航天的钟情和热爱,看出他在弘扬伟大的中国航天精神,讴歌伟大的中国航天事业。透过他的航天亲历,人们还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祖国航天发展的巨大变化。这本书会让业内人员读起来有亲切感,让业外人士读起来有新鲜感。 诚挚祝愿读者能喜欢建蒙的《亲历航天》! 《亲历航天--行走在神秘的卫星发射场》序言航天发射场留下我们青春的记忆(代序) 我的先生王建蒙写了一本《亲历航天》,以他独特的生活说航天故事,从他所亲历的中国航天发展历程讲述到地球村上中外航天国际合作。为此书写序实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建蒙本来是一位航天系统高级工程师,他满脑子的技术参数,张口闭口都是火箭卫星。我们在西昌发射场工作时,他担任过卫星发射指挥员,一声“点火”口令传向北京,传向远在南太平洋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也是这一声响亮的发射口令将他从西昌“喊”到了北京航天发射指挥机关。 五年前,他吃过晚饭就开始趴在电脑前玩命连续夜战,伴着星星和月亮用文字抒发他对航天的情感。后来,每天吃过晚饭我常开玩笑说,快“亲历”去吧。果然,今年,厚厚一本《亲历航天》放到了我面前让我横挑鼻子竖挑眼。作为第一读者,我义不容辞;作为专业作家,凭感觉他的丰富“亲历”不写出来简直是资源浪费。 翻开这本书,那段既近又远的航天亲历又浮现在我眼前,我们和发射场葱绿的春天一起成长,和中国航天金黄的秋天一起成熟、一起收获,神秘世界独特的故事,通过他的笔行云流水般栩栩如生,细细品味温故而知新,竟然是那么有滋有味。而且它还是一本有趣的航天科普书。 精品力作离不开丰厚的生活积累。恰如其分地说,这部书得益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一部书之所以能吸引读者眼球,需要内容扎实,言之有物,节奏明快,人物鲜活,几大元素相辅相成,可谓亮点。这部书正是出自他在第一线的亲历亲为全身心的感受,也因为得天独厚于此,根本不用担心它“无土栽培营养不良”。我想,从众多有趣的第 一手材料里精挑细选,从生活中走出的作品更能感动人。他常常是对着电脑激情满怀、绘声绘色地给我朗读这本书的精彩 片断,我边听边笑,还不时地给他挑点小毛病,可我又一次惊奇地发 现了我的老公,他的聪明,他的锋利,他的博学,他的幽默……我过去竟还没有发现他有当作家的本事!人的可塑性,使他的跨学科发展 竟在我们相伴的30年中,由航天发射指挥员转型为中国字头和跨国卫星公司的老总,继而又增添了写作的业余爱好,并且一发而不可收。 他就是这么个性格鲜明、韧性与血性并存、活力四射闲不住的家伙。 当他一副雄赳赳气昂昂锐气冲天的样子把厚厚一摞书稿捧到我面前,我的序却是这本书最后要完成的一页纸。我原本不想让他在读者 面前“暴露隐私”,可当我翻开这部书就仿佛岁月如歌的青春扑面而来,虽然我们靓丽的面庞远去,飒爽的身姿不再,风风雨雨的皱纹爬上眼角,魂牵梦绕的仍是发射场上的点点滴滴,深藏内心的还是那些发射 火箭卫星的神秘故事,难忘的军旅生涯使他不吐不快,我理解了他,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中国航天,讲出来吧,可以变成精神 财富,可以成为年轻人的励志书。正是这些个体化的故事和心灵感悟 映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 我相信,对于体验过航天的人可以从书中找到你生活的影子,对于不曾经历航天的人,当你阅读这本书时,透过他那充满波澜的命运,轻松风趣的叙述,仿佛身临其境,定能得到心灵的共鸣和启迪。 我相信,这本书靠真情实感、典型细节、朴素生活,一定可以打动读者。 《亲历航天--行走在神秘的卫星发射场》引言当我还在清华大学办理毕业离校手续的时候就憧憬着军人的风采,虽然我人还没有离开清华园,但我的心却总在不自觉地飞向了数千公里外从来没有去过的大西南,因为这时的我在办理铁路托运手续,收件地址则已经写上了非常陌生的“四川省西昌市89770部队”。国防科委负责选拔应届毕业生的军人说我将要去的地方是从事尖端科学的保密部队。他的话无疑在我心头更增添了一层神秘。仅仅是“尖端科学”四个字,就足以勾起年轻人那极易兴奋的好奇。那个年代信息闭塞,我所猜测到的尖端科学肯定与火箭、卫星、原子弹有关,可我这学发电厂自动化专业的到这种搞尖端技术的部队能做什么呢?然而,我的从军路却是那么令人回味。 我是随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踏上航天路的。共和国航天的许多第一次有幸成为我的第一次。人的第一次总是记忆深刻。 我大学毕业从北京第一次来到祖国西南大凉山神秘的峡谷,那里是日后闻名于世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在这块火热的天地整整奋战了8年。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军人,我从建设发射场到参加卫星发射,从零距离接触火箭、卫星到上调度下达发射口令,祖国的第一颗通信卫星是在这里起飞的,这里也是我踏上航天路的起点。 我第一次见到的运载火箭,是中国新研制第一次运到发射场的长征三号火箭。这种火箭是当时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三号火箭首次使用液氢、液氧推进剂。当液氢通过输送管道流向火箭“肚子”里时,管道周围的空气都被冷冻成了液态。我看到这种被称为液空的液体滴到发射平台的钢板上,如同烧红的火炉子上滴上水,“噼啪”作响令人心惊肉跳。 中国第一枚长征三号新型火箭发射的当日,我看到发射场的战士从卡车上往距离火箭不足百米的山洞里搬运大量食品和饮用水大为不解。当得知这是为发射场万一发生了壮烈而准备的救命食品时,大脑中划过了辉煌背后的险峻。这里即将进行的一切都是尚未经过实际考验的第一次,之前我只知道会有危险,但没有想到会直接危及我的生命。但瞬间又坚定了信念:为了共和国新型火箭升空的这一刻,我豁出来了!能与旁边坐着的诸位航天老前辈在一起,即便在山洞里光荣了,也值了! 我第一次坐在卫星发射场的指挥调度台上喊发射口令,是执行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在西昌的发射任务。尽管几个月来的精力全部都投入到了发射信息流程和发射异常处置预案方面的研究上,但对调度上突如其来的“异常!请求推迟!”之类的报告还是心有余悸。 我到北京领导机关工作后第一次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是中国的又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上天的前夕。正当卫星由技术测试厂房转运进入发射场途中,却不幸出现了意外,本来即将完成与发射台上火箭的对接,意外却迫使卫星发射整体计划全部推迟。 我第一次近距离见到共和国时任总理,就被领导叫到总理面前报告遇到故障推迟发射的情况。在北京的卫星发射指挥控制室里,我回答了总理的提问。过后领导夸我判断准确基础好。后来回想起来真有点紧张:我分析的火箭故障原因正确算是我运气好,那种情景放到现在肯定得冒一身冷汗。 我第一次见到的美国卫星是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那次发射任务恰逢我担任北京总部机关卫星火箭发射处的处长,直接参加了对外的技术以及保障协调,参与了卫星发射从准备到实施的全部过程。我有幸亲历了中国航天对外发射初期的艰辛谈判、拼搏、开拓、奋进的全部过程。中国的火箭发射美国卫星,群山沸腾,举国振奋,海外华人扬眉吐气。 我第一次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任务,巧遇那天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亚运会的开幕日。路上人们的关注点全都是亚运会开幕式的热烈场景,而我却急火火乘飞机倒火车赶往发射场,我要赶到那个神秘的地方参加卫星发射的决策会议。 我所经历的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卫星发射,是中国第一次使用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澳大利亚”卫星。当8台 75吨火箭发动机点火后,火箭却没有起飞,险些在发射台上爆炸酿成大祸。那时,发射场周围红烟滚滚,那是毒性极大的残留推进剂遇到常温空气后挥发的气体。外国航天专家称:“这是航天发射史上一次最理想的失败!” 我有幸在他们的领导下工作—他们肩上扛着中将军衔,都是我军高级将领,他们都担任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都参加并指挥过多次航天大型工程的研制与发射。他们是知识型、专家型的现代化航天指挥家。在航天发射和航天决策重要关头,能看到他们的坚定与刚毅,但在日常生活中你却能感觉到他们是那么平易与随和,他们是我最敬重的首长。 我有幸结识了许多科学家,其中三位科学家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而且还都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们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功不可没。他们虽然都是中国顶尖的大科学家,但他们的慈眉善目使我在他们面前毫无拘束感。他们的科学风范使我受益终身。 我有幸参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初期论证,参加了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定点勘察。在酒泉,奉发射场司令员指示,我举起大锤砸下了中国航天员将要从这里起飞的发射点定位木桩。每次载人航天发射都会使我格外关注。我为祖国载人航天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 我第一次来到美国最南端世界著名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和卡那维拉尔角的空军发射基地参观时,漂亮的美军航天小姐给了我一种机器人的感觉。虽然我已经在中国的卫星发射场工作了很多年,但对美国军方发射场仍然满眼新奇。尤其是站在环游地球归来、准备再次飞天的航天飞机上时,我对人类征服自然的聪明才智感到惊叹和震撼。 我去俄罗斯,有幸在载人飞船指挥控制中心见识了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实时目睹了航天员像“游鱼”一样从飞船进入空间站又乘坐飞船返回地球落地的全过程。我参观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射数量最多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参观了莫斯科航天员训练中心,参观年产量居世界首位的萨玛拉火箭生产厂,这些都让我大饱眼福。 我第一次去日本,从东京一直飞向狭长版图最南端的种子岛航天发射中心。葱绿的山坡、湛蓝的海水、银白色的沙滩、晴朗的天空,日本以矗立在那里的发射塔引以为自豪。在那里,我见识了日本独特的发射程序和商业化的管理模式。在日本北部科学城筑坡,我参观了卫星和空间站局部承包的制造过程,在中部名古屋三菱公司观看了在生产线上的H-2号火箭。 我被指派到新加坡常驻,参加中国第一个与新加坡合作组建的卫星商业运营公司,并在那里结识了后来成为新加坡总理夫人的何晶女士。这个合作项目将耗资 6亿多美元,利用设置在距离地球35786公里赤道上空的卫星,开展亚太地区的卫星移动通信运营,造福于亚太地区国家和人民,遗憾的是这一极具刺激与挑战的宏伟构想因为不可抗力的原因而未能实现,但让我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 我参加了一个极具新颖的航天开创性合作项目。这项合作将用中国的长征火箭把一个携带推进器的对接器发射上天,与发射失败的卫星在茫茫太空对接后,再推至35786公里的太空轨道。提出这个设想的是曾经驾驶阿波罗15号飞船登上月球、带有传奇色彩的航天员戴维斯科特博士。我们一行四人分别从新加坡、北京、洛杉矶、伦敦同时聚集巴黎,在那里与斯科特博士研究合作的具体方案。 我去南美洲巴西,除领略到了距中国如此遥远的美丽景色—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北京白雪皑皑的严冬正值那里炎热的盛夏,北京万物复苏春暖花开那里却正金秋收获落叶飘零,我还感受到了地球另一端人的热情好客,但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巴西航天发射场发生爆炸而遭到毁灭的那令人震惊的惨剧。 《亲历航天》是从我的视角把我所亲历的航天神秘故事尽量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与读者共享。期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航天,支持、热爱航天是我内心的愿望。 国家图书馆科学家讲坛讲航天《感受航天 关注航天》讲座 火箭怎样冲出地球大气层?卫星如何应用于人们的生活?火箭在航天发射场的火焰和轰鸣是那么神秘?航天测控通信在航天活动中起什么作用?航天活动为什么能够带动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什么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便是航天应用工程的“五大系统”。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被称为航天领域发展的三个里程碑。浩渺宇宙无边无际,人类探索宇宙的行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一步步由幻想变为现实…… 航天发射的成功激励着人们努力奋进,航天技术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科学发展,航天的需求牵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应国家图书馆科学家论坛之约,王建蒙先生于2008年11月22日下午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报告厅,进行了题为《感受航天 关注航天》的科普讲座。报告厅里学术气氛浓厚,座无虚席。演讲者慷慨激昂,因为他在通过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几百名听众聚精会神,体现了他们对航天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王建蒙结合自己的航天亲身经历和在国外航天发射场考察的所见所闻,以大量图片和生动的航天发射趣闻、故事、成败的惊心动魄以及中国航天人的崇高精神,将听众带进了航天这个神秘的领地,达到了“感受航天 关注航天”的作用。 王建蒙先生深爱着自己所从事多年的航天事业,曾多次参加实施了中国火箭、卫星发射的组织指挥、计划协调以及外国卫星发射任务。他曾经到俄罗斯拜科努尔发射场,莫斯科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美国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日本种子岛航天发射中心,新加坡、巴西等卫星传输站考察访问,是一位长期工作在航天领域的航天专家,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以《感受航天 关注航天》为题的鲜为人知的与航天发射有关的高科技知识。 “科学家论坛”是国家图书馆推出的又一品牌讲座,旨在为广大公众提供一个与自然科学家交流沟通的平台,更好地普及自然科学理论,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气,提升广大公众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素养,营造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为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服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