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建华
释义

1 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2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3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4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专业副教授

5 昭通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6 山西画院专职画师

7 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创作室油画创作员

8 复旦大学医学院教授

9 工学教授、博导

10 江苏银行党委书记

11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高级工程师

12 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13 中国书画研究院院长

14 河北书法家

15 北京市工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巡视员

16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生

17 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

18 北京连邦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19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导

20 苏州大学教授

21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22 保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2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教授

24 北京军区总医院博导

25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

26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27 山东大学教授

28 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9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30 南通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一科科长

31 衢州市政协副主席

32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3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34 汕头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35 延平区库区移民开发局副局长

36 工行山西省晋中市分行办公室主任助理

37 济南大学教师

38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39 山西乡宁县政协副主席

40 东北大学理学院院长

41 南京市政协副主席

42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

43 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44 天津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

45 北京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

46 江西省上饶县教研室英语教研员

47 石家庄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支队长

48 西安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49 新兴区委常委

50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51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52 临夏州政府副州长

53 长沙市教育局局长

54 北京市顺义区城管监察大队副大队长

5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教授

56 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展览部主任

57 新疆轮台县政协副主席

58 云南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59 江西省修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60 中共众兴乡委员会副书记

61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 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华1954年2月生,山西长治人,199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担任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华,男,1960年8月生,河北昌黎人,汉族,工学博士,教授,现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美国IEEE学会会员,IEEE南京分部CIS分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人才与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重点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撰写论著、教材6部,发表论文(包括国防科技报告)100余篇,获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人选。2009年8月任现职至今。

2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华,男,汉族,1970年10月参加工作,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电器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0年10月至1975年08月陕西省电影机械厂工作。

1975年09月至1985年0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电器专业读大学、硕士、在职博士研究生,是我国电器专业第一位博士。1981年3月留校在电气工程系电器教研室任教,1990年12日晋升副教授,1992年11月晋升教授,1994年11月晋升博士生导师。1987年6月至1988年9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气工程系作CIDA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电器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成果显著,曾两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两次获得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奖,是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现任电力设备电器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器智能化系统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1年11至1993年11月任电气工程系副系主任,1993年11月至1995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处处长,

1995年11月至2002年6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2年6月至2003年8月任西安交通大学

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2002年3月至2003年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十八期中青班学习。

2003年8月起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教学与研究领域

 是我国电器专业培养的第一位博士,长期从事电器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高压真空电器、电器CAD&CAM技术,智能化电器技术等。现任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电器智能化系统及其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3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建华,女,汉族,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种子科学系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著作37篇、专著5部。农业部行业专项种子活力与种子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首席科学家,玉米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种子生产岗位专家。

教育简历

1981-1985 西北农业大学, 农学学士

1985-1988 西北农业大学, 农学硕士

1999-2000 波兰波兹南农业大学,种子学硕士

2003-- 中国农业大学遗传育种博士生

工作经历

1998-2002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副院长

1996-2003 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系系主任,副教授

2003-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系系主任,教授

教学工作

主讲本科生专业骨干课《种子生产学》

主讲研究生学位课《种子科学进展》

研究方向

1.高淀粉玉米基因工程与分子育种

2.玉米种子活力研究

3.药用植物种子生理研究

4.种子质量及检验技术与质量改善技术研究

著作

1.王建华、张春庆, 主编《种子生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2.张春庆、王建华, 主编《种子检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3.颜启传等主编,王建华副主编,《植物转基因品种鉴定原理与技术》,农业科学技

术出版社 2004,3

4.颜启传等主编,王建华副主编《种子健康测定原理与方法》,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2003,1

5.孙宝启主编,王建华副主编《国际种子与科技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科

技出版社,2002,10

奖励情况

紫花苜蓿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第四参加人

2002年度校级优秀教师

2004年度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05年度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4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专业副教授

1963.12 出生,女,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导师、副教授 。

研究方向:智能化数字化制造,产品数据管理,电子标签;主讲课程:工程图学,数据库技术,AutoCAD

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

1) 新型制造设备的控制系统研制 北京市科委

2) 银催化剂装卸设备的研制 横向科研

3) 航天材料性能数据管理系统软件开发 横向科研

4) Ti3Al合金扩散焊试验件三维设计 横向科研

5) 运动自行车车架结构参数化设计 横向科研

6) 复合材料表面质量评价数据库系统 横向科研

7) 兴信信息管理系统 横向科研

8) 工程图学及计算机绘图课程系列改革 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参编的书籍:

1) 工程图学实践与CAD

2) AutoCAD2006标准教程

3) AutoCAD2007标准教程

4)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技术

5) 软件工程技术与实践

6)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CAD应用软件

5 昭通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男,1956年12月生,汉族,云南腾冲人,1974年7月参加工作,197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现任云南省环境保护局局长、党组书记。历任云南省委办公厅秘书一处副处长、正处级秘书,云南省粮食局副局长,昭通地委副书记,昭通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昭通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6 山西画院专职画师

人物简介

王建华(1941.9—)别名芦芽子,山西宁武人。擅长中国画。曾入山西大学艺术系进修。山西画院专职画师,创作室副主任。一级美术师。作品《火》、《公仆》、《苦菜汤》、《慈母心》等,以上作品分别入选第六届、八届全国美展,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和首届全国中国画展。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山西省参事室文史馆馆员,山西省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山西东方书画研究院院长,太原画院专职画家。

艺术成就

自幼酷爱艺术,主攻人物画,兼长动物画,后经山大艺术系深造,毕业后一直从事专业美术至今。作品除多次入选全国历届美展外签在国外参加了《中国现代一流书画作品展》,等多种国际大展,94年在马来西亚举办了《王建华画展》。数千幅作品先后在《美术》、《中国画》、《国画家》、《美术界》、《中国书画报》等200余家报刊发表。因美术创作获各类大奖40余次获奖作品累计30余套(含100余幅)。

作品事迹被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等20余部中外大辞书。

作品先后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和《海外中国美协》等世界各地所收藏,原作流传美、英、法、德、日、意、泰国、新加坡、奥地利、加拿大、乌克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以及港、澳、台等世界各地。

7 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创作室油画创作员

(1954.5—)河北栾城人。擅长油画。1975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绘画班。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1986年曾入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室内专业学习。历任天津工艺美术学校绘画教员,天津工艺美术设计院、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创作室油画创作员。作品有《秋场》、《绿草地》、《子夜》等。

8 复旦大学医学院教授

男,1953年1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1978~1981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工作,任住院医生。1982~1984年在山东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4年12月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85~1986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先后任住院医生和主治医生。1987~1989年在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是介入放射学。1989年12月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今,在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工作,先后任主治医生,副教授,教授。曾于1993~1995年赴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和爱荷华州爱荷华大学医院进修学习和工作。目前担任中山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介入放射部门主任,主要专业特长是介入放射学,尤其擅长于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和血管及非血管性管腔狭窄的PTA和内支架置放术。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9 工学教授、博导

教授 博导(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工学博士 Dr.-Ing. )

学历:

合肥工业大学,精密机械工程系,工学学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工学硕士;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能源工程系,热流体机械研究所,工学博士

主要留学经历:

92.2-93.8 中科院访问学者,德国宇航院哥庭根流体力学研究所,从事光学测量技术研究;

96.6-96.12 资深助理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数值计算技术工作;

98.4-03.12 全职研究员Bat A2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热流体机械研究所,从事燃气轮机高温热防护技术研究。

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

1 )多孔介质材料里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值、解析及实验研究;

2 )空天飞行器热防护技术包括材料体系及冷却结构问题研究;

3 )现代化光学及数字图像技术在热物理量测量方面的应用;

4 )高压气体储能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

教学

本科生课程:基础流体力学、数值计算传热学、气体动力学及双语课传热传质

研究生课程:热反应过程的中传热传质学双语课

获得奖励

96 年获得亿利达优秀青年教师专项奖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04.1-06.12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空天飞行器中若干问题的研究重大计划“发散冷却技术

的基础问题研究”,该课题在 04 年 3 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交流项目的支持,在 06 年 12 月又获得连续滚动支持,延长至 09 年 12 月

04.8-05.12 负责航天部动力研究所 863 子课题“多孔介质材料中的传质性能测试研究”

05.6-09.12 负责中航一集团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国防 973 子课题“层板冷却结构气固热耦合性能研究”

代表性发表物

10 江苏银行党委书记

王建华,男,汉族,1952年7月生,经济师,经济学硕士,山东莱阳人

学习简历

1981--1983 南京金陵职业大学中文系毕业

1995--1996 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1997--1998 澳大利亚麦柏瑞大学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任职简历

1980--1993 先后担任南京市统计局办公室副主任、综合处处长、南京市统计局投入产出办副主任、南京市计委处长

1993--1996 南京市计划委员任副主任(主持工作)、南京市口岸管理委员会主任

1996--2005.6 江宁县县长、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江宁县委书记、江宁县人大主任、江宁区委书记、南京市委常委,

2005.6 连云港市委书记

2008.1 连云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1年9月,江苏省委决定:王建华同志不再担任连云港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另有任用。

2011年10月,任江苏银行党委书记。并出任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

11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高级工程师

男,1940年生。1963年西安石油学院石油炼制专业毕业,本科。198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专业擅长石油炼制。为部、省重点项目“我国汽油质量攻关”、“我国精细化工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参加者。发表了“高辛烷值汽油的生产”、“重芳烃综合利用及其建议”、“关于解决重整系统铵盐结晶问题的情报调研”等多篇论文,其中第一篇于1982年获江苏省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后两篇分别于1985年、1988年获中国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

12 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1956年6月出生,江西东乡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教授,浙江大学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协助导师,浙江省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

1978年2月―1982年1月在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获学士学位;1982年2月―1984年12月在杭州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就读,获硕士学位;2000年7月―2003年1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在职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5年11月―12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1998年9月―1999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干部培训班学习。

1984年12月至1995年7月,在浙江教育学院工作,历任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1995年8月任浙江教育学院副院长,1997年8月任浙江教育学院院长;2005年3月任绍兴文理学院院长。2007年12月任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2008年1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12月任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2011年9月任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在《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四本:《文化的镜象--人名》(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第二版修订本《语用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该书获浙江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老舍的语言艺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该书获全国"陈望道修辞学奖"三等奖;《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该书获浙江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主编《21世纪语言文字应用规范论析》(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该书获浙江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还合作出版高校《现代汉语》教材、《言语交际学概论》等著作10部;独立承担或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6项。

现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有:浙江省"十五"社科规划语言学专家组组长;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社科界中青年学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理事、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理事;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杂志编委;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1994年获得"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1995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1996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获得曾宪梓师范教育教师三等奖,1998年入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51人才工程)。

13 中国书画研究院院长

字海旭,号华章、天郎。1964年生,现居北京。先后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北京画院中国画高级创作班,师从杨延文先生。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成员、同济大学艺术顾问、中国田园画会副主席、北京华夏名人艺术书画院艺委会主任、中国民协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北京市朝阳区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朝阳区书法家协会理事。

198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六集团军举办的“首届长城杯绘画比赛”, 作品《海魂》获金奖。

1987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泰山杯中国画展”,作品《西山雨后》获铜奖。

1991年,参加中国美协、中国书画报社“北京90年代第一春全国绘画比赛”,作品《云律图》获优秀奖。

1991年,参加中国书画研究会组织的“全国百名画家百米长卷《民族之魂》和《炎黄之母》的创作。

1999年,参加中国美协、中国金融报社联合举办的“银鹰杯书画大展”,作品《腾飞》获银奖。

2002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水浒杯全国书画大赛”,作品《梁山秋酣图》获优秀奖。

2003年,作品《热土》参加“中越文化艺术交流展”,被越南政府收藏。

2004年,作品《情润山水》参加山东省文化厅、省文联、大众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山东省首届党政机关干部书画作品大赛展”,获一等奖;《山魂》入选中国美协的“首届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中青年中国画提名展”;《晨曲》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五周年全国青年书画展”。

2005年,作品《家在山水间》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泰山人家》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苏州胥口太湖情中国画提名展”;《曙光》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中青年中国画作品展”。

2006年,作品《岱韵 》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7年,作品《泉鸣松山》获中国美协举办的“纪念‘黄道周’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

作品入编《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中国美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实力派山水画家名录》、《齐鲁当代23位实力派中青年书画名家》等十多部典籍,部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李宗仁史料馆、中央电视台、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及日本、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内外收藏家收藏。其作品及艺术成就被《中国书画报》、《华夏名人》、《大众日报》、《山东城市信报》等多家报刊专题报道。北京华夏名人书画网、北京凤凰画院网、东方聚龙国画网、中国书画交易中心网等近百家网站均有介绍。

2008年,作品《春到高原》参加山东省文联主办,山东省美协、书协、光合园林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百年梦想,山东省迎奥运美术书法作品邀请展”。

2009年,作品《千里之外》参加“中央干部管理学院中国水墨研究院首届院士精品展” 作品入编《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中国美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实力派山水画家名录》、《齐鲁当代23位实力派中青年书画名家》等十多部典籍,部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李宗仁史料馆、中央电视台、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及日本、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内外收藏家收藏。其作品及艺术成就被《中国书画报》、《中外名人》、《大众日报》、《山东城市信报》等多家报刊专题报道。北京华夏名人书画网、北京凤凰画院网、东方聚龙国画网、中国书画交易中心网等近百家网站均有介绍。

14 河北书法家

字右石,笔名荒村。一九四六年生于河南项城。其父王烈先生,民革党员,是河北著名书法家。

王建华先生早年失去接受系统高等教育的机会,一直到八二年才毕业于“保定市中山文史学院”中文专业。荒村先生从少年时就勤学不倦,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劳动和工作之余,并喜书法、绘画,而且得之家传。

一九九三年入中国书画函大继续深造,坚持业余书画学习创作。创作之余,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多年来,曾再上中岳,三登秦岱,三游黄山;曾流连驻足于西安碑林、秦始皇陵和秦皇兵马俑纪念馆;曾支帐于内蒙古乌拉特大草原,和蒙古族朋友共同生活半年之久;也曾乘舟数次流览过长江三峡,与重庆画友畅叙幽情;并曾东游黄海,南游滇池、西双版纳,徒步西子湖畔……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他的精神产生飞跃,艺术更加臻于成熟,给作品的内涵注入了哲人的深度。

一九九四年随中央工艺美院姚治华教授赴黄山写生一个月;九六年又赴北京,在欧阳中石先生指导下进行书法创作研习一个月。

今天,荒村先生主要进行书法创作。其行楷书法,一看便知源出于晋魏风格,落足于“张黑女”墓志。但有自己的变化,精美遒古,笔法中锋与侧锋兼用,方圆并施,风骨舒展劲气内敛,自然而高雅,体现了传统书法的生动飘逸之风格。先生的行草书法,用笔流畅自如,纵擒有度,极富节奏感,无论近观远睹都给人一种清秀遒劲的整体美感。

王建华先生的书法作品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不但在国内流传,还为海外人士所收藏,其作品每幅都是精品,升值潜力极大,是有识之士所重点关注的收藏品。

15 北京市工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巡视员

兼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副主任,分管食品安全、消保、市场方面的工作。主管食品安全协调处、食品安全监察处、市场处、消保处、食品质量监管处、技术中心、西客站分局、消协、市场协会。联系东城分局、怀柔分局、密云分局。

2012.1免去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北京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16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生

女,1962年8月30日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县。1984年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7年河南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功能科工作。 1994年经卫生部选拔获世川医学奖学金赴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医学部心内科研修。由于研修期间成绩卓著于1995年被日本学术振兴会聘为特别研究员再度赴日进行重点项目课题并于1997年10月获博士学位。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2004年担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主任。2007年1月调入北京军区总医院任超声科主任。学会任职:现任美国纽约科学协会和国际心血管病学会会员、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专业学会常委兼学术秘书、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专科医师会员资格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超声学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院管理学会医学影像和功能检查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院管理学会理事、河北省心血管病学会委员、河北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等学会职务,并担任《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影像学杂志》、《中华现代医学杂志》、《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医学进展和继续教育》、《河北医科大学学报》、《临床荟萃》、《河北医药》等杂志常务编委和编委。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心血管影像学诊断(超声心动图、心电生理检查)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影像诊断方面造诣较深,尤其在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及心功能评价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留日攻读博士期间,系统学习了以冠心病为主的介入性心导管诊断和治疗技术(经皮球囊冠脉成形、冠脉内网状支架置入、冠脉内超声等),同时结合心脏核医学和心脏MRI技术完成了题为“综合影像诊断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刊登在《日本循环杂志》(1996;60:567-574)题为“介入性导管术前血管内超声评价靶部位钙化的必要性研究”一文,在国际学术界首次揭示了冠脉狭窄部位钙化与狭窄的关系以及相关临床影响因素,提出了介入性心导管术前血管内超声检查的适应证,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该论文在199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的国际会议上被作为重点临床研究予以高度评价。“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疗效的评价”研究被国际东西方医学优秀成果经典收录。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日本循环杂志》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著80余篇,参编专著5部。指导和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十余名,承担省部级和院级课题7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超声新技术(包括:超声心肌造影、心肌速度成像、应变和应变率成像、超声组织定征、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等)定量评价心脏局部和整体功能的临床研究;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颈动脉弹性功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等。

17 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

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

男,蒙古族,籍贯内蒙古,1955年5月出生,197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5月参加工作。

18 北京连邦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籍贯:江苏南通

公司:连邦软件 职位:总裁

毕业院校:苏州大学 出生年月:1963年5月

经历

2003.4 就任北京连邦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2002.4-2003.3 任北京连邦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1998年,与鲍岳桥、简晶共同创立北京联众公司,曾任联众公司副总裁

1982.8-1998.8 先后在通州市政府、市委组织部主持干部管理工作

1982.7 毕业于苏州大学生物系

19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导

男,1961年底生于湖北。研究员,博导,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81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荆州分院农学专业。华中农大农学硕士(植物生化)和理学博士(微生物学)。里斯本理工大学博士后(生物技术)。1997年前任湖北农学院遗传学助教和生化讲师,后相继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生物技术室和基因工程室(现任)首任主任,上海交大等校兼职教授。迄今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工作廿六年。

课题、方向与内容:2000年来第一主持国家"863"、"948"和自然科学基金等11项。紧扣食物安全问题重点研制功能性产品和抗生素替代产品等。内容包括:抗菌肽、葡聚糖酶、菊粉酶和右旋糖苷蔗糖酶基因工程,果糖基转移酶、果寡糖、菊寡糖和微生态制剂研发,工业废水资源化生物工程等。

成果、论文与创新:鉴定和验收成果共11项。

2004、2005年度北京科学技术2等奖(1名)和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3名)共3项。发明专利12项(8项授权)。国家新产品证书4个。论著80多篇,其中SCI和EI论文12篇(IF总和约18)。论文被SCI和EI引用20多篇次,CA和PubMed收录28篇次,国内CSCD、优秀博硕论文、科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北大出版社、化工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专著等共引用近700次。创新点:1)20世纪90年前后发表活性氧伤害论述至今被国内外广泛引用,称为"学说"、"理论"、"假说"、"机理";2)90年代中期研究螯合剂、蛋白酶与原生质体释放再生关系提出的条件式双向调控机理被国内外引用;3)近年关于基因工程乳铁蛋白肽、葡聚糖酶、菊粉酶和寡糖研制等最新结果在2006年内陆续在美、英、德、加等国SCI期刊发表。

20 苏州大学教授

副教授,男,1955年11月生,山东荣成人。1982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对外关系。出版《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等专著三部(合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现任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主任。

21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建华,1950年1月生,江苏海安人,中共党员。1982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专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先后承担教育部科研项目1项、江苏省科研项目3项、江苏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科研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十五”规划项目《经济全球化态势下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先后出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个人专著)、《市场、文化、价值与思想教育》(副主编)、《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主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二人合著)等著作4部;参编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全国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等4部,其中1部为副主编。发表《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周恩来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弘扬与培育人的主体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等论文30多篇。 近年来先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参编的书籍:

1)工程图学实践与CAD

2)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技术

3)软件工程技术与实践

4)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CAD应用软件

22 保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王建华,男,汉族,大学学历。1970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8集团军战士、排长、参谋、营长、参谋长、师炮兵指挥部主任(正团);市计划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2004年1月任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分管社会事业处、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财政金融处,能源监测站。

2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

社会关系、社会职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副总工程师

出生年月:1972年7月

职称职位:教授级高工,室主任

教育履历:2006.5~至今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水资源 室主任、教高

2005.1~至今 宁夏水利厅(挂职) 水利工程 副总工程师

2002.7~2006.5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水资源 室主任、高工

24 北京军区总医院博导

女,1962年8月30日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县。 1984年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7年河南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功能科工作。 1994年经卫生部选拔获世川医学奖学金赴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医学部心内科研修。由于研修期间成绩卓著于1995年被日本学术振兴会聘为特别研究员再度赴日进行重点项目课题并于1997年10月获博士学位。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2004年担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主任。2007年1月调入北京军区总医院任超声科主任。学会任职:现任美国纽约科学协会和国际心血管病学会会员、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专业学会常委兼学术秘书、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专科医师会员资格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超声学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院管理学会医学影像和功能检查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院管理学会理事、河北省心血管病学会委员、河北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等学会职务,并担任《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影像学杂志》、《中华现代医学杂志》、《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医学进展和继续教育》、《河北医科大学学报》、《临床荟萃》、《河北医药》等杂志常务编委和编委。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心血管影像学诊断(超声心动图、心电生理检查)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影像诊断方面造诣较深,尤其在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及心功能评价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留日攻读博士期间,系统学习了以冠心病为主的介入性心导管诊断和治疗技术(经皮球囊冠脉成形、冠脉内网状支架置入、冠脉内超声等),同时结合心脏核医学和心脏MRI技术完成了题为“综合影像诊断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刊登在《日本循环杂志》(1996;60:567-574)题为“介入性导管术前血管内超声评价靶部位钙化的必要性研究”一文,在国际学术界首次揭示了冠脉狭窄部位钙化与狭窄的关系以及相关临床影响因素,提出了介入性心导管术前血管内超声检查的适应证,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该论文在199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的国际会议上被作为重点临床研究予以高度评价。“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疗效的评价”研究被国际东西方医学优秀成果经典收录。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日本循环杂志》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著80余篇,参编专著5部。指导和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十余名,承担省部级和院级课题7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

25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

男,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

目前主持课题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和正在参与国家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4项;参编《知识经济与国际经济贸易》一书的部分工作。发表论文11篇,其中权威3篇,核心8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引用4篇;部分研究成果获得机械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第五届全国统计科研成果三等奖;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博士生工作坊的论文交流期间,交流论文获得优胜奖。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两个学科,研究方向及兴趣有产业竞争力与损害,国际垂直化分工,跨国公司战略性投资,国有产权改革与民营化进程。

26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人物概述

王建华,男,江苏泰兴县人,1927年11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名誉主编,《生理科学进展》编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历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兼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所长。曾任广东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和广东省新药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专家库评审专家,《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主编,《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广州中医医大学学报》副主编等学术职务,1991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教学和研究工作50多年。早期从事中药麻醉研究,是我国中药麻醉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脾虚证辨证论治规律和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主持的“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成果“脾虚证辨证论治的基础研究”获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和分析系统”获1986年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脾胃学说研究”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及厅局级成果奖多项。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8部。先后培养研究生47名,其中硕士生26名,博士生21名。1997年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称号,1998年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医学业绩

1951年,王建华教授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当时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高师班进修。当其时新中国药理事业正急需大批人才去开展工作,王建华教授按照祖国的需要分配到江苏医学院(现在的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室工作,其间对中医药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参加了有关的中药药理研究工作。1960年参加“西学中班”学习,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更加坚定了毕生从事中医药研究的信心。在七十年代初期,他在徐州医学院工作期间,开展了中药麻醉的基础研究,首次成功发现了“麻沸散''中主药洋金花的麻醉有效成分为东莨菪碱,这一发现为其后的中药麻醉剂型改革及麻醉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这一研究也揭开了中药麻醉的千古之谜,使古老的中医药理论焕发出新的光芒,研究成果先以多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后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麻醉》专著(1971年,1974年再版),有关中药麻醉的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4年,王建华教授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不久之后,被任命为新组建的脾胃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脾胃研究室主任,1992年撤室成立脾胃研究所,王建华教授任脾胃研究所所长。

王建华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在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和中药药理特别是复方药理研究领域,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是我国脾胃学说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我国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主讲过《脾胃学说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等课程。主编了《药理学》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1989年),合作主编了《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系列丛书第二、三、四、五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消化道电活动及临床应用》、《中药方剂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等书。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的人材,有的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有力地推动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王建华教授为《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和《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的创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为《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的副主编。

在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中,王建华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负荷理论在虚证研究中的作用”,为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指明了方向,为后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在脾胃研究室成立初期,条件非常简陋,王建华教授为了打开脾胃研究的局面,带领其合作者深入工厂,进行脾胃病人的诊治。他们以慢性低热病证为脾虚研究的突破口,以负荷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工作。研究发现运用四君子汤加味对慢性低热病人有较好的疗效,其后立即着手实验工作,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王建华教授提出了唾液淀粉酶活性在酸刺激前后的变化可能是反映脾虚证本质的有效指标之一,初步证实了四君子汤对家免离体肠管运动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有关,该研究成果于 1976年上报国家卫生部,并在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上介绍,引起了与会者们的高度关注,随后,广东省卫生厅拔专款支持王建华教授所领导的研究。1980年,卫生部将脾胃学说研究列为部属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小组也正式升格为脾胃研究室,为后来进一步的脾胃学说研究打下了基础。

国家七五期间,王建华教授作为国家科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脾虚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组组长,带领全国多家协作单位一同攻关,克服重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攻关任务,把脾虚证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研究范围涉及生理、生化、免疫、遗传、内分泌、神经、药理等多个领域。在脾虚证客观变化规律的探索中,王建华教授终于发现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属于脾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研究结果为多家研究单位所证实,在 1986年举行的全国中医理论现代研究讨论会上,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与木糖排泄率被列入脾虚证诊断的参考指标,使中医证候诊断走向客观化研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作出了贡献。在随后的证本质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都集中于发现一些微观定量的指标来说明证的本质,甚至还寄希望于发现一、二个金指标来说明证的本质,王建华教授发现,就证而言,试图以某一个金指标反映证的本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由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王建华教授及时提出了“多指标合参”的思路,这一思想为证本质的研究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为证本质研究的深入开展作出贡献。

在科研中,王建华教授除强调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外,还十分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进行多学科的渗透研究。在 70年代末期,王建华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曾用简单的胃肠电记录仪观察脾胃病患者的胃肠运动状况,并发现脾虚患者的胃电波幅较肝胃不和患者及正常人低,但由于实验结果均用手工测量而存在很大误差,为此王建华教授带领科技人员与中山大学电子系合作,经过艰苦努力,首次开发出了“微电脑胃电检测分析仪”,使胃电测量实现了自动分析,这项成果在全国多家医疗单位推广,并获得1986年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在他的带领下,脾胃研究所对胃肠运动方面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到多指标合参,到胃肠动力的研究,王建华教授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路,然而却是一条成功的路。王建华教授并没有就此止步,在近年,除进行脾虚本质的研究的同时,王建华教授又带领全所人员走上了脾胃虚实证研究的道路,使脾胃学说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入。

王建华教授不但专心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的研究,也非常重视中药药理的研究。他早期的研究多以分析方法为主,在深入开展脾胃学说研究中,他认识到中药药理的研究不能单纯是分析模式,而必须结合中医理论的特点,从整体方面去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中药整体药理学的观点,首倡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并且为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摇旗呐喊,使得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从无到有,不断壮大,走到了今天的繁荣。王建华教授及其合作者,结合脾胃学说研究的成果,对四君子场、补中益气场以及健脾、化瘀、清热法则方药等在不同的层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中“补中益气汤对消化功能活动的调整作用研究”获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中药药理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性,这一研究方向已经被纳入国家重点科研招标中去,相信不久的将来,复方的药理研究定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学术成果

王建华教授所带领的脾胃研究所,先后获得中标科研课题 18项,获得各级政府部门的科研成果奖励11项。除上述两项部级成果外,“脾虚证辨证论治的基础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9年度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二等奖。“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部200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建华教授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王建华教授一直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对青年教师岗位培训,还是对研究生的教导,都显示出一个学者、一个严师的胸怀。他始终认为人的因素在科研中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王建华教授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26人,博士研究生20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6人,博士研究生15人。

27 山东大学教授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口腔系(现山东大学),留校任教,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不仅擅长阻生牙、埋伏牙拔除,而且在口腔颌面部肿瘤、外伤、先后天畸形等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种植牙和唇腭裂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3项,主编著作3部,获得专利3项,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28 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建华,1956年2月生,山东潍坊人,南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74年12月参加工作,1984年11月入党,曾任青州桑蚕育种场场长、党委委员(正县级),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经理、党委书记,省丝绸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现任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黄金协会会长。2000年5月,被国家人事部、国家纺织工业局授予“全国纺织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008年获“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山东省劳模”等荣誉称号。

29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职称:副教授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专业为: 心理学语言学博士

研究方向:人类认知

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同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员

研究兴趣: 语言学、口笔译和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研究

参加的课题和研究项目:

20012004 北师大课题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自然、高效、主流的人机交互界面范式

主要的研究成果:

发表的论文:

1. 王建华(2000),语料库建设 (译文) 《语言文字应用》 第一期

2. 王建华(2003),手持移动界面交互评估研究,《社会经济信息评价》第一期

3. Wang Jianhua et al, Evaluation on Keyboard-mouse and Voce-mouse Based Interaction Published in the Collection of Papers for APIC conference, November, 2002,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4. 王建华(2005) 提高英语的实用性 中国教育报

5. 王建华(2006) 英语教学注重应用 中国教育报

6. 王建华 (2006) 英语教学也应该注重批判性思维 中国教育报

硕士论文:

王建华, 《英汉双语术语的自动获取研究》 2000。6月

博士论文:

王建华, 《小界面大信息的呈现方式研究》 2003年7月

翻译的著作: 《全是赢家的学校》2005.1月 机械工业出版社

讲授课程:

2003年7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任教

1.《英语高级阅读》

2.《高级口译》

3.《高级技能训练》

出版的主要书籍

《写作160篇》,话题类作文的开山之作,连续四年命中考研大小作文原题。

《阅读基础90篇》,与张磊合著,根据考研大纲八大考点编排,对于考生提高阅读速度,获取高分有极大的帮助。

30 南通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一科科长

男,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本科文化,现任南通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一科科长,武警少校警衔。

自工作以来,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昂扬的精神状态,过硬的业务素质,创新的开拓意识和正直的人格魅力,勤奋学习,扎实工作,积极进取,紧紧围绕实施爱民固边战略,深入开展“双争”活动,带领全科人员按照公安部“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要求、以“执法为民和正规化建设走前列”为目标,做到公正、文明执法,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确保了南通口岸的安全和畅通,赢得了驻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荣立三等功1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基层干部”、2002年5月被江苏省公安厅评为“全省人民满意警察”、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被公安部边防局评为“执法为民标兵”先进个人,2006年被总队评为“三访四见”先进个人、群众工作先进个人,连续3年被南通市口岸委评为“口岸工作先进个人”所在单位被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支部”,多次被共青团南通市委员会评为“青年文明号”。

31 衢州市政协副主席

王建华,男, 1956.09出生, 山东宾州,1974.11参加工作, 中共党员,学历 省委党校研究生,历任衢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党委书记,2009年3月 衢州市政协副主席。

32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个人简介

王建华,男,1963年生,博士。

现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主任,中草药研究所所长,药用植物室主任。

兼任山东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

主要从事中药资源与开发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1984年山东大学本科学士;1990年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硕士;2001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博士。

2004年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后。1992-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昆明植物所客座研究。

学术研究

现主持和参加“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发改委”中药材扶持”、“山东省良种工程”等项目。

在《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营养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色谱》、《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生态学报》、《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Chinese Chemical Letter》》、《STARCH》、 《Chromatographia》等国内外杂志发表教学科研论文90余篇,申请和批准专利2项。副主编参编教材7部。

3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1. 个人简历

王建华,男, 1948年10月生,河南省南阳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河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81年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98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历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西北农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从事动物中毒性及营养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主讲《家畜中毒病及毒理学》、《饲料卫生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国外兽医现状》、《研究方法》、《兽医临床诊疗学》等课程。已出版主编、合编、参编、翻译和审校著作32部(本),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优秀论文22篇,英文8篇,Sci收录2篇);译、校英文科技学术论文50余篇。

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省和地区科研课题12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到2007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35名(毕业并获学位16名),硕士研究生29名(毕业并获学位27名)。

2.社会兼职

曾先后兼任: 中国留英学者伦敦大学党支部书记,西北农业大学兽医系内科中兽医教研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动物科技学院教工四支部书记,西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长, 校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院院长,动物科技学院党委委员、动物医学系主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动物医学组组长、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兽医一级学科组组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临床兽医学研究生与学科组组长、学术带头人;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毒物学分会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 家畜内科学分会常务理事,农业部第二届新兽药审评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第二届新兽药审评委员会委员;《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 《动物医学进展》副主编、《动物毒物学》副主编《科技人才市场》杂志编委,《台湾中草药杂志社》全权业务代理(大陆)暨编辑委员,等。

现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暨动物毒物学分会理事长, 家畜内科学分会副理事长,动物营养分会饲料安全及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地区家畜内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毒理学会理事暨饲料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兽医药研究所副所长暨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兽医学报》编委、《动物毒物学》主编、《动物医学进展》编委会主任等职。

34 汕头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金融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汕头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汕头大学商学院聘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教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资本市场。

35 延平区库区移民开发局副局长

男,汉族,籍贯山东苍山,1964年3月出生,1981年1月参加工作,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学历,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1981年1月至1984年1月 ,在建阳县医药公司工作;1984年1月至1984年8月,在原南平市进出口办工作;1984年8月至1992年5月,在原南平市公安局工作(期间:1986年6月至1988年8月在福建省高等公安专科学校学习);1992年5月至1999年3月,任延平区审计局基建审计科科员、科长;1999年3月至2006年6月,任延平区大横镇政府综治副镇长、综治副书记;2006年6至今,任延平区库区移民开发局副局长。

36 工行山西省晋中市分行办公室主任助理

她从1991年中专毕业后一直坚持自学十三载,不仅通过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会计专业专科、本科的学习,考取了中级会计师、中级经济师,还在国家级、省级等报刊上发表宣传稿件、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及调研报告等共100余篇,在总、省分行网讯上发表稿件360篇,参与编辑了两部书籍,为全行的经营战略决策提供了诸多素材。并在岗位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业绩,相继获得了“技术能手”、“优秀行员”、”优秀通讯员”、”三八红旗手”以及“山西省分行先进女职工”等诸多荣誉称号。

37 济南大学教师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山东省德州齐河县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毕业学校:济南二十六中

最后学历:高中

参加工作时间:1972年

进入该校时间:2001年

工作分工:分管院办行政、场地、器材。

个人简历:

1971年高中毕业后分配于省机电公司401仓库。

1974年调入省物资局汽车队,1979年8月调入省物资学校。

1993年任总务科副科长.1999年培训中心担任行管部科长。

2001年并入济南大学从事办公室工作。

论文:

《浅谈体育学院办公室建设》

38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女,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3月出生,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2003年获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获得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5年获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过国家863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等。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会理事,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智能教育与信息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信息技术教育省级重点实验示范中心主任。

39 山西乡宁县政协副主席

王男,汉族,一九五五年二月生,乡宁县昌宁镇人,大学文化程度,统计师,一九七二年五月参加工作,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县政协副主席。中共临汾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乡宁县第九、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政协乡宁县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

40 东北大学理学院院长

男,汉族,1962年生,1985年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指导教师为徐如人院士和冯守华院士;2002年获丹麦科技大学化学系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流动注射分析的创始人 Elo Harald Hansen教授。历任助教(1988年)、讲师(1992年)、副教授(1993年)、教授(1994年),博士生导师(2003年)。1997-1998年为美国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访问学者,从事串联质谱及其分析应用的研究。

现为东北大学理学院院长,分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高校“微流控芯片与流动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国际著名期刊《TALANTA》副主编,英国皇家化学会《原子光谱分析学报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编委,及SCI收录期刊《分析化学》等编委。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论文被引用800余次,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4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006年获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为课题负责人,王建华教授近4年主持科研课题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等。

41 南京市政协副主席

男,汉族,1955年2月生,江苏盐城人,1977年3月入党,1971年1月参加工作,在职大专学历,硕士学位。1971.01 南京热电厂工人、宣传干事、团委副书记、书记;1981.01 市人大办公厅秘书、副科级秘书、正科级秘书1987.12 市人大办公厅联络处副处长,内务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2.10 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经济联络处处长,副主任;1996.11 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1997.09 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驻北京办事处主任;1998.02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2001.10 雨花台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代区长、区长;2003.10雨花台区委书记。2008.1任南京市政协副主席

42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

男,汉族, 1952年6月生,58岁,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入党,黑龙江省委党校法律专业大学毕业,现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拟推荐为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人选。

43 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男,1965年4月生,河南西华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会员,河南省会计学会理事,焦作市会计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及研究工作,多次被评为河南理工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等。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及研究工作,讲授高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先后主持、参加省(部)厅级研究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20多项,出版著作、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获得省(部)厅级奖励10多项,其中,煤炭部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主要荣誉:多次被评为河南理工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44 天津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

简历

1944年6月生

1962~1968 第四军医大学 学员

1978~1981 天津医学院 硕士研究生

1981~至今 天津医科大学 教师

1986.9~1987.6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1987.6~1987.9 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

1993年晋升教授

1998年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8~2005 公卫学院 院长

1987年~至今 天津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主任

社会兼职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九届生命科学部评审委员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届生命科学部评审委员

3.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评审

4. 高教部外国教材研究中心组员

5. 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命审题委员会委员

6.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医师资格考试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

7.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三届公共卫生教育学会委员

8. 天津预防医学会第一、二届理事

9. 天津预防医学会第三届副会长

10. 天津流行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11. 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全科医学学会第二届常务委员

12. 天津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领导小组委员

13.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编委

14.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委

15. 《疾病控制杂志》编委

16. 《华南预防医学》编委

17. 中国防痨协会第八届理事会 常务理事

18. 中国防痨协会第九届理事会 常务理事

19. 第五届中华流行病学学会委员

20.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 特约研究员

21. 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22. 天津市科委科技奖评审

教学、科研情况

曾承担国家基金课题、卫生部课题、天津市科委重点课题、卫生局课题等10余项。

45 北京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

男,蒙古族,籍贯内蒙古,1955年5月出生,197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5月参加工作。现任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

46 江西省上饶县教研室英语教研员

男,汉族,1974年1月生,上饶县教研室中小学英语教研员,江西省初中英语骨干教师,上饶市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第三届上饶县十大杰出青年,江西英语教学网创办者,多篇文章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并获国家级、省级一二等奖。《新中考英语》(江西教育出版社)、《中考赢分练》(百花洲出版社)等副主编。

47 石家庄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支队长

王建华:男,汉族,中共党员。

1976.02至1978.08 步兵第566团炮兵连文书

1978.08至1980.02 北京军区步兵学校军事专业中专班学员

1980.02至1981.02 步兵566团二营炮兵连排长

1981.02至1983.08 步兵第189师政治部群联科副连职干事

1983.08至1984.08 步兵第566团二营炮兵连政治指导员

1984.08至1985.10 步兵第189师政治部群联科正连职干事

(期间:1984.08至1986.07山西省高等自考党政干部基础理论班学习)

1985.10至1986.02 63集团军坦克旅政治部正连职秘书

1986.02至1987.12 63集团军坦克旅四营见习政治教导员(副营职)

1987.12至1989.05 步兵第187师后勤政工科副营职干事

1989.05至1992.03 步兵第187师医院正营职政治协理员

1992.03至1996.05 步兵第187师政治部秘书群联科科长

1996.05至1998.10 河北省东光县人武部政委

(期间:1997.09至2000.07张家口通信学院通信指挥专业函授本科毕业)

1998.10至2004.09 河北省宁晋县人武部政委

2004.09至2006.12 石家庄市城市管理局调研员

2006.12至今 石家庄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支队长

主持支队行政、业务全面工作;分管支队业务科、劳财科。

48 西安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王建华:男,汉族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优秀教师。

主要从事精密测试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获中国机械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获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进口齿轮滚刀测量机改造及测控系统研究”获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30余篇。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三五人才第二层次人才。

49 新兴区委常委

王建华,汉族中共新兴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1962年7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

大学文化

1981年8月参加工作,

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50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人物简介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5.10.17

学 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学 位 博士

职 务 岩土所副所长

所在院系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

研究方向 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应用,岩土地震工程

主要课程

1.土力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2届,约120人。

2.土动力学,研究生课,4学时/周,5届,约100人。

3.岩土试验技能与理论,研究生课,4学时/周,5届,约100人。

4.应力波理论及岩土工程应用,博士研究生课,4学时/周,5届,约6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毕业生综合论文训练 2届, 4人。

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

土力学课程建设”,天津大学“十五”规划第一批本科教育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05年。

研究课题

1. “堤坝防渗墙无损检测新技术的开发”,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2001-2004:负责人;2. “可液化土层中海洋平台桩基横向承载特性定量评价方法”,国家863课题,2003-2004,负责人;

3. “软土地基筒型基础循环承载力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2006,负责人;

4. “环境条件对改良土力学特性影响机理的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2003-2006,负责人;

5. “土层液化过程中桩基水平承载力的弱化规律及其评价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2008。

学术论文

1. 王建华等,弱化饱和砂土中桩的p-y曲线与极限抗力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30(3):309-315, EI检索。

2. Wang Jianhua etc. Correlation between Cyclic Resistance Ratios of Intact and Reconstituted Offshore Saturated and and Silts with the Same Shear Wave Velocity [J], ASCE, 2006,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32(12): 1574–1580.EI, SCI检索。

3. 王建华等,液化土层中桩基水平承载特性分析,岩土力学,2005年, 26(10) : 1597-1601,EI检索。

4. 王建华等,低应变条件下桩土相互作用的阻尼系数[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9):1800-1808. EI检索。

5. 王建华等,干湿循环过程导致水泥改良土强度衰减机理的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6,27(5),23-27,EI检索。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 《海洋平台场地动力特性评价技术》获2004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

2. 《重载铁路路基填料改良技术研究》 获200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4。

51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女,汉族,生于1957年3月,山东沾化人,副教授,现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持纪委全面工作。分管党风廉政建设、工会(教代会)、监察、审计、国家安全与保密、扶贫工作与援藏工作;分管部门: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审计处、工会(教代会);联系学院:外语学院、经济学院。

主要学习经历:

1977年2月-1982年1月 成都科技大学水利工程建筑专业学习;

1994年9月-1995年1月 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校干部进修班学习。

主要工作经历:

1974年7月-1975年3月 云阳县凤鸣公社插队;

1975年3月-1977年2月 云阳县凤鸣公社广播员;

1982年1月-1985年3月 冶金部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给排水设计室工作;

1985年3月-1992年11月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任教;

1992年11月-1995年2月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

1995年3月-1998年11月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兼机关二总支书记(副厅局级)(期间: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5月取得建筑监理工程师资格);

1998年11月-2000年5月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00年6月-2000年9月 重庆大学工作(副厅局级干部);

2000年10月-2003年7月 重庆市委企业工委工作,任监事会主席;

2003年8月-2003年12月 重庆市国资委工作,任监事会主席;

2004年1月-2011年08月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纪委书记;

2011年08月至今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主要社会职务:

重庆市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协会副会长;

重庆市纪检监察学会高校分会副会长;

重庆市消防协会常务理事。

主要科研成果:

熟悉高校管理、国资监管、建筑设计及监理工作,曾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六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教材、教参二部,翻译对外谈判资料二十余万字。

主要荣誉:

获省部级科技发明奖一等奖一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二项。获重庆市纪检监察系统“十佳”先进个人,重庆市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高校社会化先进个人。

52 临夏州政府副州长

王建华 男,汉族,甘肃和政县人,党校研究生学历,1962年10月出生,1987年4月入党,1981年8月参加工作。

1979年09月永登建材工业学校水泥工艺专业学习;

1981年08月和政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干部;

1984年11月和政县计划委干部(其间: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大专班学习);

1986年09月和政县计划委副主任;

1987年02月和政县计划委主任;

1992年07月临夏州经贸委副主任(其间:1994年5月至10月挂职任河北省文安县县长助理;1999年3月至7月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

1999年10月广河县委副书记;

2002年11月永靖县委副书记、县长(其间: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省委党校区域经济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2005年07月临夏县委书记;

2009年12月临夏州财政局局长、党组书记;

2011年04月临夏州政府副州长、党组成员,州财政局局长、党组书记;

2011年09月临夏州政府副州长、党组成员。

2011年10月19日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53 长沙市教育局局长

王建华,男,汉族,1963年12月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

原任长沙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正县),2011年10月任长沙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2011年10月27日长沙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任命王建华为长沙市教育局局长。

54 北京市顺义区城管监察大队副大队长

人物简介

王建华,男,1958年6月出生,汉族,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人。1976年12月参加工作,1989年5月入党。曾任北京市顺义县物价局调研信息科副科长,顺义县小店乡党委副书记、副经理,顺义县尹家府乡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顺义县大孙各庄党委副书记,顺义县龙湾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现任北京市顺义区城管监察大队党委委员、副大队长

工作分工

负责施工现场方面的有关处罚权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关于施工现场的相关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有关处罚权;城市节水管理方面的处罚权;城市河湖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5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教授

人物简介

王建华,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教授、博导。

教育经历

1978.02-1982.02 合肥工业大学,精密机械工程系,工学学士

1983.09-1986.07 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工学硕士

1998.02-2002.12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能源工程系,热流体机械研究所,工学博士(Dr.-Ing.)

留学经历

1992.02-1993.08 中科院访问学者,德国宇航院,哥庭根流体力学研究所,从事光学测量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1996.06-1996.12 资深助理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从事数学模型和数值计算技术研究

1998.04-2002.12 全职研究伙伴BatA2,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热流体机械研究所,从事燃气轮机冷却技术实验研究

研究方向

1)多孔介质里传热传质过程的解析解、数值计算方法及实验技术研究

2)空天飞行器主动热防护技术及相关材料和强化冷却问题研究

3)燃气轮机冷却结构的试验技术及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4)现代化光学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热物理量测量方面的应用

5)高压气体储能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

教学工作

1)流体力学

2)传热及流动过程的数值计算

3)气体动力学

4)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5)传热传质学(双语课)

论文发表

杂志论文

[1] Wang J. H., Shi J. X., Discussion of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ranspiration Problems Using LTNE Model, ASME J. of Heat Transfer, Jan. 2008,Vol.130, No.1. [2] Wang J. H., Wang H. N., A Discuss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roblems Through an Analytical Solution of Local Thermal Non-Equilibrium Model, ASME J. of Heat Transfer, Oct. 2006, Vol. 128, 1093-1098.

[3] Shi J. X., Wang J. H., Inverse problem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for estimating wall heat flux by LTNE model and CGM method, International J.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9)52: 2714-2720.

[4]Liu H. C., Wang J. H.,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Synthetical Performances of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of Semiattached Rib-channels,International J.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0)53:

[5] Wang J. H., Gan M., Detect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netrating Pores of Porous Materials,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58(2007)8-12.

[6] Shi J. X., Wang J. H., Optimized Structure of Two Layered Porous Media with Genetic Algorithm for Transpiration Cooling, International J. of Thermal Science, (2008)47:1595 -1601.

[7] Shi J. X., Wang J. H., Inverse problem of estimating space and time dependent hot surface heat flux in transient transpiration cooling process, International J. of Thermal Science, (2009)48:1398-1404

[8] Wang J. H., Han X. S.,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and Ablation Cooling, Heat Mass Transfer, (2007)43:274-284.

[9] Wang J. H., Wang H. N., Sun J. G., Wang J.,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ntrol Ablation by Transpiration Cooling, Heat Mass Transfer, (2007) 43:471-478.

[10] Shi J. X., Wang, J. H.,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Laminar Boundary Flow Layer with Transpiration Cooling, Transp Porous Med, 2008. 9, DOI 10.1007/s11242 -008-9279-8.

[11] Peng L. M., Wang J. H., Li H., Zhao J. H., He L., Synthesis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i-Al 3 Ti Metal-intermetallic Laminate Composites, Scripta Materialia, 52 (2005) 243-248.

[12] Peng L. M., Wang J. H. , Li H., He L., Zhao J. H., Synthesi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ernary Molybdenum Carbosilicide and Its Composite, J. of Materials Science, 40 (2005) 2705-2707.

[13] Peng L.M., Li H., Wang J. H. , Processing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Laminated Ti- Al 3 Ti Composites, J.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 A 406 (2005)309-318.

[14] Wang J. H., Messner J.,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 An Application Investigation on Infrared Measurement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 of Rotating Machinery, April 2003, Vol 9, No. 3, 154-163.

[15] Wang J. H., Messner J.,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I- Comparison of Cooling Methods and Media, International J. of Rotating Machinery, Aug. 2004,Vol 9, No.10, 355-363.

[16] Peng L. M., Li H., Wang J. H., Gong, M., High Strength and High Fracture Toughness Ceramic-iron Aluminid3 (Fe 3 Al) Composites, Materials Letters 60 (2006) 883-887.

[17] Peng L. M., Li H., Wang J. H., Gong, M., Synthesis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luminum Borate Whiskers, Ceramics International 32 (2006)365-368.

[18] Peng L. M., Wang J. H., Li H., Gong M., Processing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ultiphase Composites Based on Mo-Si-Al-C system, J.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420(2006) 77-82.

[19]贾闪,王晓春,王建华, 具有发散冷却功能的曲目结构边界层特性实验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10)第25卷,第2期.

[20] 周杰,王建华,气动汽车高压气体减压过程的能量损失与补偿,液压与气动,(2007)第7期,28-32.

[21] 谢远远,王建华,发散冷却控制烧蚀过程的数值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08)第23卷,第8期.

[22] 时骏祥,王建华,发散冷却最小冷却介质注射量的数值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07)第22卷,第2期.

[23] 马龙,王建华,吴向宇,杜治能,利用红外技术进行层板冷却特性实验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07)第23卷,第4期.

[24] 孙纪国,王建华,烧结多孔结构的渗透和流阻特性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08)第23卷,第1期.

[25] 李谦,王建华,吴向宇,杨士杰,冷却介质在层板内流动特性研究,第一部分,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再现复杂流场,实验流体力学,(2007)第21卷,第4期.

[26] 王储,王建华,杜治能,杨士杰,冷却介质在层板内流动特性研究,第二部分,数值模拟复杂结构内流场,实验流体力学,(2007)第21卷,第4期.

会议论文

[1]Wang J. H.,Liu Y. L., Wang X. C., Du Z. N., Yang S.J., Characteristics of Tip Leakage of the Turbine Blade with Cutback Squealer and Coolant Injection,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10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8, 2010, Glasgow, UK, GT2010-22566.

[2]Wang J. H.,Liu H. C., Mao M., Li X., Zhang Z. Q.,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s of Semiattached Rib Channel Design,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10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8, 2010, Glasgow, UK, GT2010-22563.

[3]Zhang H., Wang J. H., Wu X. Y., Lu H. Y., A Simplified Approach to Design Transverse Ribs Which Array Alternately in Rectangular Channel,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10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8, 2010, Glasgow, UK, GT2010-22562.

[4] Wang J. H., Lv X. J., Liu Q.D., Wu X. Y.,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Cooling Performance of a Laminated Configuration Using Infrared Thermal Image Technique,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8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8-12, 2009, Orlando, Florida, USA, GT2009-59838.

[5] Wang J. H., Xu H. Z., Lv X. J., Du Z. N., Yang S. J., A Nn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Fluid-Thermal- Structur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Laminated Film Cooling Configurations,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8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8-12, 2009, Orlando, Florida, USA, GT2009-59604.

[6] Wang, J. H., Xu, H. Z., Liu, Y. L., Du, Z. N., Yang, S. J.,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Turbine Airfoil Cooling Designs, Part I-An Investigation on Flow Features by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8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7, 2008, Berlin, Germany, GT2008-50673.

[7] Wang, J. H., Xu, H. Z., Liu, Y. L., Wu, X. Y., Yang, S. J.,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Turbine Airfoil Cooling Designs, Part II-An Investigation on Heat Transfer Features by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Technique,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8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7, 2008, Berlin, Germany, GT2008-50674.

[8] Wang, J. H., Messner, J., Casey, V. M.,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n Film and Tran- spiration Cooling,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4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14-17 June 2004, Vienna, Austria,GT2004-54132, ISBN: 0-7917-3739-4.

[9] Wang H. N., Wang, J. H.,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Ablation and Transpiration Cooling Using the Local Thermal Non-equilibrium Model, Proc. of 42nd AIAA/ASME/ SAE/ASEE Joint Propulsion Conference & Exhibit, 09-12, July, 2006, Sacarmento California, USA 2006-AIAA-5264.

[10] Wang, J. H., Messner, J.,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 An Application Investigation on Infrared Measurement Technique, Proc. ISROMAC-9, 10-14 Feb. 2002, Honolulu, Hawaii, USA.

[11] Wang, J. H., Messner, J.,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I- Comparison of Cooling Methods and Media, Proc. ISROMAC-9, 10-14 Feb. 2002, Honolulu, Hawaii, USA.

[12] Stetter, H., Wang, J. H., Basic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 Transpiration Cooling Method for Turbine Nozzle Guide Vane Using Evaporating Liquids, Proc. of 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Turbomachinery, 20-23 March 2001, Firenze , Italy , ISBN 88-86281-57-9.

[13] Stetter, H., Wang, J. H., Messner, J.,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 Feasibility Test and Performance Estimation, Proc. ISROMAC-8, 26-30 March 2000 Honolulu, Hawaii, USA, Vol. 1, pp.778-785, ISBN#0-9652469-9-x.

[14] Wang, J. H.,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I- Performance Comparison With Film Cooling, Proc. ISROMAC-8, 26-30 March 2000, Honolulu, Hawaii, USA, Vol. 1, pp.786-792, ISBN#0-9652469-9-x.

56 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展览部主任

个人履历

王建华,号牧海闲人,斋号“集虎轩”。副研究馆员。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展览部主任、《齐鲁艺坛》杂志社副主编、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山东省漫画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龙山画院名誉院长、《齐鲁晚报》书画院副院长等职。

人物生平

1954年出生于山东昌乐。先后从事文艺、绘画、舞美、电视台“翰墨名家”制片等工作。

成就及荣誉

1991年获山东省美协、黑龙江美协联展二等奖。

1994年获广东“科技杯”全国书画展三等奖。

1997年王建花鸟画、漫画展大潍坊昌乐展出。

1998年《王建华漫画集》出版发行。

1998年作品《晨曲》获“金彩奖”全国“中国画作品评比”新人奖。

1999年作品《荷香》获中韩书画大赛金奖。

1999年获山东省“第二届职工书画大展”银奖。

1999年巨幅长卷《好汉图》被澳门特区政府收藏。

2000年王建华画展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王建华水墨画集》发行。

2001年王建华“三人行”画展在北京、廊坊展出。

2002年获中国画研究院“星光杯”书画大展精品奖 。

个人作品
57 新疆轮台县政协副主席

简介

王建华,男,汉族,籍贯四川省简阳市,1956年8月出生,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现任轮台县政协副主席。

履历

1975.07--1978.07 轮台县哈尔巴克乡接受再教育;

1978.07--1984.07 轮台县食品公司售货员、业务员;

1984.07--1987.04 轮台县饮食服务公司副经理;

1987.04--1988.11 轮台县贸易公司经理;

1988.11--1989.04 轮台县饮食服务公司合作人;

1989.04--1993.04 轮台县阳霞镇党委副书记(其间:

1990.09-- 1992.07自治区党校政治管理专业学习);

1993.04--1997.02 轮台县策大雅乡党委书记;

1997.02--2002.01 轮台县轮台镇党委书记(其间:2000.09-- 2002.12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学习);

2002.01--2002.12 轮台县政法委专职副书记;

2002.01--2011.08 轮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11.08至今 任现职。

分工

协助主席分管政协提案法制、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及信访、安全工作。列席县政府常务会议。

58 云南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王建华,男,1968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地图制图专业,1987年7月至1990年8月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图制图系从事教学实验工作,其间1988年2月至1988年10月受学校委派前往参加湖北省十堰市计委的国土规划工作。1990年9月至1993年5月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脱产),获工学硕士学位,其间1992年6月至1993年8月应邀主持《山东省人口经济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1993年6月至1994年8月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国土信息与地图科学系从事地图学与GIS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4年9月至1998年3月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攻读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脱产),获工学博士学位。其间1995年10月至1998年6月受国家测绘局委派,作为中方专家三人组成员之一参加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国际合作项目“海南省国土资源基础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其间:1996年11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被破格晋升副教授,并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4月至2001年7月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读博士后(脱产),其间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任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挂职),分工协助市长分管相关的工作。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任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2011年7月至今任云南大学副校长。

曾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与环境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获南京地质学校优秀毕业生和江苏省省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任清华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理事长,北京(全国)博士后联谊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客座教授,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云南省委党校兼职教授。

2007年5月至2007年11月,经组织部推荐和遴选,参加“2007年中央和地方党政中青年领导干部赴美培训班”(共29人),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公共管理培训,并作为学员代表在斯坦福大学作了《中美能源政策的研究》的英文报告。

59 江西省修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人物简介

王建华,女,江西省修水县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协助县长分管科学技术、地震、旅游、卫生、四创、红十字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制、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事务等方面工作,协助负责统计工作。

工作简历

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南昌大学法律系学生;

1996年7月至1997年12月,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干部;

1997年12月至2000年11月,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科员级书记员(其中:1998年高安法院锻炼);

2000年11月至2003年5月,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主任科员、助理审判员;

2003年5月至2007年9月,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主任科员、助理审判员;

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江西省委政法委执法协调监督处副处长;

2010年7月起,江西省委政法委执法协调监督处处长、挂职修水县政府副县长。

60 中共众兴乡委员会副书记

王建华,男,1975年1月31日,安徽肥东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97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众兴乡委员会副书记

1997.07-2001.11 肥东县众兴乡人民政府农经站农经员;

2001.11-2002 01 肥东县众兴乡人民政府农经站农经员、乡纪委委员;

2002.01-2008.06 肥东县众兴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2008.06-2010.08 肥东县众兴乡人民政府常务副乡长

2010.08至今 中共众兴乡委员会副书记

61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一、基本情况

1959年出生,江西南昌人。1992年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1993-1995年在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被评为副教授。1995年博士后出站后来上海交大土木系任教,199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教授。2001年12月到2002年12月受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振兴教育计划”资助,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进修。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系副主任。

二、主要研究领域

密集建筑群中大型深基坑的数值模拟及施工控制技术

桩基工程

上部结构-基础-土共同作用研究

波在土中的传播

垃圾填埋场设计施工中的关键技术研究(环境土力学及其工程应用)

软土地基加固处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海洋土力学

网格自动加密及自适应有限元

三、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研究生课程:高等土力学、桩基工程、地基处理、有限元与变分原理、土力学专题

四、科研项目

1、纵向课题:

自适应多重网格有限元分析竖向受荷群桩沉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309090),1994.1-1995.12

神经网络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国家博士后基金,1994.1-1995.12

复杂边界条件下地基滑动面三维有限元跟踪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879012),1999.1-2001.12

自适应边坡稳定分析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上海高校科技发展基金,1999-2000

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群桩沉降分析,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98024832),1999.1-2001.12

数值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基金2000.1-2001.12

影响上海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若干典型地质问题研究,上海市建设与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负责人:陈文华;王建华作为主要参与人,负责理论研究部分子项),2003.1-2005.6

主体工程与支护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工程理论、设计与施工新技术研究,上海市建设技术发展基金项目,(负责人:王卫东;王建华作为主要参与人,负责理论研究与计算分析部分)2004.5-2005.12

饱和土中弹性波动力响应及其应用研究,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04-2005

大深度气压沉箱设计施工技术与设备研究,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负责人:李耀良;王建华作为主要参与人,负责理论研究与计算分析部分)2004.-2006

饱和软土地层中环境振动对建筑物影响研究,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

基坑变形及环境影响的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

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心关键技术,国家863项目子课题。

深埋圆形地下结构土压力分布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

2、横向课题:

宁波北仑电厂二期工程循环水泵房地下连续墙原位测试与有限元分析,1997年

上海地铁静安寺下沉式广场抗震与加固分析,1998年

上海外环线下沉式隧道抗震有限元分析,2000年

润扬大桥南锚锭冻土施工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2001年

上海古龙城3#楼结构抗震分析,2003年

上海闵行商贸中心超大型深基坑逆作法的土与结构共同作用研究,2003.11-2004.11

《挤压扩孔预压固结加固软土地基》的理论计算分析部分,2003.12-2005.7

暴雨引起大面积滑坡的机理及其工程意义,2004.1-2005.12

民乐佳苑二期桩基工程测试分析,2004.6-2005.5

轨道交通六号线世纪大道-龙阳路区间隧道结构与土共同作用分析,2004.7-2005.8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隧道穿越广深铁路轨道群施工引起沉降的评估,2004.9-2004.11

变标高楼板作为水平支撑的深基坑拟作法特性研究,2004.9-2005.9

穿越高架道路的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2004.10-2004.12

上海光源工程微振动的三位可视化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2004.10-2005.3

特长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2004.10-2006.9

大口径玻璃钢夹砂顶管实验与应用研究,上海水环境建设有限公司,05.7-06.12

桩端后注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

基坑开挖的时间空间效应研究

长峰商城

电力排管工井试验与理论研究

后勤大楼裙房加固工程现场试验与数值分析

长江北江苏软土地区施工对周边扰动的评价方法开发

盾构隧道环境微扰动施工控制技术及工艺实现研究

中船长兴造船基地大型水工构筑物工程设计优化

冶金工程项目基础工程施工影响附近厂房结构的风险识别研究

泗阳泵站复合地基三维有限元分析

镇江引航道闸站工程中孔弧工作闸门有限元计算

徐家汇枢纽向下加层施工技术研究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基坑关键技术研究

软土圆形深基坑土压力分布模式研究

莲花河畔土工试验研究

深基坑风险控制软件与新型钢支撑轴力测试技术开发

厦门高级海底原水管道迁改工程顶管施工监测

长距离穿越深基坑的运行中浅埋地铁保护技术研究

轨道交通11、12号线施工、运营阶段对龙华塔(寺)的影响分析

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运营期工后沉降分析及建设期控制措施研究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隧道穿越广深铁路轨道群施工引起沉降的评估

特长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

静安寺交通枢纽深大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柴达木750kV变电站设备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研究

饱和软土底层中环境振动对建筑物影响研究

海长江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施工土压力监测与理论分析研究

上海西站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城市复杂环境公路隧道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4m超大口径钢筋砼顶管结构性能分析与研究

环球金融中心主楼基坑开挖三维有限元分析

龙穴造船基地大面积吹填区桩基负摩阻力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报告

软土地区深开挖卸荷条件下的桩基受力性态研究

由由大酒店基坑水平支撑系统数值分析

十六铺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基坑开挖三维有限元分析

上海世博500kV地下变电站土压力分析

上海世博地下变基坑降水开挖数值模拟报告

仓边路复建综合楼基坑开挖及其对临近地铁的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闵行商贸中心基坑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五、发表论文

在“水利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力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结构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中国公路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力学季刊”、“计算力学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54多篇。

英文期刊:

Jeng D-S, Zhou XL Luo X, Wang JH. , Zhang J & Gao FP (2011) Response of seabed to dynamic loading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1(4) (EI)

Zhou X.L.,Xu B., Wang JH. ., Li Y.L. (2011)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wave-induced seabed response in a multi-layered poro-elastic seabed. Ocean Engineering ( in press) (SCI,EI)

Xia Z.F., Ye G.L., Wang JH. ., Ye B., Zhang F. (2010). Nume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n Thickness of Liquefiable Soil on Seismic Response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15(3), 279-284. (EI)

Hou Y.Q., Wang H.Z., Wang JH. . (2010). Numerical Study of Damage Potential in Buildings due to Excavations.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15(2), 147-152. (EI)

Hou Y.M., Wang JH. ., Chen J.J., Gu Q.Y. (2010). Vertical Bearing Behavior of Cast-in-Place Diaphragm Wall in Shanghai.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15(2), 153-157. (EI)

Xia Z.F., Ye G.L., Wang JH. . (2010). Fully Coupled Numerical Analysis of Repeated Shake-consolidation Process of Earth Embankment on Liquefiable Foundation.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30(11), 1309-1318. (SCI,EI)

Wang JH. ., Xu Z.H., Wang W.D. (2010). Wall and Ground Movements due to Deep Excavations in Shanghai Soft Soils.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36(7), 985-994. (SCI,EI)

Xu B., Lu J.F., Wang JH. . (2010). Dynamic Responses of A Pile Embedded in A Layered Poroelastic Half-space to Harmonic Lateral Loa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34(5), 493-515. (SCI,EI)

Xu B., Lu J.F., Wang JH. . (2010).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Isolation of the Vibration due to Rayleigh Waves by Using Pile Rows in the Poroelastic Medium. 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 80(2), 123-142. (SCI,EI)

Liu, F.Q; Wang J.H. ; Zhang, L.L.(2009). Analytical solution of general axisymmetric active earth press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33(4),551-565. (EI)

Liu, FQ; Wang J.H. ; Zhang, LL .Axi-symmetric active earth pressure obtained by the slip line method with a general tangential stress coefficient.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09,36(1-2):352-358.(EI)

Zhou X.L., Wang JH. Xu B., Jiang L.F. Dynamic response of a circular pipeline in a poroelastic medium.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9, 36: 898-905.(SCI,EI)

Zhou X.L., Wang JH. , Jiang L.F., Xu B. Transient dynamic response of pile to vertical load in saturated soil.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9, 36: 618-624.(SCI,EI)

Lu, J.F., B. Xu, J.H. Wang, etc., Dynamic responses of a pile embedded in a layered poroelastic half-space to a harmonic axial loading[J]. Acta Mechanica. 2009, 207(1-2): 29-49.

Lu, J.F., B. Xu. J.H. Wang, Numerical analysis of isolation of the vibration due to moving loads using pile rows[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9, 319(3-5): 940-962. (SCI,EI)

Lu, J.F., B. Xu.J.H. Wang, A numerical model for the isolation of moving-load induced vibrations by pile rows embedded in layered porous med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09, 46(21): 3771-3781. (SCI,EI)

Hou, Y.M., J.H. Wang.L.L. Zhang, Finite-element modeling of a complex deep excavation in Shanghai[J]. Acta Geotechnica. 2009, 4(1): 7-16.

Zhou X.L., Wang JH.. Analysis of pile groups in a poroelastic medium subjected to horizontal vibration.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09, 36: 406-418 (SCI,EI)

Zhou X.L. , Wang JH. , Jiang L.F. Dynamic response of a pair of elliptic tunnels embedded in a poroelastic medium.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9, 325: 816-834(SCI,EI)

Jiang L.F., Zhou X.L., Wang JH. . Scattering of a plane wave by a lined cylindrical cavity in a poroelastic half-plane.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09, 36: 773-786(SCI,EI)

Wang JH. , Lu J.F., Zhou X.L..Complex variable method for scattering of plane waves by an arbitrary hole in a porous medium. 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A/Solids, 2009, 28: 582-590 (SCI,EI)

Zhou X.L., Jiang L.F., Wang JH. Scattering of plane wave by circular-arc alluvial valley in a poroelastic half-space.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8, 318: 1024-1049 (SCI,EI)

Bin Xu, Jian-Fei Lu and Jian-Hua Wang. Dynamic response of a layered water-saturated half space to a moving load,2008,Vol.35(1) : 1-10

Jiang, Ling-Fa; Wang Jian-Hua; Zhou, Xiang-Lian. Dynamic stress and pore pressure around circular cavity in saturated porous elastic half-space under harmonic plane dilatational waves,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6, Vol.6(11). 506-511.

Xu B, Lu JF, Wang JH. Dynamic response of an infinite beam overlying a layered poroelastic half-space to moving load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7,Vol. 306(1-2): 91-110.

Xu Z.H., Wang W.D., Wang JH. and Shen S.L. Performance of deep excavated retaining wall in Shanghai lowland area. Lowl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2005, 7(2): 31-43.

Chen, J.J., Wang, J.H. , Shen, S.L., Zhou, H.B., Long-term settlement behavior of multi-story buildings on soft subsoil in Shanghai. Lowl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2005, Vol.7(1): 77-88.

Gao, Shao-Wu, Wang, J.H., Zhou, Xiang-Lian, Solution of a rigid disk on saturated soil considering consolidation and rheology.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5, Vol.6A(3): 222-228.

J.H. Wang X.L. Zhou, J.F. Lu, Dynamic stresses concentration around elliptic cavities in saturated poroelastic soil under harmonic plane wa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05, 42: 4295-4310.

Zhou, Xiao-ping; Wang, J.H., Study on the coalescence mechanism of splitting failure of crack-weakened rock subjected to compressive loads,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5, Vol.32(2): 161-171.

Xu, Yongfu, Xu, Jianping; Wang, J.H., Fractal model for size effect on ice failure strength.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Vol.40, No.1-2: 135-144.

Zhou Xiao-ping, Wang Jian-Hua, Zhang Yong-xing, Ha Qiu-ling, Analysi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damage and the complete s tress-strain relation for mesoscopic heterogeneous rock under uniaxial tensile loading,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4, Vol.25, No.9: 1031-1038.

Zhou Xiao-ping, Zhang Yong-xing, Ha Qiu-ling, Wang Jian-Hua, Analysi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strain and study on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relation for mesoscopic heterogenous rock under compressio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4, Vol.25, No.9: 1039-1046.

Wang Jianhua, Zhou Xiaoping, Near Crack Line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for a Infinite Plate Loaded by two pair of Point tensile Forces,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4, Vol.31(4): 415-420.

Zhou Xiaoping, Zhang Yong-xing, Wang Jian-Hua, A New Nonlinear Yield Criterion.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ience) ,Vo l. E29, No. 1, 2004, 31-33.

Zhou Xiao-ping, Wang Jian-Hua, Huang Yu-bin, Near Crack Line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for an Infinite Plate Loaded by a Pair of Point Shear Forces.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Vol. E28, No. 2, 2003, 115-117.

Yang Hongjie, Shen Zhujiang, Wang Jianhua, Lower bound limit analysis for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urface footings,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3, Vol.30(5): 481-492.

J.H. Wang X.L. Zhou, J.F. Lu, Dynamic response of pile groups embedded in a poroelastic medium,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3.23(3),235-242.

X.L. Zhou J.H. Wang, J F Lu, Transient dynamic response of poroelastic medium subjected to impulsive loading,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03, Vol. 30, No.1,pp 109-120.

ZHOU Xiao-ping, Wang Jian-Hua, A New Fracture Criterion for a Crack under Combined ModeLoading,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Vol. E-8, No. 1, 2003, 89-91.

X.L. Zhou J.H. Wang, J F Lu, Transient foundation solution of saturated soil to impulsive concentrated loading,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2,22(4): 273-281.

H. J. Yang,J. H. Wang, Y. Q. Liu, A new approach for the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1, 28(6): 653-669.

Lu Jianfei, Wang Jianhua, Shen Weiping, Interaction between Antiplane Circular Inclusion and Multiple Curved Rigid Line, Acta Mech. Solida Sinica, 2000, 13(2): 119-124.

Lu Jianfei, Wang Jianhua, Shen Weiping, Antiplane circular inclusion with a curved crack crossing the boundary, Acta Mech. Solida Sinica, 2000, 13 (3): 271-276.

Lu J., Wang JH. , Shen W., The Green’s function of the harmonic horizontal force applied at the interior of the saturated half-space soil,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000, 14(2): 196-202.

Wang Jian-Hua, LU Jian-fei, SHEN Wei-ping, Solution of Multiple Curved Rigid Line and Anti-plane Circular Inclusion Problem by Weakly Singular Integral Equation,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Vol. E-5, No.2, 2000, 47~51.

中文期刊:

李成巍.陈锦剑.吴琼.夏小和.王建华. 灌注螺纹桩承载机理与计算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44(6): 726-730

刘婧.陈锦剑.王建华. 上海世博500kV地下变基坑降水流固耦合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0,44(6): 721-725.

吴琼.陈锦剑.夏小和.王建华. 桩侧堆载作用下被动桩受力性状研究.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3):468-471.

张辉,王建华, 地铁车站基坑变形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分析[J]. 建筑施工. 2010, 32(02): 134-136.

叶冠林, 张锋, 盛佳韧, 等., 堆积软岩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数值计算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07): 1348-1354.

叶冠林, 王吉云, 王建华, 等., 超大断面盾构隧道管片施工荷载现场监测研究[J]. 现代隧道技术. 2010, 47(05): 85-89.

夏志凡, 叶冠林, 王建华, 等., 防水措施对堤坝地震液化影响的数值分析[J]. 岩土力学. 2010, 31(08): 2682-2688.

刘婧, 陈锦剑.王建华, 上海世博500kV地下变基坑降水流固耦合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4(06): 721-725.

李成巍, 陈锦剑, 吴琼, 等., 灌注螺纹桩承载机理与计算方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4(06): 726-730.

朱启银, 叶冠林, 王建华, 等., 软土地层盾构隧道长期沉降与施工因素初探[J]. 岩土工程学报. 2010, 32(S2): 509-512.

周香莲, 王建华, 李耀良, 等., 波浪作用下层状海床孔隙水压力响应的计算方法[J]. 岩土工程学报. 2010, 32(S2): 21-24.

吴琼, 陈锦剑, 夏小和, 等., 桩侧堆载作用下被动桩受力性状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03): 467-471.

滕瑞振,王建华, 天津站交通枢纽超深超厚地下连续墙接头型式优化及施工探究[J]. 建筑施工. 2010,32 (02): 132-133+142.

谈炎培, 叶冠林, 王建华, 等., 苏州软土蠕变特性的参数研究及其有限元应用[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01): 80-83.

刘映晶, 陈锦剑, 王建华, 等., 基坑逆作施工与上部运营铁路的相互影响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0,32 (S1): 142-145.

武朝军, 陈锦剑, 叶冠林, 等., 苏州地铁车站基坑变形特性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0, 32(S1): 458-462.

叶冠林, 叶斌, 夏志凡, 等., 根据细粒含量和标贯击数确定砂土液化强度曲线的方法[J]. 世界地震工程. 2010, 26(S1): 278-281.

黎剑华, 徐斌, 周香莲, 等., 不同荷载速度下弹性土体中排桩的隔振效果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0, 32(S2): 64-68.

陈锦剑, 吴琼, 王建华, 等., 开挖卸荷条件下单桩承载力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0, (S2): 85-88.

刘一杰, 王建华, 陈锦剑, 等., 多级梯次联合围护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分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9, 5(S2): 1816-1820.

徐中华, 王卫东.王建华, 逆作法深基坑对周边保护建筑影响的实测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09, 42(10): 88-96.

徐中华, 王建华.王卫东, 软土地区采用灌注桩围护的深基坑变形性状研究[J]. 岩土力学. 2009, 30(05): 1362-1366.

夏志凡, 叶冠林, 王建华, 等., 不同库区水位下坝基地震液化的有效应力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9,43(02): 173-177.

王建华, 叶冠林.陈楠, 气压条件下顶管穿越岩层爆破施工的数值模拟[J]. 建筑施工. 2009, 31(01): 31-32+37.

侯永茂, 王建华, 朱建明, 等., 群关联深基坑变形特性数值分析[J]. 建筑施工. 2009,31(04): 245-246+249.

侯永茂, 王建华.顾倩燕, 大跨度双排钢板桩围堰的变形特性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9,43(10): 1577-1580+1584.

侯永茂, 王建华.顾倩燕, 无支撑基坑变形特性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9,43 (06): 972-975.

顾杨, 黄金明, 陈锦剑, 等., 大口径玻璃钢夹砂顶管管材的抗压性能[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9, 43(02): 178-181.

丁勇春, 王建华.徐斌, 基于FLAC3D的基坑开挖与支护三维数值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9, 43(06): 976-980.

陈永飞, 王建华, 姚咏川, 等., 顶管穿越岩层爆破施工的现场监测[J]. 建筑施工. 2009, 31(01): 38-39+42.

陈楠, 叶冠林, 王建华, 等., 针对顶管中爆破施工的监测系统[J]. 建筑施工. 2009, 31(01): 35-37.

陈楠, 夏小和, 叶冠林, 等., 加压条件下地下爆破的三维数值模拟[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9, 43(10): 1581-1584.

陈锦剑, 王建华, 范巍, 等., 抗拔桩在大面积深开挖过程中的受力特性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9, 31(03): 402-407.

陈锦剑, 王建华, 范巍, 等., 短桩基础桩-土共同作用的原位测试与数值分析[J]. 岩土力学. 2009, 30(02): 478-482+486.

朱峰, 陈锦剑, 王建华, 等., 小直径圆形深基坑的施工监测与分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8,4 (02): 351-354.

赵岚, 周香莲.王建华, 基于GDS的非饱和砂质粉土的三轴试验研究[J]. 建筑施工. 2008, 30(01): 34-35+41.

徐中华, 王建华.王卫东, 上海地区深基坑工程中地下连续墙的变形性状[J]. 土木工程学报. 2008, 41(08): 81-86.

徐斌, 陆建飞, 王建华, 等., 移动荷载作用下层状饱和土的动力响应[J]. 岩土力学. 2008, 29(12): 3186-3192.

王建华, 徐斌.陆建飞, 饱和多孔土固结引起的桩负摩擦力分析[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8, 27(01): 1-5.

孙波, 张璐璐.王建华, 桩基荷载传递参数的统计特性[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 42(11): 1866-1870.

罗华, 徐斌, 王建华, 等. 固结和流变的饱和土—筏板—单桩共同作用分析[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8,27(03): 12-18+23.

刘发前, 赵岚.王建华, 环形基础极限承载力的滑移线解[J]. 建筑施工. 2008, 30(01): 31-33.

姜领发, 王建华.周香莲, 半空间饱和土中圆形衬砌对弹性压缩波的散射[J]. 岩土力学. 2008, 29(02): 315-320.

黄吉龙, 陈锦剑, 王建华, 等., 大口径顶管顶进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8,4(03): 489-493.

黄超群, 徐斌, 徐爱香, 等., 墙土间有摩擦作用的圆形基坑主动土压力分析[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8, 27(04): 48-51.

侯永茂, 赵岚.王建华, 现代气压沉箱刃脚土体稳定性分析[J]. 建筑施工. 2008, 30(01): 29-31.

丁勇春, 王建华, 徐中华, 等., 上海软土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的变形特性[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 42(11): 1871-1875.

丁勇春, 戴斌, 王建华, 等., 某邻近地铁隧道深基坑施工监测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8,34(05): 492-497.

褚衍标,王建华, 二维Biot固结方程的自然单元法求解[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 42(11): 1880-1883+1887.

曹红彬, 王建华.张璐璐, 高寒地区隧道施工混凝土抗冻融技术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8,4(03): 513-516+567.

周小平, 王建华.张永兴, 剪应力作用下Ⅱ型平行节理扩展模式的分叉研究[J]. 岩土力学. 2007, 28(04): 639-642.

严国仙, 蒯军华, 张璐璐, 等., 玻璃钢夹砂管顶管施工监测与分析[J]. 建筑施工. 2007, 29(11): 853-854+867.

徐斌, 王建华, 陆建飞, 等., 移动荷载作用下饱和土地基无限板的动力响应[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7, 26(03): 1-6.

徐斌, 王建华.陆建飞, 饱和土中单桩受移动荷载作用的动力响应[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7,26(06): 1-6.

王建华, 徐中华.王卫东, 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特性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7, 29(12): 1899-1903.

王建华,徐中华, 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工程研究现状[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7,26(01): 1-12.

王建华, 陈锦剑.柯学, 水平荷载下大直径嵌岩桩的承载力特性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07, 29(08): 1194-1198.

唐学军, 王建华.寇新建, 自适应有限元不同网格间力学结果传递方法及程序实现[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01): 66-74.

苏承月, 刘铭, 王建华, 等., 移动荷载作用下饱和地基土上无限板的动力响应[J]. 岩土工程界. 2007,10(10): 27-30.

沈健, 王卫东.王建华, 深基坑工程考虑时空效应的计算方法研究[J]. 建筑结构. 2007,37(05): 117-119+124.

李耀良, 赵敏杰, 张璐璐, 等., 砂性土中钢筒混凝土管顶管施工技术[J]. 建筑施工. 2007, 29(11): 851-852.

姜领发, 王建华.周香莲, 半空间饱和土中的圆形孔洞对稳态剪切波的散射[J]. 岩土工程学报. 2007,29 (03): 366-371.

丁勇春, 王建华, 徐中华, 等., 上海软土地区某深基坑施工监测分析[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9(03): 333-338+344.

丁勇春, 王建华, 褚衍标, 等., 地下连续墙施工力学机理三维数值分析[J]. 岩土力学. 2007, 28(08): 1757-1761.

徐斌, 陆建飞, 王建华, 等., 移动荷载作用下层状饱和地基土上无限板的动力响应[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S2): 4270-4275.

王建华, 陆建飞, 王卫东, 等., 移动荷载作用下饱和土中单桩的动力响应[J]. 岩土力学. 2007, 28(S1): 693-697.

徐中华, 王建华.王卫东, 主体地下结构与支护结构相结合的复杂深基坑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 28(S1): 1355-1359.

徐安军, 王建华.丁勇春, 上海地铁明珠线二期西藏南路站基坑施工技术[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28 (S1): 1707-1711.

王建华, 范巍, 王卫东, 等., 空间m法在深基坑支护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 28(S1): 1332-1335.

廖少明, 刘朝明, 王建华, 等., 地铁深基坑变形数据的挖掘分析与风险识别[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28 (S1): 1897-1901.

李耀良, 王建华.丁勇春, 上海地铁明珠线二期西藏南路站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 28(S1): 1664-1672.

侯永茂, 王建华.陈锦剑, 超大型深基坑开挖过程三维有限元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 28(S1): 1374-1377.

丁勇春, 王建华.陈锦剑, 接触面单元计算方法探讨[J]. 岩土力学. 2006,27 (S1): 211-213.

陈锦剑, 范巍.王建华, 深基坑坑外降水引起土体沉降的有限元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 28(S1): 1346-1349.

周香莲, 王建华.周光明, 饱和土中弹性波在双椭圆孔洞周围的散射[J]. 岩土力学. 2006, 27(07): 1033-1037.

周香莲,王建华, 北仑电厂循环水泵房基坑监测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28 (S1): 1802-1805.

袁振, 陈锦剑.王建华, 桩端条件对灌注桩荷载传递特性的影响[J]. 岩土力学. 2006,27(08): 1398-1402.

王恺敏, 王建华, 陈锦剑, 等., 大面积堆载作用下饱和土中的桩基工作性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40(12): 2130-2133+2141.

王建华, 张英新.高绍武, 三维弹塑性自然单元法算法实现[J]. 计算力学学报. 2006,23(05): 594-598.

王建华, 陈锦剑.柯学. 水平荷载下大直径嵌岩桩的承载力特性研究. 2007,29(8),194-1198. 岩土工程学报.

史文清, 王建华.陈锦剑, 考虑桩土接触面特性的水平受荷单桩数值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40 (08): 1457-1460.

马桂华, 陈锦剑, 王建华, 等., 上海软土地区多层建筑物长期沉降特性[J]. 岩土力学. 2006, 27(06): 991-994.

刘发前,王建华, 非均匀堆载作用下圆形基坑主动土压力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 40(12): 2134-2136+2146.

黄吉龙, 陈锦剑.王建华, 桩端后注浆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的数值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 40(12): 2122-2125.

范巍, 王建华.陈锦剑, 连续墙与土体接触特性对深基坑变形分析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40 (12): 2118-2121.

丁勇春, 王建华, 夏志凡, 等., 连续墙施工引起的地层移动现场监测分析[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8 (04): 544-549.

丁勇春, 王建华.夏志凡, 关于“考虑桩土接触特性的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的数值分析研究”的讨论[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 28(12): 2170.

丁勇春,王建华, 关于“全长粘结式预应力锚索加固基坑仿真试验研究”的讨论[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 28(06): 807.

陈锦剑, 王建华.朱峰, 软土地区单桩沉降的简化计算方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40 (12): 2126-2129.

王钰. 林军. 陈锦剑. 王建华,软土地基中PHC管桩水平受荷性状的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2005,26(S1):39-42.

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等., 断续节理岩体劈裂破坏的贯通机理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24 (01): 8-12.

周小平, 王建华.张永兴, 剪应力作用下断续节理岩体的强度特性[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5,39 (05): 719-722+726.

周小平, 哈秋聆, 张永兴, 等., 峰前围压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应力–应变全过程分析和变形局部化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24 (18): 3236-3245.

周香莲, 周光明.王建华, 水平简谐荷载作用下饱和土中群桩的动力反应[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24(08): 1433-1438.

周香莲, 周光明.王建华, 垂直受荷群桩在半空间饱和土中的稳态反应[J]. 计算力学学报. 2005,22(05): 598-602.

周香莲, 周光明.王建华, 饱和土中圆形衬砌结构对弹性波的散射[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09): 1572-1576.

张英新, 王建华.高绍武, 二维弹塑性自然单元法算法实现[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5,39 (05): 727-730.

徐中华,王建华, 有限元法分析土壤切削问题的研究进展[J]. 农业机械学报. 2005, 36(01): 134-137.

徐永福, 兰守奇, 孙德安, 等., 一种能测量应力状态对非饱和土渗透系数影响的新型试验装置[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01): 160-164.

徐营营, 徐中华, 王建华, 等., 采用逆作法的超大型深基坑三维有限元分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 1(05): 789-792.

王建华, 徐中华, 陈锦剑, 等., 上海软土地区深基坑连续墙的变形特性浅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 1(04): 485-489.

王建华, 姜领发.周香莲, 稳态P波对半无限饱和土中的圆形孔洞的散射[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5,24(01): 8-19.

沈健, 王建华.高绍武, 基于“m”法的深基坑支护结构三维分析方法[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 1(04): 530-533.

沈健, 李耀良.王建华, 深基开挖对邻近高架基础影响的三维数值分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1(04): 518-521.

李耀良, 徐安军.王建华, 上海M8线西藏南路站6区基坑的监测与分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1(04): 603-606.

高绍武, 王建华.王恺敏, 考虑固结和流变的土-单桩-筏共同作用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24(11): 1954-1959.

高绍武, 王建华.毛娜, 层状地基中单桩负摩擦问题积分方程解法[J]. 岩土力学. 2005, 26(09): 1456-1460.

丁勇春, 王建华.钱玉林, 考虑随机阻尼的结构抗震动力响应分析[J]. 工业建筑. 2005, (06): 26-28.

丁勇春, 钱玉林.王建华, 基坑土钉支护的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元法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4): 65-69.

周小平, 张永兴.王建华, 节理岩体圆形隧道滑动区的研究[J]. 岩土力学. 2004,25(S2): 139-143.

周小平, 张永兴.王建华, 三向应力状态下球形孔扩张问题的弹塑性解[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26(01): 73-75+101.

周小平, 张永兴, 哈秋聆, 等., 压应力状态下细观非均匀性岩石的损伤局部化和应力应变关系分析[J].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04,25(09): 951-957.

周小平, 张永兴, 哈秋朎, 等., 单轴拉伸条件下细观非均匀性岩石变形局部化分析及其应力-应变全过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23(01): 1-6.

周小平, 王建华, 张永兴, 等., 单轴拉伸条件下细观非均匀性岩石损伤局部化和应力应变关系分析[J].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04,25(09): 943-950.

张正林, 高绍武.王建华, 非轴对称荷载下考虑流体流速的饱和土稳态动力响应[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4,38 (06): 947-951.

张鹏, 王建华.陈锦剑, 土工织物拉拔试验中筋土界面力学特性[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4, 38(06): 999-1002.

张鹏, 王建华.陈锦剑, 垃圾填埋场边坡上土工膜的拉力与位移分析[J]. 岩土力学. 2004,25 (05): 789-792.

杨洪杰, 葛修润, 王建华, 等., 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在三维下限分析中的应用[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4,38 (06): 992-995.

王建华,徐强勋, 四面体单元网格的局部加密算法及程序实现[J]. 南昌水专学报. 2004,23 (01): 1-5.

唐学军, 王建华.曹文贵, 模拟开挖过的非线性自适应多重网格有限元方法[J]. 土木工程学报. 2004,37(07): 88-96.

孙大松, 刘鹏, 夏小和, 等., 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J]. 水利学报. 2004, (03): 71-75.

封金财,王建华, 乔木根系固坡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 铁道建筑. 2004, (03): 29-31.

戴斌,王建华, 自然单元法原理与三维算法实现[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4,38 (07): 1222-1224+1228.

陈锦剑, 吴刚, 王建华, 等.,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模型的饱和软粘土力学特性[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4,38 (06): 952-955.

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等., 压剪应力作用下复杂形状多裂纹应力强度因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37 (12): 1905-1909.

周小平, 张永兴.王建华, 中间主应力对球形孔扩张的影响[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3,25 (03): 26-29.

周小平,王建华,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时条形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 37(04): 552-555.

张厚美, 张正林.王建华, 盾构隧道装配式管片接头三维有限元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 37(04): 566-569.

杨洪杰, 沈珠江, 王建华, 等., c-φ材料的三维上限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37(12): 1923-1926.

夏小和, 王建华.沈为平, 四面体单元网格加密过程中的曲面逼近算法及程序实现[J]. 力学季刊. 2003,24(04): 488-493.

王建华, 徐强勋.张锐, 任意形状三维物体的Delaunay网格生成算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22(05): 717-722.

王建华, 高绍武.陆建飞, 表面堆载作用下群桩负摩擦研究[J]. 计算力学学报. 2003,20(02): 169-174.

封金财,王建华, 植物根的存在对边坡稳定性的作用[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3,20(05): 42-45.

陈肖峰, 王建华.崔海勇, 自适应有限元结合弧长法求解软化问题[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37(12): 1916-1918.

蔡永昌, 朱合华.王建华, 基于Voronoi结构的无网格局部Petrov-Galerkin方法[J]. 力学学报. 2003, (02): 187-193.

周小平, 张永兴.王建华,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时的圆筒形孔扩张问题的弹塑性解[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2, 24(02): 35-38.

周小平, 王建华.张永兴, 三向应力状态下条形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2,24(03): 28-32.

周小平,王建华, 测量地应力的新方法[J]. 岩土力学. 2002,23 (03): 316-320.

周香莲, 王建华.陆建飞, 饱和土表面在水平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瞬态反应[J]. 岩土力学. 2002, 23(03): 387-391.

周香莲, 王建华.陆建飞, 半空间饱和土作用垂直集中荷载时的瞬态解[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2,36(03): 428-431.

周香莲, 王建华.黄鑫, 宁波北仑电厂二期循环水泵房基坑支护与监测[J]. 岩土力学. 2002, 23(01): 120-123.

徐永福, 孙钧, 傅德明, 等., 外滩观光隧道盾构施工的扰动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02, 35(02): 70-73+85.

夏小和, 王建华, 陈震东, 等., 自适应有限元局部P加密的面向对象程序实现[J]. 力学季刊. 2002,23(04): 463-470.

夏小和, 黄醒春, 王建华, 等., 用DDM实现弹性体裂纹演化的动态跟踪[J]. 地下空间. 2002, 24(04): 325-328+372.

王建华, 陈锦剑.裴捷, 考虑固结与流变的层状粘弹性地基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J]. 建筑结构学报. 2002,23(04): 59-64.

陆建飞,王建华, 饱和土中的任意形状孔洞对弹性波的散射[J]. 力学学报. 2002, (06): 904-913.

陈震东,王建华, 自适应P加密有限元的面向对象程序实现[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2,36 (03): 424-427.

杨辉, 陆建飞, 王建华, 等., 黄浦江过江隧道的动力抗震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1, 35(10): 1512-1516.

王建华, 杨磊.沈为平, 自适应分析在确定裂纹尖端塑性区中的应用[J]. 计算力学学报. 2001, 18(01): 111-117.

王建华, 陆建飞.沈为平, 层状地基中考虑固结和流变的垂直单桩的理论分析[J]. 水利学报. 2001, (04): 57-61+67.

王建华, 陆建飞.沈为平, 半空间饱和土在内部简谐垂直力作用下的Green函数[J]. 水利学报. 2001, (03): 54-57+63.

裴捷, 陆建飞.王建华, 考虑地基固结和流变的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问题[J]. 力学季刊. 2001,22(02): 167-173.

陆建飞, 王建华.沈为平, 考虑固结和流变的层状地基中的水平单桩的理论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20 (03): 386-390.

陆建飞, 王建华.沈为平, 抽水井点和单桩的相互作用问题[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 20(02): 243-247.

陆建飞, 王建华.沈为平, 半空间饱和土在内部简谐水平力作用下的Green函数[J]. 地震学报. 2001,23(02): 185-191+223.

陆建飞, 司漪.王建华, 层状粘弹性饱和土地基与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1, 35(04): 489-492.

黄向平,王建华, 裂纹跟踪的网格生成技术[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1, 35(04): 493-495.

胡晨,王建华, 水平集中荷载作用下两层弹性半空间的基本解[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1, 35(04): 618-620.

陈锦剑, 王建华.裴捷, 考虑地基固结和流变的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理论研究与参数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2001,22(05): 79-84.

郑小平,王建华, 多层地基中单桩沉降研究[J]. 福建建设科技. 2000, (03): 2-3.

张华, 林琼.王建华, 多层地基内部作用集中力时Biot固结方程的求解[J].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0,22(01): 26-32.

王建华, 钟俊彬.陈振建, 自适应网格加密求解洞室围岩塑性区[J]. 岩土力学. 2000,21(03): 201-204.

王建华, 杨磊.沈为平, 有限元后验误差估计方法的研究进展[J]. 力学进展. 2000,30(02): 175-190.

王建华, 陆建飞.沈为平, Biot固结理论在单桩负摩擦研究中的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00, 22(05): 590-593.

唐学军, 王建华, 寇新建, 等. 自适应非线性有限元的多重网格法求解及应用[J]. 岩土力学. 2000, 21(02): 102-107.

陆建飞, 王建华.沈为平, 考虑固结和流变的水平受荷桩的理论分析[J]. 中国公路学报. 2000, 13(03).

陆建飞, 王建华.沈为平, 考虑固结和流变的群桩的积分方程解法[J]. 岩土工程学报. 2000, 22(06): 650-653.

陆建飞, 王建华.沈为平, 穿过反平面圆形夹杂界面的曲线型刚性线[J]. 力学学报. 2000, (03): 367-372.

陆建飞, 王建华.沈为平, 反平面圆形夹杂和多圆孔多裂纹相互作用问题[J]. 计算力学学报. 2000,17(02): 229-234.

陆建飞, 王建华.沈为平, 曲线裂纹和反平面圆形夹杂相交问题[J]. 固体力学学报. 2000,21(03): 205-210.

刘锐, 殷宗敏, 李荣玉, 等., 石英光纤受γ射线辐照实验[J]. 光学技术. 2000, (01): 81-83.

刘利民, 王建华, 陈竹昌, 等., 弹性承台─高桩基础的内力和变形[J]. 土木工程学报. 2000, 33(04): 80-87.

林琼, 张华.王建华, 双层地基位移和应力场求解[J]. 南昌水专学报. 2000,19(01): 18-22+64.

王建华, 史丽军.陈振建, 双层地基位移和应力场求解[J]. 岩土力学. 1999,20 (04): 54-57.

唐学军, 王建华, 寇新建, 等., 自适应有限元方法与开挖过程模拟分析[J]. 矿冶工程. 1999, 19(04): 1-5.

刘利民, 陈竹昌.王建华, 桩-弹性承台体系的受力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27(04): 384-388.

陈竹昌, 刘利民.王建华, 承台刚度的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27(01): 29-33.

陈振建, 王建华.钟俊彬, 硐室围岩塑性区跟踪算法[J]. 煤炭学报. 1999,24(06): 595-598.

王建华, 陈树林.唐建新, 桩侧土软化时群桩变形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98, 32(11).

寇新建,王建华, 地表移动函数的相关性及其计算[J]. 矿冶工程. 1998,18(01).

王建华,王卫中, 平面任意区域自适应网格生成技术[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1997, 9(04).

王建华,王卫中, 平面任意区域自适应网格逼近[J].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1996, (03).

王建华,李佳川, 自适应网格加密和多重网格求解严重病态方程[J]. 上海力学. 1996,17(01): 46-53.

王建华, 神经网络法预估水泥搅拌单桩沉降[J]. 土木工程学报. 1996, 29(01): 55-61.

王建华,殷宗泽,赵维炳, 多重网格法在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5, 14(04).

王建华,殷宗泽,王卫中, 非线性自适应策略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1995,17(06).

王建华,林琼, 单桩沉降预估新方法-神经网络法[J]. 工程勘察. 1995, (06).

王建华,赵维炳,王卫中,平面区域三角形网格自动生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1995,1:26-32

陈竹昌,王建华,王卫中,自适应多重网格有限元法求解应力集中问题,同济大学学报,1994,22(2):203-208.

国际会议(不全)

Wang Jian-Hua, Li Yao-Liang, ChenJin-Jian, FanWei. The behavior of large diameter rock-socketed piles under lateral loads Sourc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eenth 2007 International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ISOPE 2007, 2007, 1396-1401.

Hou, YM, Wang, JH , Zhang, LL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ing of a deep excavation adjacent to Shanghai metro tunnels. Conference Information: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cience (ICCS 2007), MAY 27-30, 2007 COMPUTATIONAL SCIENCE 2007, PT 3, PROCEEDINGS V.4489: 1164-1171,2007.

Xu, B, Lu, JF, Wang, JH . Dynamic responses of an infinite beam on a layered water-saturated poroelastic foundation under moving loads Conference Information: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cience (ICCS 2007), MAY 27-30, 2007.COMPUTATIONAL SCIENCE - ICCS 2007, PT 3, PROCEEDINGS V.4489: 1228-1236, 2007.

Wang Jian-Hua, Li Yao-Liang, ChenJin-Jian. Nonlinear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reinforcement-soil interface in pull-out tests on geotextiles Source: Geotechnical Special Publication, n 152, Ground Modification and Seismic Mitigation - Proceedings of the GeoShanghai Conference, 2006, p 273-280.

Jin-Jian Chen, Jian-Hua Wang, Shui-Long Shen, Hong-Bo Zhou, Long-term settlement of multi-storey buildings on soft subsoil i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wland Technology 2004 (ISLT 2004), Sep. 2004, Bangkok, Thailand.

Wei-Dong Wang, Zhong-Hua Xu, Jian-Hua Wang, and Shui-Long Shen. Field Performance Of Multi-Propped Deep Excavation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wland Technology 2004, Thailand:199-203.

Chen Jinjian, Wu Gang, Wang Jianhua, Study o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ark green silty clay in Shanghai with disturbed state concept model, Role of Geo-technology to the Underground Environment(The 1st UE Kyoto), March 2003, Kyoto, Japan (ISTP,IDS Number: BX61D).

Wu Gang, Chen Jinjian, Teng Nianguan, Wang Jianhua, Sun Hong, Disturbed state concept model for studying o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turated cohesive soils, Structural Engineers World Congress 2002, Oct. 2002, Yokohama, Japan.

Wang JH, Zhong JB, Yang L, et al. Studie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ment mixing single piles under vertical load by nonlinear FEM.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Methods and Advances in Geomechanics, NOV 02-07, 1997. COMPUTER METHODS AND ADVANCES IN GEOMECHANICS, VOL 3, 2195-2200, 1997.

Wang JH, Yang L. Comparison of several smooth stresses in the mesh refinement of adaptive FEM.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Methods and Advances in Geomechanics, NOV 02-07, 1997. COMPUTER METHODS AND ADVANCES IN GEOMECHANICS, VOL 1, 403-408, 1997.

Jian hua Wang, Wei dong Wang, Xiang liang Zhou. Dynamic Stress Concentration of Plane Wave by Cavity with Lining in Saturated Soil. Int. Conf.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Coupled Problem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antorini Island, Greece. pp: 159.

国内会议(不全)

王建华,周香莲. 饱和土中孔洞应力集中问题的研究. 中国力学学术会议大会,2005:351. 中国北京.

丁勇春, 王建华.王丽艳. 地下连续墙施工效应数值模拟. 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2006:249-254. 中国辽宁沈阳.

刘春虹,肖朝昀,王建华,陈锦剑,土工织物加固软土路堤的有限元分析,岩土力学,2004,Vol.25(S2):325-328.(第8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2004.11,上海)

郭连江,陈锦剑,王建华,上海泻湖沼泽平原浅部硬土层对预制短桩承载力的影响,岩土力学,2004,Vol.25(S2):174-177.(第8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2004.11,上海)

徐中华,钭逢光,陈锦剑,王建华,封金财,活树桩固坡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岩土力学,2004,Vol.25(S2):275-279(第8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2004.11,上海)

周小平,张永兴,王建华,节理岩体圆形隧道滑动区的研究,岩土力学,2004,Vol.25(S2):(第8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2004.11,上海)

郭连江,马桂华,陈锦剑,王建华,上海湖沼平原预制单桩承载力研究,岩土工程界,2004,Vol.7(S):91-94(2004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2004.11,上海)

柯学,王建华,姚建文,岸坡稳定验算中软土快剪指标的采用,岩土工程界,2004,Vol.7(S):81-83(2004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2004.11,上海)

吉战兵,史文清,王建华,海洋工程嵌岩桩的施工期稳桩设计,岩土工程界,2004,Vol.7(S):88-90(2004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2004.11,上海)

王卫东,王建华. 深基坑工程中主体工程地下结构与支护结构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 工业建筑2004年增刊, pp: 69-79. (第三届全国基坑工程学术讨论会,广州)

徐中华,王卫东,王建华. 上海软土地区上海银行大厦深基坑工程的实测与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 (supp.1):4639-4644. (第五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西安)

王建华,陈锦剑,裴捷,考虑粘土固结流变的框架-筏板-土的共同作用,第九届全国土力学大会论文集,2003年10月,北京

王建华,王卫东,周香莲, 饱和土中任意形状衬砌对弹性波的散射,第九届全国土力学大会论文集,2003年10月,北京

陈锦剑,王建华,高绍武,平面框架-条基-饱和土共同作用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地质与勘探,2003年增刊,p.p.34-37(第八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会议论文集,2003.9,上海)

崔海勇,王建华,陈锦剑,上海地区预制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研究,地质与勘探,2003年增刊,p.p.261-265(第八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会议论文集,2003.9,上海)

封金财,王建华,植物根的加筋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地质与勘探,2003年增刊,(第八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会议论文集,2003.9,上海)

王建华,陆建飞,陈振建,多层地基内部作用水平集中力的Biot固结方程的求解,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1999.10,南京

王建华,林琼,单桩沉降预估新方法——神经网络法. 刘金砺主编,桩基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4. 63-69

王建华,侯学渊,赵维炳,工作荷载作用下水泥搅拌桩单桩沉降计算方法探讨. 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林琼,王建华等.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特性初探. 第六届全国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581-58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