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纪华 |
释义 | 王纪华,男,汉族,1958年3月出生,吉林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国家农业信息化专家。 新闻工作者王纪华,男,浙江宁波人。幼年家境清寒,中学未毕业即辍学,靠晨读和夜校刻苦自学成才。民国27年(1938年)参与领导在浦东大楼的中华第四职业补习学校开办的三期“现代知识讲座”,为上海地下党和新四军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干部。同年中共江苏省委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160号主办《每日译报》,他担任常务董事兼《译报周刊》经理。《每日译报》在当时上海“孤岛”,选择外文报刊中有利于我国抗战的消息,特别是刊载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很有影响。抗战胜利后兼任中华第四职业补习学校校长,领导全体师生为恢复浦东大厦的校舍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 在解放战争时期,王纪华在上海汉口路与刘尊棋一起创办《联合日报》,任经理。1949年11月30日《联合日报》,被迫停刊后,王纪华在上海汉口路与刘尊棋一起又在中正东路(今延安东路)创《联合晚报》。《联合晚报》是抗战胜利后中共在上海的重要公开宣传阵地。 上海解放后,王纪华参加上海的接管工作。建国初期, 王纪华在上海曾任市税务局副局长、财经委员会秘书长、党团成员等职务,1952年调北京。后受错误处分,文革时又遭到林彪、“四人帮”的迫害, 身心受到严重创伤,1981 年始获平反, 恢复名誉。 平反后, 王纪华应姜椿芳、刘尊棋之邀, 投身于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这件创造性的事业。不辞辛劳, 经常奔波于京沪之间, 为筹建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和印刷设备而奋力工作。直至住院病危之日, 他尚念念不忘党的出版事业。1984年8月因病逝世。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荣誉王纪华,现任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出国进修 1995年赴日本生态农业国际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社会兼职 日本国际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秘书长 北京作物学会副秘书长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亚太地区遥感信息网络专家组成员 学科专业 农业机械化工程 研究方向 农业信息技术 科研成果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技术与作物栽培生理的交叉、集成,近年来在遥感监测作物水分、氮素及品质预报、地表(植物和土壤)信息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建模以及计算机农业专家系统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作为主研人员完成的"BAU光合测定系统研制"成果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获国家专利和国家级新产品证书,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迄今已在全国23个省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推广和销售;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课题"农业HPC/PDA的研究开发与应用"2000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鉴定,成果入选国家863十五周年成就展和北京地区百名专家百项农业技术名录,200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植物内源激素对小麦穗花结实育性的调控机理研究"2000年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主持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及总体技术研究",2004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参加完成的"先进对地观测技术农业应用系统"项目获200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参加完成的"温室生产智能控制与管理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200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课题"稻麦品质遥感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2005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主持完成的国家973课题"定量遥感在精细农业及其他领域的应用示范研究"2005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学术作品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Field Crops Research》、《遥感学报》、《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收录13篇、EI收录20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或主要著者出版《农业专家系统构建技术》、《对地观测技术与精细农业》、《精准农业技术与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基础与应用》、《数字农业信息标准研究》等学术专著8部,指导博士生6人,硕士生12人。 情系农村,时刻不忘肩上责任王纪华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上过山下过乡,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而两次留学日本的经历,使他深刻感受到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偶然接触到了“3S”技术,他预感到这项技术将对国内的农业生产、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1998年回国后,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信息技术的王纪华开始自学全部课程,之后进入这一领域。“我们在江苏省9个县的小麦主产区推广遥感品质监测和调优栽培技术,当地的农业部门特别欢迎,新技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能减少四五倍的开支。” 然而,也有人对王纪华的工作提出质疑:“3S”只是对政府和企业有利,庄稼因为施化肥多被查出来而卖不出去,怎么能说对农民好呢?对此,王纪华不以为然:“帮着农民蒙混过关是坑了他们!没有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种植业就发展不起来,农民也就难以致富,要从宏观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身为政协委员的王纪华时刻不忘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他看到目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参 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就在去年提出了关于扶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议案,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从2002年开始,王纪华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和吉林大学担任兼职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近20名。尽管要常年南北奔波授课,但王纪华乐在其中。“我把学生们的论文都装订成册收藏起来了,整整两大本!将来还会越来越厚。”桃李满天下让他深感喜悦、自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