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基
释义
1 三国时期魏末将领

王基,字伯舆。王基一生,文武兼备,才高于世,德溥于时,深得司马宣王(懿)、司马景王(师)、司马文王三代的器重,尤其在南征毋丘俭,文钦之乱,东征诸葛诞之叛大规模军事活动中,王基与司马师、司马炎结下了深厚的军友情谊。魏景元二年王基去世,追赠司空,谥号为景侯。

中文名:王基

别名:伯舆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青州东莱曲城 【今山东招远】

出生日期:190年

逝世日期:261年

职业:荆州刺史、扬烈将军

代表作品:《时要论》

封爵:常乐亭侯、东武侯

追赠:司空

谥号:景侯

人物简介

王基,字伯舆,东汉末年人,成年后在曹魏政权为吏。军事上对战局的分析极其准确,甚至出现过因为反复请战以至对上抗命违诏,对下力排众议的奇事。同时王基善于用兵,曾以奇兵夺取孙吴粮仓,俘获大量敌军及军事物资,也曾协同领兵粉碎毌丘俭、诸葛诞的叛乱。内政上,王基具有优秀治理能力,青州刺史王淩因为有王基的帮助得以收到青州人士的称赞,以致发生王淩坚决不把王基放回中央的怪事。王基治理的州郡号称“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以至“敌不敢犯”。王基治理的江夏,号称“明制度,整军农,兼脩学校,南方称之”。学术上,王基深通郑玄之学,并敢于与当时以经学知识丰富著称的王肃辩论。王基又是一位孝子,自小与叔父相依为命,而以孝顺著称,在其功成名就后,还特意分出自己的封邑给自己的堂兄弟以报答叔父的养育之恩。王基还是一位正直清廉的臣子,他长期担任要职却治身清素、不营私产,死后家无私财。他在目睹魏明帝大兴土木后敢于上疏直谏。而他的上级曹爽专制导致国内风化大坏,王基也敢于不畏强权撰写《时要论》加以讥讽。综上所述,王基是一位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人物。

历史年表

【公元203-227】汉建安年间至魏黄初年间自小父亲王豹已去世,由叔父王翁养育成人。17岁时,担任东莱郡府吏,因非其所好而辞职。

【公元220-227年】魏黄初年间各地举荐孝廉,王基被任命为郎中。青州刺史王淩特意上表推荐王基出任别驾,后来朝廷征召王基为秘书郎,王凌又请求把他召回。司徒王朗要求征召王基,王凌却因为贪图利用王基的治理能力而赖着不放人,因此遭到司徒王朗的弹劾。大将军司马懿征召王基,尚未到任又被提升为中书侍郎。

【公元227-239年】魏明帝执政时期王基目睹魏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百姓劳苦,于是上疏请求减少对百姓的劳役。

【公元227-233年】魏太和年间散骑常侍王肃撰写经传,常常修改郑玄的旧说,王基则依据郑玄的学说与王肃争论,并撰写批评王肃学说的《毛诗驳》。出任安平太守,后来因公事免职。

【公元240-249年】魏正始年间大将军曹爽奏请王基担任从事中郎,后来出任安丰太守。因为治理州郡严谨,而且防备森严,所以孙吴不敢进犯,加升讨寇将军。孙吴在建业集中大军,扬言进攻扬州,王基向扬州刺史诸葛诞分析局势,准确预测孙权无意出兵来犯。王基目睹曹爽专制之下风化大坏,愤然撰写《时要论》讥讽时事。

【公元249年】魏嘉平元年征召为河南尹,由于曹爽被诛杀,按例免官。后来担任尚书。

【公元250年】魏嘉平二年出任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跟随征南将军王昶讨伐孙吴。进攻夷陵,与吴将步协对峙。

【公元251年】魏嘉平三年使用疑兵计攻取雄父邸阁得到大量军粮,并俘虏吴安北将军谭正及数千敌军。赐爵关内侯。向朝廷分析局势,劝阻朝廷大举出兵伐吴。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司马师执掌朝政,王基上书劝戒,并推荐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等正直人士。得到司马师的赞同。与州泰、邓艾、石苞分别主管州郡事务。

【公元255年】魏正元二年毌丘俭、文钦反叛,朝廷以基为行监军,授予符节,统领许昌军队。王基在许昌与司马师相遇并对局势进行分析,得到司马师的赞赏。作为前锋进军。朝廷认为毌丘俭、文钦难以战胜,下诏禁止王基进军。王基向朝廷分析局势,并反复请战,得到准许占领氵隐水。然后王基提议夺取南顿,司马师不允许,王基乾脆擅自行动,抢在毌丘俭赶到以前占领南顿,成功迫使毌丘俭退守项县。王基在得知毌丘俭派文钦袭击邓艾后,马上进攻项县,导致毌丘俭全线溃败,得以平乱。王基因功升任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进封安乐乡侯。王基上疏请求从自己的封邑分出二百户,赐与自己的叔父子王乔进爵关内侯,以报答叔父拊育之德。朝廷有诏特许。

【公元257年】魏甘露二年诸葛诞反叛。王基以豫州刺史身份行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豫州军事。朝廷要求王基在项县修筑堡垒,王基反复请战,后来受命占领北山对抗朱异。王基再次冒着抗命违诏的危险,力排众议,要求全军驻守险要,最终获得朝廷的批准。司马昭屯兵丘头,王基负责都督城东、城南二十六路军队。诸葛诞粮食用尽,于是昼夜攻打王基以求突围,王基据险死守,随后进行反击大败敌军。战后司马昭写信对王基给予高度评价。

【公元258年】魏甘露三年平定诸葛诞之叛,同时王基成功以诸葛恪、姜维、曹操的事例说服司马昭停止进攻孙吴的计划。并上疏辞让征东将军之职务,而把功劳分给下属。王基母亲去世,朝廷下诏要求对丧事保密,并迎接王基父亲王豹的灵柩与王基母亲合葬。追赠王豹为北海太守。

【公元259年】魏甘露四年王基调任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公元260年】魏景元元年曹奂即位,为王基增加食邑千户,加上以前的一共五千七百户。

【公元261年】魏景元二年王基收命接受吴邓由、李光的投降,王基准确分析出投降有诈,并向司马昭陈述意见,得到司马昭的赞许。同年,王基去世。

历史评价

陈寿:王基学行坚白……掌统方任,垂称著绩。

王朗:宿卫之臣,秘阁之吏。

司马昭: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志,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至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是过也。

司马昭:确然共尽理实,诚感忠爱,每见规示,辄敬依来指。

西晋朝廷:故司空王基既著德立勋,又治身清素,不营产业,久在重任,家无私积,可谓身没行显,足用励俗者也。

《赠司空征南将军王基碑》:子有成父者,出仕于齐,获狄荣如、孙湫、违难为莱大夫,遂禀天素皓尔之质,兼苞五才九德之茂,慈和孝友,既著于景山林,元本道化,致思六经,剖判群言,综析无形,文辩赡柔民忠正足以格非,兼文武之上略,怀济世之弘规,初举孝廉司徒辟州辄请留,以自毗辅,後辟大将军府,拜国典惟新,出为安平安丰太守,敷崇惠训,典刑惟明,四躬以允帝命迁荆州刺史扬武将军,又迁使持节镇南穴朱旗所麾,前无交兵,克敌获俊,斩首万计,赐爵关内无遗策,举无废功,故能野战则飞虎摧翼,围城则鲸鲵于九有也,比进爵常乐亭安乐乡东武侯,增邑五千户,之算征有独克之威,而忠勤之性,乃心帝室,屡奏封章,弥留,年七十二,景元二年四月辛丑薨。公天姿高素,与亡则令俭,敛以时服,于是将矩奉册,追位司空,赠以东武侯蜜印绶,送以轻车介泰山之速颓,恨元勋之未遂。俯仰哀叹,永怀惨悴!以为镌石表墓,光示来裔。其辞曰:塞宪章坟素,昭此物则。居则利贞,在公毕力。化流二邦。宁,民用是息。升降顺道,德让靡忒。会不遗我。

简明演义传记

王基在征讨毌丘俭时为荆州刺史、监军,领前部兵,负责取镇南之地。并在军事会议上反驳光禄勋郑袤消极防御的提议,力主进兵,受到司马师的赞许,得以领前部兵抢占南顿。并与胡遵并力攻破项城。征讨诸葛诞时,王基以一人之力连克吴将朱异、唐咨,并乘胜大败吴军。可以说王基在《三国演义》里面是一位武功高,军事眼光优越的将领

三国志·魏书·王基传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也。少孤,与叔父翁居。翁抚养甚笃,基亦以孝称。年十七,郡召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邪界游学。黄初中,察孝廉,除郎中。是时青土初定,刺史王凌特表请基为别驾,后召为秘书郎,凌复请还。顷之,司徒王朗辟基,凌不遣。朗书劾州曰:“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今州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凌犹不遣。凌流称青土,盖亦由基协和之辅也。大将军司马宣王辟基,未至,擢为中书侍郎。

明帝盛脩宫室,百姓劳瘁。基上疏曰:“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惧。夫民逸则虑易,苦则思难,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於生患。昔颜渊云东野子之御,马力尽矣而求进不已,是以知其将败。今事役劳苦,男女离旷,原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於未尽,节力役於未困。昔汉有天下,至孝文时唯有同姓诸侯,而贾谊忧之曰:'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因谓之安也。'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使贾谊复起,必深切于曩时矣。”

散骑常侍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迁安平太守,公事去官。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出为安丰太守。郡接吴寇,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敌不敢犯。加讨寇将军。吴尝大发众集建业,扬声欲入攻扬州,刺史诸葛诞使基策之。基曰:“昔孙权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后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后权竟不能出。时曹爽专柄,风化陵迟,基著时要论以切世事。以疾徵还,起家为河南尹,未拜,爽伏诛,基尝为爽官属,随例罢。

其年为尚书,出为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随征南王昶击吴。基别袭步协於夷陵,协闭门自守。基示以攻形,而实分兵取雄父邸阁,收米三十馀万斛,虏安北将军谭正,纳降数千口。於是移其降民,置夷陵县。赐爵关内侯。基又表城上昶,徙江夏治之,以逼夏口,由是贼不敢轻越江。明制度,整军农,兼脩学校,南方称之。时朝廷议欲伐吴,诏基量进趣之宜。基对曰:“夫兵动而无功,则威名折於外,财用穷於内,故必全而后用也。若不资通川聚粮水战之备,则虽积兵江内,无必渡之势矣。今江陵有沮、漳二水,溉灌膏腴之田以千数。安陆左右,陂池沃衍。若水陆并农,以实军资,然后引兵诣江陵、夷陵,分据夏口,顺沮、漳,资水浮谷而下。贼知官兵有经久之势,则拒天诛者意沮,而向王化者益固。然后率合蛮夷以攻其内,精卒劲兵以讨其外,则夏口以上必拔,而江外之郡不守。如此,吴、蜀之交绝,交绝而吴禽矣。不然,兵出之利,未可必矣。”於是遂止。

司马景王新统政,基书戒之曰:“天下至广,万机至猥,诚不可不矜矜业业,坐而待旦也。夫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思虑审定则教令不烦,亲用忠良则远近协服。故知和远在身,定众在心。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皆一时正士,有直质而无流心,可与同政事者也。”景王纳其言。

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常乐亭侯。毌丘俭、文钦作乱,以基为行监军、假节,统许昌军,适与景王会於许昌。景王曰:“君筹俭等何如?”基曰:“淮南之逆,非吏民思乱也,俭等诳胁迫惧,畏目下之戮,是以尚群聚耳。若大兵临逼,必土崩瓦解,俭、钦之首,不终朝而县於军门矣。”景王曰:“善。”乃令基居军前。议者咸以俭、钦慓悍,难与争锋。诏基停驻。基以为:“俭等举军足以深入,而久不进者,是其诈伪已露,众心疑沮也。今不张示威形以副民望,而停军高垒,有似畏懦,非用兵之势也。若或虏略民人,又州郡兵家为贼所得者,更怀离心;俭等所迫胁者,自顾罪重,不敢复还,此为错兵无用之地,而成奸宄之源。吴寇因之,则淮南非国家之有,谯、沛、汝、豫危而不安,此计之大失也。军宜速进据南顿,南顿有大邸阁,计足军人四十日粮。保坚城,因积谷,先人有夺人之心,此平贼之要也。”基屡请,乃听进据氵隐水。既至,复言曰:“兵闻拙速,未睹工迟之久。方今外有强寇,内有叛臣,若不时决,则事之深浅未可测也。议者多欲将军持重。将军持重是也,停军不进非也。持重非不行之谓也,进而不可犯耳。今据坚城,保壁垒,以积实资虏,县运军粮,甚非计也。”景王欲须诸军集到,犹尚未许。基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彼得则利,我得亦利,是谓争城,南顿是也。”遂辄进据南顿,俭等从项亦争欲往,发十馀里,闻基先到,复还保项。时兖州刺史邓艾屯乐嘉,俭使文钦将兵袭艾。基知其势分,进兵逼项,俭众遂败。钦等已平,迁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进封安乐乡侯。上疏求分户二百,赐叔父子乔爵关内侯,以报叔父拊育之德。有诏特听。

诸葛诞反,基以本官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时大军在项,以贼兵精,诏基敛军坚垒。基累启求进讨。会吴遣朱异来救诞,军於安城。基又被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谓诸将曰:“今围垒转固,兵马向集,但当精脩守备以待越逸,而更移兵守险,使得放纵,虽有智者不能善后矣。”遂守便宜上疏曰:“今与贼家对敌,当不动如山。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於势大损。诸军并据深沟高垒,众心皆定,不可倾动,此御兵之要也。”书奏,报听。大将军司马文王进屯丘头,分部围守,各有所统。基督城东城南二十六军,文王敕军吏入镇南部界,一不得有所遣。城中食尽,昼夜攻垒,基辄拒击,破之。寿春既拔,文王与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志,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至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是过也。”文王欲遣诸将轻兵深入,招迎唐咨等子弟,因衅有荡覆吴之势。基谏曰:“昔诸葛恪乘东关之胜,竭江表之兵,以围新城,城既不拔,而众死者太半。姜维因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覆上邽。夫大捷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虑难不深。今贼新败於外,又内患未弭,是其脩备设虑之时也。且兵出逾年,人有归志,今俘馘十万,罪人斯得,自历代征伐,未有全兵独克如今之盛者也。武皇帝克袁绍於官渡,自以所获已多,不复追奔,惧挫威也。”文王乃止。以淮南初定,转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进封东武侯。基上疏固让,归功参佐,由是长史司马等七人皆侯。

是岁,基母卒,诏秘其凶问,迎基父豹丧合葬洛阳,追赠豹北海太守。甘露四年,转为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常道乡公即尊位,增邑千户,并前五千七百户。前后封子二人亭侯、关内侯。

景元二年,襄阳太守表吴贼邓由等欲来归化,基被诏,当因此震荡江表。基疑其诈,驰驿陈状。且曰:“嘉平以来,累有内难,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绥宁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文王报书曰:“凡处事者,多曲相从顺,鲜能确然共尽理实。诚感忠爱,每见规示,辄敬依来指。”后由等竟不降。

(司马彪战略载基此事,详於本传。曰:“景元二年春三月,襄阳太守胡烈表上'吴贼邓由、李光等,同谋十八屯,欲来归化,遣将张吴、邓生,并送质任。克期欲令郡军临江迎拔'。大将军司马文王启闻。诏征南将军王基部分诸军,使烈督万人径造沮水,荆州、义阳南屯宜城,承书夙发。若由等如期到者,便当因此震荡江表。基疑贼诈降,诱致官兵,驰驿止文王,说由等可疑之状。'且当清澄,未宜便举重兵深入应之'。又曰:'夷陵东道,当由车御,至赤岸乃得渡沮,西道当出箭溪口,乃趣平土,皆山险狭,竹木丛蔚,卒有要害,弩马不陈。今者筋角弩弱,水潦方降,废盛农之务,徼难必之利,此事之危者也。昔子午之役,兵行数百里而值霖雨,桥阁破坏,后粮腐败,前军县乏。姜维深入,不待辎重,士众饥饿,覆军上邽。文钦、唐咨,举吴重兵,昧利寿春,身没不反。此皆近事之鉴戒也。嘉平以来,累有内难。当今之宜,当镇安社稷,抚宁上下,力农务本,怀柔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也。得之未足为多,失之伤损威重。'文王累得基书,意疑。寻敕诸军已上道者,且权停住所在,须后节度。基又言于文王曰:'昔汉祖纳郦生之说,欲封六国,寤张良之谋,而趣销印。基谋虑浅短,诚不及留侯,亦惧襄阳有食其之谬。'文王於是遂罢军严,后由等果不降。”)

是岁基薨,追赠司空,谥曰景侯。子徽嗣,早卒。咸熙中,开建五等,以基著勋前朝,改封基孙廙,而以东武馀邑赐一子爵关内侯。晋室践阼,下诏曰:“故司空王基既著德立勋,又治身清素,不营产业,久在重任,家无私积,可谓身没行显,足用励俗者也。其以奴婢二人赐其家。”

王基墓碑

三国·魏《东武侯王基墓碑》,自清乾隆三年(1738)金石家吴玉搢《金石存》著录以来,相继录研者不下数十家,由于碑石形制与碑文撰书之奇特,多引起诸金石家和书法家的重视。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王基断碑”之名,被列为“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

王基墓碑,碑文不载志主姓名及讳,为碑刻史空前绝后一点典型。王基墓碑为洛阳至今出土唯一的一块曹魏墓碑,亦为全国所仅见,无以类比。王基生前,身历汉、魏二朝五帝,才德兼茂,文武名世,有功于国,位居列侯,薨后敕葬洛阳,策令树碑,“光示来裔”。为何碑文不名?此一疑案,方家均未涉及。愚以为当为形势所迫耳。

清金石家叶昌炽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宋书·礼志》: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禁立碑。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大将军参军王伦卒,伦兄俊述其遗美云,祗畏王典,不得为铭,此则碑禁尚严也。晋武帝咸宁四年又诏曰: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断之。义熙中,尚书祠部郎中裴松之,又议禁断。观此,则魏晋两朝屡申立碑之禁。然大臣长吏,人皆私立。”而王基碑之立,显然非属此种私立。景元二年(261)东武侯王基薨,不惟举行国葬,进而追加封赠,还“以为策镌石表墓”,真乃敕令树碑立碑了。因属明违王典,故采用权变之法,树碑立传。此即概为碑文不名之因,这种做法,实乃秉握实权的大将军司马文王(昭)的主意。

司马昭在王基破诸葛诞之后与基书曰:“将军深算利害,独禀固志,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至制敌擒贼,虽古人所述,不为过也。”王基在关键时刻,行为乖张,而实赤心报国,特别在三国鼎立,内忧外患的魏国,此种精神实属可贵,理应嘉彰,让国家文武重臣奉为楷模。在举国皆知的情况下,敕令“镌石表墓,光示来裔”,明为破例违典,故不能名。

该碑书法,结体整饬工稳,方正疏朗,用笔圆浑厚重,点画遒劲有力,用笔多入楷法,撇端尖而出锋,点有阴阳变化,捺笔亦多出锋,大反钩中间亦有出锋之笔。字态洒脱,灵动而有韵致,既有不谙隶法的一面,又有不屑古版之处。虽然有些点画稍欠精致,但也可见不事雕凿,任意草率之意趣,诚为三国曹魏书法之一宝也。

王基与管辂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

(管)辂往见安平太守王基,基令作卦,辂曰:“当有贱妇人,生一男儿,堕地便走入灶中死。又床上当有一大蛇衔笔,小大共视,须臾去之也。又乌来入室中,与燕共斗,燕死,乌去。有此三怪。”基大惊,问其吉凶。辂曰:“直客舍久远,魑魅魍魉为怪耳。儿生便走,非能自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大蛇衔笔,直老书佐耳。乌与燕斗,直老铃下耳。今卦中见象而不见其凶,知非妖咎之徵,自无所忧也。”后卒无患。

(辂别传曰:基与辂共论易,数日中,大以为喜乐,语辂言:“俱相闻善卜,定共清论。君一时异才,当上竹帛也。”辂为基出卦,知其无咎,因谓基曰:“昔高宗之鼎,非雉所鸲,殷之阶庭,非木所生,而野鸟一鸲,武丁为高宗,桑谷暂生,太戊以兴焉。知三事不为吉祥,原府君安身养德,从容光大,勿以知神奸污累天真。”)

时信都令家妇女惊恐,更互疾病,使辂筮之。辂曰:“君北堂西头,有两死男子,一男持矛,一男持弓箭,头在壁内,脚在壁外。持矛者主刺头,故头重痛不得举也。持弓箭者主射肫腹,故心中县痛不得饮食也。昼则浮游,夜来病人,故使惊恐也。”于是掘徙骸骨,家中皆愈。

(辂别传曰:王基即遣信都令迁掘其室中,入地八尺,果得二棺,一棺中有矛,一棺中有角弓及箭,箭久远,木皆消烂,但有铁及角完耳。及徙骸骨,去城一十里埋之,无复疾病。基曰:“吾少好读易,玩之以久,不谓神明之数,其妙如此。”便从辂学易,推论天文。辂每开变化之象,演吉凶之兆,未尝不纤微委曲,尽其精神。基曰:“始闻君言,如何可得,终以皆乱,此自天授,非人力也。”于是藏周易,绝思虑,不复学卜筮之事。)

王基与魏江夏上昶城

原作者:彭斌武

三国魏荆州刺史王基,在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后,为在军事上进一步对东吴取进逼态势,特报请曹魏朝廷批准,在云梦南部修建了一座战略水城,作为训练水军的基地,名为上昶城,并迁徙江夏郡治于此城。修建此城是王基向曹魏朝廷所献伐吴进趋之策一部分,是由当时魏、吴两国的军事态势和云梦南部特殊的自然环境作出的合理选择。

2005年3月,为配合汉丹铁路复线建设,孝感市博物馆与云梦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位于云梦县下辛店镇新府城村的古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揭开了新府城的千古之迷,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新府城是一座六朝时期的屯兵水城。这在湖北省的考古发掘中尚不多见。这一发现对研究云梦、孝感乃至湖北六朝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自然地理都有极高的价值。那么,究竟是何人、何时、何因而修建此城?本文就此作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王基修建江夏郡上昶城

过去,考古工作者对云梦新府城遗址进行过多次考察,但都是一般化的普查,一般性的结论:“古城遗址”而巳。这次专家们带着“补史证史”的历史使命感,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古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察,深入勘探,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细致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这座古城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共设有五座城门,城门都是水门,没有陆门,即南门、东门、北门、西门、西南门。水门一般宽9—13米,深3—3.8米,入口呈外八字形,内通大明塘一口,外接护城壕及古河道,其主要交通工具为船或木筏;城中有15处台基,城垣四角设有土台,应建有楼橹。专家们从出土的陶瓷残片研究结论,此城是一座六朝时期的“屯兵水城”。水城贯通古涢水。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突破性发现。那么,这座屯兵水城是何人所建,叫什么名称呢?

当代的权威史学著作和历史地理著作,均称这座城为上昶城,是三国时期曹魏江夏郡治所,为曹魏荆州剌史、扬烈将军王基所筑。三国时期处于连年混战,各国基本上都是推行的军政合一组织,套用现代话叫做“军政府”,所以该城既是江夏郡的军事基地,又是政治中心。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今山东省)人。累官至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食邑五千七百户。公元261年去世,追赠司空,谥号为景侯。是曹魏后期优秀的军政人才。他以善用奇兵著称,又以清廉德政驰誉,更以通经史、著雄文而流芳,还是一个闻名遐尔的大孝子。史家评价他是一个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三国人物。公元250年,王基率军攻夷陵城(今宜昌),东吴将领步协固守夷陵城,王基故作强攻之势,实际上分兵去袭取吴军的薄弱点雄父军用仓库,缴获大米三十馀万斛和大量的军用物资,活捉东吴安北将军谭正,收纳降民数千人,转移降民设置夷陵县。这次军事行动虽未攻下夷陵城,但重挫吴军,取得了重大胜利。为此,曹魏朝廷赐他关内侯爵位。这时,王基又特地向朝廷上表,报请修建上昶城,得到曹魏朝廷的批准,并迁徙江夏郡治于上昶城。王基在江夏“明制度,整军农,兼修学校,南方称之。”这里的“整军农”,是王基修建上昶水城的直接原因。所谓“整军农”,就是调整军事结构和部署,改变军事上重陆军轻水军;军需供应上重陆地农业、轻水生农业的倾向,把加强水军建设和发展水生农业摆到突出位置。因此而修筑上昶水城,作为训练水军和发展水生农业的基地,以实现其军事上水陆并进,互相策应;军需保障上“水陆并农,以实军资”的战略目标。

二、王基的伐吴进趋之策

王基修建上昶城是他伐吴进趋之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王基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之后,曹魏朝廷向他下诏征询伐吴进趋之策,他说,用兵不可轻动,若出兵无功,就会“威名折於外,财用穷於内”。主张作好充分准备,然后择机而动。对于讨伐东吴,他作了四手准备:一是将他的大本营魏荆州剌史部从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迁徙新野,与前线缩短距离200里;二是将魏江夏郡治从石阳城(黄陂县东40里的黄城镇。一说黄陂县西23里。)迁徙上昶城,对东吴建在黄鹄山(今武昌蛇山嘴)上的夏口城形成进逼态势,从此,东吴的军队不敢轻易渡江北犯;三是推行“水陆并农”的后勤保障措施,利用沮、漳二水的丰沛水源,灌溉膏腴之田数千顷,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利用“安陆左右,陂池沃衍”的广阔肥沃水域,建设水生农业基地;四是修建上昶水城,建立水军训练基地。

王基如此重视水军建设,是由魏、吴两国军事斗争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军事力量对比决定的。早在赤壁之战时,曹操的水师被周郎付之一炬,焚烧殆尽。后来东吴水师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多次派遣可载万名甲士的大型舰队出海,而曹魏新建水军几乎不是与吴水军的对手,几次与东吴水军交锋均以失败告终。为此,魏文帝曹丕曾发出无奈的感叹:“魏虽有武骑千群,无可用之,未可图也!”表明曹魏的陆军强大而水军弱小。魏嘉平二年,曹魏朝廷的军事战略由防御转为进攻,王基深深懂得进攻东吴必须有一支强劲的水师为前锋,这便是王基修建上昶水城的外在动因。他认为,经营数载,必有成效。待时机成熟,西线屯兵进军江陵、夷陵,江夏水师攻占夏口。然后,率西部蛮夷等少数民族为内应,魏军以精兵劲卒攻其外,夏口以上的吴国地盘必然可以全部占领,东吴长江以南的郡县也守不住。这样,就切断了东吴和蜀国的联系,吴、蜀绝交,魏军一鼓而下,东吴的君臣就只有束手就擒。这就是王基的伐吴进趋之策。

三、特殊需要的特殊选择

王基选择云梦南部作为水师训练基地,是与当时魏、吴两国的政治军事地图和云梦南部的特殊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当年,吴、蜀夷陵之战,陆逊大获全胜,刘备一败涂地,以至五千里长江天堑几乎全部落入东吴的囊中,唯独沔口(今汉口)至株城(黄岗城西)几十里地带属魏荆州江夏郡所辖。荆州、江夏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吴、魏两国互不相让,都设置了荆州剌史部和江夏郡。吴国荆州剌史部设在江陵,汉水以西为吴荆州领地;吴江夏郡治先设在沙羡(今武昌),后迁武昌(今鄂州)。魏国荆州剌史部先设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后迁新野;魏江夏郡治先设在石阳城,后迁上昶城。魏国江夏郡的辖区,东起株城,西至汉水,北达河南,南抵长江,像一个楔子打入了东吴的千里江防,成为东吴的心腹大患。公元226年,吴大帝孙权曾亲率5万大军围攻魏江夏石阳城,“不克而还。”后又多次围攻石阳城,均无功而返。可见石阳城固若金汤。那么,王基为何要将这个“有功之城”弃之不用,而选择云梦南部另建一座上昶水城呢?这是因为在魏国的势力范围以内,唯独云梦南部具备修建水城的自然条件。从《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看,魏晋时期云梦南部及其毗连地区,都属古云梦泽的范围。王基在向曹魏朝廷献伐吴进趋之策时写道:“安陆左右,陂池沃衍”。“陂池”就是湖泊,“沃衍”是说这里的水域既广阔,又肥沃。这说明魏晋时期云梦南部及其毗连地区,还散布众多湖泊。这些湖泊星罗棋布,纵横百里,史称安陆云梦泽,亦称汉北云梦泽。涢水从汉北云梦泽蜿蜒而过,南行8公里注入汉水,再南行20多公里汇入长江。从军事视角看,这里是进能攻,退可守,得天独厚的水军基地。新建的上昶水城是训练江夏水军的大本营,水城周围的深湖大泽是勇士们驰舰骋舸,挥刀操戈的演兵场;浅沼小泊则是养殖鱼鳖虾蟹,种植莲藕菱苞的“天然鲜活库”。在王基的战略思考中,这里既适宜于建立训练水军的基地,又适合建立发展水生农业的基地。王基就是根据这种特殊需要,对云梦南部及其毗连地区所作的特殊选择。

三国归晋以后,不再存在南北军事对峙,上昶城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于是,将江夏郡治迁徙云梦城。从公元250年修建上昶城,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正好30年。这与考古专家李端阳所说:“此城军事功用时期不长即废”的结论是吻合的。

扩展阅读:

1

http://www.lztc.edu.cn/showpic.asp?pic_id=64

2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3896348.html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三国学者魏国

2.明朝大臣

2 明朝大臣

人物简介

(生卒年不详),字启亨,明中期大臣,青州左卫人。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先任户部主事,管理通州马房。他不屈服于有权势的太监,对太仓的收支立抽验法,杜绝了“干没克减”的弊

端。后历任大同府知府、山西副使、右参政、湖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职。在任山西参政分守河东道时,他督修河堤,防止了黄河泛溢。1588年(万历十六年),他以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有一个被他荐举的镇将来谢他,他托辞不见,说:“我是为国家荐举人才,不是对他施加恩惠,为什么要谢我。”镇守大同的明贵族代王,派人深夜抱着一个坛子来,说是“敬献良酝”,原来是一坛子珍珠。王基拒不接受,斥退来人。后又历任兵部侍郎、南京刑部侍郎、户部尚书兼兵、工二尚书。当上书要求致仕时,明神宗朱翊钧让他推荐最有才能的一个儿子出来做官,他回答说:“我的儿子如有才能,何必由我推荐。如果没有才能,我推荐了,恰好给我添累赘。我不能用我这把老骨头来为子孙换官做”。致仕回家3年后病逝,赠太子少保。

作品一览

著有《云中奏议》若干卷。

3 兰州城市学院纪委书记

人物简介

男,汉族,甘肃会宁人,副研究员,现任兰州城市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兰州市安宁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历任兰州师专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兰州师专总务处长、兰州城市学院后勤管理处处长。现任兰州城市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承担甘肃省社科基金科研课题一项。。被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先进个人”、被中共白银市委授予“白银市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驻村干部先进个人”。

作品一览

参编《帮你学》丛书1部

参编工具书7部

在《甘肃社会科学》、《兰州大学学报》、《科教论坛》、《社科纵横》、《发展》等刊物发表论文21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8: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