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化跃 |
释义 | 简历王化跃主要经历 1996-2001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 记者 环保组组长 2001-2004 中央电视台《西部新闻》 主编 记者组组长 2004年兼任新长安影视传媒集团公司 策划总监. 2005-2007 中央数字书画频道 节目总监 总制片人 2007-2009 中央数字城市建设频道节目 频道总监 2009-2010 中央新影<中国当代画家> <一县一品游中国> 主编 总编导 。 代表作品中央电视台: 黄河中下游启动淤地坝工程 拦沙增坝退耕还林 人民网: 央视记者暗访北京南京广州经济适用房 曾目睹了文革,也曾跟随上山下乡的洪流,曾经戎装在身驰骋大地,更多、更多的是深夜灯下苦读被耽搁的学业。 十七年的记者生涯,牢记的是不忘自己的良知、不辱自己的职责。曾面对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也曾记录下一张张丑陋的面容。 被我表扬者说我多疑、被我批评者言我公道。 观者影像工作室观者影像,高清电视摄制,作品:龙年二十五宝玺、龙生九子。栏目主编 。 《经济半小时》栏目记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宝贵的是经历。我经历过文革,目睹开放,亲历了农民、工人、企业经营者等不同职业,然而更多的记忆却是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思。 原则是:政治第一位,良知不能丢。 工作经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 中央电视台《西部新闻》记者组组长 中央数字台《书画频道》记者 博雅书画网 总编辑 观者影像工作室总编辑地沟油流过管理漏洞2001年11月02日 15:42 CCTV经济半小时 报道中国地沟油现状第一人地沟油流过管理漏洞 2001年11月02日 15:42 CCTV经济半小时 有朋友喜欢吃油条,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去小区附近的早点摊子里买上几根,但最近他却改了这习惯。问他,他说,油条是好吃,但是用什么油炸出来的他不放心。现在有好多摊子用的都是地沟油,也就是从泔水中提炼出来的油,甚至一些餐馆里也用地沟油做菜,那么,地沟油是怎么提炼出来的呢?它对人体会造成多大的危害?记者进行了一番明查暗访,同行的还有新华社的记者。··· 为了证明他的油品质好,他带领我们观看了全部提炼过程。 第一个程序就是收集泔水,早上五点多钟,他们一般使用三轮车或摩托,将饭店里的泔水收集到大桶里,然后拉回到加工点,倒进两个地下大铁池子里,用蒸气加热,这样剩菜中的动植物油脂就浮到了酸腐难闻的泔水上面;第二道程序是将这些黑乎乎泔水油撇出,掺入锯末,包在麻袋中上榨油机去榨,流出来的就是又酸又臭的泔水油,也就是地沟油了。 在后院,老板打开了一个油桶盖,地沟油冷却后变成浅黄色。从后院存放的油桶看,大部分是空桶,证明他们是刚刚把货卖出,老板讲了买地沟油要出具手续。 ···在全国,也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对地沟油进行专管,有专家呼吁,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得到改变,让人们能吃上放心的油。(记者王化跃) 报道豆腐渣工程第一人《桥》2001年12月04日11:52 CCTV经济半小时 浙江省三门县湘山村祖祖辈辈都希望修一座桥,把村子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1999年村民们卖掉了120亩地,换来的160万元钱就在村口建了一座通往县城的大桥,村民们自豪地称它为“致富桥”。但半年之后,村民们的自豪就化成了无尽的烦恼,已经验收合格的大桥竟然出现了桥基下沉,桥墩断裂等严重问题而不得不禁止通行。村民们想不通:为什么验收合格的大桥这么快就成为了一座断桥呢?··· 最近,全国各地仍然不断传来我们不愿意听到、看到的消息,今天我们要点击的关键词就是“责任事故”。 引起国家领导人关注农民问题的报道《经济半小时》:种一亩地为何赔了80元?2000年11月09日15:51 中央电视台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鱼米乡。可以说,湖北洪湖留在人们心目中都是鱼米之乡的美好印象。但是,如今这个鱼米之乡的景象却在逐渐消失,因为成片成片的土地被它养育的人们所抛弃。据当地媒体报道,今年春天,仅在洪湖市峰口镇唐嘴村,1900亩耕地中就有700亩没人承包,当地政府不得不以每亩30元的价格包给外地人,而这只是村民承包费的十分之一。眼下正是南方收获的季节,那里的土地怎么样了呢?请看来自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王化跃的报道。···我们的记者在农村采访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都能感受到农民对负担的麻木。是农民们不爱土地了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退一步说,即使是农民不爱土地了,那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离开了土地,远走他乡?仅仅说给农民减负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切实在政策上进行调整,让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并获得应有的收益,这可能是当前农村改革最为紧迫的一个问题。 此有关农民问题的报道引起许嘉璐副委员长的重视并汇报至国家领导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