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红星
释义

王红星,中国人名,同名人物有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红星,为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还有考古学家王红星,为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歌唱家

人物简介

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集,自幼喜爱音乐,8岁学习二胡,高中时开始学习钢琴及声乐;1995年至2000年本科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2000年毕业后任云南大学艺术学院专业教师;2002年考取上海音乐学院美声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陈敏庄教授,2002年攻读硕士期间兼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专业教师; 2005年5月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成功举办学位独唱音乐会;2005年6月完成硕士论文答辩获硕士学位;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艺术成就

2008年第十三届“隆力奇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组金奖;第五届音乐金钟奖比赛获声乐比赛金奖;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专业组铜奖;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团体赛美声组第一名;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个人单项决赛美声组铜奖;第九届意大利阿尔卡莫国际声乐比赛中国区选拨赛第一名;第九届意大利阿尔卡莫国际声乐比赛两项特别奖;文化部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声乐比赛优秀奖;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比赛第一名,获费明仪奖学金;“玉龙杯”西部十二省、市(区)青年歌手大赛美声组金奖;“在灿烂阳光下”全国歌唱比赛特别大奖;2002年在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荣获专业组美声唱法二等奖;2002年参加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批准的第九届全国推新人大赛云南赛区比赛暨第一届云南文艺新人电视大奖赛中荣获成人组美声唱法十佳选手奖; 2003年荣获中共云南省委宣传、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联、云南电视台举办的“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二等奖;参加2005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唱法个人比赛荣获金奖;参加中央电视台2007年元旦晚会;参加2007年全国残运会闭幕式;多次参加省级大型演出活动;获云南省“四个一批”新人奖;获云南省“优秀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2007年12月在意大利举行的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中荣获大赛唯一一等奖,成为目前在该项国际性声乐赛事中取得最好成绩的亚洲歌唱家。

星路历程

王红星的家乡在安徽淮北地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家乡“很落后,也很贫穷”,甚至连高中都没有,音乐方面的投入就更谈不上了。由于父母非常喜欢豫剧,受到父母影响的王红星从小喜欢唱歌,8岁就开始自学二胡。但对那时的他而言,音乐仅只是一种爱好,他从未想过靠唱歌可以上大学。站在青歌赛舞台上,王红星描述了他第一次进剧院的情景:“第一次进剧院是爸爸带我去的,当时剧院很热闹,人也很多,但是因为年纪小个子矮,我什么都看不到,爸爸把我扛到了肩上,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电视机的样子,看到了电视里到底藏着什么东西,但爸爸却因为一直扛着我,什么都没有看到。”家庭的贫穷与回报父母的强烈愿望让他萌生出一个原始而单纯的想法:考上大学,让父母过得好一点。10岁时,王红星独自离家出外求学,过早地离家并没有小说中“仗剑天涯”的潇洒与快意,相反却是一路尝尽酸甜苦辣,这使王红星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成熟。高考落榜之后,王红星在安徽宿州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则宿州师范专科学校办音乐补习班的招生启事,正是那届音乐补习班,使他走上了歌唱道路。那是他第一次以系统而科学的方式接触声乐,也是第一次正式学习钢琴。回想起当年的苦练,许多情景依然清晰如昨:“当时学校有一个钢琴教室门坏了,这让我非常高兴,我每天半夜偷偷爬起来,跑到那个钢琴教室练琴。”短短一年半的时间,王红星的音乐成绩突飞猛进,但他根本不敢有更多的奢望,最初报考上海音乐学院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心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考试的王红星,根本没想到自己居然一关一关走了过来。上海音乐学院听过王红星歌声的老师评价他有着美声演唱的天赋,但只有王红星自己知道,简单的“天赋”二字并不能穷尽他比常人更多的艰难付出与不分昼夜的拼命练习。

考取上海音乐学院之后,生活贫困的王红星一边上学一边打工挣学费,在大学几年中,他先后去歌舞厅唱过歌,教过钢琴、合唱,教过从6岁到60岁的学生美声、民歌、通俗、童声等各种演唱类型,还在学校里打扫琴房,为老师打开水,管理活动室。当时的他业务水平已经属于校内的佼佼者了,但令他怎么都想不通的是,校内的许多选拔没有他,参加上海台的选拔也没有他,一次、两次、三次………同样的遭遇周而复始,如今再度回望,当年的怨恨、委屈早已烟消云散,王红星只淡然地说所有磨难都成为了他的财富,正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才使得他面对挫折与成功都波澜不惊,镇定自若。十年磨一剑,宝剑出鞘的光芒震惊了所有人。来到云南之后,王红星渐渐开始在各项赛事中崭露头角,大大小小的奖项被他一一捧回,奖项之多甚至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2005年,王红星获得“金钟奖”,这是中国音乐界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专家大奖,是中国音乐事业的“龙头工程”。大赛评委、著名歌唱家吴雁泽评价说,王红星的表现让他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而后,在意大利举行的第38届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中,王红星一举夺魁,成为目前在该项国际声乐赛事中取得最高成绩的亚洲歌唱家。本届青歌赛美声决赛中,综合素质考试环节王红星顺利回答出了古希腊三大悲剧的作者,这让许多人觉得惊讶,但他却说,“我在业务方面花的功夫也是别人所不知道的,整个青歌赛下来,综合素质考试的题目80%我可以回答出来,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天道酬勤吧。”

人物评价

王红星是云南的文化艺术人才,今天,我们来听的虽然只是王红星的个人独唱音乐会,但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王红星一个人,而是要借此影响一批人才,凝聚一个群体。

——晏友琼(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11月16日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大赛上,我省青所艺术家、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老师王红星获得金奖第一名。王红星取得的这个奖项,是我省音乐界近5年来取得的最好成绩。昨天下午,载誉归来的王红星刚抵达昆明机场,就受到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云南省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等有关领导的热烈欢迎。

中国音乐的最高奖项“金钟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界惟一的综合性专家大奖,每两年举办一次,对有突出贡献的音乐家及创作、表演、教育、理论、评论、编辑出版等突出成就进行褒奖。王红星所获得的奖项全称为“金钟奖声乐金奖第一名”。获奖后的王红星并未因此心高气傲,他告诉记者:“‘金钟奖’颁奖晚会后,我一度成为众文艺团体挖掘的人才,总政歌舞团基本以高薪邀请我加盟。外面条件再好我也没有心动,云南领导对我情深意重,回云南我义不容辞,我将继续为家乡云南作贡献。”

——吴珊《云南信息报》

音乐会开始前,组委会进行了颁奖。参加复赛的147名声乐、古筝、大提琴选择决出金奖4人,银奖7人,铜奖11人;作品奖包括金奖1部、银奖5部,王昆、沙莱等6位老艺术家获终身成就奖。音乐会几乎全由新科“状元”、“榜眼”们担纲,大提琴金奖得主吕冰夏、古筝金奖任洁、声乐金奖王红星和吴娜展现了精湛的技艺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古筝银奖获得者范冉,及广东本土成绩最好的选手——出自星海音乐学院的声乐银奖获得者张文巍的表演也异常精彩。

——《广州日报》

4月27日,由省委宣传部、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王红星独唱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成功举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晏友琼率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音协,云南电视台等有关部门前往助阵,本报记者随同采访报道。在整场演唱中,展示了王红星扎实的美声歌唱方法和基本功以及相应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还展示了他从容、规范地诠释不同时代、不同国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经典美声艺术作品的能力。——《春城晚报》叶茸上海专稿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看似歌手间的竞技,实质却是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实力的角逐。本届大赛,云南队获得了参赛史上最好的成绩,王红星又获得了最好的个人成绩两项纪录的刷新,都与王红星直接相关。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获悉他得奖消息后,专门为他发去贺电,对他表示热烈祝资和亲切慰问,并希望他再接再厉、不断进步!

——熊玲《云南日报》

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于2005年11月10日至15日广播星海音乐厅正式拉开帷幕,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云南选手王红星在15日晚的决赛中一举夺魁,获得本届“金钟奖”(声乐表演奖)金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实现了云南零的突破。王红星能够获得此次大奖,充分展示了他的实力和拼博精神,也在全国性比赛中展示了云南音乐事业近几年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体现出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音协的重视和支持。

——昆明人民广播电台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和广州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昨晚在广州市星海音乐厅举行了颁奖晚会,四位选手分别获得声乐、大提琴、古筝比赛表演奖金奖,著名作曲家叶小纲的古筝曲《林泉》获得作品奖金奖;声乐比赛以有丰富舞台经验的演员最多,实力也更加突出,王红星、吴娜两位获得金奖的选手都有多年舞台经验。

——李澄《北京晨报》

2005年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个人决赛昨晚拉开了帷幕, 27日晚进行的美声唱法决赛,可谓是高手云集。不仅团体赛美声唱法的前16名选手同台献艺,连评委也是由国内知名的歌唱家,音乐家组成。在团体赛中曾经取得过单场冠军的王红星昨晚再次展示其雄厚的实力,获得99.452的全场最高分,成为美声唱法的冠军。——云南电视台

在昨晚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电视大奖赛职业组美声唱法单项决赛中,云南选手王红星以195.96分排名第五,捧回了此项决赛的铜牌。这是云南代表队继取得了团体决赛总分第四的优秀成绩之后,再次创下的辉煌记录。

在昨晚的比赛中,王红星第一轮演唱了歌曲《清泪为你流》,并以97.37的分数入围前六名。经过艺术素质的比赛之后,王红星在紧张角遂中,以自己的实力和唱功,深深地打动了现场评委和观众的心,最终他的得分是195.96分,位居第五,捧得了职业组美声唱法单项决赛的铜牌,为云南队再次增光。

——《滇池晨报》

来源:《云南艺术学院报》第137期

考古学家

人物简介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王红星,男,1957年8月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考古专业,获该校博士学位。1980年分配到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部工作,1982年任考古部副主任,1983年任馆员。1989年馆所分家,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室副主任,1991年任副研究员,1992年任副所长,1995年任研究员,2001年任所长,2002年馆所合并,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武汉大学科技考古中心学术委员,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湖北省艺术学院副院长。

在抓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该同志狠抓单位科研工作,始终把科研放在单位工作的重要位置,完善项目激励机制,加大了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以馆所合并为契机,进行人才资源整合,实现以老带新,优势互补。形成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努力把前沿学科引入文物保护工作中去。以他为主任的湖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承担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与合理采矿方案的研究”、“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遗址大型饱水木构件原址保护”等项目获得了国内外同仁的一致好评。2002年到2005年,全馆所共出版各类专著近20部,发表各类论文数百篇,保持了我馆所科研在全国的领先水平。

专著论文

与此同时,王红星同志在业务科研领域也始终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大量考古发掘项目(主要项目见表1),出版发表了大量专著论文(主要情况见表2)。

1、《包山楚墓》,主编,笫一执笔,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约50万字,获夏鼐中国考古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2、《包山楚简·序言》,执笔,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约3千字。

3、《包山楚墓墓地试析》,独著,《文物》1988年5期,约8千字。

4、《包山二号墓的年代与墓主》,独著,《楚文化研究论集》笫二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约7千字。

5、《楚国高级贵族墓用鼎制度分析》,独著,提交国际楚国历史与文化讨论会(1988年),约1万2千字。

6、《由包山二号墓看楚系高级贵族墓的用鼎制度》,独著,《包山楚墓· 附录一五》,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约1万5千字。

7、《包山简牍所反映的楚国历法问题》,独著,《包山楚墓·附录二O》,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约1万8千字。

8、《包山二号墓漆器群研究》,独著,《楚文艺论集》笫二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约1万8千字。

9、《楚国贵族家庭墓地》,独著,《中国》1988年6期,约4千字。

10、《略论包山墓地发掘的考古学价值》,独著,《江汉考古》1988年2期,约8千字。

11、《江汉地区龙山时代遗存的命名问题》,笫一执笔,《江汉考古》1985年2期,约8千字。

12、《长江中游地区早期城址管窥》,独著,《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笫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12月,1万字。

13、《九连墩1、2号楚墓的年代与墓主身份》,四省楚文化论文集第六集 ,湖北 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

14、王红星:《尘封的瑰宝· 序言》,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

15、王建苏:《包山楚简研究评述》,独著,《江汉论坛》1993年9期,约8千字。

16、王建苏:《包山楚墓研究述评》,独著,《华夏考古》1994年2期,约8千字。

17、胡雅丽、王红星:《秭归官庄坪周代遗址初析》,笫二执笔,《江汉考古》1984年4期,约8千字。

18、王红星、胡雅丽:《江汉地区龙山时代遗存的命名问题》,笫一执笔,《江汉考古》1985年2期,约8千字。

19、王红星:《龙山时代遗址的分类问题》,独著,提交湖北省考古学会笫二次年会论文,约8千字。

20、王红星:《屈家岭遗址分期研究》,独著,提交湖北省考古学会笫二次年会论文,约1万2千字。

21、王红星:《石家河文化初论》,独著,《文物考古论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约2万字。

22、王红星:《石家河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外力作用问题》,独著,《中国考古学会笫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约8千字。

23、王红星:《长江中游地区早期城址管窥》,独著,《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笫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12月,约1万2千字。

24、王红星:《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规律、文化中心的转移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独著,《江汉考古》1998年2期,约1万5千字。

25、王红星:《驯化水稻和稻作农业源地研究》,独著,《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3期,约1万6千字。

26、王红星:《谈实物史料的鉴别和运用》,独著,《江汉考古》1997年2期,约8千字。

27、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荆门市包山楚墓发掘简报》,笫一执笔,《文物》1988年5期,约1万3千字。

28、荆沙铁路考古队:《荆门胡家岗遗址发掘简报》,笫二执笔,《江汉考古》1988年2期,约8千字。

29、荆沙铁路考古队:《荆门铁匠湾遗址发掘简报》,笫一执笔,《江汉考古》1988年2期,约7千字。

30、湖北省博物馆:《沮漳河中游考古调查》,笫一执笔,《江汉考古》1982年2期,约8千字。

31、湖北省博物馆:《当阳冯山、杨木岗遗址试掘简报》,独著,《江汉考古》1983年1期,约7千字。

32、湖北省博物馆:《秭归官庄坪遗址试掘简报》,笫一执笔,《江汉考古》1984年3期,约7千字。

33、另有《湖北省博物馆》(日文版)、《楚文物图录》、《中国美术全集·漆器》中的包山楚墓器物部分,均为本人执笔。

34、王红星:《长江中游考古研究三题》,《荆州楚文化暨先秦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5、王红星:《关于楚郢都探索如何深化的思考》,《四省楚文化论文集笫五集》。

36、王红星:《从应城门板湾城濠聚落看长江中游早期城址的源起与功用》,提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记念文集》。

37、王红星:《应城门板湾遗址发掘的启示》。《文物报》2002年10月

38、王红星:《长江中游地区城濠部落的源起与功用》 , 文物报 2002年10月。

39、王红星:《从应城门板湾遗址看长江中游地区城濠部落的源起与功用》,《考古》待刊。

40、王红星:《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环境变化信息》 ,提交中国环境考古大会第三次会 议论文。

41、王红星:《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城濠部落源起与功用之我见》,文明通讯 2003年 6期。

42、王红星:《神秘的九连墩》,国家地理 2003年3期。

43、王红星:《九连墩楚墓发掘现场直播的经验与教训》,文物报2003年1月。

44、王红是:《枣阳九连墩楚墓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2003年7期。

45、王红星:《九连墩1、2号楚墓的年代与墓主身份》, 四省楚文化论文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

46、王红星:《九连墩一、二号楚墓用鼎制度研究》,提交四省楚文化第九次年会论文。

47、王红星:《省级博物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文物报。

48、王红星:《省级博物馆、考古所分合利弊谈》,文物报。

49、王红星:《尘封的瑰宝· 序言》,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

扩展阅读:

1

《云南艺术学院报》第137期 王红星教授档案

2

http://www.ynart.edu.cn/ynart/index/readdetailtu.aspx?id=13999

3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5509/20060601/100480.shtml

开放分类:
云南艺术学院美声歌唱家云南歌手
“王红星”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0次
最近更新:2012-03-29
创建者:千里英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3: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