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宏甲 |
释义 | 个人介绍王宏甲,1953年6月生,福建建阳人。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国家一级作家,解放军总后勤部专业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76年后历任建阳县冷冻厂工人、县商业局干部。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90年代开始致力于纪实性文学的创作,十分注重纪实作品的艺术表达,作品兼有哲人的思辩、诗人的激情、散文的优美和小说塑人物的功力。主要作品有《洗冤》、《中国教育新风暴》、《贫穷致富与执政》等,作品多次获奖。 主要作品目录长篇小说《洗冤》(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长篇报告文学《智慧风暴》(新华出版社,2000年) 《无极之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年) 《现在出发》(作家出版社,1998年) 《中国新教育风暴》(北京出版社,2004年) 《贫穷致富与执政》(北京出版社,2006年) 《新教育风暴》(作家出版社,2009年)中篇报告文学 《教育的良心》(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 《姑娘与兵》、《初见端倪》、《百年北大》、《父辈》、《小山背后是大山》等 散文集《让自己诞生》(作家出版社,2008年) 获奖情况长篇报告文学《贫穷致富与执政》被选入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农业部联合推荐的三农优秀图书,并入选“万村书库”工程。 短篇小说《洗圜》获福建省第五届优秀作品二等奖。 长篇报告文学《无极之路》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第五届图书一等奖、纪念建党70周年党史党建优秀图书奖、全国首届青年图书节书评奖并被评为全国第五届中学生最喜欢的十本书之一。 电视报告文学片撰稿《无极之路》(53集,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播出)获1991年北京市电视春燕杯特别奖。 长篇报告文学《现在出发》获中国第五届广播文艺奖。中篇报告文学《姑娘与兵》获解放军第三届文艺新作品奖。 报告文学《中国新教育风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相关信息《政通则人和》:先声夺人与正面强攻 报告文学《政通则人和》写的是南通的执政问题及地方政府作风建设,这篇东西源于一次全国部分报告文学作家到南通的集体采访。王宏甲说,他最初没有觉出南通的特别,或者说刚踏进南通的时候,没有找到特别值得文学表现的兴奋点,尤其是在接触市委市政府领导层的时候。但随着采访的逐步深入,在与那里的老百姓有过深度接触,在通观了南通的历史与现实之后,他不能不回过头来,重新梳理手头已经积累的这些素材,他不得不重新调适、聚焦自己的思路,他发现,在“政”与“人”、“民”与“官”之间,有一条足以构成文学与现实的通路,南通,以其自身的步履向世人证明,政不通则百业不兴、人心不和,一切都无法走在前面。 一般地说,报告文学作家都要始终保持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自愿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都需具有一定的使命意识。而且,这样的报告文学作家在我国并不鲜见,但是,要想写出既具思想艺术价值,又有较强可读性、感染力,却不是每个“好”作家都能做到的,当有赖于作家对报告文学规律的把握。 报告文学势必以叙事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所以既要有纪实的新闻性,又要有很强的以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性,具有可感可读发人心智的艺术性。王宏甲是个成熟的报告文学作家,具体到《政通则人和》的写作,他显然再次十分纯熟地运用了“先声夺人”与“正面强攻”的策略,取得了不凡的效果。作品集中写两块内容,一是南通市这个地方的党风政风建设,二是南通一把手罗一民的人生与执政之道。而这两部分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补充、交融,处处可见作者的匠心。 作品的开头很具思想和抒情的穿透力,“每个人都有梦想。/1984年的南通,人人的梦想都长出了翅膀。”可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南通人的梦想搁浅在沙滩。”而在世纪初,“南通将在中国版图上凸显出来,为世人瞩目!此种势不可挡的情状,其期已至、其力已积、其势已发,是看得见的了。”这样的议论与描述,挑动着读者的阅读兴奋点,使人迫不及待地阅读南通、走进南通这个独特的世界。 “执政”是王宏甲在长期创作实践中一直密切关注的问题。这条《无极之路》肇始,经由《贫穷致富与执政》,再到《政通则人和》,一路贯穿下来的红线,凝结了他对中国历史与当代的深入思考,为他的创作抹上了鲜明的亮色。他考察、处理题材的整体意识强,善于用“正面强攻”的手法,紧紧抓住自己认准的题材,从大局着眼,以大视野、大气势的言论,辅以先声夺人的开端,对读者构成强烈的审美冲击力。 正面强攻,或者说勇于以自己的笔,淋漓尽致地描写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时代民众的奋斗、民族的成长,浓墨重彩地为时代写真、为人民呼号,这是由王宏甲的大胸怀与大视野决定的,直接来源于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他主张,一是要以自己的笔,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的伟大,他对我说过,他对历史有着长期的兴趣,但中国历史的本质与核心,不是权谋文化、尔虞我诈,而是民族的进步、自强。二是要用自己的创作充分展示人之为人的伟大。他历来倡导,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要做一些事情、是要有些贡献的,他很早就这样实践。他认为,分析南通、研究南通,一定要从人的历史性贡献方面入手,从整体和大处着眼,认识人、理解人,这样才能写出大气象。三是他要从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全球科技的进步、从世界经济变迁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处理自己的题材。因此我们看到,他笔下的南通,他眼里的南通,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政府与百姓,始终是有机、互动的整体,他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了人与历史、人与地方、人与现实的联结点,也就成功找到了写南通、赞南通的“文眼”。 一个城市的伟大往往集中体现在这个城市涌现出了伟大的杰出的人物。王宏甲记录南通之变,找到的一个关键之点,就是这里历代向有杰出人物。他回望历史,发现南通有张謇,考察现在,南通这个罗一民了不起。他对罗一民的成长固然着笔颇多,也写了大量张謇造福南通的业绩,但他更注重在两者的对比、映衬中写罗一民。“我似乎看懂了,罗一民为什么总是微笑。/一个人心中如果会为相当杰出者感动,他就很难骄傲。他在办公室,张謇也在他的办公室里。/他在睡眠,张謇也可能闯进他的梦中。/张謇就在今日南通!”罗一民把张謇的历史性贡献概括为五大体系,在深化对张謇的认识过程中,不断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定位自己。他的爱读书读出腿病、他的工厂情结、他的谋求做事与做官的统一、他的思想经历的律动,都在王宏甲笔下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他鲜活了起来。 忘记是哪位作家或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细小的事物要比高大的事物更显得重要。”这是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这部作品着眼更“细小”一些,比方,在写作中,假如能够更多地从罗一民的家人,以及罗一民的友人等视角,能够更多地从更细小、更琐碎的视角写一些小事,也许可读性与感染力会更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