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赫焉 |
释义 | 简介王赫焉 1911-1971 籍贯河北省滦县 职业中国中医研究院 广安门医院 肿瘤科 医生 王赫焉大夫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也是遗憾的一生,他毕生治病救人,历经文革的残酷洗礼,顽强的走过来了。但最终却为治病救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71年5月3日,王赫焉大夫因出诊遭遇车祸,致颈椎骨折。在颅骨上钻洞牵引,饱尝肉体之痛苦。 在解放军301医院,顽强的与死神抗争一个月有余,带着毕生对祖国传统医学研究的积累与经验,带着对未完成的研究事业深深的遗憾,带着对妻儿眷恋,带着对自己的病人的歉疚,静静的走了,从遭遇车祸的那一瞬间,到永远离开我们,没有说一句话。终年60岁。 从抢救到护理、到最后他离开我们,王老先生的妻子沐洁珊陪伴着他,守候着他,忘却了一切…… 直到遗体火化一个星期以后,王老先生的一个亲属孟庆元(时任青云仪器厂厂长)提醒王赫焉大夫的妻子沐洁珊大夫,应当去办公室整理一下王赫焉大夫的遗物:他多年积累的病案、处方、医嘱、以及他的论文手稿等,那才是他最宝贵的东西,是他毕生的研究成果。应当让他的子女给整理出来,这是祖国医学的瑰宝啊!此时沐洁珊大夫才从悲痛中猛省过来,她急忙赶到王赫焉大夫的办公室,王大夫的办公室此时完全变了摸样,已经由别的医生接替使用,王赫焉大夫的书桌、书柜已不知去向。之后很久在医院地下室找到了,锁已被撬,柜子里的医案、资料、论文,王赫焉医生毕生积累的经验、资料、他的研究成果全部不见了。 但王赫焉老大夫精湛的医术、优秀的医德感染了所有与他相识的患者。 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科室介绍有这样的文字记载: 北京广安门医院中医肿瘤科成立于1963年,为了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治疗需要,段凤舞、王赫焉两名中医和余桂清、张代钊两名西学中医生由外科分出,成立了肿瘤门诊。在治疗中,他们继承了著名老中医段馥亭的经验,发挥了中医内治、外治的特色,自制了许多丸、散 膏、丹,为大量的确患者减轻了痛苦,求治者日益增多 肿瘤科不断发展壮大,北京广安门医院中医肿瘤科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响应国家号大部医生在河北、山东肿瘤高发区巡回医疗,为广大农民患者解除病痛,同时积累了大量防治肿瘤的经验。74年因工作需要建立了肿瘤病房,并接受了中医研究院下达任务:“ 757”治疗肿瘤的科研观察 。 王赫焉医生的学生王赫焉老先生的学生李光荣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典委员,新药审评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师带徒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光荣教授是北京中医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她为何选择学习中医,其间还有一段缘故。她幼年丧母,由于家境贫寒,饮食无规律,十几岁时患了严重的胃溃疡,常年服西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曾一度休学。后来一位邻居送给她几袋香砂六君子丸,她吃后症状减轻,就又服用一月,病情明显好转。这件事使她对中医有了初步的认识,中医在她心里扎了根。几年后,在报考大学填报志愿时,她无意间看到一条北京中医学院成立的消息,原本在老师推荐下报考北京大学的她毅然改报了北京中医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1963年李光荣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她积极要求到又脏又累的妇瘤组工作,从事宫颈癌的临床研究。为了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治能力,她跟从王赫焉、刘奉五等著名老中医学习,并经常向蒲辅周等老中医虚心请教,受益匪浅。1968年在她的倡导下,广安门医院妇科成立了,并在她的带领下逐渐壮大。 李光荣常说,对待病人要有仁爱之心和责任心,这便是从她的老师那里继承下来的优秀品质。 王赫焉老先生与末代皇帝溥仪1966年是中华民族灾难的岁月,王赫焉老先生也未能幸免遇难,当时家属楼是一个三层的建筑,朝向医院的整个楼的侧面贴满了白纸,是一张硕大的漫画,是王赫焉瘦弱的夸张造型他的头从一个硕大的铜钱的方孔里钻过去,把铜钱扛在肩上。落款是:反动学术权威王赫焉走的是白专道路,钻的是钱眼。在用芦席搭建的大字报棚里更是名目头衔多的举不胜举,可就在这时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找到了王赫焉大夫。自身难保的王赫焉此时想到的不是自己,也没有想面对的是末代封建王朝的封建皇帝,他想的自己是医生,是要救死扶伤,他看到的是病人是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他毫不迟疑的接待了溥仪。 这在王庆祥编著的《溥仪的后半生》里有记载,在李淑贤的回忆录里均有记载: “溥仪对中医有兴趣,倾向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从3月2日起到中医研究院肿瘤科请王赫焉大夫诊治开方,隔几天看一次,以后又多次请蒲辅周看病。尤为可贵的是,溥仪能运用自己的中医知识,详细记录老先生诊病时的症状、脉象、施治原则和依据,并全文抄录药方,已形成研究老先生临床经验并进而研究中医科学的非常系统的珍贵资料。” 末代皇帝溥仪日记摘抄(转自齐七郎博客) 皇帝是末代皇帝,三岁登基的宣统皇帝,后来又出任伪满洲国的皇帝。全名是爱新觉罗.溥仪。 一早出去跑步,回来路过早市,在一个旧书摊儿前站了会儿,看到了一本崭新的精装书《溥仪10年日记(1956——1967)》,250页,同心出版社出版的无书号无价格很厚的一本书,书贩子只要2元钱,想想书的原主人怎么可以这样,这么新的书就扔给书贩子了。于是爽快的掏出2元钱,把书买回家了。 最近两年老齐也写日志,所以就很关注别人的日志了,这次,花2元钱买了本皇帝的日志,觉得物有所值,带回去研究研究,看看皇帝是怎么写日志的,虽然是末代皇帝,也是会有帮助的。 借着早餐的时间,简单浏览了一下,说是十年日记,实际上1956年只有一篇,1957年只有4篇,58年没有,59年也是1篇,60年是9篇,61年还是1篇,62年还是没有,从63年开始,才有些日志的意思,而且记得大都是流水帐。1967年10月,是溥仪的生命最后的一个月,看看日志记得都是药方子的内容,一个生命就要终结的人,还在吃中药,可能就是那个时代医疗水平的记录。 溥仪十年日记,不应该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正常的写照,1963年以前的日志,就是一篇一篇的思想汇报,那是给领导和组织上看的,很难反映溥仪特赦初期的心态,63年以后,日记倒是每天写了,又都是流水帐,节录一个时段的日记可以说明的: 1966年 9月1日 星期四 到中医研究院,王赫焉开方。 晚,来怪电话,说是政协来的,问他是政协何处何科?不能答,挂上,向派出所反映。 9月2日 星期武 早,到人民医院,唐大夫抄王赫焉的药方。 晚,又来怪电话,同前。向派出所反映。 9月3日 星期六 在家中,见张刃先、沈德老。到人民医院取药。 9月4日至9月8日空缺 9月9日 星期五 早,到中医研究院,王赫焉大夫开方,又定20号再去诊,预约挂号。 归途,在西直门,看红卫军革命群众多人抄写我们毛主席语录中找答案“32条”,解放军编。这是多么好的活学活用毛主席的方法,我也抄了一份。当随时遇到什么问题时,向我们伟大领袖请教。这真使我太高兴、太兴奋了。 9月10日 星期六 到政协领工资(这次基于文革运动,自己要求与群众鉴定),改为100元。 见沈老、张主任,勉励戒骄满,应时帮助人,并谓应不忘改造时的劳动优点等。 溥仪日记节录结束。 末代皇帝溥仪去世于1967年的10月,上述节录日记为1966年的9月,临死之时的溥仪是个什么心态,我们能够从这几篇日志看出吗?所以,有的人说了,写的历史不能算是历史,历史应该靠证据书写论证的。一个过去的皇帝,最后的生活却是唯唯诺诺的,可能从侧面向我们证据了那个时代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地位。 这个月是9月份,节录的溥仪日记也是9月份,是四十多年前的9月份,看看我刚刚过去的9月份份的日志,我很知足了,因为我的字儿比末代皇帝溥仪写的多。不知溥仪是否还有其他的日记。 王赫焉老先生对家庭子女的教育王赫焉老先生100周年诞辰(中国传统是过九九) 王老先生次子王晓民撰文《一件小事》摘录如下: 文字创作时的一件小事,又想起了爸爸…… 那是小学的时候,我的一篇作文又成为了学校的范文,我满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到家里,希望再得到父亲的褒奖,作文的大意是:大年三十,我去参加新年晚会,我专心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大年三十晚上,……我踏着皎洁的月光,走向礼堂,厚厚的积雪在树上、在屋顶、在路上,月光下,银光四射,把我认识的院子装点得如同用白银筑成的童话世界,脚下积雪咯吱吱的低声唱着,是积雪想告诉我:来玩吧,推雪人,打雪仗、滑雪……”爸爸没有表扬我,而是认真的告诫我:做学问就要老实、认真。我迷惑,和爸爸争论,我是老实的,也是认真的,爸爸真的气愤了:有一点点科学常识就不会写出大年三十的月光来,你去研究一下月圆月缺去,去看十万个问什么,去参观天文馆,然后再反省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作文…… 后来长大一些我才意识到,爸爸不是在教我写作,更是在教我做人! 末代皇帝在中医研究院就诊,在院里家喻户晓,但我们却不知道原来就是父亲在给他治病,回想起董必武、郭沫若、陈毅等等父亲看过病的一些国家领导人又有哪个是父亲回来说的呢?都是后来爸爸的朋友、患者来到家里告诉我们的。 恰恰去给一些底层的人民群众看病、出诊,爸爸是会让我们知道的,甚至还在这我们。 记得一次给一位农民出诊,爸爸是带着我去的,当时是在广安门乘坐17路公共汽车,坐到总站莲花池,之后我们开始不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露水打湿了裤腿,爸爸索性脱下鞋,赤脚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我走累了爸爸边走便鼓励我说:你不是走着去过北海公园吗,比那要近一些。到了那个农民的家里,我真想不出爸爸第一次是怎样七拐八拐的找到的,我看到了那病人,是一个三十几岁的女人,剃光了头,鼻子里插着管子,爸爸在那里给病人号脉、检查,她的丈夫一直弓着腰站在一旁。爸爸给开了药方,要走了,病人的丈夫硬是不管爸爸的劝阻,用自行车驼了四颗硕大的白菜一直把我们送上了公共汽车。 明年是爸爸100周年诞辰。我想慢慢把爸爸点点滴滴在我心中零碎的记忆整理出来。让我的女儿认识一下她未曾见过的祖父。 沐洁珊生卒年月:1927年12月20日 - 2006年4月25日王赫焉老先生夫人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医生 主要学术专著:《针刺孔最穴平喘作用的初步观察》 与 田从豁 高立山 等合著 《艾灸十四经出现经络感传一例报告》 《北京中医》1986年01期 与 蒋幼光 丛者伟 合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