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光临
释义
1 原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包钢工人

王光临:男,汉族,1937年7月生,山西襄汾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开除党籍),1958年5月参加工作,包头钢铁公司技校毕业。1956年5月至1958年4月在包头钢铁公司技校学习。1958年5月至1968年为包头钢铁公司炼铁厂原料车间工人。1968年至1983年3月任包头钢铁公司炼铁厂革委会副主任,包头钢铁公司革委会副主任,包头钢铁公司党委副书记。1983年3月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3年3月至1988年6月为包头钢铁公司炼铁厂供应科装卸工。1988年6月至1992年6月在包头钢铁公司炼铁厂退休办工作。是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2 吉鸿昌参议

王光临,字星河,宁安堡东华村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生。光绪年间考中秀才,后经甘肃省学道考选中试拔贡。后入京考试,获优等,吏部挂名候补直隶州州官,未出任。返乡后以乡绅地位关注家乡教育和水利事业。辛亥革命后,西风东渐,全国兴起废除私塾,创建学堂高潮。民国2年(1913年),主动出银50两,粮食5石,倡议群众集资,创办宁安高、初两等学堂。这是中宁地区废除私塾后成立的第一所学堂。学堂成立后,被推为董事。为了开拓办学资金来源,三次到县衙(1928年改称县政府)呈诉,将豪绅霸占的宁安堡街面公房房租拨归学堂。又规定宁安枸杞外运收取担头捐,外商起运枸杞1石,收捐5角,亦归学堂。

民国初年,盗匪蜂起,地方不靖。每逢土匪来扰,群众无处躲藏,屡遭抢劫。王光临与地方耆老会商,大家捐钱,呈请扩建宁安堡城。于民国2年动工,将旧城向南扩展26丈,放大城区。扩大后开辟东、南、西3个城门,亲书匾额,镌刻其上。其文如下:东门内刻“文光星斗”,外刻“东毗银川”;南门内刻“秀接河山”,外刻“南瞻秦陇”;西门内刻“门迎瑞霭”,外刻“西连昆岗”。解放后天下太平,堡城失去防护作用,1958年已被拆除。

当时,宁安粮仓收粮员役,踢斛垒尖,苛抠农民,贪利自肥。农民虽有意见,不敢抗争。王光临亲自到仓察看,当面加以制止,革除了多年的收粮积弊。

民国4年(1915年),柳青渠口进水量不足,从刘家洼路以下到孙家河滩一带,经常灌溉不足,发生亢旱,禾稼不秀,五谷歉收。王光临多次勘察南河子沿岸地势,设计了开挖新南渠的方案,上请政府领导,下商地方人士,获得共识,自筹自建,民办公助。新南渠自肖家闸开口,全长6公里,利用七星渠各闸和支渠的退水,变废为宝,浇灌柳青渠下梢原来灌溉不足的农田。此工程于民国6年(1917年)备料兴工,筑拦河坝,造进水口,开挖渠身,引导退水,王光临亲临督工,该渠使用至今。

民国8年(1919年)因涉嫌主谋杀人,被冤主家人极力控告,王光临被捕入狱。民国18年(1929年)宁夏建省,门志中为宁夏第一任省主席。甘肃军阀马仲英趁省城防守不严,攻占宁夏省城(今银川市)。马仲英进城后立即纵狱,省城监狱的犯人逃跑殆尽,只有王光临1人端坐不动。别人问他何以不跑,他说:“我是政府判罪的犯人,没有政府赦免的通知,我不能擅出狱门”。不久,吉鸿昌率部收复省城,撵走了马仲英,接替门致中出任省主席。有人将王光临坐狱不逃的事迹告诉他,吉鸿昌嘉其守法,派人持手谕释放,并邀至省府面谈。两人相谈甚洽,吉鸿昌委他为所部参议。后来吉军开拔甘肃,随军至兰州。吉鸿昌是共产党员,后被蒋介石杀害,王光临于民国20年(1931年)在甘肃临洮病殁,时年65岁。

3 李敖岳父、国民党少将

人物简介

王光临,河南汜水人,在国民政府中以河南专员出身,官拜少将,从二十岁起大半辈子给国民党卖命,但因不能同流合污,官场失意。1950年逃亡至台湾时,一家七口人的生计难以维持。后来好不容易在台北县南港成德国小谋得校长一职,妻子尚秀芳在此校任音乐教师。全家也就定居于此--台北市同安街四十六巷一号。

子女家庭

一九三四年九月,王先生与尚秀芳女士在开封市党部(现开封市徐府街)举行了婚礼。这时,28岁的王先生调任罗山县的通知已下。参加婚礼的约有三百多人,大多是各界名流。证婚人是河南省民政厅厅长代主席李培基,男嫔相刘毅之,女嫔相谌桂珍。省政府秘书长万其道、省财政厅长万舞、省教育厅长齐真如,省党部委员王星舟、陈泮岭、张天放,还有与他们级别相等的梅之美、胡维藩、刘锡五等人都参加了婚礼。婚宴设在开封有名的饭庄,摆酒宴几十桌。参加宴会之人敬酒、吃饭、热闹非常。婚礼过后不久,王先生与尚女士坐火车到罗山任职了。

长子王尚义生于1936年9月25日,1955年考上台大医学院。同年,李敖以同等学力考上台大文学院历史系。王尚义在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和一切形式的艺术方面都表现出其天才,他的作品充满人道的和浪漫的色彩。由于文学的缘故,王尚义结识了李敖、景新汉、陈鼓应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1963年,"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王尚义刚戴上方学士帽,便因肝部不适住进了学习七年之久的台大医院。这年8月26日,王尚义不幸死于肝癌,年轻的生命只经历了二十六个年头。

次子、四子留在大陆,三子迁居美国。

女王尚勤出生于1940年6月22日(阴历七月初五),1962年6月15日,王尚勤自台大农业经济系毕业。9月1日,她去了花莲,决定在农职校任教,"惊鸿一瞥"之后,第二天又搬走了,去了海星女中。王尚勤在花莲任职一学期满后,因不满从事教书这一行业,辞职回到台北。1964年1月8日,王尚勤离台赴美。1964年9月22日傍晚,她在纽约Sloane医院,顺利产下女儿李文。

派系斗争

一九三二年间,王光临先生在开封市党部任常务委员(即第一负责人)同时还兼任开封女师的党义教员。

当时,在河南党务内部分为三派:一是cc派即二陈派(陈立夫、陈果夫);二是改组派;三是胡汉民派。后来cc派又分为两派,一个是陈峻峰、陈泮岭派,另一派是李敬斋派。cc派势力较大,基本形成党务势力。改组派也分为两派,一是张居平派,一是马元材、马非百派。面对着这繁多的派别,王光临先生是派外逸士。哪一派都不参加。一九三三年四月间,河南省主席刘峙,被调到江西任省主席,江西省主席熊式辉调河南任省主席。刘峙很不想去,想继续留任河南。刘峙就打电话告知河南省农工银行行长李汉珍转告王光临和学生运动的负责人李红蓼,让他们设法留他。王光临和李红蓼得知此事,很快答复刘峙说:“留你可以,你得把李敬斋换掉。”李敬斋当时任民政厅厅长,在镇压“九一八”学生爱国运动时李任教育厅长。李红蓼曾领导学生将他赶跑过,后来陈立夫、陈果夫做后台,把他从教育厅调到民政厅当了厅长,权力更大了。想趁着这个机会搞掉李敬斋,于是王光临、李红蓼就向刘峙提出了条件。刘峙为了留任河南答应了所提条件。为了搞换李敬斋,王光临、李红蓼先组织群众团体写信向蒋介石告了李敬斋一状,又很快组成代表团,到江西南昌蒋介石所在之处请愿。请愿代表团由以下各单位及人员组成。王星舟代表省党部,王光临代表开封市党部及各县党部,王金钟代表河南总工会,李纯青代表河南地方自治会,杨询如代表河南妇女会,李翠兰代表河南学生会,李汉珍代表河南省商会,戴也德代表河南省佛教协会因当时农会被李敬斋把持,故没有参加。请愿代表团由河南省党部民运指导员李红蓼带领,请愿代表团到江西南昌后刘峙亲自领着去见蒋介石,蒋派秘书杨永泰代见由王星舟代表请愿团陈述意见后,杨永泰很高兴的说,我把诸位的意见转呈委座。杨永泰和二陈不对,“豫鄂皖赣”四省限制党务办法就是他提出的。没过多久就发表刘熊暂缓对调,以后,李敬斋的民政厅长也被免职了。刘峙继续留任河南,从而大大缩小了cc派在河南的势力。

创办学校

王光临先生在任开封市党部常务委员期间亲自倡导和筹办了一所中学——大华中学,大华中学属私立中学,建在开封市党部旧址。这里原是开封市党部所在地,拥有3O多人办公的房舍。因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秘书长杨永泰为缩小二陈势力,而将市党部缩编为县党部,此处便空余了不少房舍。这些空余的院落荒草丛生,鸟雀成群。王先生找人整理房舍,修剪树木,使其面目焕然一新。为了筹办大华中学,王先生四处奔波,辛苦异常。为筹集经费,他八方联络,求得上司部门拨款,又用募捐的办法征得一部分资金。王先生还利用私人关系,从家乡汜水和荥阳等地招聘了数学、国文、图画等教师。一九三二年秋大华中学筹办成功,招收学生六个班并正式上课。王先生任校长,他亲自制订校规、校纪并身体力行,为师生之表,从而使大华中学校风严谨,深得各界人士的青睐,很多学生慕名而来。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战火遍野,大华中学被迫停办。

开封市党部后来缩编为县党部,委员张运荻等人极力主张平分剩下的公物、财钱。市党部学生指导员李红蓼知道后厉声说:“谁分我就拿掉谁的头”,当时王先生作为市党部常务委员大力支持李的意见,张再也不敢提私分之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