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方庆 |
释义 | 人物简介王方庆(?—702),名綝,以字显,唐代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人。起家越王府参军。武后(武则天)时(684―704)封石泉县子,历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尝就求义之书,王方庆上十一世祖王导等二十八人书共十篇。武后御武成殿遍示群臣。诏中书舍人崔融序其代阀,号《宝章集》,复以赐方庆,士人歆其宠。 卒赠兖州都督,谥曰贞。 王方庆素尚豪翰,每还私第,必请钟绍京盛论法书。方庆常疾,须绍京言书辄差。右相杨再思以为钟君可愈王侍郎疾也。 主要著作王方庆酷爱书法,又兼羲之后人,对书法自有一番建树,一生勤恳,著有《王氏八体书范》《王氏工书状》及《南宫故事》十二卷,现在《南宫故事》已佚。 因书而荣武后(武则天)神功二年(公元698年),上问凤阁侍郎王方庆曰:“卿家合有书法?”方庆奏曰:“臣十代再从伯祖羲之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先臣进讫,有一卷,臣近已进讫。 臣十一世祖导、十世祖洽、九世祖珣、八世祖昙首、七世祖僧绰、六世祖仲宝、五世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王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见在。”上御武成殿召群臣取而观之,仍令凤阁舍人崔融作序,名为《宝章集》, 以赐方庆,朝野荣之。 史书记载《新唐书·王方庆传》: 王綝,字方庆,以字显。其先自丹杨徙雍咸阳。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王好畋游,上书切谏,王稍止,然益疏斥。终荆王友。 方庆起家越王府参军,受司马迁、班固二史于记室任希古,希古它迁,就卒其业。武后时,累迁广州都督。南海岁有昆仑舶市外区琛琲,前都督路元睿冒取其货,舶酋不胜忿,杀之。方庆至,秋毫无所索。始,部中首领沓墨,民诣府诉,府曹素相饷谢,未尝治。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议者谓治广未有如方庆者,号第一,下诏赐瑞锦、杂彩,以著善政。转洛州长史,封石泉县子。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 神功初,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破契丹凯还,且献俘,内史王及善以孝明帝忌月,请鼓吹备而不作,方庆曰:“晋穆帝纳后,当康帝忌月,时以为疑。荀询谓《礼》有忌日无忌月,自月而推,则忌时忌年,俞无理据。世用其言。臣谓军方大凯,作乐无嫌。”诏可。武后幸玉泉祠,以山道险,欲御腰舆。方庆奏:“昔张猛谏汉元帝‘乘船危,就桥安’。帝乃从桥。今山阿危峭,隥道曲狭,比於楼船,又复甚危,陛下奈何轻践畏涂哉?”后为罢行。方庆尝以“令,期及大功丧,未葬,不听朝贺;未除,弗豫享宴。比群臣不遵用,颓紊教谊,不可长”。有诏申责,内外畏之。 后(武后、武则天)尝就求义之书,方庆奏:“十世从祖义之书四十余番,太宗求之,先臣番上送,今所存惟一轴。并上十一世祖导、十世祖洽、九世祖珣、八世祖昙首、七世祖僧绰、六世祖仲宝、五世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世从祖献之等凡二十八人书共十篇。”后御武成殿遍示群臣,诏中书舍人崔融序其代阀,号《宝章集》,复以赐方庆,士人歆其宠。以老乞身,改麟台监,脩国史。中宗复为皇太子,拜方庆检校左庶子。 后(武后、武则天)欲季冬讲武,有司不时办,遂用明年孟春。方庆曰:“按《月令》‘孟冬,天子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此乃三时务农,一时讲武,安不忘危之道。孟春不可以称兵。兵,金也,金胜木。方春木王,而举金以害盛德,逆生气。孟春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今孟春讲武,以阴政犯阳气,害发生之德,臣恐水潦败物,霜雪损稼,夏麦不登。愿陛下不违时令,前及孟冬,以顺天道。”手制褒允。" 是岁,真拜左庶子,进封公,奉入同职事三品,兼侍太子,更‘弘’为‘崇’;沛王为太子,读书,方庆奏人臣于天子,未有斥子名者。晋山涛启事,称皇太子不名,孝敬为太子,更‘贤’为‘文’。今东宫门殿名多嫌触,请一改之,以协旧典。”制可。长安二年卒,赠兖州都督,谥曰贞。唐中宗复位,以东宫旧臣,赠吏部尚书。 参考资料1.《唐书·本传》; 2.《唐书·艺文志》; 3.《唐会要》; 4.《新唐书·王方庆传》; 5.北极星书库; 5.维基百科网; 6.百度百科网。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