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东槐
释义

王东槐(公元1801年―――公元1852年),字荫之,又字树声,号次屯,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盖村人。进士,曾任江西道御史、户科给事中、内阁侍读学士。被咸丰尊称为“帝师”。公元1852年任湖北盐法道,岳川道;10月任武昌道。12月4日,太平军攻破武昌,王东槐与其妻自缢而死。

王东槐--帝王之师

王东槐(1802—1852) ,字荫之,号次屯阝。祖籍山西洪洞县,明初迁滕县望冢乡盖村。道光戊戌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武昌盐法道。自曾祖王恕、祖父王国淑、父王增韵皆“潜德未仕”。东槐生而颖异,丁年嗜学。丧父哀毁,以父遗言“虽饥寒毋废学”自勉,致力群经。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不久入翰林院并受检讨,故有“王翰林”之称。1845年,转江西道监察御史,1848年升任户科给事中,旋改工科掌印给事中。不久,道光帝任命他为内阁侍读大学士,为太子讲学。1850年, 太子即位,年号咸丰,下诏求言,都御史王广荫举荐东槐“忠鲠敢言,守正不阿” ,东槐便奏陈“停止捐输”、“封禁矿场”、“筹划仓储”三疏。是年9月,做了5个月帝王师的王东槐被授任湖南衡州知府;11月,升任福建兴泉永兵备道。1851年,调任湖北盐法道,未及赴任,代理福建按察使,直到1852年3月才抵任。同年冬,太平天国革命军大举北伐,经湖南攻武昌。当时,王东槐正回省理母丧,已去官数日,本可脱难。但自觉曾任监司之职,故着麻衣丧赴国家之危,最终生尽其职而城不守,便挥剑叱其弟逃亡,夫妻对缢而死。殉难,予骑都尉世职,谥文直。有《王文直公遗集》

祖籍山西洪洞县,明初迁滕县望冢乡盖村。自曾祖王恕、祖父王国淑、父王增韵皆“潜德未仕”。道光十八年进京赶考,家贫缺乏盘缠费用,其在峄县西集镇普照寺讲学时结识的朋友姜开成(字仲询,今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姜庄村人,姜作楹长子,敕封儒林郎)慷慨解囊,全额资助,终得高中进士。和王东槐一起考中进士的曾国藩很看重他,与他交情甚深。在王东槐考中进士回家为母亲祝寿时,曾国藩亲笔写下《王荫之之母寿序》,他夸王母教子有方,把王东槐比作了宋朝名臣欧阳修,钦慕之情可见一斑。三年学习期满后被授以翰林检讨。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转江西道监察御史,升任户科给事中。不久,道光帝任命他为内阁侍读大学士,为太子奕讠宁讲学。1850 年, 奕讠宁即位,年号咸丰后升任内阁侍读学士,又授湖南衡州知府,未至,遂升任福建兴泉永道,整饬俗弊。1851年(咸丰元年)调湖北盐法道,未及赴任,又升署福建按察使。亲历南台、 闽安各海口, 相度形势,于外国舰船往来之处设卡楼,筑炮台,资防守。1852年(咸丰二年)抵盐法道任职。后岳州城陷,挥剑叱其弟逃亡,其女投井身亡,王偕妻萧氏对缢而死。诏赐骑都尉世职,谥文直。有《王文直公遗集》。1853年,咸丰皇帝闻奏批准并为其按官阶追加一等。朝廷以“勤学好问曰文,敏行不挠曰直”之意赐予谥号为“文直”,赐恤奖赏其子王宜勗等人。1870年(同治九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奏请皇帝,谥于本籍捐建专祠。

史书记载--《清史稿 列传二百七十七》

王东槐,字廕之,山东滕县人。生颖异,父病危,命饥寒毋废学。居丧哀毁,母以遗言勉之,乃忍痛致力群经。屡空,日与昆弟食一饼。道光十八年,联捷进士,改翰林,散馆授检讨。二十四年,转江西道监察御史,奏劾山东玩盗官吏,得实,升户科给事中。时议开矿益帑藏,已允行,东槐敬陈列圣封禁成训,谓:“开采者,上非良吏,下非良民,请缓其令。”事竟寝。巡视北城,王府役车,横行中逵,惩治不贷。廉获巨猾曹七,治如律。

三十三十年,应文宗登极求言诏,奏言:“捐例一开,盐商辄请捐数十万,运库垫发,分年扣还。覈其亏短,都不堪问。即如道光二十年两淮清查案内,欠至四千三百馀万,是盐商捐输者,掩耳盗铃之术也。又官员捐输,现任居多,所捐之项即库款,所亏之项即捐款。上年山东亏至一百四十馀万,江、浙更甚,是现任官之捐输,剜肉补疮之术也。是事例不停,库亏不止。若开矿之举,臣曾疏陈不便,顺天已停,而湘、赣等省试办,惊扰百姓,利害莫测,则尤愈趋愈下也。查户部岁入之数,四千四百馀万,岁出之数,三千九百馀万,经费本自馀裕。督抚整理有方,寇盗不作,则耗财者去一;边防慎守,无生事以挑外患,则耗财者又去一;河防得要,长流顺轨,不使更添别款,则耗财者又去一;州县之官,斥贪墨,重清廉,陋规力裁,流摊永禁,则耗财者又去一。去此四害,而又罢不急之工,减无益之费,量入为出,而财患不足者,未之有也。”奉谕:“贵州仍令开采,馀省著督抚确查,果不便民,即奏停止。”左都御史王广廕举东槐忠鲠,升内阁侍读学士,旋授湖南衡州知府,陛辞,帝面谕云:“汝朴诚,故任外事。”未至,升福建兴泉永道。

厦门滨海,俗又敝,东槐刊朱子试吏泉漳劝俗文揭於衢,传诵多感发。属县蠹役、讼师,严锄治,惟与学舍生徒讲析道义,则温然以和。海上番估好违约放恣,东槐戒毋逾尺寸,为国全大体,尤人所难。咸丰元年,调湖北盐法道,未赴,署福建按察使。举行保甲法,竭八昼夜,剖汀州互讦之讼。亲历南台、闽安各海口,相度形势,於夷船往来之处设卡楼、筑炮台、资防守。并令澳屿渔户尽编保甲,以清盗源。

二年,抵盐法道任,捐备军需,优叙。粤匪犯湖南省城,调防岳州,躬励将帅,夜不解衣卧。剿临湘县土匪,获首逆杨兆胜等。复奉调防蒲、通,丁母忧,夺情留武昌。提督博勒恭武弃岳州,东槐请於巡抚常大淳,全调城外兵勇,亟发库藏励士气,尚可婴城固守。巡抚吝赏,不能用。城陷,东槐偕妻萧氏对缢死之,其女投井死,恤世职,谥文直。子四,均赐举人。

同与此难者:湖北按察使曹楙坚,江苏吴县人。豪於诗。道光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主事,官科道时擒治妖道薛执中。江苏巡抚创议南漕改折,上疏力言其不便,事遂寝。汉黄德道延志,武昌县知县何开泰。延志,瓜尔佳氏,满洲正红旗人。何开泰,字梅生,安徽凤阳人。道光三十年进士。

古滕盖村王东槐探究

考古成果

自清代咸丰、同治皇帝之后,光绪皇帝续封王东槐曾孙的圣旨,最近在级索镇被发现,自圣旨颁发至今已经有100多年了。

光绪皇帝圣旨质地为丝棉纸卷本,长3米,宽0·5米,四周边框印有黑色龙纹图案,用汉、满两种文字印制与书写。圣旨是横卷竖行本,时间是“光绪贰拾伍年(公元1899年)叁月初四日”,前后押年月各加盖汉满文“光绪皇帝之玺”朱红色印章。卷首印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等文字,中间用小楷书写主文内容,共67字,不断句,无标点。为便于阅读,现将原文加标点抄录于下:

“王东槐尔系湖北盐法武昌道,因粤匪逼境,城破殉难,赏给骑都尉与尔嫡长子王宜勗,继孙王恒固承袭后病故,尚有骑都尉壹(名)次,与原立官王东槐继曾孙王裕楷承袭。”主文后面另起一行,是以上所述的年、月、日,并盖有光绪皇帝玉玺。

其人其事

王东槐字荫之,今滕州市滨湖镇西盖村人。他生于嘉庆七年(1802年),道光十八年考中举人,次年又中进士,授官职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转江西道察御史,后升任户科给事中,转任工科掌印给事中。王东槐是皇太子奕詝的老师,对太子的培养教育呕心沥血。道光三十年五月,皇帝封他为内阁侍读学士。同年太子奕詝登基,庙号清文宗,年号咸丰,成为一代帝王之师。王东槐尽忠于大清王朝,时值南方动乱,被授任湖南衡州知府。咸丰元年(1851年),王东槐调任湖北盐法道,正待上任,旋即又任命为福建按察使。咸丰二年三月,王东槐赴湖北盐法道任职。同年九月,太平军起兵进攻湖南,王东槐奉命调防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十月,王东槐的老母病逝,按清朝惯例必须辞职回山东滕县盖村“丁忧”(治理丧事)。丁忧期间,南方军情异常紧急。十一月,太平军重兵压境,逼近武昌,皇帝降旨“夺情”(剥夺治丧守孝制度惯例),紧急匆忙之中奉命赴任,日夜兼程赶奔武昌,披麻戴孝带领将士守城。十二月四日,武昌城失守,王东槐再也无力扭转战争败局。危难之际,他嘱咐胞弟说,母亲死后还未安葬,九泉之下难以瞑目;吾身受皇恩,义在报国;你若能逃回家乡,替我在咱娘灵前诉说原委。说罢,他呵斥弟弟赶快逃走。王东槐遥望北方泪如雨下,叩头哭拜后,遂与继室萧氏(山东福山人)对缢而死,女儿也投井身亡,刚满六岁的儿子宜勒托付给仆人王常携带避难,王常途中遇害,小儿子王宜勒自此下落不明。这年,王东槐年仅51岁。王东槐去世后,遗体被家人密埋在黄鹄山大树旁。第二年正月,王东槐的尸骨才用棺木装殓,连同跟随在身边的五名遇难家丁尸体,一起从水路运回山东滕县。沿江河的官民望棺哭送,上岸后百姓沿路设祭迎灵。一代忠臣王翰林终于回到了老家,此后被安葬在盖村王氏祖茔。

咸丰三年,武昌巡抚骆秉章上奏皇帝,为王东槐在武昌建立专祠。咸丰皇帝闻奏批准,颁发圣旨准予在武昌建立专祠,按四时祭祀湖北盐法道王东槐之亡灵。此后又因时局动乱,一直未能得以实施。此时,朝廷为正在丁忧的盐法道王东槐按官阶追加一等,谥号“文直”;追封夫人满氏“恭人”名号,赐恤奖赏其子王宜勗等人。恭人满氏是滕县人,生有四个儿子:长子宜勗,次子宜劢,三子宜勰,四子宜劼,均赏赐“举人”。朝廷分别封王宜勗承袭骑都尉,任江苏候补知县;王宜劢任河南候补知县;王宜勰为候选知县,由于病死于兵营,又追赠知府官衔;王宜劼任福建候补知县。一代帝师、翰林院学士王东槐为国捐躯,朝野震惊,家乡官绅士民更是爱戴景仰,公推翰林院国史编修滕县人高熙喆,上书于山东巡抚丁宝桢,恳求为王东槐建立专祠。同治九年(1870年),丁宝桢上奏朝廷,皇帝颁旨敕于本籍自行捐资建祠。王文直公祠堂建于县城西门里街路北,民间称呼王家祠堂。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战争创伤的王东槐祠已经是残缺不全,县政府为此拨专款重修,后交县博物馆保管使用。王东槐祠主体建筑至今仍基本完好。

在汉字的演进史上,“王”始为象形字,关如火苗,“火盛为王”。后来变为会意字,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解释是:“三画而连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王”氏源源

“王”用作姓氏,有四大源头,即舜时的妫姓、商代的子姓、周代的姬姓和来自域外的虏姓。三槐王氏源于姬姓。周的始祖名后稷,姬姓。至东周灵王时,长子晋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晋因直言敢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晋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虽然最终没能登上王位,百姓却仍以帝王视之,称其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久而久之,晋的后人便以为姓。后世的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皆指晋为始祖,来历即在于此。

秦末,姬姓王氏后人王元因避秦乱迁居琅琊皋虞城(今山东即墨),后再迁至临沂,成为琅琊王氏一世祖。西汉未,王元之弟王威迁居太原,成为太原王一世祖。

东汉未年,姬姓王氏裔中出了王祥、王览这对名噪一时的异母兄弟。王祥性至孝。母病思食鱼,隆冬无鱼可买,王祥乃脱衣卧冰,化冰求鱼,后被列入《二十四孝图》。王览性亦孝,且与异母兄王祥手足之情勘笃。母虐待王祥,王览每每舍命护之。西晋初,王祥官拜太保,进爵为公;王览官至光禄大夫、太傅,封即丘子。

东晋时,姬姓王氏后裔王导成为晋元帝司马睿的首辅。司马睿曾任琅琊王,与王导友善。司马睿称帝后,王导任宰相,王氏族中有多人身居要职,手握重兵,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东晋的元、明、成帝在位期间,王导一直任宰相,是稳定东晋统治的重要人物,琅琊王也因而名声大噪。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是琅琊王氏后人,他善行、隶,笔势“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被后人誉为“书圣”。

南北朝时期,姬姓王氏后裔王俭娶南朝宋明帝之女阳羡公主为妻。其曾孙王褒始在南梁任职,后任北周光禄大夫、少司空,封石泉康侯。

唐代,姬姓王氏后裔王练出任莘县尉,携家迁居莘县(《初篆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为莘县尉,遂徒莘。历数传,至言公,令黎阳。”此事《新唐.宰相世系表》亦有记载)。”

关于姬姓王氏移居莘县的时间,史有两说。范仲淹为三槐后代王质所撰的墓志铭中说“其先太原人”,至王言时才“占籍大名”。元代赵孟頫为王言撰写的简历《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中亦说自王言起定居大名莘县。这是“王言迁莘说”。欧阳修和宋祁主持纂修的《新唐书》和《三槐王氏家谱》则认定王练任莘县尉时携家居莘,这是“王练迁莘说”。王练和王言均为唐代人,王言是王练的六世孙。王练迁莘说见于正史,安徽滁州三槐王氏家谱中又有其先祖王练任莘县尉并携家居莘的明确记载,此说应十分可信。王练官职不大,其后代却不乏位高爵显之人。大官携家在外任职,其祖籍莘县并不为人知晓。至王言出任滑州(今河南滑县)、黎阳(今河南浚县)令时,距莘县不足三百里,老家莘县才渐为人知。至王旦成名时,人皆知其曾祖父王言是莘县人,曾任黎阳令,以上各代情况不详,更不知王练曾任莘县尉之事,故范仲淹给王旦的侄子王质写墓志铭时,敢于断言王家由王言那一辈“占籍大名”。至元代赵孟頫给王言撰写简历时,距王旦所处的时代已近三百年,并没有注意到《新唐书》中关于王练曾任莘县尉的记载(县尉这官实在是太小了),而是对范仲淹的结论深信不疑,这也是情理之中。如此一误再误,王氏迁莘的时间便由王练时期变成了王言时期,阴差阳错地被推后一百多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