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崇庆 |
释义 | 王崇庆(1484-1565)字德征,号端溪,明开州(今濮阳县胡状乡老王庄)人。明弘治三年举进士,初授常熟县今,后升沁州知州。据王氏墓碑载:崇庆一生举止稳重博雅,为官廉洁清正,著述颇多,堪称忠孝礼贤,崇庆孝敬父母,凡其在家期间,不论公务再忙,坚持每天向父母请安,问寒问暖,父母外出、回归,他都要跪着送迎,可谓忠孝两全。 族谱他的先祖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自山西繁峙县迁此的。王崇庆之父是王氏迁此的五世祖,弟兄四个,排行第三,名渐斋。 为官史其母是清河头侯英都御的二侄女,生三男四女,祟庆是次子。崇庆自幼聪慧好学,正德三年(1508年)牟进士授户郡尚书,嘉靖年间又任礼部尚书。娶妻三,初娶张氏21岁亡,次娶段氏24岁又卒,后封诰命大人,继娶张氏,享年81岁,亦封诰命。有两子,大儿子在外任县令,次子小樵,是当时国母义子。 墓碑述实父母有病,他总是亲自煎药,跪着端茶送饭。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以建言获罪,下锦衣卫狱,谪广东肇庆符寿康驿丞,历泌州推官、登州同知、累迁山西按察使。嘉靖八年(1529年)任河南按察使,寻改辽东苑马卿。官至南京吏部、礼部尚书。著有《周易议卦》、《五经心义》、《端溪文集》、《南户部志》、《开州志》等。他遍撰的《开州志》为后世留下了无价之宝,时称为学者,谓端溪先生,祀为乡贤,王崇庆做官后,廉洁清正、忠心耿耿,为国事他竭尽全力、持之不懈。谁有损皇家体统,他闻而相驳,视而相卫。例如,他发现嘉靖的一位宫娘跟太监行为不端,上去把宫门锁了。认为这有损皇帝尊严,乱了朝纲。好友相劝,不让他管这种事,但他不听,宁犯欺君之罪,执意要搜宫。结果打开宫门,把太监从老皇帝的影像后面拉了出来。这就是明代有名的一段趣闻一一王尚书搜宫。 王崇庆在朝做官期间,老王庄的王家门口总是红灯高挂,如同过节一般。可是在王崇庆因母亲有病告老还乡后,家门口的红灯换成了梨灯,街坊邻居、过往行人谁也不解其意,但又不便询问。梨灯在王家门口高挂,天天发光发热。有一天,濮阳人董汉儒(此时还不是尚书)路过老王庄,看见王尚书家门口的梨灯,不禁欣然笑了。他见到王崇庆便说:您老虽然离朝闹职,但报国之心仍不减当年。王崇庆听此言顿吃一惊。心想:此人不凡,竟能理解点梨灯之意。他正面仔细看了看毛董汉儒,说:你前走几步,再后退几步。董都照此做了。他拉住董汉懦的手,回家畅谈了很久。最后说:将来你肯定比我强。据传董汉懦授尚书后,他的处事为人比王崇庆书生气少多了。 著书王崇庆一生无所好,专爱著述,垂老不倦。他一生著了不少的书,如《古风所著》、《五经心义》、《山海经释义》、《元城语禄解》、《端妥文集》等,特别是他编著的《开州志》,给濮阳的子孙后代留下无价之宝。它对研究濮阳的历史变迁、地物地貌风、风土人情都有重要作用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