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长春
释义
1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资深专家

个人简介

姓 名:王长春性 别:女

临床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所在科室:不孕不育中心

个人荣誉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资深专家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客座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客座教授

长沙医学院客座教授

北京著名专家

从业经历

湖南省红十字妇幼医院不孕不育中心主任

医疗专长

从事妇产科、不孕不育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在国内知名医学杂志、论坛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技术治疗不孕不育症,熟练掌握和准确运用宫腔镜、腹腔镜、输卵管镜、COMI光子修复术、生育镜、COOK导丝介入等高科技设备,治疗由各种妇科疾病引起的不孕症,如输卵管粘连、积水、梗阻,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肌瘤、排卵障碍、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等,经其诊治的患者,受孕率极高。

2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评剧团团长

王长春,男,满族。1965年2月6日出生于葫芦岛南票区,现任葫芦岛市连山区评剧团团长,导演兼任葫芦岛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6岁开始学习评剧,17岁登台,演出的第一出戏是《借妻》,在剧中饰演胡锦初(小生)。在锦西评剧团从事戏剧工作先后从师周洪麟、甘仲伯、刘立明;戏剧打击乐从师黄少章、李井贺。自2001年度在葫芦岛连山区评剧团至今,指导的评剧有《牧羊圈》《茶瓶计》《杜十娘》《打金枝》《双下山》等。

2007年饰演现代评剧《黑嫂进城》男一号(梁大黑)荣获辽宁省第七届文化艺术节-文华奖金奖,同年获葫芦岛市“新世纪文艺奖”、2008年获葫芦岛市文艺工作者先进个人、2010年获省第八届艺术节文华奖,同年参加中国评剧节,主演、导演的评剧《风流屯的娘们》获第七届中国评剧节优秀奖。演出的剧目有:《借妻》-胡锦初(小生)《双婚奇缘》-吴清(老生)《牧羊圈》-朱春登《六月雪》-窦天章《重圆记》-老九《秦香莲》《三节烈》《桃花庵》《打狗劝夫》《杨八姐游春》《大登殿》《李三娘》《母老虎上轿》等,现代戏有《合家欢》《新啼笑姻缘》《嫁不出去的姑娘》《情与法》《黑嫂进城》等。

3 东北电网有限公司沈阳超高压局试验所技师

王长春,男,汉族,1975年3月出生,大学本科,工程师,高级技师,东北电网有限公司沈阳超高压局试验所继电保护班班长。

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立足平凡岗位,善学习、爱思考、勤实践,努力掌握各种试验方法和工作技巧,工作中始终坚持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毅力,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主要参加了辽阳变电站三期扩建、徐家变电站2号主变新建等工程的继电保护调试工作,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先后两次在东北电网直属单位继电保护技能竞赛中获得个人第一名,被授予状元称号。负责编写了辽阳变电站《CSC-101BS微机保护运行规程》、《500千伏董辽一、二线继电保护运行规程》、《徐家变电站2号主变继电保护运行规程》等现场保护规程。2007年9月,被东北电网公司推荐为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推荐人选。他还特别关心新入局职工的成长,学习上耐心讲解,工作上压担子,生活上关心照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很好地凝聚了班组成员的力量。他为人正派,严以律己,善待他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正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带出了一个和谐的团队,一个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赢硬仗的坚强集体。2006年度,沈阳超高压局继电保护专业被东北电网公司授予“继电保护红旗单位”荣誉称号。他还曾荣获辽宁省知识型职工优秀个人、东北电网公司2005-2006年度劳动模范、沈阳超高压局2006年度劳动模范等称号。

4 第一财经网总编辑

他叫王长春,他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但在同行眼里,他是业内先驱。

他是江北街道甘溪村西楼人,大学时光在北大度过,足迹遍布全球的他,目前定居上海。

他在第一财经网任总编辑,1974年出生的他阅历已颇为丰富,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与新鲜同步。

1997年7月,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的王长春顺利得到一份在北京建材集团任总裁秘书的工作,但在上班报到后,他反悔了。在理想主义者王长春看来,这份工作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当年,托福成绩高达618分的他准备出国。

辞职留校后,他在学校图书馆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王长春翻阅了大量书籍,《时代周刊》、《新闻周刊》成了让他受益最多的杂志。1998年,敢想敢做的王长春跑到了《浙江青年报》。但在两个月后,思想新潮、选择带有前瞻性的他抵不住真性情的促动,于1998年4月毅然离开杭州去了广州,因为在他看来,在广州从事新闻事业更为新锐。

在外人看来,王长春当年的做法也许近乎疯狂。飞机降落广州的那一刻,王长春与广州还没有任何联系。在宾馆住了一夜后,第二天,他到街上买了广州当天所有的报纸。看完所有报纸上的招聘信息后,王长春拿起宾馆里的电话拨给了《粤港信息日报》。当时是周六早上9点,按照惯例,报社内部还没有工作人员。机缘凑巧,电话接通了,更为巧合的是,电话那端正是王长春在北大时的校友。在老同学的推荐下,王长春加入了《粤港信息日报》国际部。对于此段经历,王长春大叹:“找到组织的感觉真棒。”

一上手就把工作做得风生水起的王长春,以超乎常人的努力,一个人一天完成两个版面的采编。同事说,把“铁人”“拼命三郎”这些词用到他身上都不为过。凭着这份敬业以及对新闻事业的热爱,王长春很快在业界受到认可,1999年9月转到《南方都市报》没多久,他就被提拔为经济部主任。

前瞻,让他走在同辈前面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在王长春的人生轨迹中,除了可以看到他极强的前瞻性外,还可以看到他的每一次尝试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也是年纪轻轻的他之所以能够走在同辈前面的最好解释。

2001年1月,王长春到《21世纪经济报道》任新闻部主任一职,随后升任编委。正如文章开头那名同事的描述,王长春到哪里都能带去朝气,带去与新鲜相关的力量。在众多新闻事件中,王长春提到了震惊全球的“911”恐怖袭击事件:“那时,我正在《21世纪经济报道》做头版编辑。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登录互联网,从世贸大楼管理方新泽西港务局所公布的世贸双塔里头数百家公司名单中,逐一搜索对照,竭力想弄明白,其中到底有多少家中国公司。经过持续努力,我们终于基本上调查清楚,并连续做了题为‘世贸大厦里头有多少中国人’的头版报道。一直到现在,尽管已经换了工作,去了上海,但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同当年在‘911’悲剧中,不幸失去了生命的唯一一位中国大陆人士的亲属们,保持联系。”

在担任第一财经网总编辑一职前,作为第一财经的编委会成员,王长春负责着旗下40余名记者编辑的日常管理。从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的转变,王长春自有他的一番认识与理解。作为互联网价值研究中心创始人之一的王长春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就像博客和论坛,每个人都成为另外一个人的作者,你每发表一个声音都有无数人改写。”

“网络舆论在几年之内,迅速突破内参等重要信息在政府系统内流动的传统模式,成为真实影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一个佐证是,现在从上面到县市,都专门成立了摘录网络新闻和言论、反应网络舆情的机构,每天分门别类整理各种网络言论和新闻,逐级上报。”对此,王长春以四川特大地震为例: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四川震中映秀一带陷入一片信息和交通的“死地”。还是互联网突破了有关方面反应的迟钝,使巨灾可能造成惊人损失的零星信息,通过百度贴吧、谷歌地图等工具,经网友层层传播和放大,为社会所知晓,并迅速获得中央政府的回应。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正是百度贴吧等网络论坛,迅速聚集起大批粉丝,掀起了对救灾过程中亲历亲为的政府领导人的“网络崇拜”。这大大提升了政府在救援过程中的威信。

新鲜,成为他成功的特质

在王长春的微博上,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游行天下,学行天下。这不免让记者想到采访中,王长春笑着说的一句话:“从2004年至2010年,每年我都会搬一次家。”而用两个字形容自己的生活,王长春说,那就是“折腾”。王长春认为,到了现在,当每一个普通的年轻人,都能在互联网上自由地徜徉,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新一代中国人的民智、视野和觉悟,已经悄然到达了新的高度。

采访末了,记者引述了王长春曾经的下属刘嘉偌说的一段话,觉得这样的形容很适合这位业界的骄子:“长春肯定是中国最杰出的新闻人之一。我2003年在《21世纪经济报道》工作时,他已经是编委会成员。他来上海轮岗期间主持选题会,相信参加者没有不被他开阔的思路折服:他总能看到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在第一时间设计出诸多的实操线路图。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个锐利的新闻人:在后台锐利指导特稿记者,或在一线亲自锐利搏杀。广博知识和锐利探索就这样结合在长春的身上。事实上,这两种特质是很难结合在一个人身上的。在这种熏陶过程中我获益匪浅,我告诉自己,如果做报人那么标杆就是长春。相信媒体开禁后,长春会是被资本追逐的报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