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炳伟 |
释义 | 王炳伟,中国海军,曾任某基地装备部计划财务处处长,后任某基地装备部部长。他在职工作责任心很强,处理问题敏捷,多次得到了上级干部的好评。不仅如此,他还是海军里著名的发明家,他创作的“装备器材管理系统”,使器材管理实现了智能化,解决了海军装备很多疑难问题。 个人经历2004年初,从解放军某基地装备部计划财务处处长调到某支队装备部任部长后,王炳伟把多年机关工作经验都用于谋划单位“两成两力”建设。为了提高器材仓库管理收发效益,他带领机关几名“电脑通”,查阅了大量电脑资料,经过不懈努力,制作了“装备器材管理系统”,使官兵们只要打开电脑,轻击键盘,所有装备器材配件型号、数量、存放位置,一目了然。针对基层装备故障通过层层申报机关才能派车赶往抢修点的状况,王炳伟发动技术骨干建立了装备维修、监管信息网站。 过度的疲劳使他突然患肺部重病,但他做手术后不到一个月就不顾妻子、医生和领导劝告,毅然归队工作。为照顾他,妻子董玉莲不得不放弃幼儿园工作。王炳伟心系基层官兵,争取上级机关支持,在2004年12月动工修建起新路,官兵们和职工像过大年一样激动,放起了鞭炮庆祝。王炳伟当部长一年多,指导某船所整修了营院、修建了船坞大门,把所属基层单位营房改造了三分之二。他视官兵、职工为亲人,先后指导机关为某部购买了数万元药品,解决了官兵、职工几十年来看病难吃药难的问题;拨出专项资金给某部船所官兵、职工治疗肝病。 在王炳伟亲身垂范下,官兵、职工工作积极性创造力得到空前发挥。2004年该部分别成功高标准中修、小修某型登陆舰各一艘,高质量完成了4次演习等重大任务伴随保障,抢修舰艇96艘次,临抢修工程4000多项,保障了舰艇正常训练演习;基地正规化检查给予了高度评价,全面建设大幅度提高,多次得到上级好评。早就有人称王炳伟是海军装备战线的黄牛。2001年初,王炳伟调任某基地计划财务处长。次年底,海军在某基地组织了一次规范空前的实兵演习,担任演习装备指挥所保障组组长的他,负责协调装备保障。一连30多天,他每天5点钟出发,在热带阳光直照下一晒就是一整天;晚上9时赶回保障办公室,协调参演部队所需装备物资和技术器材。衣服每天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蓝色作训服布满了白色的盐霜。在他精心运筹下,所有参演舰艇都顺利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各级领导好评。任计划财务处长3年,王炳伟圆满完成了重大任务装备保障20余次。在这过程中,他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记下了30万字的装备财务笔记,先后组织撰写学术论文39篇、发表22篇、3篇获海军优秀论文奖,同时还完成了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在守好一线保障战位的同时,王炳伟还瞄准海上装备保障需求探索提高装备财务保障效益的新路子。“王炳伟这个处长不简单,仅仅一年时间就从装备财务外行成为财务内行。”2002年,海军装备部工作组对基地装备财务规范化管理给予高度评价。2003年,解放军审计署对该基地装备部“三费”检查,作出了“开支合理,管理严格”的评论。 王炳伟是海军装备界名人。1996年3月,海军组织新型轻武器管理使用培训,时任某基地军械处枪炮助理员的王炳伟学习归队后,很自信地向领导建议自任教员组织培训基层业务骨干。他根据培训班所学,结合自己理解,仔细备课,认真讲解。听了第一堂课,基地领导拍着王炳伟的肩膀连声称赞:“不错,不错”。海军军械部的同志看了基地培训总结作出这样评价:“王炳伟经过短期培训,掌握的新型轻武器知识可与陆军军械学院最好的教员相媲美!” 一时,王炳伟成了海军军械战线的新闻人物。这年夏天,海军开展枪支弹药清理整顿工作,王炳伟上高山下海岛,行程3000多公里,对200多个连以上单位、数百多个弹药库逐一深入普查。这年某基地枪支弹药清理整顿工作走在了海军前列。第二年南海舰队在某海域组织导弹实弹射击,王炳伟在惊涛骇浪中一边呕吐一边伴随保障,经他调整的雷达准确捕捉目标,导弹一举击沉靶船,受到指挥所表扬。 2000年3月,王炳伟被调到厂所管理处长岗位,负责某工厂、修理所和家属职工管理。某仓库职工随军家属多,有的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一个正常的工作秩序。王炳伟经深入调查了解后提出,家属职工根据表现轮流上班,轮岗期间拿70%的工资;上下班实行严格的考勤登记。这些措施,迅速有效地规范了工作秩序。基地首长称赞:“王炳伟善动脑筋,会办事。”为了提高某工厂装备维修力,王炳伟针对该厂技术力量薄弱、技术学校“近亲繁殖”效果不佳等实际,积极与军内院校联系,当年就选派10多名有发展前途的青年职工入校学习。通过改进管理、技术升级,该厂当年不仅提前完成修理任务,还在海军同企业工厂中创下利润第一的好成绩。王炳伟再次受到领导赞誉。 军事发明王炳伟是解放军某部装备部部长,也是出了名的小“发明家”。上任伊始,他发现,基层装备出现各种故障后,先要层层申报,然后再派人派车抢修。他决定建立一个装备维修、监管信息网站,向“网络保障”发展。王炳伟带领几名“电脑通”,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审查各种数据,连续奋战了30多个日日夜夜,一个装备维修、监管信息网站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只要在支队范围内,无论何处的舰艇出现任何故障,官兵们都可在网上立即找到解决方案,配件也可在第一时间送达基层,装备保障效率大大提速。 某器材仓库存放器材配件,一直靠人力管理,保管员发放一件配件最快也要几分钟,有时甚至找上几小时,而且型号经常搞混出错。看到如此原始的收发方式,王炳伟再次带人攻关,研制出装备器材管理系统,键盘一敲,配件“手到擒来”,装备保障进入了“智能化”阶段。 支队某船所每年都要为某型舰艇更换主机缸头,要花费近20万元。为节省开支,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王炳伟提出了修补主机缸头磨损间隙、研制新型铰刀提高设备使用率的建议。研制主机缸头铰刀,须先掌握主机缸头工作原理。为此,他查阅了30多本电学、力学书籍,画了300多张图纸,制作了239种模型,仔细观察工作状况,在四五十摄氏度的机舱内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带领技术骨干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主机缸头铰刀。这一成果的问世,结束了中国海军舰艇主机缸头没有铰刀的历史。 有一型舰艇柴油机是中国一知名大型企业所产,因检爆阀铰刀偏转、部分烧蚀面不能同步消除,导致了检爆阀密封性不好,影响了装备的正常运行。为此,他提出要对检爆阀铰刀进行全面改进。从方案选择到部件制作,从更换安装到性能调试,王炳伟一个方案一个方案地斟酌,一个样品一个样品地制作。经过攻关,新型检爆阀铰刀改制成功。过去,这类舰艇平均每两个月至少要更换一个起动阀,现在,舰艇出厂3个多月也没有一个起动阀损坏。王炳伟从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实际出发,先后创造了18项科技成果,并全部成功运用于部队。多年来,王炳伟每天都随身带着教材,利用会前、候机、乘车的时间看上一段。他说最“过瘾”的是一次在大型演习中,他由于疲劳过度病倒了,躺在病床上一只手输液,一只手拿着书看,美美地充了一回电。2005年,王炳伟随海军舰艇编队出访。回国途中,他就着舱室昏暗的灯光,每天趴在床上整理见闻与心得。这些见闻和心得,已成为官兵学习的重点资料。“发明家”的背后还有一个团队。科学带兵,是科技创新的“倍增器”。王炳伟走上部长岗位之际,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军事变革全面展开。他和党委“一班人”按科学带兵,走精兵强队之路。该部先后有20多名干部、60多名战士职工外出学习进修。这些“种子选手”已成为装备系统的业务骨干。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