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安石与游客 |
释义 | 原文:王安石退居金陵。一日,头幅巾手拄杖,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①文史,辩说纷纭。公坐其下,人莫②之顾③。良久④,有一客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颔之而已,复问公何姓。 公拱手⑤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俯⑥而去。 译文:王安石退居到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布,拄着手杖,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不久,有一个姓徐的游客 慢条斯理的问他:“你也懂得文书?”王安石只是点头。 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 答说:“我姓王,名安石。”那群人惶恐,惭愧的低着头离开。 注释:①盛谈:痛快的大谈 人莫之顾:即人莫顾之 ②莫:没有 ③顾:看、顾及 ④良久:不久(过了一会儿) ⑤拱手:摆手 ⑥俯:低头 7 颔:点头 中心:用旁人的众说纷纭,高声议论,来突出王安石的谦逊,不招摇,不炫耀。做人不要太过于虚荣,要追求内在实质,不夸耀。 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 东乡县 上池里阳村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