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汪钺 |
释义 | 民国护国军团长汪钺(1887~?),别号雪秋,别字剑亚,安徽怀宁人。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毕业。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护国军团长,县民政长,安徽省军政府参议,民军总指挥。1924年秋到广州,任黄埔军校办公厅少校副官,第五期军校办公厅中校随从副官,第六期军校副官 处中校主任、上校副官处长。1928年春任南昌行营军官教育团少将教育长,同年冬因病返乡定居。 著名剧作家汪钺汪钺(1926年——1999年),又名汪波如,甘肃省陇西县人。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曾任甘肃省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常委会委员、省政协祖国统一委员会副主任,陇西县李氏文化研究会顾问、甘肃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甘肃省分会常务理事等职。 少年汪钺不仅聪慧机敏、勤奋好学,而且志向高远、坚韧不拔。1946年在陇西中学毕业后,为了报考大学,他和同学结伴步行到兰州。因病在兰州失学失业,凭靠吹笛子、画画,考入国民党八一军政工队。在政工队两年多的时间里,除了担任乐队演奏员外,还兼任搬运布景等工作。 1949年8月19日,汪钺在宁夏中卫随军和平起义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初,考入甘肃省文工团担任乐队演奏员兼搞舞台美术工作。为配合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运动,写一些通讯报道,小演唱和独幕剧等,以后逐渐步入戏剧创作。汪钺以饱满的热情,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为甘肃话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建国初期,由他执笔集体创作的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开创了甘肃话剧走向全国的先河。在"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上获得多项奖(剧本获得二等奖),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岳飞》更是他呕心沥血的扛鼎力作,戏剧大师田汉对该剧本给予高度评价,中央戏剧学院更是以之作为教材,多次进行教学排练。此外,独立创作和由他参与予创作的独幕歌剧《年礼》、独幕话剧《上下之道》、电影《黄河飞渡》、大型歌剧《咫尺天涯》、话剧《录以备忘》等剧目都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在观众中产生过强烈反响。 "文革"开始后,汪钺受到了冲击和不公正待遇,以"莫须有"罪名被"开除公职,还乡生产"。家人也遭株连,一同被下放到老家陇西当了社员。回乡后,汪钺同许许多多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老百姓的平常日子。人们经常看见他在尘土飞扬的田地里,在日色微明的晨曦中,在繁星点点的月夜下,身披破衫,腰系带子,和社员一样挑担送粪、挖地灌水、收割庄稼、打碾谷物。他用陇西的方言土语跟人交谈,使人感到十分亲切;他同普通人一样上街去购买油盐酱醋;他也常常为吃了上顿没下顿而烦恼发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汪钺得到彻底平反,他离开家乡返回兰州。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他的剧作《岳飞》《上下之道》等重要作品重新得到出版。在省上有关领导的关怀和鼓励下,1982年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咫尺天涯》。这个剧本在《甘肃戏苑》发表后,省歌剧团改编为歌剧,多次排演,并在1985年全省戏剧观摩演出会获得剧本三等奖。 离休以后,汪钺积极参政议政,投身振兴中华、祖国统一的社会活动。他利用在台湾和美国有亲属和同学的有利条件,为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与祖国统一大业奔波操劳,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汪钺生前关心家乡,他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家乡的建设。 1999年11月23日,汪钺病情恶化,医治无效去世。他的作品和他的德操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