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汪绂 |
释义 | 汪绂喜爱博览群书,著书十余万言,旁及百氏九流,三十岁后一炬尽烧。《清史稿·儒林传》有载:“自是凡有述作,凝神直书,自《六经》下,逮乐律、天文、舆地、阵法、术数,无不究畅。而一以宋五子之学为归。”其于《书经诠义》自序中称其曾“扪墙依壁,贪揽群言,以参要害。至于节目则默坐,终日不下一字。然思有所得,则振笔直书,不为草稿。”汪绂一生自言曾经“洗心退蔵,穷深研机,著书穷理,博洽豁达,不求人知,而功愈严焉。盖其为学尊信朱子,博综儒经”。 基本信息汪绂,[清](一六九二-一七五九)初名垣,字灿人,号双池,又号重生。安徽婺源人。博综儒经,以宋五子为归。著述颇富。晚年之闽中,馆枫岭、浦城间。少时家贫,佣于江西景德镇为画碗之役。所绘山水、人物、花鸟,精细适异聚工,惜无款识,人罕知之。卒年六十八。 人物生平汪绂,清乾隆年初诸生。时为东南名儒,学识渊博。汪绂生平清苦,精研不缀,然不尚举业,只为师授徒。自幼天资聪颖,初由母亲江氏口授《四书》、《五经》,八岁全部成诵。从此读书禀母教导,不曾从师读书。及二十三岁母亲病逝,汪绂闻听父亲淹滞金陵,前往投奔,然为父亲所不容。只好归乡葬母,无法自活,到江西景德镇画碗为佣,并不缀读书。二十七岁开始从事师业授徒,教读于枫领(今福建浦城),直至六十八岁病逝前三月依然于安徽休宁县蓝渡学馆中著书论学,一生未经仕途。 主要思想其论学,认为:“学不可不知要。然所得要,正须从学得多后,乃能择出紧要处”。读《易》认为:“易理全在象数上乘载而来。”读《春秋》则叹:“《春秋》非理明义精殆未可学!”认为:“既当执其文,犹当深其意,陈其仪而不知其意,一祝史之事耳。”汪绂言医已非言脉诀、药性、医方等,而另辟溪径,“言医之不易言也”,以期“学为医者”。而其朴素唯物论亦见之于《物诠》,谓“天地万物赜不可穷,乃观其源焉,而天地万物于是乎在。”大学士朱筠赞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至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一如《诗韵析》谓:“后世执今以疑古,因而纷纷更变,徇今为式,将去古日远,遗音不传,而休文之旨不白,吾滋惧焉。”其治学精神可略窥一斑。汪绂一生学识博杂,不仅为徽派朴学大师,而学识旁及乐律、天文、舆地、兵法、术数、医药、卜筮等各门类,究其因,唯其聪颖好学而外,更因之治学理念,一以求知更求其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舍末求本,溯委知源,此学问真道也!其《医林纂要探源》序中如此抨击:“不患人不知书,而患在多知书,而究不知书;不患人不知医,患在多知医,而究不知医,何则?共末其委则似,而其本其源则已失之。”此乃汪绂传道授业、著者立说之精髓要义也。 社会评价汪绂殁后,门人余元遴刊其书,并上之督学朱筠,以应求书之诏,旋檄府建主祔祀紫阳书院。汪绂学行收录于《清史稿·儒林传》、《徽州府志·儒林传》、《安徽通志·儒林传》。江永曾高度评价汪绂“志高识远,脱然缰锁之外,殚心不朽之业藏名山” 主要著作著有《易经诠义》十五卷,《书经诠义》十三卷,《诗经诠义》十五卷,《春秋集传》十六卷,《礼记章句》十卷,《礼记或问》四卷,《参读礼志疑》二卷,《孝经章句或问》二卷,《乐经律吕通解》五卷,《乐经或问》三卷,《读阴符经》一卷,《读参同契》三卷,《读近思录》一卷,《读读书录》二卷,《儒先晤语》二卷,《山海经存》九卷,《理学逢源》十二卷,《诗韵析》六卷,《物诠》八卷,《六礼或问》六卷,《读困知记》二卷,《读问学录》一卷,《琴谱》一卷,《医林纂要探源》10卷、《药性》1卷,《戍笈谈兵》十卷,《六壬数论》二卷,《大风集》二卷,《九宫阳宅》二卷,《诗集》六卷,《文集》六卷录时文六百首。生平著述共两百余卷,博极两汉六朝诸儒疏义,元元本本,而“一以宋五子之学为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