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汪忠镐
释义

汪忠镐,男,1937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血管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航空总医院名誉院长。

人物简介

汪忠镐,男,1937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昭东大义村,血管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航空总医院名誉院长,我国血管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学组主任委员;国际血管外科学会副主席;国际脉管学院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科技奖和青年奖评委;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血管外科学会杰出会员和印度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会员;前亚洲血管外科学会主席;前国际脉管杂志副主编、前国际血管联盟副主席和顾问;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创始主席。

人物生平

1956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196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

1979年,在美国Duke和北卡罗来那大学任访问学者,1981年回国;

1986年,转到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安贞医院;

1992年,调入北京大学第八临床学院—邮电总医院血管外科研究所;

2000年,受聘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血管研究所;

2004年1月,转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研究所工作;

200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主要成就

汪忠镐是教育部委派的新中国首批赴美国学者之一,于1979年在美国Duke和北卡罗来那大学任访问学者,1981年回国,6年后因他在布加综合征方面做出了杰出工作而受到该大学外科主任Collins教授邀请,返校作专题报告,并被聘为Roscce BG Cowper客座教授。

40多年来,汪忠镐先后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安贞医院、北京大学第八临床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创建了血管外科或血管外科研究所,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建立胃食管反流中心。

在国内率先开展瘤体切开、重建血管法治疗腹主动脉瘤、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脑缺血和以血管重建术治疗糖尿病肢体缺血等。汪忠镐发现中国人的血管病谱与西方人存在明显差异(尽管现在倾向于相似),认识到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开拓崭新的研究方向,为此他对布加综合征进行了20多年的潜心研究,流调人口68万,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分型、诊治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由其创立的肠-颈、肠-腔-颈胸骨后转流、侧径根治、手术与介入联合破膜、支架加肠-腔转流、肠-腔-房转流、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扩张和支架等新术式,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推广,开创了布加综合征诊治的新局面。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研究,发现了骨髓细胞到内皮细胞的转化,并获得临床成功。在大动脉炎颈部四血管病变方面做了创新。汪忠镐教授还创立了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至今收治布加综合征病人两千例以上,有关成果为《黄家驷外科学》,研究生教材《外科学前沿和争论》和《美国脉管教科书》等增添了新篇章。《牛津外科教科书》也引用了一页。汪忠镐以单枚升主动脉支架成功抢救了全主动脉夹层、狭窄和破裂、以自制支架治疗主动脉减速伤和和以半介入法治愈主动脉弓动脉瘤,实现了腔内治疗的新突破,为此应邀在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和韩国等12所大学作报告。汪忠镐提出了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和食管气道反流,并成功救治了因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呼吸和耳鼻喉表现的患者上千例,此工作仍在进行中。

20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了动脉造影的研究。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分别于1983年、1992年、1995年、1996年、1998年率先在国内成功完成了下腔静脉破膜、下腔静脉支架植入、带膜支架血管治疗股动-静脉瘘、颈内动-静脉瘘、腹主动脉瘤等微创血管腔内治疗,所研制的国产腔内血管填补了当时国内在该领域中的空白。

1971年,自制了球囊导管治疗动脉栓塞病变,使救肢率(Limb salvage rate) 从36%提高至90%;以此法治疗腹主动脉骑跨栓时避免了开腹,围手术死亡率从46%降至10%。在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研究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在国内首先提出该疾病的分类和治疗原则,使该病的围手术死亡率从75%~90%降至9%。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施行了升主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术,并获良好疗效。

自1986年起,汪忠镐教授开创了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研究,用大网膜内皮细胞和骨髓细胞进行人工血管高密度种植,实现了人工血管腔面的快速内皮化,百日通畅率100%。

汪忠镐曾在哈佛、耶鲁、Johns Hopkins、Duke和Stanford大学等国外50余所大学做过报告。

发表论文500余篇,编书9部,参与编书55部。

在6 次国际会诊中任主刀。

个人荣誉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专利12项。

目前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和863课题一项。

1996、1998、2002和2004年分别获国际脉管学院、国际血管联盟、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和印度总统颁发的研究成就奖、功勋奖、终身成就奖和为发展血管外科事业和亚洲血管学会的成就奖。

1996年,获国际脉管学院首次颁发的每年一度一人的研究成就奖,被美国传记学院列入世界500名人之一,授予20世纪成就奖。

1997年,美国传记学院再次授予世界终身科技成就奖。

1998年,在十八次国际血管联盟大会上,当选为国际血管联盟副主席,授予国际血管联盟功勋奖。

2007年获“吴阶平医学奖”、中华医学杂志90周年纪念金笔奖。

2010年,获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杰出成就奖。

人物故事

中科院院士、航空总医院名誉院长汪忠镐以其超常的毅力、丰富的临床经验、扎扎实实的基础研究和一颗爱病人的仁心,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为广大医生树立了榜样。

漂亮的基本功

最早的协和医院从业带给他高起点。作为一个从农村到京城的贫寒学子,来到京城外科界最高的医院,他很庆幸。更庆幸的是他师从协和外科主任曾宪九——我国现代基本外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师从前辈让他用心做好每一个手术,并潜心练习基本功。

刚开始作大夫时,汪忠镐常常在家练基本功,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最基本的结扎,他是在家中几乎膝盖高的纸箱底部练习打结,以使在体内深部结扎顺利无误,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对病人的损伤。缝线是外科大夫最基本的技能,他认为,线的精细如果能帮助病人减少痛苦,早一点康复,就应该深入研究。他潜心研究线的材料,从合成到吸收,专就缝线这个外科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

“全能”的手术刀

汪忠镐是第一个报名到大西北扎根的医生,虽然那里医疗条件艰苦,但是求医若渴的需要让他乐在其中。“文革”时期,专家靠边站,他手下的月牙刀因此在许多疑难大手术中展现了魅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外科主刀。他用12小时为患者刘凤芝成功施行包括部分肝脏、胰腺在内的巨大腹膜后肿物切除术,还成功完成不少普外、胸外、妇产、沁尿等科的疑难手术。

时代造就了他——成为一位全科的外科医生,这为他后来从事遍布全身的血管事业以及在血管领域的建树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9年,作为教育部委派的新中国首批赴美国学者之一,他到美国Duke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任访问学者,专修血管外科及其基础研究。两年后回国,在曾宪九教授的亲自安排下,组成了5张床位的协和医院外科血管外科组,开始了在血管外科领域的临床和科研之路。此后,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瘤体切开、重建血管治疗腹主动脉瘤等疗法。他的“一把刀”闻名国内,更以治疗布加综合征而闻名全球。

手术刀下的科研硕果

做科研、撰文都需要时间。为了赢得时间,汪忠镐在8小时临床诊治以外,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在科研中,洗衣服几分钟就搞定,做饭最多8分钟,生活的时间已经计划到极致。无论居室多大,在他眼里都无关紧要,只要一张小桌、一台电脑就足矣。唯一不停歇的是大脑的运转,一个个问题总在脑海中闪现,他随时都会拿出身上所备纸笔做记录。那是思想的火花,也是他对医学科研的思索。

在执著不懈的努力下,汪忠镐50年间先后发表论文400余篇,编书11部,参与编书60多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专利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和863课题一项。不仅如此,他还曾先后组织了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主持了“北京国际血管外科会议”、“印度第三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大会”、“亚洲血管外科大会”等大型国际专业会议,在哈佛、耶鲁、斯坦福、杜克等国外62家大学或医院作特邀报告甚至被邀做手术79次。

汪忠镐作为现代血管外科的创始人,2008年当选为国际脉管学院副主席,2010年获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杰出贡献奖。

“术式器械发明家”

如果解除患者的痛苦成为一位医生至高无上的目标,医术的研究就有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医疗器械简陋的岁月里,他成为“爱迪生式”的术式器械发明家。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普通外科最大的手术,当时只有协和及很少的几家医院能做,手术不简单,术后的感染率更令人头疼。每次换完药,他都陷入沉思,能不能寻找一种方法减轻患者换药的痛苦?他到图书馆寻找答案,不尽如人意,又研究病案,仍然没有结果,当时,世界上有四种处理胰管的方法,都不可避免造成胰瘘。反复思考后,他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用塑料导管的一端直接插入胰管,结扎并固定,导管的另一端经30厘米空肠后引出腹腔,把全部胰腺分泌物引流出体外。采用了这一方法,患者不再感染,刀口很快愈合。

上世纪60年代,许多患者体内带有弹片,非常痛苦,手术数小时有时还找不到异物,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他看在眼里,痛在心头。战争时代遗留弹片不可避免,虽然在体内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相信只要用心去找就一定能够找到。为了减少在寻找弹片过程中患者的痛苦,他潜心研究,设想射击中的三点一线法,制作了瞄准器,以长针定位,创制出异物摘除器,创下了20分钟内取出体内浅表异物10余枚的纪录。

直肠癌患者手术后会阴部切口开放,每日换药时间长达1小时,连续换药时间长达1个月,患者很痛苦,他设计了将会阴部切口改为一期缝合加连续冲洗法,不仅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缩短了住院时间。

只要是患者需要,他就动脑筋想办法。一个个医疗器械和材料的发明,就这样在心系患者的思考中诞生。

胃食管“革命”

胃食管返流中心是汪忠镐对学科研究的一个创新,不仅更新了疑难哮喘的概念,也颠覆了各学科守恒的定律。一个小小的胃食管问题,牵涉到耳鼻喉科、消化科、呼吸科等多学科,从跨学科中找到症结所在,不但要有全科的经历,更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汪忠镐因致命性哮喘发作,经历了多次抢救,在极其痛苦的挣扎中,他自己悟出了其病根不是哮喘而是胃食管反流病,毅然选择手术和微创治疗。呼吸道反映的症状却要去结扎消化科管辖的食管,这令消化科和呼吸科专科领域的医生都匪夷所思,并非只是界定不清,更主要的是谁敢下此结论,并为他动刀?他没有为难同行,而是到美国找朋友为他做了一例超常规的胃底折叠术,从此,他告别了哮喘,开始了“他自己活了,便要让和他一样遭遇的人也活着”的胃食管学科探究之路。

目前,他在航空总医院建立血管外科和胃食管反流双管中心。胃食管反流已经积累了几万病例,张家口的一次义诊一下午就达到200多人,许多病人因此告别了痛苦的哮喘,回归正常的生活。在汪忠镐的引领下,胃食管反流不仅创新了语言文库,更是掀起了医学思维的创新。

一门三教授,一家三博士

汪忠镐父亲汪德建是萧山城厢医院(今萧山中医院)的创始人之一。汪忠镐儿子汪大杰现是美国博士医学外科教授,女儿汪秀杰是博士医学教授,他们是“一门三教授,一家三博士”。

参考资料

1.汪忠镐简历 

2.汪忠镐个人主页 

3.甘为孺子牛—记我国血管外科的先驱汪忠镐教授 

4.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汪忠镐 

5.汪忠镐院士在我科举办坐诊活动 

6.中科院院士汪忠镐来我院访问 

7.医生就该这样做—记中科院院士、航空总医院名誉院长汪忠镐 

扩展阅读:

1

医者仁心—汪忠镐 http://news.cctv.com/china/20071107/102990.shtml

2

汪忠镐院士简介 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0-06/15/content_247438.htm

开放分类:
人物科学家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血管外科学家
“汪忠镐”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2次
最近更新:2011-08-04
创建者:冷面狂客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chc1205 展开

辛勤贡献者:

五蕴炽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