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汪希华 |
释义 | 汪希华,男,78岁,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人,镇宁县农机厂(后改称机电厂)工人。入选2005年贵州省十佳“维权人物”候选人。 经推荐,汪希华老人出席了贵州省200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代表大会,并获得了贵州省“十佳维权人物”的先进个人称号。著有《维权为民》一书,讲述了他一生为民维权和助人为乐的大小事件以及他一生坎坷的经历。 姓 名:汪希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0年10月 民 族: 汉族 文化程度: 小学 职 业: 退休工人 籍 贯: 贵州 所在单位:原镇宁县机电厂(后改称机电厂) 政治面貌: 一般群众 (以下只是汪希华老人的部分事迹介绍) 汪希华自1981年退休后,因厂里无故克扣退休工人的退休金,就同单位的退休工人一道据理力争,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后来,又发现城镇在供水问题上出现乱收费问题,汪希华又牵头进行了维权,为城镇居民减轻了负担。此后,汪希华老人就凭借一腔正气,走上了一条为民维权的道路,在以后的20多年里,帮群众举报、申张正义无数次,到县、市、省、国务院有关部门上访反映情况也是自行出钱、出力,不要当事人一分钱的报酬。 1986年至今,为维护百姓权利,跑北京3次,跑贵阳不下200次,跑安顺不计其数,花掉自己几万元而不取分文报酬。家中已有100多块牌匾,“人老心红 正气楷模”、“处处为人处处诚 事事为民事事成”……100多块牌匾是老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艰难。 1999年,镇宁县在农村电网实行改造的时候乱收费,给农民增加了负担,就有人找到汪希华老人,希望他将实际情况反映给有关部门以减轻农民负担,汪希华老人为了维护农民兄弟的切身利益,就开始进行调查,收集证据,直至2002年,经过十三次的举报后,此事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贵州政协报和贵州内参分别刊登了镇宁县农网改造存在问题的文章,政府及时出面干预,挽救了广大农民兄弟的合法利益。在此期间,汪希华老人还根据掌握的证据,举报了某单位违法偷税漏税行为,为国家挽回税收损失2131818.59元。 2002年~2003年,为了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县电力公司在农网改造中的乱收费、乱摊派行为,收费打白条和农网改造工程中层层发包的问题,为了国家财产不被流失,为减轻农民负担,在非典盛行时期,汪希华老人三次踏上北京,分别找到国家纪委、老龄委、中央电视台、夕阳红办公室、老龄报社、民主与法制报社等单位,上交材料,陈述事实。经过不断努力,电力公司退还了多收农民的电损费10多万元,安装费10多万元。而且电力公司补交了税款,被罚款3000元,经理革职,供电所所长免职。汪希华老人的不懈努力为国家挽回了200多万元的损失。 县自来水公司在县城水网改造中向居民乱摊派,每户收取100元到150元,打白条、不计帐,水费每吨提高到1元,而安顺每吨水5角,贵阳2角。为此,汪希华老人从县到市到省,先后跑了25趟。老人的执著有了结果,县监察局下文件纠正乱摊派,自来水公司退回多收居民的材料费3.8万元,县政府下文将水费每吨从1元降到0.8元。 2004年,镇宁县内要建高速公路,占用了镇宁县刘关村农民的土地,因补偿办法不合理,村民们不知道怎么解决此事,于是找到了汪希华老人,希望能由他帮忙反映情况。汪希华老人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本着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或缩小村民利益的原则,一户一户的进行调查摸底,然后再向县、市、省一级一级的相关单位和机构反映情况,由于情况属实,要求合理,最终得到了相关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在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刘关村村民被占的土地终于得到了合理的补偿。 汪希华老人不仅在大事大非面前不动摇,在对待群众小事上也不轻视:见义勇为抓无赖,帮助弱女子,关爱学生,监督执法部门的执法等等。此外,汪希华老人还利用家里开的旅社,热诚的免费招待了来自全国各地遇到困难的人,受到了“扶贫济困”、“无私助人”“人老心红、正气楷模”等称赞。 汪希华老人多年的坚持付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认可,成了当地的名人,家中摆满了群众自发送上门来的感谢匾牌100余块、锦旗、感谢信、赞扬他的诗词和楹联无数,并多次被省级媒体采访报道,分别以“汪老伯打官司”、“镇宁有个好老人”、“汪希华爱管闲事”等为题刊登了文章。县相关部门也经常让其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参与各种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会议,听取其意见。经推荐,汪希华老人出席了贵州省200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代表大会,并获得了贵州省“十佳维权人物”的先进个人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