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汪绍训
释义

汪绍训,临床放射学先驱之一,临床医学教育家。为中国临床放射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骨干人才。主编和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放射诊断学高等教材。最早发表了国人肺癌X线诊断特点、消化道恶性淋巴瘤和肺吸虫病的X线诊断等研究成果。参与创制适合国人应用的计算心表面积的公式(汪-谢公式)。多次主持起草和修订中国的矽肺诊断标准。

中文名:汪绍训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省常州市

出生日期:1907年10月16日

性别:男

人物简历

1912~1922年 在小学和家塾学习。

1923~1925年 在苏州振声中学学习并毕业。

1925~1926年 在苏州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医学预科学习。

1926~1928年 在北京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学习。

1928~1933年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并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1933~1934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1934~1939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学助教、讲师。

1939~1940年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进修。

1940年~1942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科助教授。

1942~1943年 任北平清源医院放射科医师。

1944~1948年 任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矿务局医院院长兼内科和放射科主任。

1949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放射学教授,兼任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大医院)、北京中央医院(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的放射科主任、兼职教授。

1950~1952年 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

1952~1985年 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1953~1986年 任中华放射学杂志总编辑。

1985~1986年 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1986年6月4日 因癌症于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汪绍训,1907年10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12年开始在本地的小学和家塾学习。1923年就读于苏州市振声中学。1925~1928年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和北京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学习。192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33年毕业,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做了一年的内科住院医师。1934年开始参加放射科工作。

1939年,他作为洛克斐勒基金会研究员被北京协和医院选送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罗彻斯特市明尼苏达大学和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学习和工作。他每天与导师做80多个胃肠造影。最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美国放射学专家证书考试,成为中国第一位取得美国放射学专家学会会员资格的人。获得此种证书者可以在美国正式从事放射专业工作,但当时中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生活、工作的机会,于1940年回到北平,在北京协和医院继续从事放射学的临床和教学工作。

1942年1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而停办。汪绍训与数位协和名医应聘于北平清源医院等处。1944~1948年他到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矿务局医院担任院长兼内科和放射科主任。1949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放射学教授,兼任北京大学附属医院、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兼职教授。他担任北京医学院(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附属医院(即北大医院)放射科主任30余年。

汪绍训积极参加中华医学会的工作。1933年加入中华医学会,多年来一直担任常务理事。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他与国内放射学界同道于1950年恢复了中华放射学会的活动。1950~1952年任学会副主任委员,1952~1985年任主任委员,1985年后任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于1953年创刊,1953年至1986年去世前,他一直担任杂志的总编辑。

1956年,汪绍训代表中国出席了在瑞典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放射线生物学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放射学界第一次进入国际学术活动。1983年他出席了在曼谷召开的第四届亚太地区放射学会议。

汪绍训学识渊博,思想敏捷,在医疗工作中深受大家的信任和敬佩。每天的读片会上,经常是刚插上X线片,他就能作出诊断,被称为“计算机速度”。即使是疑难杂症,他也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事后病情的进展往往证实他的诊断准确率非常高。对诊断非常困难的病例,他也会主次分明地提出主要诊断和可能诊断的意见,并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他对放射治疗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定期到协和医院图书馆博览群书,埋头阅读最新文献,星期天也不例外。

汪绍训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在长期担任总编辑的过程中,从不以个人的好恶为准,坚持杂志的学术性、先进性和刊出效果。即使他对某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他的文章可取,他也从不压稿、退稿,而是积极推荐刊登或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汪绍训医技精湛,却平易近人;他学术超群,从不盛气凌人。他是一位颇具盛名的专家,从不墨守成规,热情支持新事物,极力主张学术民主,经常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见解,鼓励大家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由于他在推动中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面的贡献,美国医学影像学会于1980年正式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他成为该学会第一位中国籍会员。Who Is Who in the World (《世界名人录》)多次推选他为“世界名人”。

人物贡献

放射学研究

汪绍训一生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他处处从中国的临床实际出发,用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解决危害中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职业病、流行病的X线诊断问题。早在1930年代,他就首先发表中国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X线诊断特点的论文,提出可以用X线早期发现肺癌,从而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尽管当时肺癌的发现率还很低,他却明确地提出,肺癌将会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此后的几十年内,他继续深入研究,在中国首次把肺癌的组织类型与X线征象联系起来,为进一步治疗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1950年代初,他在中国首次报告了消化道淋巴肉瘤的X线研究。

为了准确地估计心脏的大小、增大的程度以及进行动态观察,放射科医师对心脏测量进行了许多研究。汪绍训吸取国外先进经验,与中国临床放射学前辈谢志光长期合作,根据120例健康成年人的心脏测量,于1956年以身高和体重为相关系数,创造出适合中国人应用的计算心脏横径和心表面积的公式,并制成便于查对的“心表面积预计值表”,该公式被学术界称为“汪-谢公式”。

汪绍训首先在中国开展肺吸虫病的X线诊断研究,阐明其X线诊断特点。他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远在1930年代赴美深造时,他就特别注意学习危害矿工的职业病的诊断。回国后他一直负责各种尘肺的X线检查和诊断。1950~1960年代,他多次亲临矿区考察,参加各种尘肺的普查,举办尘肺诊断培训班,并主持召开讨论肺部职业病诊断问题的会议,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尘肺诊断学讲义》。1957~1962年,他3次出席了制订中国“关于矽肺X线诊断及其分期标准”的研讨会,亲笔起草了中国的矽肺诊断标准。1984年,他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结合国际通用的矽肺诊断标准,起草了中国新的尘肺诊断标准。

射学知识,要求大家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他每年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全国各地讲学。

汪绍训对中外医疗技术的新进展非常重视和关注,带头学习,勇于推广。这些新技术如:乳腺的X线静电照相和乳腺癌的X线诊断、B型超声检查、计算机化断层X线检查(CT)、磁共振检查的原理和基础以及介入性放射学等。他不顾年事已高,亲自登台讲解,宣传临床放射学的发展动向和新技术。

1970年代以后,他积极扶植X线静电干版照相技术,深入研究乳腺癌的诊断。随后他又积极参与B型超声诊断的研究,并将其与传统的X线诊断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更准确的诊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决策。汪绍训受到很大的鼓舞,提出“从本职工作做起,使放射学工作实现现代化。”

1970和1980年代初,他的科研焦点转到医学影像学方面。他认为,要使放射学事业现代化,就必须把单一的传统X线检查发展成为多种影像学检查,把传统放射学发展为包括传统X线诊断、B型超声检查、核素检查、电子计算机化断层X线检查、磁共振检查以及介入性放射学在内的医学影像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这既有利于提供更多诊断信息,提高早诊率和准确率,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又有利于拓宽放射诊断学的领域,促进临床放射学向更高的医学影像学水平发展。他到处奔走,在报刊上、电台上、政治协商会议上、讲学和教学活动中号召放射学界准备迎接新技术的到来。1983年,他与李松年教授一同找到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介绍磁共振检查的作用以及临床、科研价值,以争取卫生部的支持。他身体力行,努力学习电子计算机化断层X线检查和磁共振检查的原理和基础知识,向科技界人士请教,并热心为放射学界讲课,边学边讲,边修改边提高。在这段时间内,他领导同事及研究生先后写出有关B型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的对照研究文章。

桃李满天下

汪绍训50多年来倾注了大部分精力于医学教育。他教学认真,治学严谨,直到晚年病卧在床以前,一直坚持为医学生讲课。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他仍坚持备课,不断更新和丰富讲课内容。他的讲课内容精辟,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语言生动,学生都说听他的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汪绍训诲人不倦的精神还表现在对年轻医师的培养和教导方面。他坚持亲自接见新分配到科里来的医师,鼓励他们作医疗战线默默无闻的侦察兵——放射科医生,指出“一切为了病人”是医生的天职。无论是平时读片,还是参加会诊,他经常让年轻医师先提出看法,然后一同讨论。每当外出讲学,他常带领科内的年轻医师同行,在实践中培育年轻一代。

他多年来坚持给进修医师和研究生讲课,早在1950~1952年,他就主持了卫生部委托举办的全国高级放射科医师培训班,每年一期,共办两届。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为各省市放射学界的中坚力量。

1978年他担任硕士生导师,1981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作为放射学界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他为培养研究生呕心沥血,从研究计划到论文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从文章措辞到插图和标点,他逐字逐句推敲,对数字都亲自验算,有的论文他前后反复修改十数遍。就在临终前数日,他还在为拟晋升高级职称的医师润色推荐信。

主编教材

汪绍训先后发表论文和专著80余篇(部),共约500多万字。他与荣独山、胡懋华一道主编、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放射专业的高级教材——《放射诊断学》。他翻译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包括《原子医学》在内的许多名著。此外,他还参与主编和撰写了许多学术水平很高的参考书,如《中国医学百科全书·X线诊断学》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汪绍训看到专业书刊严重匮乏,十分着急。他经常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求购专业书刊的信笺。于是他组织同道编写了60余万字的科技资料,多次登门造访几家大出版社,寻求出版,但均被婉言拒绝。他设法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出版了5册《X线诊断资料汇编》弥补了当时科技资料奇缺造成的空白。此后,他又主编了60余万字的放射诊断进修班用教材《放射资料选集》1~2册。

主要论著

1 汪绍训.多骨行纤维异常增殖症.中华新医学报,1949,1∶65~73.

2 汪绍训,蒋凤英.小肠粘膜皱襞之X光研究与其对几种病患之关系.中华新医学报,1950,2∶195~204.

3 汪绍训.先天性心脏病的X光诊断.中华新医学报,1950,2∶239~242.

4 汪绍训.癌瘤放射疗法的原理与应用.华北医刊,1951,14∶54~58.

5 汪绍训.肾性骨营养不良之X光研究.中华新医学报,1951,2∶169~179.

6 Huang CT,Wang SH.Primary lymphosarcoma of the stomach.Chin Med J,1951,69:310~327.

7 汪绍训.原子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2.

8 黄萃庭,汪绍训.原发性胃淋巴肉瘤:文献检讨并报告三例.中华医学杂志,1952,38∶38~48.

9 汪绍训,汤慧.对食管癌放射治疗的初步经验.中华放射学杂志,1953,2:109~115.

10 张玉阁,谷铣之,汪绍训.气压损害性中耳炎及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放射治疗.中华放射学杂志,1954,2:128~132.

11 汪绍训.腹部脏器X线检查的新进展.中华放射学杂志,1954,2∶140~156.

12 汪绍训.让X线检查更准确的为临床诊断服务.中华放射学杂志,1954,3:1685~167.

1949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放射学教授,兼任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大医院)、北京中央医院(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的放射科主任、兼职教授。

1950~1952年 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

1952~1985年 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1953~1986年 任中华放射学杂志总编辑。

1985~1986年 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1986年6月4日 因癌症于北京逝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41:02